【摘 要】伴隨著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消費社會的興起,符號消費逐漸成為人們建構身份的主要途徑。鮑德里亞的消費主義理論認為,消費已經(jīng)不是滿足物質需要,而是占有符號,從而顯示社會地位和身份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消費社會重要文化媒介的電影,就成了典型的符號消費表達方式。文章以符號消費理論為基礎,分析電影怎樣用消費主義理論來虛構人物,讓觀眾能理解和認同這些角色。
【關鍵詞】消費主義" 電影" 鮑德里亞" 符號消費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3-0135-06
電影作為消費文化的重要媒介,既是現(xiàn)實社會的投射,也是消費主義邏輯的塑造者。在電影推進的過程中,消費符號不光作為背景存在,還是用來構建人物的身份。電影通過豪華品牌、消費場景、物質符號的層層堆砌,賦予人物鮮明的社會階層屬性,讓觀眾對其所處的地位、人物性格、社會環(huán)境等進行快速解讀。
一、電影中的消費符號與角色塑造
符號消費在電影里有多種表現(xiàn)方式,特別在奢侈品和消費場景的刻畫上十分明顯。在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電影里,奢侈品牌、時尚派對、高級辦公環(huán)境,這些在電影中頻頻出現(xiàn)的元素,構筑了一種成為角色身份象征的充滿物質符號的生活形態(tài)。顧里身穿的皮草來自2012年米蘭時裝周Fendi秋冬秀場,手袋為LouisVuitton的“Alma”系列,宮洺則有AlexanderMcQueen的骷髏手柄雨傘,還有勞斯萊斯汽車。鮑德里亞在其理論中強調,消費行為不僅僅是簡單地占有物質,還包括占有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這種堆砌符號的消費方式,讓觀眾對人物的社會背景、性格有了直觀的認識。
鮑德里亞提出的消費的意義是“符號價值”而非“使用價值”,這一點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詮釋。比如,影片中人物購買的各種奢侈品以及去的一些高級場所,展示了她在社會階層中的獨特地位,這些符號價值其實都是消費社會中的文化代碼傳遞出來的。然后電影里還有像高級辦公室、豪華派對這樣的場面,也都是消費符號的體現(xiàn),這些內容讓觀眾更明白角色的生活狀態(tài)和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
《杜拉拉升職記》中的一些內容,用鮑德里亞的理論觀點分析起來是十分合適的。電影通過奢侈消費和職場空間的構造,形成中產階級身份的理想想象:從淡妝到濃妝,從便裝到高級時裝,從坐公交到開豪車……通過消費符號展現(xiàn)了杜拉拉不斷上升的社會地位。消費過程在體現(xiàn)杜拉拉個人成長的同時,也是她社會身份轉變的象征。個人通過消費符號在消費社會獲得身份和社會認同,而杜拉拉的消費行為就是符號的化身。觀眾通過符號化的消費品來直接認識杜拉拉的成長過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杜拉拉獲得晉升的過程中,每一個消費符號都象征著她職業(yè)上的成功和社會的認同。
鮑德里亞的理論也揭示了符號消費是如何被用作社會地位和權力象征的。在《小時代》中,宮洺和顧里奢華生活的部分,雖然有一些個人愛好在里面,但其實主要是他們權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如在影片中,宮洺工作中運用的奢侈辦公用品,也是他在公司里絕對的控制力和話語權的象征。通過這些符號,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個人物在社會中的位置及權力。除了表明個人的財富外,也對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文化資本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符號性的消費并不只是對人物外表身份的呈現(xiàn),更多是對人物內心世界、心理狀態(tài)的呈現(xiàn)。不斷購買奢侈品、頻繁參加高端活動的顧里,一方面是試圖掩飾內心不安以及脆弱無力的情緒,另一方面是在試圖證明自己所謂的成功與優(yōu)越感。宮洺的符號消費更多呈現(xiàn)出其對掌控權力的需求,其擁有奢侈的辦公用品、超豪華的汽車與飛機,通過符號化的呈現(xiàn),成為其在公司、社會絕對權力地位的象征。而其符號呈現(xiàn)又預示著對掌控的固執(zhí)與對別人的依賴,這些符號消費行為體現(xiàn)了該角色的人物身份的呈現(xiàn)和人物內心世界及心理狀態(tài)的呈現(xiàn)。
在《一個購物狂的自白》電影里,女主角麗貝卡被定義為購物狂。構成角色合理的重要一環(huán)在于她的消費行為以及對奢侈品的追求與她的身份和自我認同相符。麗貝卡大批量購買昂貴的衣服和奢侈品,試圖通過此種方式來展現(xiàn)自己的成功和幸福,但最終卻陷入了債務危機。這表明雖然消費符號可以帶來滿足感,但非??赡芤驗閭€人經(jīng)濟上的窘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電影《搏擊俱樂部》一上來就將主角杰克的個性塑造方式全盤托出——購物。他通過買特殊的家具來滿足自己的個性化需求,從而緩解在職場上或是社交上的秩序束縛。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消費不僅是物質需求的滿足,更是符號和意義的生產。通過購買特定品牌和款式的家具,個體試圖在社會中定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從而追求一種符號化的自我認同??墒墙芸瞬]有因此而獲得滿足,開始失眠?!睹绹癫∪恕分胸愄芈恢痹噲D塑造自己的精英人設并且獲得人們的認可,且也融入所在的圈層,和他的同事打成一片。他們通過對消費品的比較來相互牽連,保持特定的溝通。在一個會議室的場景中,他們相互識別著各自的消費品,其中包括西裝、發(fā)型、名片、預訂的飯店等。
電影中的符號消費將人物的身份建構起來,也將有關人物的社會地位、權勢、個人成長等信息通過這些符號傳達給觀眾。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在這些使觀眾通過符號化的消費行為來理解角色的復雜性及其社會背景的電影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消費符號的使用不僅是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也是電影敘事的重要工具。
二、符號消費與現(xiàn)代情感的重塑
符號消費對現(xiàn)代情感關系的構建與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時塑造著角色身份。情感關系在消費社會的語境中逐漸商品化,符號消費成為維系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重要方式。鮑德里亞指出,在后現(xiàn)代社會,消費不僅關系到物品的實際價值,而且是人們通過購買和使用商品來構建自我認同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的運作,情感關系也不例外。
而在分析電影中角色的情感變化時,符號互動論提供了另一種視角。該理論強調個體借助符號、意義開展社會互動,并從這種互動中建構社會現(xiàn)實。在愛情電影中,人物之間借助各種符號呈現(xiàn)不同的視角(語言、禮物、行為等)去解釋愛情電影中的情感變化。符號傳遞信息,構架人物間的聯(lián)系與情感狀態(tài)。人物借助符號表達情感,建立情感聯(lián)系。作為近幾年愛情電影中的代表,由土井裕泰執(zhí)導的《花束般的戀愛》中,男女主人公通過各自共同的興趣愛好(比如特定的書籍、美術、咖啡館等)建立聯(lián)系,這些符號化的消費品是兩人相識、互相吸引的媒介,更是兩人關系逐漸發(fā)展、加強的載體。符號互動論認為,情感并不只是個體內部的心理體驗,而是從社會性的互動行為中構建的,是一種強化。影片在這一過程中,運用符號消費的概念,建立起人物間親密的連接,使觀眾能夠據(jù)此理解二人的情感聯(lián)結狀態(tài)。
從鮑德里亞的立場來看,現(xiàn)代的社會是情感關系被商品化、消費化和符號化的社會。個體將自己的情感和認同借由消費的符號呈現(xiàn)。符號消費也就變成了人的社會語言。在這種語言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消費符號來實現(xiàn)情感交流,進而導致了情感商品化與物化的結果。這一過程在《花束般的戀愛》中得到了鮮明地體現(xiàn)。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交流依賴于他們共同消費特定的符號,而這些符號包括了他們鐘愛的書籍、畫作與咖啡品牌等具體產品。影片將情感商品化的表征過程,其實非常完整地將消費社會的現(xiàn)狀予以呈現(xiàn),即人們關系的形成與維系并不是單純在一種情感意義上的認同,而是都依賴于符號消費過程。這些符號本身就含有文化意義和社會認同,而電影則是用這些符號消費,使兩人之間的關系充滿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讓觀眾可以通過這些符號元素來對兩個人的關系有所感受。
比如,電影中多次出現(xiàn)展示男女主角鞋子的特寫鏡頭:從最開始兩人剛認識時候穿的同款式的白色帆布鞋,到后來工作后換成了皮鞋,這種鞋子的變化象征著角色從青澀到成熟的過程。鞋子作為日常用品,也是人物成長和感情變化的重要符號載體。電影最后男主人公看見年輕情侶穿著和他們當年同款式的帆布鞋,這個畫面代表著以前的美好回憶。這正好印證了鮑德里亞的理論觀點——消費符號作為物的象征,卻承載了情感歷史和記憶的留存。
消費社會中的情感已經(jīng)被商品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多地依靠符號的互換來維系。這些符號交換成為感情維持的基礎。一旦這些符號沒有意義了,情感也就跟著崩塌了。這說明現(xiàn)代社會中的情感關系其實很脆弱,符號消費對情感也產生了異化作用。通過這種符號化的情感構建方式,電影使觀眾能夠看出現(xiàn)在人們的情感生活其實是虛幻和短暫的。電影里還用了符號消失來表現(xiàn)感情在變淡。曾經(jīng)充滿寓意的符號,在兩人感情的后期,漸漸變得平淡;曾經(jīng)共同鐘愛的藝術品、書籍,如今也無法再維系兩人的感情。鮑德里亞指出,在消費社會中,符號的價值是在不斷更新的。當符號隨著時空的變化逐漸失去新穎性和吸引力時,其蘊藏在背后的關系也會隨之衰退。這種對符號價值變遷的刻畫,讓影片對符號消費與現(xiàn)代情感的關系揭示得更加深刻。
鮑德里亞符號消費理論在電影的細節(jié)描述中也有進一步的具體反映。譬如藝術展這一藝術片段:男女主人公共同參觀,作為符號的藝術品所承載的是兩人的共同記憶、共同的情感聯(lián)系,但是符號卻隨著時光的流逝失去了其初始本義,變成了無足輕重的物品。這就是象征感情疏離消解的符號失效。鮑德里亞認為,一旦消除了消費社會中的符號所附帶的社會背景意義,其所擁有的價值就會隨之解體,情感也會隨之瓦解。這一點在《花束般的戀愛》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
影片也用消費的變遷對人物間不同時期的感情進行昭示,個人的物欲價值也跟著消費品價值的漲落而起伏,這就成了消費社會邏輯的衍生物。最初的時候兩人買便宜的咖啡和書,說明雖物質上不富足而精神上卻富有;后來兩人去貴的餐館,看似生活好了其實卻代表著感情淡了,關系更物質了。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符號的變遷往往折射著社會關系的變遷,當消費越來越昂貴和復雜時,情感也就變得越來越脆弱和充滿壓力。電影用這一變化來表述電影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從純粹到異化的過程。
透過《花束般的戀愛》這個電影,可以看到符號消費在現(xiàn)代情感關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對情感的異化作用。符號不單單是感情的橋梁也可以是感情的枷鎖,現(xiàn)實中的感情在被符號化、負面化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短暫。鮑德里亞的理論幫助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現(xiàn)代社會中,符號消費是如何塑造并最終消解人類情感的,從而揭示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消費社會中是多么的虛幻和短暫。
三、符號消費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電影在現(xiàn)代社會除了是一種大眾娛樂消遣的方式,其實它更廣泛的功能是作為一種消費文化的傳播載體。在鮑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中,消費不僅僅是滿足人對產品使用價值的需求,消費使個人的社會地位以及情感狀態(tài)在社會身份中得以分類,這一過程由符號構成的系統(tǒng)和系統(tǒng)下的社會作用中體現(xiàn)。而符號雖然具有對現(xiàn)實的指代,但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是一種意義的構造。它使人們在這個符號世界中形成身份認同,并在符號運作的情境中寄托情感。
可以這樣理解符號消費與觀眾情感的關聯(lián)性:首先,符號消費賦予觀眾一個可以產生認同的文化建構。在影片中,消費符號如名牌、高級消費場所以及某些物品和科技產品之類的,往往具有某種社會意義。它能讓觀眾識別出角色的身份,甚至帶著對角色身份的認同進行觀影并移情,如愛情片里巨大無瑕的鉆石戒指代表著角色的富庶身份,這一符號就成為連接觀眾對于愛情和美好生活想象的通道。其次,符號消費創(chuàng)造出一種“擬真”的情感。鮑德里亞將這種“擬真”視為對真實的代替。當符號被不斷復制和強化時,人們會混淆符號所表達的情感和真實性,比如在影片中,經(jīng)常會看到某個人物使用某個牌子的衣服或者物品表示他的感情,而觀眾無意識地會把買某種東西的動作與情感價值聯(lián)系起來形成認同。這種認同不僅僅是電影觀看時的,還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產生影響。
符號消費在電影里建立的角色身份,使觀眾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投射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妒偃臁穼⒍际邪最I的情感生活與消費符號的結合進行了集中展示。電影將現(xiàn)代都市生活的消費符號通過場景中的咖啡館、高檔時尚品牌、婚禮策劃等要素進行了展示。這些符號代表著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其情感狀態(tài)的一種反映。影片中,主人公王一揚以各種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動作(幫她搬東西,陪她逛街),在黃小仙失戀之后,將支持與關懷表達出來。而這種消費符號的堆砌,就是為了觀眾產生向往浪漫情緒而生出的對人物情感的強化。
按照鮑德里亞的觀點,消費社會中飄蕩的符號中包含著幻覺與偽裝,這些幻覺致使人們憧憬著符號所預示與塑造的理想生活。影片《失戀三十三天》就利用這種符號錯覺來建構都市理想化的生活,使得觀眾向往并認同這種生活。例如,影片中的咖啡館、西餐、婚禮、酒吧等元素,通過這些符號,影片讓觀眾將角色的生活與這些符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看似理想的世界。而根據(jù)鮑德里亞的理論,這些符號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使人們對于這些消費品產生了“擬真”的追求,盡管這些追求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此外,鮑德里亞在他的著作《象征交換與死亡》書中提到,現(xiàn)代消費社會中的符號有著自我復制和無限增殖的特性,這種符號化的消費并不具有實際價值,只是為了維持符號的意義而不斷被消費。在《失戀三十三天》中,男主角對女主角的陪伴以及在電影中刻意布置的共同消費場景,都是這一理論的體現(xiàn)。電影中的符號消費并沒有真正解決人物的情感問題,而是用符號的重復與強化去短暫填補空缺,無法從根本上帶來滿足感。
《非常完美》中的女性通過符號性消費的物品,使觀眾達到對現(xiàn)代獨立女性形象的認同。例如,女主角蘇菲為了尋求愛情總是換不同款式的時裝。不同的時裝是其尋求愛情時所處心情狀態(tài)的表征,彰顯了她作為個體的獨立自信。符號性消費給女性觀眾帶來了情感上的共鳴和滿足幻想的通道。鮑德里亞理論認為,在消費社會中,符號帶來的共鳴與認同其實是一種幻象,人們的感情需求無法通過符號消費得以滿足。蘇菲通過多次嘗試不同的消費方式來尋找自我認同(比如購買新衣、參加PARTY),而這種行為也揭示了將身份建構于消費社會中的困境。在《消費社會》中提到,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以符號消費的方式來構建身份,而依靠的僅僅是外在符號的支撐,這種符號性的身份是脆弱的、虛幻的。蘇菲在電影中以符號消費的方式來建立自己充滿自信且獨立的形象,然而,這種形象并不能產生真正的內在充實感,它只是反映出消費社會中個體的孤寂與迷茫的一個符號性折射。在這個過程中,社交媒體與數(shù)字平臺起到了傳遞作用,它們在觀眾之間共享電影中的消費符號,使得這些電影符號通過社交圈不斷復制并強化,而非簡單存在于大銀幕上。通過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轉發(fā),電影里的符號消費有了新意義,還被社會認可了。觀眾在模仿追趕這些符號時,慢慢就和電影角色有了感情上的共鳴。但這種共鳴其實不是因為角色真的有什么情感,而是他們幻想并認同那種符號化的生活。例如,通過模仿片中蘇菲的時尚造型,以及對同一件衣服的消費,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粉絲群體逐漸對“獨立女性”形象形成認同。但這種身份本質上是符號化的,內在的真正實力是缺乏的。這種通過符號建立起來的感情聯(lián)系,由于其不穩(wěn)定性極強,很容易被其他新的符號所替代?!断M社會》中揭示了這一點,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的情緒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模擬的真實”,這種仿真使人迷失在符號中,難以找到真正的感情寄托。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消費符號對觀眾情感共鳴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它們用符號化的生活模式讓觀眾感到向往和認同;二是這些符號傳遞的情感和生活本質上是虛假的,不能長久維持。這讓觀眾在共鳴的同時,也會感到情感上的失落和對現(xiàn)實的失望。消費社會里符號消費和情感共鳴的關系是復雜的,符號既是人們情感的寄托對象,又是情感異化的原因。所以電影創(chuàng)作在用符號消費來制造情感共鳴的同時,創(chuàng)作也應避免對消費主義敘事的過度依賴,而是應該更多關注深層的情感表達。這樣電影不僅是消費文化的載體,也能成為討論現(xiàn)代情感問題的重要方式。
四、結語
電影借助于消費符號,深刻地影響了觀眾對角色的理解和認同,在界定角色的社會地位和情感關系的同時,勾勒出虛構的現(xiàn)代社會人物。影片通過這些符號化的生活方式,展現(xiàn)了在鮑德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框架下,消費符號如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能夠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并投射出自己理想和情感的角色塑造的核心元素。
符號消費并沒有停留在物質層面的呈現(xiàn)上,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進行情感表達。讓角色之間的關系建立、發(fā)展乃至瓦解,都與符號消費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消費符號就成了情感溝通的載體。比如,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試圖通過豪華派對、精心打扮、名貴跑車等各種符號來構筑吸引黛西的華麗愛情幻象,而這種符號化的愛情最終也因為它的虛無縹緲而幻滅。同樣,在《穿普拉達的女王》安迪的身份轉變時,除了影響職業(yè)成長,也影響人際關系和自我認知,這就體現(xiàn)在她對服裝品牌和社交圈的適應和融入上。影片通過消費符號的操作,在揭示符號消費可能帶來的情感困境的同時,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中情感體驗的建構模式。符號消費在電影里的運用也可能讓情感異化變得更嚴重?,F(xiàn)代電影總是堆砌很多消費符號,試圖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美的情感世界??墒钱斢^眾習慣了用這些符號來找情感共鳴的時候,真正的情感交流就被忽視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多是靠交換符號來維持,而不是真實的情感。
綜上而言,符號消費是電影敘事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影響著電影人物塑造、人物情感表達與觀眾情緒共鳴?;谙M社會的邏輯,電影加強了符號消費功能,使符號消費成為社會情感聯(lián)系和表達的重要支撐,這些電影符號消費所帶來的觀眾的幸福感同樣容易是短暫和虛幻的,既可以帶來觀眾的共鳴感,也可以加劇消費社會中的情感異化。電影研究中可以更多地討論電影創(chuàng)作如何處理好符號消費和表達情感的關系,以創(chuàng)造更好的電影敘事體驗,使電影成為消費文化再現(xiàn)之外的反思消費社會的重要媒介。
參考文獻:
[1]李根.《小時代》系列電影的消費主義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2]林進桃.消費主義視域下的中產階級想象:論新都市電影的物欲狂歡與精神缺失[J].電影新作,2014(02):84-87+92.
[3]孫熙雯.讓·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4年.
[4]蔡逸宸.《花束般的戀愛》:一場符號消費背景下的愛情悲劇[J].聲屏世界,2023(11):112-114.
[5]時婉璐.鮑德里亞符號消費理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年.
[6]孔明安.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理論研究[J].哲學研究,2002(11):68-74+80.
[7]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8]呂慶春.以消費符號假借人的社會名望和地位:基于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24(02):135-145.
[9]萬連增.《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消費性解讀[J].新楚文化,2023(33):28-30.
[10]林進桃.消費主義視域下的中產階級想象:論新都市電影的物欲狂歡與精神缺失[J].電影新作,2014(02):8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