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強調高校美育中藝術類課程教學的核心地位,旨在通過藝術教育的融入推動高校美育通識的發(fā)展。通識教育作為我國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具備促進學生心智發(fā)展和品格塑造的功能。音樂劇作為一種融合音樂、表演與舞蹈的舞臺藝術形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力與團隊協作能力。音樂劇中充滿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的歌舞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將音樂劇融入通識教育,能夠借助其集體性的藝術特質,助力高校課程實現美育教學的目標,并培育出全面、均衡發(fā)展的人才。
1 音樂劇融入美育通識教育之內涵
音樂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魅力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其多元的藝術元素匯聚一堂,音樂的動人旋律、舞蹈的優(yōu)美姿態(tài)、戲劇的情節(jié)張力以及文學的內涵深度相互交織,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與審美力[1]。同時,音樂劇的題材廣泛,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地域文化以及社會背景下的故事。在欣賞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情感表達與生活追求,從而增進對多元文化的尊重,提升世界觀和跨文化交流意識,并更好地適應時代變化帶來的社會需求。 因此,通過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他人,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并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更具人文關懷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2 音樂劇融入美育通識教育之意義
從政策需求上看,《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推出100部以上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經典劇目,其中便包括15臺左右歌?。ㄒ魳穭。?。可見,當前為提高人民的藝術素養(yǎng),國家已經在音樂劇的普及上邁出了有力的一步。除此之外,《關于開展2023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的通知》指出要把高雅活動作為校園美育培根鑄魂之載體,開展美育浸潤行動,進一步確定了高校在推廣文化演藝方面的重要地位。
從美育需求上看,高校教育理論界對于美育通識教育的側重點更聚焦在如何順利地在高校推廣美育通識教育活動,并且重視推廣和實施的手段與途徑[2]。潘懋元教授認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可從與已有專業(yè)課結合、開設相當于西方通識教育的素質教育課程、校園文化活動幾方面入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吉象認為,藝術教育即素質教育,美育作為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環(huán)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藝術修養(yǎng),審美感知的責任。因此,音樂劇融入高校美育通識教育無疑能夠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國高校美育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從文化市場的需求上看,基于高校發(fā)展藝術文化的路線具有可行性。以重慶地區(qū)為例,目前,重慶大劇院、國泰藝術中心等都成立了相應的音樂劇教育團體,這些團體整合的資源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優(yōu)質的傳播形式與美育學習平臺。另外,我國音樂劇市場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存在“高端消費”的誤解,因此,需要以大學生為中心的群體來平衡受眾結構[3]。
3 音樂劇融入高校美育通識教育之困境
高校學生對音樂劇藝術了解不全面。據中研普華產業(yè)研究院2019年中國音樂劇區(qū)域結構分析數據顯示,西南地區(qū)普及情況僅占全國7%,而除因自身優(yōu)勢相對領先的華東地區(qū)占比達到45%外,其他地區(qū)皆未形成良好的普及狀態(tài),可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高校學生缺少接觸音樂劇文化的氛圍和契機。具體而言,當前對音樂劇推廣的平臺較少,面向大眾的音樂劇體驗活動也較為匱乏。目前,在重慶地區(qū)的高校學生適齡群體中,僅有城上音樂劇提供針對成年人的音樂劇學習活動。在這樣的氛圍下,部分學生存在無法分清話劇、音樂劇、歌劇、戲曲之別的情況,且將音樂劇視作“高嶺之花”,因此,難以產生主動了解音樂劇的意愿。
音樂劇在高校藝術活動中的融入機會較少。高校在探索音樂劇融入美育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音樂劇的多元藝術特性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然而,部分高校對音樂劇的融入大多停留在賞析或理論層面,未能真正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同時,由于缺乏對音樂劇的推廣,難以吸引學生參與音樂劇的藝術實踐,以集體形式進行系統(tǒng)排練與呈現成為音樂劇融入高校美育通識的主要難點,導致其融入進程緩慢。
音樂劇賞析資源的局限性較大。一方面,在網絡視頻平臺主導的時代,學生的思考方式、審美標準和學習習慣都受到了顯著影響。這種影響導致學生的學習耐心減弱,難以長時間專注于電腦前或劇院內完整欣賞一部音樂劇。另一方面,音樂劇在我國仍處于發(fā)展初期,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推廣,都尚處于起步階段。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數量有限,而流媒體上的影音資源與現場觀看的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通過流媒體觀看音樂劇的體驗會大打折扣。此外,盡管國內已經引入了部分熱門經典音樂劇,如《搖滾莫扎特》和《芝加哥》,但這些作品與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和諧校園文化的契合度較低,難以滿足高校發(fā)展美育通識教育的需求。
4 音樂劇融入高校美育通識教育之路徑
4.1 美育共享,音樂人生
音樂劇的通識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體系,它涵蓋了理論普及與藝術實踐兩大核心部分,旨在培養(yǎng)高校學生對音樂劇藝術的全面認識與深入理解。在理論普及方面,高校應致力于構建扎實的音樂劇知識基礎。通過開設音樂劇概論、音樂劇經典劇目賞析等選修課,學生們可以從專業(yè)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學習音樂劇的理論知識,感受音樂劇的獨特魅力。這些課程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劇的興趣,還能引導他們主動探索音樂劇的世界。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學校間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們有機會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分享學習心得,拓寬視野。同時,高校應積極探索音樂劇扎根院校的路徑,從音樂劇創(chuàng)作、表演理論、人才培養(yǎng)、產業(yè)發(fā)展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研究,以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推動音樂劇藝術的繁榮發(fā)展,并為人文社科領域貢獻新的研究成果。在藝術實踐方面,高校應設立專業(yè)的音樂劇研究中心,匯聚藝術專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為他們提供系統(tǒng)的音樂劇教學與指導。這不僅有助于拓寬藝術專業(yè)學生在藝術表現和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還能為他們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高校還可以創(chuàng)辦音樂劇社團,為全體學生提供一個音樂劇交流學習的平臺。音樂劇研究中心與音樂劇社團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推動音樂劇創(chuàng)作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跨學科發(fā)展。通過組織音樂劇排演、創(chuàng)作比賽等活動,學生們可以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藝術技能,提升音樂劇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水平。因此,音樂劇通識教育的理論普及與藝術實踐兩大部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音樂劇素養(yǎng),還能為音樂劇藝術的繁榮發(fā)展貢獻新的力量。
4.2 舞臺藝術,啟潤心智
在高校層面,可以定期面向全校學生組織音樂劇風格的才藝比賽。通過這類比賽,學生們可以表演和模仿世界著名音樂劇,從而提升音樂劇在高校師生中的影響力。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拓寬藝術專業(yè)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現視野,還能從眾多參賽者中發(fā)現有潛力的學生,推薦他們進入學校的音樂劇研究中心接受系統(tǒng)的音樂劇排演訓練。同時,這也有助于音樂劇社團在師生層面的推廣,吸引更多學生關注和參與音樂劇活動。
在音樂劇研究中心和音樂劇社團層面,可以組織統(tǒng)一的音樂劇排演活動。這些排演可以包括縮減版、改編版甚至原創(chuàng)的音樂劇作品,為音樂劇的推廣和普及貢獻力量。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在音樂劇作品排演方面就取得了顯著成果,先后推出了數場經典與新潮的音樂劇作品,并匯總成一場單獨的音樂劇晚會,供校內外的音樂劇愛好者觀賞交流。同樣,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和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也出品了原創(chuàng)音樂劇《一閃一閃滿天星》,從音樂療愈與安寧療護的角度出發(fā),不僅推廣了音樂劇,還體現了音樂的療愈功能和戲劇的教育屬性。
4.3 唱跳兼?zhèn)洌诤涎堇[
音樂劇表演離不開唱跳演三者的融合,高校中的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雖不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成為唱跳演兼?zhèn)涞某墒煲魳穭⊙輪T,但總體來看,高校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的實踐教學應包括音樂劇表演所需要的所有訓練課程。
從聲樂表演來看,音樂劇的歌唱表演是音樂劇無限魅力之魂。音樂劇表演需要掌握多項藝術表演技能,而其中聲樂應是重點,音樂劇表演之弱項也絕不應弱在聲樂[4]。音樂劇的聲樂訓練方法應是用科學的練聲方法來訓練學生的發(fā)音,音樂劇的歌曲演唱應“尋求一種自然聲的演唱方法,以各種不同的音色和唱法來詮釋劇中人物”,以適應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
從舞蹈表現來看,音樂劇的舞蹈是音樂劇振奮人心之骨。音樂劇的舞蹈風格是多樣的,在音樂劇舞蹈課程的訓練上,可以定期邀請音樂劇專業(yè)的學生、教師或外援進行針對性的舞蹈訓練。如有可能,還可增加舞蹈方面的藝術審美類的通識選修課程,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駕馭多種風格的音樂劇作品。
從戲劇表演來看,音樂劇的戲劇是耐人尋味之肉。在訓練音樂劇演員時,人們往往更重視音樂和舞蹈,而對演員的臺詞關注不夠。但嚴格來說,音樂劇演員的臺詞基本功必須以話劇演員為標準進行嚴格訓練。因此,在高校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的實踐中,可針對具體的音樂劇目加入臺詞方面相應的傳統(tǒng)訓練,如正音、繞口令、散文詩歌等。同時,結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表演訓練體系,展開人物對話訓練,并在其中融入音樂表現的特征,從而加強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中音樂、歌舞與表演的內在聯系。
5 結語
音樂劇本身承載著復雜的演化歷程,每部經典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都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歷史與背景之中。將音樂劇作為一種新穎的方式融入高校美育通識教育,無疑能夠促進音樂劇藝術以及高校美育通識教育的共同發(fā)展。音樂劇所蘊含的豐富藝術元素,以及那些扣人心弦的音樂和故事情節(jié),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更主動地走進音樂劇的藝術殿堂。
為了更有效地推廣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高校應當積極搭建相應的教育平臺。這些平臺應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從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靈活運用新媒體等宣傳手段,加大宣傳力度。同時,高校還應圍繞思想理念、內容設計、師資力量、組織方式等方面展開深入的探索與實踐,以確保音樂劇美育通識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音樂劇融入高校美育通識教育為其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發(fā)展中,音樂劇的加入將為高校培養(yǎng)具有審美創(chuàng)造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增添新的力量。
引用
[1] 李伊雯.音樂劇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戲劇之家,2023(26):60-62.
[2] 龐忠海,王志揚.從通識教育再看美育的意義與構建[J].文藝爭鳴,2024(8):190-194.
[3] 李青.音樂劇對提升非音樂專業(y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研究[J].中國音樂劇,2024(3):107-109.
[4] 黃凱.中國音樂劇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 (6):119-125.
作者簡介:溫蕓西(1999—),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重慶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