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大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重慶分所,重慶 401120
將債權轉為股權,通常簡稱為“債轉股”,是公司的債權人基于某種原因將其對公司享有的債權轉變?yōu)閷镜耐顿Y,其身份也由債權人轉變?yōu)楣镜墓蓶|。對于是否允許債權轉為股權,我國的立法經歷了不允許、默許,再到明確認可等多個階段。199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一次修正時對債轉股在內的非法定出資形式都不予認可。2005 年修訂后的《公司法》則將出資形式擴展到“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從事實上默認了債轉股的合法性。到2014 年2 月,國家工商總局印發(fā)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guī)定》對2005 年修訂的《公司法》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國家通過法律文件完全認可了債轉股的合法性。
但對于債轉股的法律性質,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王欣新教授認為,債轉股具有雙重法律屬性。他認為從債務清償的角度看,債轉股是以股償債;從將債權轉換成公司股份的角度看,債轉股又是出資行為。他還區(qū)分了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認為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可以上市流通的證券,隨時可出售變現,所以其債轉股與一般公司還有一定區(qū)別,它屬于用流通證券清償債務,而不單純是債轉股,或者說主要屬性不在于債轉股。而韓長印教授認為,破產重整中債轉股具有代物清償屬性,債轉股的實質是債務人以其自身的股權為對價,用以清償債權從而否認債轉股的投資屬性。[1]
上述觀點對債轉股是否具有投資屬性認識不同,但是都認為債轉股行為具有債務清償性質。對此,筆者并不贊同。
首先,債轉股導致的債權消滅不是基于清償行為,而是因為混同。債轉股是一種非現金出資方式,債轉股過程中的債權消滅,是出資到位所產生的必然法律效果,而非另外的單獨的債權清償法律行為。比如,某注冊資本1000 萬元的重整企業(yè),現有資產500 萬元,債務1000 萬元。若此時,有600 萬的債權轉為股權。債權人,也是增資人,通過將其持有的債權交付給重整企業(yè)而完成增資行為。此時重整企業(yè)取得了出資人持有的債權,成為債權人。而債務消滅的后果,不是因為重整企業(yè)與債權人之間另外發(fā)生了一個債務清償的行為,而完全是因為債權人的出資完成后,重整企業(yè)作為債務人又取得了債權,進而同時具有了債權人與債務人身份,由于債權人和債務人身份混同,導致債權債務消滅的法律效果。整個過程中,因債權人出資行為產生了債權讓與,使重整企業(yè)取得債權,與其原有的債務產生混同,最終導致債權債務消滅。
其次,代物清償說混淆了債轉股與以股抵債的區(qū)別。所謂代物清償,即以他物代替現金作為對價,以清償債務。從這個觀點看,重整企業(yè)不存在增資的行為,而是重整企業(yè)的股東以其所持股權為對價,對債權人的債權進行清償。但債轉股與以股抵債是有明顯區(qū)別的。一方面,在以股抵債的清償方式中,用于償債的股權在清償債務之前即已存在。比如上市公司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票償債,其股票不是由債權轉股而來,而是由公積金轉增,以轉增的股票用來償債。這種行為與債轉股完全是兩種概念,前者屬于代物清償,部分學者將其與債轉股混淆,從而認為債轉股也是代物清償。債轉股過程中,沒有清償行為,增資行為完成后,債務因混同而消滅;另一方面,是否增加注冊資本是債轉股與以股抵債的重要區(qū)別?!豆咀再Y本登記管理規(guī)定》第七條第四款規(guī)定:“公司債轉股應當增加注冊資本?!眰D股的核心是以債權增加注冊資本,以股抵債則是以現有的或通過增發(fā)的股權代物清償債務,不會增加注冊資本。
所以,筆者認為債轉股過程中不存在債權清償行為,而是債權人直接以其對重整企業(yè)的債權作為出資,其中只存在一個向企業(yè)出資的法律行為。債轉股的整個過程只有“將債權作價出資”這一個行為,雖然這個行為產生了企業(yè)增資和債權消滅的兩重效果。注意,債權是“消滅”而非“清償”,“債務清償”是“債務消滅”的一種形式,兩者是種屬關系,但在債轉股中,債權不是因為清償而消滅,而是由于債權債務混同而消滅。自始至終,債轉股過程中就從未發(fā)生債務清償的行為。所以,將債轉股視為債務清償性質,無論是從行為本身還是從其法律效果看,都是站不住腳的。
有學者對債轉股的合理性提出擔憂,認為債轉股可能危及資本充實原則,影響企業(yè)正常經營所需要資金;以及“公司進入重整程序以后,如準許債轉股,將使認購新股的債權人實質上優(yōu)先獲得清償,對其他債權人有失公平”。[2]
事實上,法院受理企業(yè)重整的申請時,企業(yè)已經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以下簡稱《企業(yè)破產法》)第二條規(guī)定的資產不足、可能或已經喪失清償能力的嚴苛局面,開展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存在困難,債權人的債權難以通過正常方式實現,債轉股可以使重整企業(yè)和債權人擺脫兩難境地,既可以使重整企業(yè)擺脫債務困境,全力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又可以使債權人不會因資產的廉價處置難以獲得清償,還可以在稅收、就業(yè)、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對社會體現重要價值。
首先,債轉股不會危及資本充實原則,反而能夠增加公司凈資產。公司凈資產等于公司資產減去公司債務。債轉股對重整企業(yè)本身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減少債務。因此,相較于債轉股之前,企業(yè)在資產不變的情況下實現債務減少,凈資產會相應增加。這樣的變化顯然有利于重整企業(yè)。
其次,債轉股提升債務人償債能力,對不轉股的債權人有利。公司進入重整程序以后,部分債權人債轉股不會對其他債權人造成不公或不利。部分債權人債轉股以后,企業(yè)的債務減少,但是資產并沒有減少,對于剩余的債務,可以獲得的保障相應地提高了。比如,某重整企業(yè)有資產500 萬元,債務1000 萬元。若不實施債轉股,債權的理論清償率為50%。若此時,有600 萬的債權轉為股權,則重整企業(yè)的資產仍為500萬元,債務則變?yōu)?00 萬元。未參與債轉股的債權人得到清償的可能性會明顯高于債轉股之前,甚至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得到全額清償。事實上,同意債轉股的債權越多,對剩余債權的保障會更充分。另外,在企業(yè)破產法的清償順位上,股權劣后于債權。因此,債轉股中真正承擔風險的恰是債轉股的債權人而不是其他債權人。而且,如果沒有債轉股的債權人認為自己的權益因他人債轉股而受到損害,則重整計劃也允許其選擇債轉股即可。
最后,在自愿的原則下,債轉股也不損害債轉股的債權人利益。在自愿債轉股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權衡債轉股和其他受償方式的優(yōu)劣而主動選擇自認為最優(yōu)的方式。只有當債權人認為轉為股權更有利于其利益時,他才選擇債轉股,當債權人認為破產債權更符合其利益時,他可能更傾向于不債轉股。因此,債轉股而產生的收益和風險都是債權人自行選擇的結果,自然也談不上損害其利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確定重整程序中債轉股雖出于為重整企業(yè)消債的目的,但其性質只是出資行為,且對重整企業(yè)清償債務、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有正向作用。但在重整程序中如何運用仍存在一些分歧。對此,筆者認為在以下方面應予重點關注。
重整程序是否依據由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的債轉股方案強制債權人債轉股,而不用取得轉股債權人的同意?這在破產法學界有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重整程序中的債轉股適用多數決表決機制,即使單個債權人不同意,也可以基于債權人會議多數表決通過的方式“強制”其參與債轉股。[3]有的學者則明確反對利用債權人會議決議強迫債權人非自愿地進行債轉股,認為債轉股方案必須經全體轉股債權人同意。因為債轉股是投資人自我決定的事務,不應當在重整計劃表決中由不相干的債權人以多數決方式進行表決。因此,轉股債權人既不受多表決原則的限制,法院也不能給予強制批準裁定。
筆者贊同后一種意見。因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對債轉股法律性質的認識。重整程序中,債務清償方案可以采用多數決,但股權投資不能采用多數決。所以,如果債轉股性質是清償行為,則可以推導出以多數決強制債轉股的合法性;債轉股是出資行為,則只能堅持自愿原則。對于債轉股的性質前文已作詳細闡述,所以我們認為采用自愿原則較為合理。在實踐中,債權人自愿同意的方式,原則上應當是明示而非默示的,比如在表決重整計劃之前事先取得轉股債權人的同意文件,或者在重整計劃中除設定債轉股方案外還有正常的償債方案供債權人進行勾選表決等。
重整能否成功,在重整計劃表決和法院裁定時均具有不確定性。如果重整失敗,已轉股的債權可否恢復為債權,這是債權人決定是否轉股前要慎重考慮的事項。因為,重整失敗即重整計劃不能執(zhí)行,意味著企業(yè)將被法院宣布破產,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在破產清算程序中,管理人對破產財產進行變價處置并依據《企業(yè)破產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的規(guī)定清償債務后注銷企業(yè)。在此過程中,債權優(yōu)先于股權,僅當清償債務后仍有剩余財產時股權才有價值,否則企業(yè)注銷后,股權價值清零。此事對轉股債權人來說意義重大。
筆者認為,如果股權變更登記前重整計劃不能執(zhí)行致重整失敗的,債權人仍可按其債權受償;而變更登記后重整失敗的,股權原則上不應再恢復為債權。股權登記前重整失敗的,債權人可按其債權受償。因為,債轉股法律行為的完成,以及其對外產生法律效力,都是以公司的股權在工商登記變更為標志。如果在完成股權工商登記變更之前,重整計劃就因無法執(zhí)行導致債務人被法院宣告破產并轉入清算程序,則由于債轉股的法定手續(xù)尚未真正完成,債轉股作為出資行為僅存于合意而未付諸實施。債轉股的債權人未成為股東,其在破產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只能仍是債權人,而不是股東。
同理,變更登記后重整失敗的,股權原則上不得恢復債權。債轉股作為出資行為,若登記后再轉為債權,顯然是抽逃出資,也會突增債務,有損其他債權人或與之交易的市場主體的信賴利益,從而毀滅重整企業(yè)交易信用,最終不利于重整企業(yè)重生。在此原則下,管理人可以根據情況設置債轉股方案,并應當在債轉股方案中明確相關后果,讓轉股債權人能清晰認識自己的權利義務和風險,避免其基于錯誤認識做出轉股決定,從而產生不必要糾紛。
重整計劃的制定,實際上就是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盡可能地滿足和協(xié)調各方利益需求,最終促進企業(yè)重生。能否既嚴格遵守法律又能協(xié)調和滿足各方利益,是評價管理人水平的重要標準。在重整程序中,重整企業(yè)能否實現重生,重整計劃能否順利執(zhí)行,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通常也沒有任何人敢給予保證;從現實經驗來看,重整失敗的案例比重整成功的要多。在這種情況下,強制要求債轉股的決定一旦做出,不論今后發(fā)生什么,債權人的債權就此終結,這對很多債權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反過來,這種過于嚴苛的要求和將來嚴重不確定的風險,必然會打消債權人債轉股的意愿,不利于重整成功。
此時,管理人應當系統(tǒng)利用法律手段和法律工具,為債權人消除這種風險和不安,引導更多的債權人債轉股。在我們的法律工具箱中,“附條件法律行為”就是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的。即,債轉股作為法律行為,可以附生效條件:如債權人同意債轉股,其債權在重整計劃執(zhí)行期內不予清償;在債轉股以外的其他債權按重整計劃得到清償后,債轉股行為生效,并予辦理股權變更登記;若重整不成功,債轉股條件不成就,其債權仍按同等債權受償。
當然,這樣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債轉股條件成就前,債轉股的債權人能否享有股東權利,包括參與公司管理和決策。在一些案件中,債轉股的債權人,尤其是希望通過債轉股實現控股的債權人,常把參與管理甚至掌握公司運營作為其債轉股的前提條件之一。在此情況下,債權人不能基于股東身份參與企業(yè)運營,但解決債轉股債權人在重整計劃執(zhí)行期內的運營權的制度設計,可以在平衡各種利益并充分制衡的前提下于重整計劃中另行規(guī)定。
綜上所述,債轉股作為重整的重要工具,具有顯著的投資屬性,與上市公司以公積金轉增的股票清償債務完全不同,因此,其在重整程序中的應用也宜遵循其屬性,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案件實際靈活運用,最終實現法律要求與實踐目標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