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影像重塑及數字化保護非常重要。數字化技術為影像保存、傳播提供了新可能,而文化生態(tài)決定了其深層意義。通過《鳳鳴朝陽》《清明奇妙游》等案例,展現了數字技術在河南影像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以及其在融合創(chuàng)新、精準傳播、深度挖掘等方面的優(yōu)勢。由此總結出傳承機制的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的革新、產業(yè)融合的新思路、長效機制建設的策略四個維度八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路徑,這些實踐探索將為河南乃至全國的影像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寶貴經驗。
【關鍵詞】河南影像遺產 "數字化保護與傳承 "創(chuàng)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J0-0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2-0171-06
在歷史的長河中,影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與靈魂。正如《詩經》所言:“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時光荏苒,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而影像則是人們回溯歷史、探尋文化根源的寶貴財富。探索河南影像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創(chuàng)新路徑,不僅揭示了影像記憶與城市文化之間緊密相連的紐帶,更彰顯了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對于這份記憶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我國針對“非遺”項目開展的影像數字化采集與傳播工作仍任重道遠,針對傳統文化的影像記錄也是長路漫漫。影像記錄如同文字博物館中的典籍,靜默地訴說著城市的故事,同時也在無形中塑造著城市的文化形象,推動著城市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
一、河南影像重塑:技術趨勢與文化生態(tài)解析
數字成像技術已迅速被考古學和文化遺產實踐所采用,以準確記錄文物。對河南影像的重塑,不僅要從技術的角度審視其發(fā)展趨勢,更要深刻解析其背后的文化生態(tài)。技術趨勢為影像的保存與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而文化生態(tài)則決定了影像遺產的價值與意義,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研究的基礎與出發(fā)點。
(一)數字化技術的多維解讀
數字化技術作為21世紀科技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不僅提高了信息的處理效率,更實現了信息的無損存儲和高效傳輸。人類已經全面步入視覺時代,正如海德格爾所預言的那樣:“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面對視覺文化的全面來襲,人類觀看世界的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數字化技術經歷了從簡單的文本數字化到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數字化,再到如今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數字化階段。每一次技術的躍遷,都極大地推動了信息傳播和文化表達方式的變革。
當前,數字化技術的前沿趨勢主要體現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通信、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領域。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得海量影像數據的分析、挖掘成為可能,為影像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影像藝術記錄城市變遷與發(fā)展,能夠打破常規(guī)研究中單一理論切入的局限性,提煉出鏡像、機器與空間的三重隱喻,為剖析社會關系再生產機制提供獨特的視角。展現出社會結構如同運轉有序的機器般作用于城市發(fā)展的方方面面,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解讀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社會結構變遷等,具有較強的現實觀照性與啟發(fā)性,有助于拓展學術研究的思路和視野。
(二)河南影像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影像文化歷史遺產。從殷墟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漢代畫像磚的生動場景,再到唐代壁畫的精美絕倫,河南的影像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這些影像文化不僅記錄了河南乃至中華民族的歷史變遷,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同時,這些影像元素對展現城市空間有著獨特的作用,成為塑造城市形象、表達城市內涵的關鍵手段。通過呈現富有韻味的影像空間,讓城市空間更具層次感、故事感,也體現出獨特地域文化特色,成為理解河南城市文化、感受其獨特氣質的重要途徑,為人們從影像視角認知河南提供捷徑。
在現代社會,河南的影像創(chuàng)作也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一方面,河南的影視產業(yè)不斷壯大,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作品,成為國內外觀眾喜愛的經典之作。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河南的影像創(chuàng)作也逐漸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邁進,出現了許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時代感的影像作品。然而,河南影像文化在發(fā)展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一方面,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河南影像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面臨壓力。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知識產權保護、網絡安全等,這些問題需要人們在推動河南影像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積極應對和解決。
(三)傳播渠道與受眾接受度分析
河南影像的傳播渠道多種多樣,包括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以及新媒體如互聯網、社交媒體等。這些傳播渠道各有特點,為河南影像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多元化選擇。其中,互聯網作為新媒體的代表,以其開放、互動、便捷的特點,成為河南影像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制作專題片、紀錄片或與綜藝節(jié)目合作傳播;借助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建立官方賬號,發(fā)布圖文、視頻等內容,利用熱門話題增加曝光度,與網紅、意見領袖合作,擴大影響力。
在受眾接受度方面,河南影像文化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喜愛。一方面,河南的影視作品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觀眾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和欣賞河南影像作品,進一步提高了受眾的接受度和滿意度。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全息投影等技術,為受眾提供沉浸式體驗,設計互動裝置、游戲化體驗,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河南城市風情或歷史文化。
二、數字化引領:河南影像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探索
在河南影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入先進的數字技術和智能化手段,實現對影像文化遺產的高效保護和精準管理,挖掘其內在價值,促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以下將通過具體案例,詳細探討數字化在河南影像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實踐探索。
(一)河南影像文化的特點分析
河南影像文化遺產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但面臨著諸如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等諸多威脅,數字化保護開發(fā)成為重要的應對手段。數字化能實現對文化遺產全方位、高精度記錄,比如通過三維掃描、高清拍攝等技術留存文化遺產的原貌,構建起翔實的數字檔案,為后續(xù)研究、修復等提供可靠依據。
近年來,河南廣播電視臺推出的“中國節(jié)日”系列節(jié)目,如《唐宮夜宴》《墨舞中秋帖》等,不僅深入挖掘了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還巧妙地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場視聽盛宴。這些節(jié)目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華麗的服飾和精致的道具,展現了河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展現了河南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無論是洛陽龍門石窟的雄偉壯觀,還是開封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都成為河南影像文化的重要符號。這些影像作品不僅記錄了河南的歷史變遷,更展現了河南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文化追求。同時,河南影像文化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豫劇的激昂高亢,到少林功夫的剛健有力,再到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的精美絕倫,這些都是河南影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影像作品不僅展示了河南文化的多樣性,更展現了河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數字化技術在保護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在探討河南影像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創(chuàng)新路徑時,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案例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兩個案例——《鳳鳴朝陽》和《清明奇妙游》,均以其獨特的數字化手段,為河南乃至全國的影像遺產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寶貴經驗,不僅展示了數字化技術的強大潛力,也為未來的保護工作指明方向。
1.《鳳鳴朝陽》在文化傳承中的深度挖掘
《鳳鳴朝陽》作為河南衛(wèi)視與楊麗萍團隊聯袂呈現的舞蹈藝術佳作,充分展現了河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舞蹈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以鳳凰涅槃、重生為主題,深度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生命哲學。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團隊借助數字化技術,對舞蹈的每一個細節(jié)進行精心打磨。通過高清攝像和3D Mapping投影技術,將舞蹈與舞臺背景完美融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幅幅生動唯美的畫面。這種數字化的表現手段,不僅增強了舞蹈的視覺效果,也使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得以更加直觀地展現。此外,《鳳鳴朝陽》還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廣泛傳播,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一藝術瑰寶。通過網絡直播、社交媒體分享等方式,舞蹈的受眾范圍不斷擴大,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梢哉f,《鳳鳴朝陽》在文化傳承中的深度挖掘為數字化技術在河南影像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應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2.《清明奇妙游》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影響
《清明奇妙游》作為一檔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影像作品,其文化價值與社會影響深遠。它結合二次元文化潮流,采用“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的手法,2022年,《清明奇妙游》采用“戲中戲,畫中畫”的表達結構,通過宋代名人演繹一個個情景故事,串聯起這一場奇妙游。2023年,節(jié)目以“曲水流觴”為靈感,通過網劇情節(jié)串聯起魏晉、唐、宋的清明故事,結合詩歌、繪畫、典故,打造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2024年,節(jié)目主題定為“春和景明時”,旨在通過創(chuàng)意視頻與民俗舞蹈等形式,展現清明節(jié)的生機與活力。在“春日有信”環(huán)節(jié),邀請網絡達人化身為春信使者,分享關于春天的多維感悟,讓觀眾在欣賞節(jié)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與傳統文化的深刻魅力。
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該節(jié)目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手段,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賞體驗,讓人們仿佛置身于古代清明節(jié)的盛景之中。制作團隊首先深入挖掘了清明節(jié)的文化內涵,包括祭祀、踏青、放風箏等習俗,以及文人雅士在清明時節(jié)吟詩作畫、雅集聚會等文化活動。然后,利用三維建模和動畫技術,重現了古代清明節(jié)的場景和人物,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肚迕髌婷钣巍凡粌H讓觀眾領略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三)數字技術在影像文化保護中的經驗總結
通過融合創(chuàng)新、精準傳播和深度挖掘等方式,數字技術不僅豐富了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還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其核心在于利用影像手段助力其數字化保護。通過拍攝高質量的紀錄片、專題片等影像內容,對城市古建筑、民俗活動等文化遺產進行真實記錄,直觀展現其風貌與特色,留存珍貴的影像資料。
1.融合創(chuàng)新:技術與文化的無縫對接
在影像文化保護中,數字技術通過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展現出強大的創(chuàng)新力。《鳳鳴朝陽》《清明奇妙游》兩個案例均體現了這一點。它們不僅深入挖掘了傳統文化的精髓,還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如:VR、AR、高清攝像和光影技術等,將傳統文化元素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僅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和體驗感,還激發(fā)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從而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2.精準傳播:拓展文化的傳播渠道
數字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拓展了影像文化的傳播渠道?!肚迕髌婷钣巍吠ㄟ^網絡平臺的播出,實現了對全國乃至全球觀眾的覆蓋;《鳳鳴朝陽》則憑借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視覺效果,迅速走紅網絡,成為文化熱點,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傳統文化。
3.深度挖掘:重構文化的時代價值
數字技術在影像文化保護中的另一個重要經驗是深度挖掘。在符號建構上,城市影像記錄的過程中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來塑造城市的獨特形象。通過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解讀,《清明奇妙游》《鳳鳴朝陽》等作品不僅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賦予它們新的時代價值?!肚迕髌婷钣巍吠ㄟ^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親身體驗古代清明節(jié)的盛景,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鳳鳴朝陽》則通過現代審美視角,重新詮釋了龍鳳呈祥的奢華和美麗,重新挖掘和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價值。
三、智慧傳承:河南影像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的創(chuàng)新路徑
數字化時代,以視覺影像推介文化遺產,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yǎng),是推動文化繁榮的有效途徑。因此,智慧傳承不僅意味著技術上的革新,更是一次文化理念的深刻變革。通過智能分析、大數據處理等技術手段,河南影像文化將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傳播這些影像作品,擴大河南影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吸引更多人關注并參與到對河南歷史文化的保護工作中。
(一)傳承機制的創(chuàng)新
1.數字化傳承平臺的構建與運營
在河南影像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構建與運營一個高效、全面的數字化傳承平臺是至關重要的。數字化存儲與管理是平臺的基礎。通過高清掃描、數字攝影等技術手段,將河南豐富的影像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資源,并進行分類、編目、存儲,確保資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時,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資源的快速檢索和高效利用。另外,在線展示與互動體驗是平臺的特色。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為公眾提供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河南影像文化的魅力。
2.影像文化遺產的網絡化傳播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fā)展,網絡傳播已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河南影像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加強網絡化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利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渠道,擴大河南影像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發(fā)布精彩紛呈的影像內容、開展話題討論、組織線上活動等方式,吸引更多公眾關注和參與。同時,加強與主流媒體的合作與聯動,形成傳播合力。另一方面,注重網絡傳播的互動性和參與性。通過設立互動話題、開展網絡投票、征集觀眾意見等方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到影像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準確把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不斷優(yōu)化傳播策略和內容形式。
(二)教育模式的革新
在河南影像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應注重在高等教育中開展影像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加強跨學科合作與交流。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方法,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梢越⒖鐚W科的研究團隊和合作機制,共同開展影像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注重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多樣性。通過“再現與重構”的數字化手段,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和存儲、復原與重現、傳播與共享,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產業(yè)融合的新思路
1.影像文化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
在河南影像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影像文化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影像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其獨特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內涵,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河南的影像遺產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fā),通過建設影像博物館、影像主題公園等,吸引游客深入了解河南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同時,影像作品可以作為旅游宣傳的重要手段,通過電影、紀錄片等形式,將河南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特色文化呈現給更廣泛的受眾。
2.影像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市場推廣
在產業(yè)融合的背景下,影像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市場推廣顯得尤為重要。河南影像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需要不斷地進行產品創(chuàng)新,以滿足市場需求和提高產品競爭力。在產品開發(fā)方面,可以依托河南豐富的影像資源,開發(fā)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影像文化產品,如:影像書籍、影像藝術品、影像衍生品等。這些產品不僅可以滿足市場供給,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還可以提高影像遺產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在市場推廣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如: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加大對影像文化產品的宣傳力度。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辦影像文化節(jié)、影像展等活動,提高產品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四)長效機制建設的策略
在河南影像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更新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需要加大對影像遺產保護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提高他們的專業(yè)素質和技能水平。同時,還需要加強與國際先進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設備,提高影像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水平。此外,還需要加強對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不斷探索新的保護和傳承方式。例如,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對影像遺產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為保護和傳承提供更為科學、精準的決策支持。
四、結語
河南影像文化的數智化保護與傳承,不僅彰顯了技術的力量,更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出數字化傳承平臺的構建與運營、影像文化遺產的網絡化傳播、影像文化教育在中小學的推廣、高等教育中的影像文化遺產研究、影像文化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影像文化產品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與市場推廣、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的保障機制、人才培養(yǎng)與技術更新的持續(xù)推進等策略,以期更好地保存、傳播和研究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河南乃至全國的影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實現智慧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借助影像藝術,將城市的歷史、現代、人文、自然等多方面元素進行創(chuàng)新性融合,全方位展現城市的多元性與綜合性,高效傳達城市核心魅力與特色,進而在對外宣傳、旅游推廣、文化傳播等多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聶洪濤,韓欣悅.數字化傳播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記錄與有效活用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21(05):149-154.
[2]劉派.視覺重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重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0-13.
[3]魯寶.鏡像、機器與空間:社會關系再生產機制的三重隱喻:從拉康、阿爾都塞到列斐伏爾[J].世界哲學,2023(01):35-47.
[4]霍勝俠.“自然”作為想象“城市”的方法:“杭州電影新浪潮”的空間形塑[J].電影評介,2022(Z1):20-25.
[5]張呂,雷雨晴.數字化生存語境下非遺的傳播與傳承[J].中國電視,2021(10):72-76.
[6]李捷濤,趙忠波.淺談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開發(fā)與研究[J].戲劇之家,2021(11):175-176.
[7]張晴.活起來的博物館[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3:15-18.
[8]蔣友燏,季鐵.參與式影像在非遺社區(qū)中的文化再現與重構[J].包裝工程,2017(12):43-47.
[9]杜冬梅.秀山泥塑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像化生存[J].中華文化論壇,2014(01):111-116.
[10]楊國興.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的適應性傳播[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5):46-51.
[11]余培永,劉昭華.三維激光掃描支持下的文化遺產建模應用分析[J].測繪通報,2018(08):145-149.
[12]王含.徐州大運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華夏文化,2022(02):52-55.
[13]張譽馨.城市形象宣傳片的符號建構和敘事策略分析:以深圳2010年至2021年的15部城市形象宣傳片為例[J].西安:西北大學,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