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的文化偉人,自古以來被譽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最大的貢獻在于其“仁義”思想。“仁義”思想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弘揚與傳播“仁義”思想是推動民族發(fā)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新時代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多年實踐,通過闡述孔子的“仁義”思想,剖析孔子“仁義”思想的時代蘊意,最后提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仁義”思想的路徑,以此推動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質量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孔子仁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4-000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4.002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人類的一切活動都體現(xiàn)為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在中國歷史演變中形成的文化體系,是歷史各時期人民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鬃邮俏覈糯乃枷爰摇⒔逃?,其倡導的“仁義”思想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蘊含的哲理成為育人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泉和資源寶庫,具有特定的時代價值。
一、孔子“仁義”思想的概述
孔子的學說,自古以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在《論語》中“仁”“義”二字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說明“仁義”在孔子思想中具有極高的地位。
“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叭省北玖x是愛人、仁愛,《禮記·中庸》中說“仁者,人也”,概述了“仁”的思想?!叭省本褪菑男拈_始,強調所謂的仁應發(fā)自內心、真正地愛別人?!叭硕蝗嗜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把“仁”作為個人畢生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原則?!皭廴恕笔强鬃訉Α叭省钡拿鞔_回答,愛人是人對自我的發(fā)現(xiàn)、自我的肯定以及自我的尊重。孔子對人的本質規(guī)定的道德內涵,是以血緣關系中產生的倫理情感為基礎的,可見孔子關于倫理思想表現(xiàn)為有差別的愛,其認為不僅要有差別的自愛,又要有差等的他愛?!靶笔恰叭省敝荆鬃诱J為一個人應“入則孝、出則悌”。
“義”即公平或合乎公益的道理,是處理人際關系、遵守言約信用的道德行為和價值取向。儒家思想推崇“五義”,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在《論語》中“義”并沒有作出詳細的闡述,“義”作為一種形而上的道德理想,其更多可以理解為道義和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和道義。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笨梢娍鬃訌娬{君子“義以為質”“義以為上”,要求君子必須要重義,承擔責任,“義”是君子應當具備的修養(yǎng)。
二、孔子“仁義”思想的時代蘊意
孔子“仁義”思想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以“仁義”為核心的思想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新時代工匠人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立足于時代發(fā)展潮流,孔子“仁義”思想彰顯的時代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方面:
(一)“仁者愛人”的君子品格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逼浜x是:人都存在欲望,很多人在遇到誘惑時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但是品德修養(yǎng)高的人則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可見控制欲望是君子的品格?!叭收邜廴恕本褪悄軌蛟趧e人有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能夠愛別人。孔子將“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孔子將“仁”理解為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其深層次則是體現(xiàn)了一種博愛的思想,仁者愛人要求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言行一致。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年輕一代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想影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蔓延,相互團結、集體精神弱化。弘揚“仁愛”精神則可以傳播儒家思想,引領人們樹立關心、愛護、同情以及幫助他人的意識,形成相互團結、相互幫助的社會氛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二)“以義為質”的個體行為
大義存心,正道直行。自古以來道德高尚的人將“義”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關于“義”,《禮記·中庸》解釋為“義者,宜也”,其含義就是義是人們應當承擔的責任。《論語·衛(wèi)靈公》中說“君子以義為質”,意思是君子把義作為立身之本。在《論語·陽貨》中,孔子又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可見,孔子觀念中的“勇”是見“義”而為之,“勇”必須以“義”為根本指導原則,必須具有道義、正義的支持。義是善與美的標準,是一個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價值判斷??鬃又亓x輕利,在《論語·里仁》中有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笨鬃诱J為人們所追求的利必須要在“義”的規(guī)范下,凡是超出“義”的利都是不正當?shù)男袨?。在孔子看來,義能區(qū)分道德高下,比生命更重要。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如果國家沒有法規(guī),社會秩序無法安定;如果企業(yè)沒有制度,安全生產難以落實到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的人才是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在現(xiàn)代社會格局下,人們所面臨的壓力更加突出,面對的誘惑呈現(xiàn)多樣化,對應的各種不合規(guī)現(xiàn)象也逐漸增多,破壞了社會秩序。鑒于此,我們要以“義”規(guī)范自身行為,做到禮貌待人、勤勞工作,將“義”作為為人處事的根本。一是以“義”為操守,嚴格約束自己,不做有違社會道德的行為。當代青年人要將“義”作為一種操守,遵守社會道德、恪守法律底線,做好本職工作;二是崇義輕利,培養(yǎng)貴義賤利、舍生取義的精神,投入社會建設中。義利觀是孔子“仁義”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強調要在“義”的規(guī)范下取得利。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要在不破壞社會秩序、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基礎上合理獲得個人利益。“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作為新時代的工匠型人才,要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為大公、守大義、求大我”作為價值追求。
(三)“感恩之心”的社會秩序
感恩是“仁義”思想發(fā)展的源頭,是人性在根骨中的善??鬃犹岢龅摹叭收邜廴恕睒嫿艘浴八 必灤┎忍N家庭、君臣、人際的倫理體系。在家庭上要遵守孝悌原則,在君臣關系上要應當“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在人際關系上,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社會是人類活動形成的,社會秩序在強調法律法規(guī)基礎上要突出人性關懷。社會道德是“仁義”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感恩之心”是社會進步的內驅力。一是在具有“感恩之心”的社會秩序下會更強調崇尚禮儀。崇尚禮儀是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在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下,人與人之間的直面交流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自媒體平臺的運用,缺乏情感的溝通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缺乏關懷??鬃拥摹叭柿x”思想催生感恩教育,引導人們懂得感恩,青少年在家孝敬長輩、尊敬兄弟姐妹,在社會中學會恭敬謙讓,助人為樂;二在具有“感恩之心”的社會秩序下會更激發(fā)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我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堅守以禮立身,以禮治國的原則??鬃印叭柿x”思想要求人們在遵守相關秩序的基礎上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仁義”思想的時代體現(xiàn),是彰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載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就是“仁義”理念,將道義與責任放在先,謀求社會高質量發(fā)展。
三、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孔子“仁義”思想的路徑
孔子“仁義”思想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將“仁義”思想根植于中華民族心中、弘揚孔子“仁義”思想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是支撐民族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弘揚傳承孔子“仁義”思想需要從以下路徑入手:
(一)培根鑄魂,挖掘孔子“仁義”素材激發(fā)文化自信
青少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與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主力軍。在大力推廣孔子“仁義”思想背景下,要在“勤學”“修德”上下工夫:一是結合當下青少年思想動態(tài)開展德育工作??鬃印叭柿x”思想與現(xiàn)代育人工作具有內在的關聯(lián)性,“仁義”思想涵蓋育人工作全過程。文化發(fā)展要立足于當下社會、立足于人類活動,弘揚孔子“仁義”必須要結合當前社會主流、以改善社會弊端問題為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當下受網絡影響,部分青年人出現(xiàn)工作不積極、生活缺乏進取心、個人功利主義色彩濃厚等問題,成為制約社會進步發(fā)展的瓶頸。因此弘揚孔子“仁義”思想必須要瞄準切入點,增強“仁義”思想的育人性。例如針對當前部分青少年缺乏助人為樂精神的現(xiàn)狀,要將孔子“仁義”思想的時代蘊意與育人工作相結合,重點宣講關于助人為樂精神方面的哲理,以此幫助青少年樹立助人為樂的精神內核;二是挖掘“仁義”素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思想。青少年作為社會發(fā)展的后備軍,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表明孔子的“仁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一致,為此在弘揚孔子“仁義”思想時要結合當下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挖掘有價值的素材,讓“仁義”思想融入青少年的頭腦中??鬃印叭柿x”知識繁瑣、難懂,需要相關學者結合當下主流文化對相關言論進行剖析,將之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便于青少年了解與踐行,增強文化自信。
(二)種德養(yǎng)慧,以孔子“仁義”文化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弘揚道德規(guī)范
青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明辨”“篤實”上見實效。要力求以孔子“仁義”文化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為推手,構建良好的社會文化,凸顯育人環(huán)境,讓青少年在實踐中體驗,做到知行合一。一是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孔子“仁義”思想宣講活動。青年人是弘揚與傳承孔子“仁義”思想的主體。當下青年人學習與了解孔子文化的興趣越來越低,甚至部分青年人都不了解“仁義”的本質含義。為弘揚孔子“仁義”思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相關部門要定期邀請國學大師、國學研究專家等開展宣講活動,從青年人身邊的事物入手,將孔子“仁義”理想融入青年人的行為決策中。充分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宣傳孔子“仁義”文化知識,豐富青年人國學底蘊,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二是借助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孔子文化宣傳活動。為提升孔子“仁義”思想的社會影響度,喚起青少年學習孔子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激情,利用特殊節(jié)日開展系列活動。例如針對當下青年人規(guī)則意識相對淡薄的問題,利用“五一勞動節(jié)”“學雷鋒日”以及“清明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開展“仁”“義”社會實踐活動,讓青少年認識到遵守社會秩序的重要意義,弘揚儒家浩然正氣、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局觀,增強當代青少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功立業(yè)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將中國夢和社會現(xiàn)實、自身利益相結合起來。
(三)完善價值表達,增強孔子“仁義”傳統(tǒng)內容轉化的當代活力
構建文化自信,就是要處理好傳統(tǒng)文化內容與形式的關系,關鍵是實現(xiàn)其話語轉換,簡而言之,就是在孔子“仁義”傳統(tǒng)文化傳承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的方式和方法。我們可以借助外在的工具尤其是科技手段和載體,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一是創(chuàng)新孔子“仁義”文化的話語表達。話語的表達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而有所改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孔子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尤其是孔子學院的建立對弘揚孔子“仁義”思想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孔子“仁義”文化話語傳承面臨諸多挑戰(zhàn),急需要創(chuàng)新孔子“仁義”文化的話語表達方式,即關注時代的發(fā)展變化,找出“仁義”文化發(fā)展的新特征,使其內涵富有現(xiàn)代感,在表達形式上也要越發(fā)新穎,使“仁義”文化內容和形式上永遠具有價值和生命力;二是轉變文化的傳承方式。傳統(tǒng)“仁義”文化的歷史傳承,不僅僅是下一代人模仿上一代人,也可以是文化以及價值觀的傳承和發(fā)展。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文化傳播也逐漸擴散為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所以,面對時代的變化,孔子“仁義”傳承方式要有所創(chuàng)新,要學會順應時代變化,推進“仁義”文化的對內傳承和對外傳播,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縱向傳承與橫向交流的有機結合。
(四)躬行踐履,倡導社會全員成為孔子“仁義”文化的帶頭傳播者和實踐者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弘揚與傳承孔子“仁義”思想,既需要學者的引領,也需要社會全員的參與,通過構建全員參與的文化氛圍才能將孔子“仁義”的時代意蘊表現(xiàn)出來。一是培育孔子文化宣講人才,創(chuàng)新孔子文化內涵。弘揚孔子“仁義”思想關鍵在于構建一支高素質的文化宣講隊伍。我國相關部門要重視孔子文化研究工作,著力培養(yǎng)與新時代主流思想相符合的研究隊伍,將孔子“仁義”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以此提升孔子“仁義”思想的時代價值。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學者要帶頭誦讀經典詩文、體驗傳統(tǒng)節(jié)日,帶領青少年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把握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內化個人的道德品質,樹立道德觀念,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終做弘揚中國精神的楷模;二是廣泛動員,在全社會營造學習孔子“仁義”思想,踐行“仁義”思想的氛圍。
總之,孔子“仁義”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鬃铀^的“仁義”其根本在于“人心”,只有學習者的內心接受并貫穿于心,仁義的精神才能在現(xiàn)代社會中推進。
參考文獻:
[1]王蕓蕓.荀子“仁義之兵”的闡述路徑及其對現(xiàn)實挑戰(zhàn)的回應[J].孫子研究,2023(02):38-50.
[2]徐麗亞,李利寧.孔子德育思想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啟示[J].普洱學院學報,2023(04):110-112.
[3]劉海娟,王亞汝.孔子“仁義禮”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探析[J].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04):23-27.
[4]于萌萌.跨文化傳播語境下孔子文化傳播現(xiàn)狀研究[J].藝術科技,2023(12):144-146.
[5]侯博.高職院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J].漢字文化, 2023(14):31-33.
[6]劉瑩,鄭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仁義禮智信[J].戲劇之家,2020(12):219.
作者簡介:
張盼盼(1991.6-),女,河北唐山人,本科學歷,初級職稱,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