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英
摘要: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能在相互關聯(lián)中相互促進,整合教育資源,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為促進二者的融合,學校應建立跨學科教育團隊,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實踐體驗,鼓勵家長的參與。
關鍵詞: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G444;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7-0045-04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學生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變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同時,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初中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學科進行融合,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旨在探討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以期為初中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變化較大的時期,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自我認知和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心態(tài)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首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心理健康教育應當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應當覆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切實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前提。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學會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再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預防心理疾病。初中生可能會面臨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家庭問題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這些問題,避免問題的積累和惡化,預防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最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力量的協(xié)調(diào)與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力量的協(xié)調(diào)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綜上所述,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共同努力,加強合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提高教育效果和質量[2]。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通過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生可以了解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的基本要求,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意識。首先,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的重要途徑。初中生正處于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以避免受到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干擾。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形式,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道德標準,幫助他們分辨是非、善惡、美丑,培養(yǎng)其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3]。其次,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法律基本知識,認識到法律的作用,學會維護自身權益,也可以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覺性和自我保護能力。再次,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和變化特點,掌握適應社會變化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更好地成長。最后,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xié)調(diào)與配合。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力量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都有重要的影響。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學校教育的要求和目標,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實現(xiàn)健康成長。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融合教育資源、促進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協(xié)同作用,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途徑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教育服務。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都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兩者都是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內(nèi)容有許多交叉和重疊之處,兩者融合可以更好地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效果。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可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如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交往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同樣,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可以加入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如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法律常識等,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識。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為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建立跨學科教育團隊
融合教育需要多學科的協(xié)作和配合,因此需要建立一個跨學科的教育團隊,包括心理健康教師、道德與法治教師、班主任、家長等。教育團隊成員應共同制訂教育計劃,明確教育目標和內(nèi)容,確保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第一,確定團隊成員。學校可從專業(yè)心理健康教師中選取,要求其具備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從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中選取,要求其具有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教學經(jīng)驗和知識;從班主任中選取,要求其具有班級管理經(jīng)驗和跨學科協(xié)作的能力;邀請家長代表參與,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合作。第二,確定教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情緒控制、壓力應對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意識,培養(yǎng)他們遵紀守法、尊重他人的品質。第三,制訂教育計劃??梢蚤_設融合課程或獨立課程,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年級特點進行合理安排;組織豐富多樣的校內(nèi)外活動,如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道德講堂等,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機會;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定期舉辦家長會、座談會等,讓家長了解學生的表現(xiàn)和進步。第四,確定教育內(nèi)容。教師可根據(jù)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大綱,傳授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包括道德原則、法律制度、社會規(guī)范等;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技能,如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等。第五,實施教育方案。將教育計劃分為不同的階段,逐步推進,確保教育的連貫性和一致性。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講座、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風格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充分整合校內(nèi)外資源,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社區(qū)等,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實踐空間。
2.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可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如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交往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加入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如公民意識、社會責任、法律常識等。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交友的智慧”一課中,可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情緒,如喜怒哀樂、焦慮、抑郁等,幫助他們學會正確地表達和調(diào)節(jié)情緒;教授學生情緒調(diào)節(jié)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訓練、積極思考等,幫助學生學會緩解情緒壓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情緒,如感恩、樂觀、自信等,以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其次,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壓力,如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并學會正確應對壓力;提供應對壓力的策略和技巧,如時間管理、目標設定、積極思考等;培養(yǎng)學生自我關愛和自我支持的能力,如運動、閱讀、藝術創(chuàng)作等。再次,教授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如傾聽、表達、溝通等;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如分工合作、協(xié)商解決、領導力等;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包容他人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可以加入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相關內(nèi)容。首先,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公民身份和公民責任,如愛國、守法、尊重他人等,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如學生組織參與社會活動、志愿服務、社區(qū)服務等。其次,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自己的社會責任,如家庭責任、職業(yè)責任、社會責任等,教授履行社會責任的策略和技巧,如時間管理、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再次,介紹基本的法律知識,如法律原則、法律程序等,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yǎng),如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等。除此之外,教師可根據(jù)教育目標,設定具體的評估指標,以便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量化評估??梢酝ㄟ^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指標進行評估。每隔一段時間(如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了解學生在學術、技能和德行方面的進步,同時收集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相關人員的反饋意見,以便對教學計劃進行調(diào)整和改進。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評估結果,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和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質量。同時,也應及時向家長通報學生的表現(xiàn)和進步情況,以便家長更好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
3.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應該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教育計劃??梢酝ㄟ^問卷調(diào)查、個別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需求,從而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4]。首先,設計針對不同年級、性別、背景的問卷,以收集更全面的學生心理健康信息。問卷內(nèi)容可以包括情緒狀態(tài)、壓力感受、人際交往等方面,以及特定的道德與法治相關問題,如法律知識了解程度、社會責任感知等。通過統(tǒng)計分析問卷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健康和道德與法治教育方面的共性和個性問題,為后續(xù)的教育策略制定提供依據(jù)。其次,安排一對一或小組式的個別談話,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困擾。在個別談話中,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學生的情感表達和人際交往情況,也可以引導他們積極面對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關愛和人際交往能力。針對談話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可以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策略,如給予心理支持、提供法律知識普及等。最后,教師可將問卷調(diào)查和個別談話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識別出學生在心理健康和道德與法治教育方面的主要需求和挑戰(zhàn)。根據(jù)分析結果,制定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和活動,如情緒管理與法律意識培養(yǎng)課程、壓力應對與公民責任講座等。在實施過程中持續(xù)收集反饋信息,對教學策略進行不斷優(yōu)化和調(diào)整,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4.注重實踐體驗
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應該注重實踐體驗,讓學生通過實際情境和活動來獲得體驗和感悟。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模擬法庭和角色扮演的元素,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領悟法律程序和規(guī)則。首先,在準備階段,教師應詳細解釋模擬法庭的規(guī)則和程序,以及角色扮演的細節(jié),確保學生了解模擬活動的目的和方法,并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真實案例或者視頻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法庭審判的實際操作過程。其次,學生根據(jù)教師安排的角色進行扮演,如扮演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陪審團成員等。在模擬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法庭程序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按照預定角色進行表演。再次,學生可以扮演各種法律角色,如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證人等,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jù)角色設定進行表演。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和處事方式,增強他們的共情和換位思考能力。最后,在模擬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反思,分享各自的角色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討論法律程序和規(guī)則的重要性,以及公正和權威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活動,如學生自愿參加真實案件的旁聽,或者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姆ㄔ夯蚵蓭熓聞账取_@些拓展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法律程序和規(guī)則的認識,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對法律的敬畏心和認同感。
5.鼓勵家長參與
家長是學生的重要支持者和引導者,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應該注重家長的參與和配合。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教育情況,也可以讓家長參與到教育計劃和方案中。第一,教師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家長座談會,向家長介紹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讓家長了解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在會議上,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分享他們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經(jīng)驗和方法,促進家長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第二,教師可以在制訂教育計劃,邀請家長參與,讓他們了解教育計劃的內(nèi)容和目標,并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第三,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家長參與德育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社區(qū)服務、環(huán)?;顒拥?,增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互動。第四,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是雙向的,教師可以定期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況,也可以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第五,教師可以在家長會上介紹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
總而言之,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豐富學科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學校應通過建立跨學科教育團隊,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實踐體驗,鼓勵家長參與等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教育服務,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葉千紅.利用心理效應,重塑學生自信———以道德與法治《我能行一課為例[J].教學月刊,2020(07):44-46.
[2]梁興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以部編七年級上冊《增強生命的初性》為例[J].文理導航, 2020(22):69-70.
[3]羅琴麗.新課標基礎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路徑[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08):72-76.
[4]葛樹偉.初中思政課教師學科素養(yǎng)探究———以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依法行使權利”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1(19):22-25.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oral and Legal Course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 Yuying
(Minqi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Gansu Province,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discipline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an promote each other in mutual correlation,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level,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and enable them to have a certain level of legal awarenes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schools should establish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teams, pay attention to the mutual penet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reflect the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focus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ncourage parental participation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discipline integration;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