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媛 溫可佳 郭曉芳
摘要:教育實習是師范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最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師范類專業(yè)認證的重要考查內容,是高校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解決線上漢語教學“管理系統(tǒng)性不足”“評價不充分”“職業(yè)發(fā)展斷層”等問題,教學內容應以語言和文化教學實現(xiàn)“中國故事”的價值引領,教學模式應創(chuàng)設“一體三環(huán)”教育實習綜合評價體系,課堂教學步驟應遵循五星教學法,依托信息化教育手段開展智慧教學,課程評價應顯示師范生教學技能、通用能力和職業(yè)適應能力。
關鍵詞:教育實習;一體三環(huán);綜合評價;人才培養(yǎng);師范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C961;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7-0005-04
基金項目:衡水學院2021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課題“后疫情時代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微認證體系研究”(課題編號:jg2021034);河北省2023年度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U-S合作背景下中學教師教育實踐能力研究”(課題編號:20230305029);衡水學院202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大學生社會惰性現(xiàn)象研究”(課題編號:2023SKY21)
教育部印發(fā)的《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實施意見》提出,應嚴格教師職前教學能力評價,加強師范生培訓。評估師范生教學能力,對于確保教學質量,促進師范生職業(yè)發(fā)展并使其成為卓越教師至關重要。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師范生的考核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師范生教學能力缺乏研究,缺乏明確的、可操作的考核體系,過度依賴沒有明確標準的評估,忽視定量形成性評估等。
基于中國當前師范生教育實習評價的困境,結合師范認證背景下師范生職業(yè)能力標準和要求,為解決實踐教學集中化、碎片化和理論化,缺乏實踐表現(xiàn)性評價和學生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以衡水學院外語系為例,在教育實踐理念上創(chuàng)立了“三習三環(huán)”實踐育人模式[1]?!叭暋睂恕耙慧`行三學會”,內容“四覆蓋”,流程一體化,建立“面向產出”的過程管理體系?!叭暋?,即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教育見習重體驗、觀察、經驗反思,培養(yǎng)師德情懷和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實習重理論應用和綜合訓練,提升教育基本能力和教育創(chuàng)造力;教育研習重在了解和體驗教學研究活動,同步發(fā)展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叭暋边f進貫通,貫穿八個學期,打通師范人才培養(yǎng)的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構建實踐性養(yǎng)成教育體系?!叭h(huán)”即實踐、評價、再實踐三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環(huán)都基于工作流程分為“準備—實施—評價”,以“反思”連接每一環(huán),三個環(huán)節(jié)遞進貫通,螺旋上升。以“School—Work”為主軸,實現(xiàn)從職前到職后的N個循環(huán),最終實現(xiàn)畢業(yè)生在崗位環(huán)境下的專業(yè)技能到社會環(huán)境下的職業(yè)發(fā)展。三環(huán)中的“能力”,分別對應基礎能力、管理能力和發(fā)展能力,實現(xiàn)低階能力到高階能力的螺旋上升。三環(huán)中的“任務”,分別對應設計性任務、實施性任務、評價性任務、反思性任務和學習性任務,任務的達成以相關證據為支撐。各項任務注重挖掘思政元素,立足語言教學開展,融合中華文化,進而實現(xiàn)“中國故事”國際傳播中的價值引領。三環(huán)中的“評價”均是表現(xiàn)性評價,分別對應自我診斷式評價、朋輩會診式評價和聯(lián)合教研式評價,以證據金字塔中的相關證據,實現(xiàn)數據驅動下的精準評價。同時以“過程性評價”連接三環(huán),通過表現(xiàn)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構建教師和實習基地的教師教育共同體,實現(xiàn)對學生維度的增值評價,三種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綜合評價,最終實現(xiàn)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發(fā)展一體化。
基于“三習三環(huán)”的教育實踐理念,以教育實習課程為基礎,聚焦教育實習的真實問題,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中心,以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構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一體三環(huán)”教育實習綜合評價體系。
1.以能力為中心
參照丹尼爾森教學框架、IBSTPI教師通用能力標準、教育部中小學教育專業(yè)師范生教師職業(yè)能力標準(試行)及前文所述學者的相關研究,結合職業(yè)需求,通過對中國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領域專家的多次訪談以及對一線中小學校長、教師、教研員的多次調研,對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進行分解和界定,將其分為師德踐行能力、教學能力、育人能力和發(fā)展能力四個維度,基于“能力中心—證據驅動—任務抓手”,從準備、實施、評價和研究四個層次延伸出能力評價指標子體系,將四種教育實踐能力細化為31個微能力指標點,其中師德踐行能力包括立德樹人、師德準則、關愛學生、職業(yè)認同,教學能力包括熟悉課標、分析學情、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準備學習資源、整合學習資源、設計表現(xiàn)性任務、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教學、講解和示范、提問和理答、管理和監(jiān)控教學進度、總結與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工具、實施教學評價、分析評價結果,育人能力包括德育與心理指導、班級管理、家校溝通、育人活動策劃、育人活動指導,發(fā)展能力包括發(fā)展規(guī)劃、反思改進、學會研究、溝通技能和共同學習。
2.以任務為抓手
Melissa Kelly認為,教師日常工作可分為計劃、開發(fā)與組織教學、班級管理與學生記錄、學生行為管理、實施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學習六類任務。按照教學流程,結合已有研究與評估實踐,將師范生教育實踐性任務分為設計性任務、實踐性任務、評價性任務和反思性任務,并對每項任務提出具體要求,包括任務內容、任務必備要素以及情境等,激發(fā)實習生內在動力[2]。(1)設計性任務: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教學目標分析,針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分析,通過教學目標確定知識的“主題”;情境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與主題有關,盡量真實、典型的情境[3];信息資源設計,確定學習該主題所需的信息資源種類,確定所選取的信息資源在整個主題中的作用;自主學習設計,發(fā)揚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將知識外化,實現(xiàn)自我反饋;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設計,基于自主學習展開小組討論、協(xié)商,從而完善、深化所學主題?;谝陨辖虒W設計類型,界定要測量的能力或標準,從目標開始逆向設計,針對實踐性教學活動或學習活動的內容、環(huán)節(jié)、策略、資源等,進行教案設計、說課設計、微課設計等。(2)實踐性任務:依據前述設計方案,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并采用恰當的策略保障學生參與活動,包括教學視頻、教學展示、案例展示等。(3)評價性任務:將評價性任務聚焦在表現(xiàn)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性評價上,根據教學目標對學生行為、成績、作品成果及活動進行評測,每一項任務都有嚴格審查的、清晰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可達成的評分標準,多維、多元、多主體地考查師范生是否達成教學目標,判斷某項能力是超越、達到還是未達到熟練水平[4],最終依據評價的反饋信息,修改或調整實踐性任務或設計性任務中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3.以證據為驅動
“以證據為中心”的評價設計模式是一種系統(tǒng)性評價設計模式。研究指出,每一項能力可依據多種類型證據進行論證,但不同類型證據的匹配度和準確性會存在差異,能力評估結果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往往與證據形式的選取息息相關,因此有必要確保證據的質量,即證據的相關性、可信度和效力。證據類型多樣,包括但不限于評價工具(考試試卷、成績、評測量表等)、實踐記錄、案例分析、教學視頻、教學案例、教案和教具、教學設計、論文、教學反思、作業(yè)記錄等[5]。應根據不同國家、地區(qū)、行業(yè)制定的資格框架,根據不同高等院校制定的培養(yǎng)方案,設計不同目標、不同類型的微認證項目,構建不同類型的證據模型。學習的最高形式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是理解的最深層的表達。筆者參照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對各類型證據的質量進行排序,由低階的事實性證據指向高階的實踐成果或評價工具,由低到高分別為教學設計、教案、教學案例、教學視頻、案例分析、教學微課、評價工具。
1.學生視角下的自測自評
在“實踐—評價—再實踐”過程中,學生依據“自測表”中的實踐任務和評價標準,可以開展自主學習和實踐,實現(xiàn)自我導向的非正式學習和深度學習,最終實現(xiàn)由基礎能力向高階能力的發(fā)展。
2.教研共同體視角下的評價與反思
基于“五星教學法”,對學生階段性和最終教育實習效果進行評價?!拔逍墙虒W法”由著名教育學家梅瑞爾教授提出,用以改進在線教學或多媒體教學中只重視信息呈現(xiàn)、忽視有效教學的弊端。
(1)聚焦問題:教師在導入中交代學習任務,使學生清楚學習后能夠獲得什么能力。聚焦的順序是先易后難,漸次進行。
(2)激活舊知:教師引導學習者依據原有經驗,討論、聯(lián)系、描述或應用知識,從而為獲取新知奠定基礎。教師同時向學生提供新知識的基礎理論,引導或鼓勵學生建構新的知識結構體系。
(3)論證新知:學生直觀形象地對新知識進行設計、展示、論證。教師應向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指導,對不同的展示論證給予明確評價[6]。
(4)應用新知:學生應用新知的效果與課堂目標一致。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時給予恰當的反饋和指導,并逐漸減少指導。學生在應用中再次對已有知識進行反思完善。
(5)融會貫通:學生展示所學的新知識,通過聯(lián)合教研,以多主體(學生、教師、實習平臺)角度對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質疑、反思和辨析。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所學在工作實際情境中進行創(chuàng)新[7]。
3.構建多主體、多維、多元、積極導向的評價體系
以“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為目標,進行學生自測自評和教研共同體互評,構建多維、多元、多主體的評價體系,以評促能,強化基礎能力,培養(yǎng)發(fā)展能力,提高管理能力。
(1)多維化評價內容:針對學生不同學習階段設置過程性評價和表現(xiàn)性評價以及增值性評價內容,以健全綜合評價。
(2)多元化評價方式:首先,根據《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實踐能力學生自測表》,以學生自我診斷式評價為中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問題,并進行自我完善。其次,通過朋輩會診式評價,激活舊經驗,強化低階能力。再次,經過教師引導反思性提升,通過完成任務,展示論證新經驗、新知識。最后,通過聯(lián)合教研等活動,幫助學生整合低階能力和高階能力,最終融會貫通到實習工作中[8]。
(3)多主體評價:通過學生自評自測、組間互評、教師和實習平臺負責人評價等評價活動,實習生、指導教師、實習平臺協(xié)同,對實習生教學實踐進行立體化評價,全方位剖析教育實習中的問題,達到育人育己育才的目的[9]。
基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通過多維化的評價內容、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及多角度的評價主體,以評促教,學生的教育實習中期檢查成績、職業(yè)適應能力自測分數等顯示學生的學習績效大幅提高[10]。職業(yè)適應能力包括關注、控制、好奇心和信心四個維度。期末與期初相比,學生自測的職業(yè)適應能力值有明顯增加,關注、控制、好奇心和信息的平均漲幅率分別為6%、12.1%、11.5%和10.7%。其中漲幅最高的是控制(自控力),漲幅第二的是好奇心。
學期末通過問卷星發(fā)放課程評價問卷,問卷效度為琢=0.954,有較好的信效度,數據真實可信。課程評價問卷主要有三個維度:適當評估、通用技能和教學滿意度。學生匿名填寫問卷,教師用SPSS 21.0對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下。(1)教師適當評估(N=54):琢=0.916。6項內容的評分均值(Mean)都在1.25以上,說明學生對教師給予了較高評價。(2)通用技能(N=54):琢=0.926。6項內容的評分均值都在1.30以上(滿分1.75),說明學生通用技能得到了較大提升。(3)課程滿意度(N=54):琢=0.884。2項內容的評分均值都在1.27以上(滿分1.5),其中課程思政內容“講述中國故事”平均分達到1.40,說明學生對課程滿意度高,尤其是中華文化國際推廣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教育實習是高校師范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最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一體三環(huán)”教育實習綜合評價體系優(yōu)化了師范生的教育實習過程,在教育教學效果評價階段遵循五星教學法,依托信息化教育手段開展智慧教學,通過有意義的活動將預期的學習目標與實際的學習成果相匹配,將知識學習與特定技能相匹配,建構了以能力為導向,以促進教學能力提升和職業(yè)發(fā)展為目標的多元、多主體過程性評價模式。同時,“一體三環(huán)”教育實習綜合評價體系融合師范生的學習與實踐,關注實踐成果,為確保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葉佳,李銀蝶,陳志偉.五星教學模式在我國的應用概述[J].生物學教學,2015(10):68-69.
[2]李宇明,李秉震,宋暉,等.“新冠疫情下的漢語國際教育:挑戰(zhàn)與對策”大家談[J].語言教學與研究,2020(07):1-11.
[3]Dath D,Iobst W, International CBME Collaborators.The importan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 Teacher,2010,32(08): 683-686.
[4]Steinert Y.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illennium: key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Medical teacher,2000,22(01):44-50.
[5]Zhang J,Shi J, Liu X,et al.An Intelligent Assessment System of Teaching Competency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Based on AHP-BP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Online),2021,16(16):52.
[6]宋維堂,劉永芳,蔡振海.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以江蘇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兩評一測”質量評價范式為例[J].職業(yè)技術教育,2021,42(11):63-67.
[7]趙曉軍,曹巍,陳國生.湖南省地方高校創(chuàng)業(yè)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41(05):105-108.
[8]姚婕.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大學生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01):38-39.
[9]趙秀蘭.論高校學科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要素的系統(tǒng)性[J].中國成人教育,2016(24):29-31.
[10]王茜,吳新月,鐘維.我國師范生教育實習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2(22):7-9.
Explor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 Integrated Three Rings " Education Internship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alent Cultivation
Chen Liyuan, Wen Kejia, Guo Xiao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al intern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eacher education majors, an important examination content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and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insufficient evalu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gaps in offlin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uring the epidemic,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valu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Chinese story". The teaching mode should create a"integrated three rings" education internshi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follow the five-star teaching method step by step, rely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methods to carry out smart teaching, the course evaluation should display the teaching skills, general abilities, and occupational adapt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Key words: educational internship; integrated three ring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er education maj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