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區(qū)官河中心小學 (222124) 胡 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苯y(tǒng)編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凸顯讀寫融合理念,不僅編排了單獨的習作單元,還在部分課后練習中設置了“小練筆”,旨在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讀寫并進。這充分彰顯了編者對讀寫融合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對編者意圖把握不準,導致讀寫融合目標不明,讀寫訓練針對性不強等問題的出現(xiàn)?;谛抡n標、統(tǒng)編語文教材及學生學情,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讀寫融合教學。
習作單元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一大創(chuàng)新。它主要由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習作五大板塊組成。通過將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在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的閱讀與習作分離的局面,為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供了條件。教師要明確單元教學目標,用好習作單元這一專訓場,助力學生習作質量的提升。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在編排上呈螺旋上升的態(tài)勢。單元導語頁以語文要素的形式提出本單元的習作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托單元語文要素,從整體上制訂單元習作目標,使單元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從學段目標來看,本單元聚焦“觀察”。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前一個要素指向閱讀環(huán)節(jié),后一個要素指向習作環(huán)節(jié)。教學時,教師要先統(tǒng)整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和習作例文,從整體上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再引導學生從課文中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最后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進行寫作。這樣引領學生由閱讀走向表達,才能充分發(fā)揮習作單元的教學價值。
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都服務于學生更好地寫。如何借助閱讀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思維,是引領學生從閱讀走向習作的關鍵。教師依據(jù)課文特點,靈活調整單元內部板塊的教學,加強對學生的讀寫融合指導,能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進行說明。
1.注重默讀訓練,了解表達方法
默讀有助于思考。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部分課后練習中提出了默讀的要求,這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開展默讀訓練,以幫助學生明確文章的表達方法,為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提供條件。如,本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在教學《麻雀》一課時,課后練習第1 題要求學生“說說課文圍繞麻雀寫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練習,教師可以設計兩個默讀訓練:一是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二是默讀課文,說說作者是怎樣把事情的經過寫清楚的。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默讀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為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默讀訓練在課堂中的應用價值,促使學生通過默讀來習得表達方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2.注重思維訓練,引領交流表達
將閱讀心得與其他同學分享交流是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依托精讀課文,引領學生開展閱讀交流活動。這樣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外顯,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如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課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等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把“我”從一開始的猶豫到堅定信心,再到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的心理變化過程表達出來。這樣能促使學生在表達和交流的過程中,真正掌握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方法,提升寫作能力。在習作單元教學中,教師重視歷練學生的思維,通過思維訓練來引導學生更好地表達交流,能使學生通過閱讀真正習得表達方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3.注重能力訓練,活用助學系統(tǒng)
習作單元編排的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等都屬于助寫系統(tǒng)。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在教學時靈活穿插與調整這些內容,或單獨教授,或與其他內容進行整合,以實現(xiàn)讀與寫的更好融合。如,本單元交流平臺主要以《麻雀》《爬天都峰》兩篇課文為例,對學生在本單元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梳理與總結。因此,教師可以把交流平臺與前面的精讀課文結合起來,在教完《麻雀》《爬天都峰》后,及時關聯(lián)交流平臺的內容。這樣能深化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幫助學生掌握把一件事情寫清楚的方法。又如,本單元初試身手編排了兩項訓練:一是看圖寫話訓練,二是對接生活的小練筆。二者都指向“把事情寫清楚”這一目標。在單元習作前,教師結合初試身手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寫話訓練,能有效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更好地實現(xiàn)讀與寫之間的過渡與融合。
統(tǒng)編語文教材蘊含了豐富的練筆資源,不僅有明確提出練筆要求的“小練筆”和其他部分課后練習,還包括一些分散而靈活的練筆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顯性練筆內容,注重發(fā)掘其中隱含的練筆因素,為學生搭建適切的讀寫融合支架,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
統(tǒng)編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的“小練筆”是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讀寫融合訓練的主要途徑,課后練習中的其他練筆內容則起到了補充作用。這些練筆既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又具有序列性等特點,體現(xiàn)了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對不同學段學生寫的不同要求。教師要依據(jù)具體的要求,引領學生進行練筆,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花的學?!芬徽n,課后練習第3 題“‘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阆矚g這樣的表達嗎?請你照樣子寫一寫。”這題明確提出了練筆要求,是一項顯性訓練。教學時,教師結合課后練習及課文特點,引領學生進行練筆,能極大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一些隱含的讀寫訓練點。教師可以借助這些隱性的練筆內容,引領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深度融合。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課后練習第3 題:“課文第2 自然段既關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zhàn)士,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睆囊髞砜?,這題是讓學生體會點面結合描寫的好處。同時,它也是一項隱性的練筆。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借助課后練習體會這樣表達的好處,再仿照這種既關注群體,又關注個體的手法寫一寫。這樣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讀寫融合的機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在充分利用課后練習的基礎上,教師還要結合課文特點,為學生提供自由練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綠》一文,主要圍繞“綠”展開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春天的謳歌與贊美,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教材沒有明確提出讀寫融合的訓練要求,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進行練筆。教師可以這樣引出練筆:“綠是自然的顏色,紅也是自然的顏色。大自然中還有許多顏色。不同的顏色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你喜歡什么顏色呢?請你仿照這首詩寫一寫自己喜歡的顏色吧!”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讀寫融合訓練,為學生提供了練筆的契機,使學生擁有更多自由練筆的機會,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如,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以單元課文《海上日出》為例,作者在描寫時采用了時間順序和景物變化順序相結合的方法,表示時間的詞句有“天還沒有大亮”“轉眼間“過了一會兒”“到了最后”等,表示景物變化的詞句有“努力上升”“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等。正是因為這些描寫,讓文本語言充滿獨特的魅力,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朝霞”或“晚霞”為題目,引導學生仿照課文運用的兩種順序相結合的寫法進行練筆,以內化文章寫法,提升寫作水平。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還隱含了許多類似的訓練點,等待教師去挖掘。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進行練筆,豐富學生的練筆內容,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提出的重要概念。在新課標引領下,教師要把自由讀寫和創(chuàng)意表達作為教學重點,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與大量的閱讀、豐富的積累是分不開的。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編排的“快樂讀書吧”,不僅為學生的海量閱讀提供了媒介,還可以作為讀寫資源開發(fā)的重要素材。教師可以依據(jù)“快樂讀書吧”的內容,找準讀寫訓練點,以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快樂讀書吧”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篇自己喜歡的童話,仿照教材的樣子編一編。這樣可以有效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快樂讀書吧”要求學生讀我國古典名著的整本書。在讀完《三國演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對諸葛亮或周瑜的評價;讀完《水滸傳》后,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自己最喜歡的英雄人物;讀完《西游記》后,可以讓學生為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寫點評,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收獲與獨特見解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并依據(jù)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提出相應的練筆要求。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與語言表達能力。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資源。教師要樹立“生活習作”的意識,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設計靈活而富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習作情境,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拍手歌》一課后,教師可以以“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仿照課文創(chuàng)編一首拍手歌。又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地球家園”為主題寫一份倡議書。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應用價值,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寫作實踐中去,營造樂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指引下,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用好習作單元,挖掘教材中的練筆資源,依據(jù)教學需要為學生搭建適切的讀寫支架,引領學生開展課內外相結合的讀寫訓練,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