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佶
(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 上海 200065)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要求推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使學生建構起對單元主題的完整認知,促進學生正確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1]。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圍繞主題展開,關注單元內各語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在主題引領下設計層層遞進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知識的建構中形成對主題的深層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取向,推動核心素養(yǎng)落地課堂。目前,單元整體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單元主題意義不突出、內容碎片化、關聯(lián)不緊密;教師忽視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生活和任務中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只注重單元終結性評價,未能有效落實課時形成性評價等。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教學設計能夠體現(xiàn)單元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知識和素養(yǎng)的關聯(lián),追求目標、活動和評價的統(tǒng)一。筆者嘗試以UbD 教學設計優(yōu)化單元整體教學,探索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美國課程與教學專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麥克泰格(Jay McTighe)提出的UbD 理論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旨在發(fā)展和深化學生的理解。理解是持久的、可遷移的,學生真正的理解是能夠在實際任務中有效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癇ig idea”在UbD 理論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概念,通常被譯為“大觀念”。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認為,大觀念是指學科中那些根本而重要的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將各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具有關聯(lián)、核心、遷移等特征,強調了大觀念在單元學習中的重要作用。UbD 教學設計主要包括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jù)、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三個階段。[2]
筆者借鑒UbD 教學設計的模式,在單元教學設計時將其進一步細化,形成了基于UbD 理論的單元教學設計框架(見圖1)。
圖1 基于UbD 理論的單元教學設計框架
筆者以《英語(牛津上海版)》六年級第二學期第九單元“Sea water and rain water”為例,闡述基于UbD 理論的初中英語單元設計實踐。
筆者首先圍繞單元主題,深入解讀和分析單元內各語篇,充分挖掘育人價值,提煉單元大觀念,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對照課程標準,制定單元學習目標并將其解構到各課時中。
1.搭建單元主題內容框架,提煉單元大觀念
第九單元“Sea water and rain water”屬于人與自然范疇。本單元圍繞“水”這個話題展開,前兩個語篇是說明文,分別介紹海洋的重要性和不同場所中水的用途,意在引導學生樹立節(jié)約用水的意識。第三個語篇是一幅關于如何節(jié)水的海報,學生就此展開聽說活動,了解節(jié)水的方法。第四個語篇是以所學句型“save water by...”寫話,這兩個語篇內容有一定的連貫性,容量不大,可以整合在一個課時。筆者補充了保護河流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從更大層面考慮保護水資源的行動,在“如何保護蘇州河?”這個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核心句型和結構化知識解決問題。單元最后一個課時,學生小組展示單元學習成果并互相評價。經(jīng)整合和補充后,筆者搭建了本單元主題內容框架(見圖2),提煉出單元大觀念:節(jié)約用水,從我做起,保護水資源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圖2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主題內容框架圖
2.基于課程標準和學情,制定單元學習目標
在確定單元學習目標前首先要分析學生情況,考慮學生已有認知經(jīng)驗、年段特點和潛在困難。本單元授課對象是六年級學生,大部分英語學習基礎較好,表達愿望強。學生對于“水”這個話題在小學有過學習,初步了解水循環(huán)原理,在中學地理課中對地球的水資源有一定了解。但由于缺乏經(jīng)驗,學生對于不同行業(yè)中水的用途不夠了解,對于用自身行動去保護水資源的認知比較模糊,需要教師拓展和引導,也可以讓學生用自身的行動去體驗和探索。
在確定學習目標時,筆者基于單元主題內容、單元大觀念、學生情況去考慮“學生應該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3],然后依據(jù)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谝陨戏治?,筆者制定了本單元學習目標,并將其解構到對應的課時,見表1。
表1 “Sea water and rain water”單元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
1.確定單元評價方式,獲取目標達成證據(jù)
UbD 理論倡導教師站在評估員的角度,遵循逆向設計的邏輯(見圖3),思考結果所含的評估證據(jù),引導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根據(jù)單元學習目標設計評價方式。[4]
圖3 逆向設計的邏輯
UbD 理論強調有效的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方法收集證據(jù)。[5]針對“可遷移”的理解,教師可設計表現(xiàn)性任務、實踐性作業(yè)等評價其核心素養(yǎng)綜合表現(xiàn)。表現(xiàn)性任務是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知識和技能完成挑戰(zhàn)性任務,展示其所知所能的學習和評價活動。針對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師可通過學習任務單、思維導圖和課堂提問等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針對“定期反思”等學習策略,教師可設計電子檔案袋等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方式調整教與學的策略。筆者據(jù)此制定本單元的評價方式(見表2),使用不同方法收集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證據(jù)。
表2 單元評價方式
2.架構單元大任務,制定評價標準
單元大任務是檢驗單元整體教學效果以及實現(xiàn)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單元評價活動,是學生在單元學習后整體產(chǎn)出的任務,教師以此評估學生是否能夠使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參與探究和真實應用。UbD 理論提出了GRASPS 框架(G—目標,R—角色,A—對象,S—情境,P—產(chǎn)品,S—標準),并指出不是每一個表現(xiàn)型任務都需要按照此框架來設定,但至少應該有一個核心的表現(xiàn)型任務是按照這個模式進行設定。
筆者使用這個工具來制定本單元輸出端的大任務:世界水日當天,學校(A)將舉辦宣傳活動(S—情境),并向海外姐妹學校(A)轉播,你作為本次活動的志愿者(R),要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Let’s save water”的英語演講(P),呼吁大家保護水資源(G),演講包含四部分內容(S—標準),分別為介紹海洋的重要、介紹雨水的用處、分享節(jié)水方法、如何保護海洋或河流。任務設計框架使設計緊扣目標,更真實、更嚴密,對學生更具吸引力。
這個演講用來檢驗學生是否能使用結構化知識宣傳節(jié)約用水。內容的第一個指標用于評估結構化知識是否完整建構,第二個指標用于評估學生是否在探究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解決問題。演講展示部分的兩個指標分別評估學生語言表達性技能以及交際策略的使用情況。小組活動的指標是評估學生主動與同學開展合作性學習的學習能力。
完成評價方案設計后,圍繞目標和評價,規(guī)劃單元教學活動,同時“把評價任務嵌入教學過程,按“教—學—評”一致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6]。UbD理論強調教學活動設計時要考慮WHERETO 要素,包括:(1)學習方向(Where)和原因(Why);(2)吸引(Hook)和保持(Hold);(3)探索(Explore)和體驗(Experience)、準備(Equip)和使能(Enable);(4)反思(Reflect)、重新考慮(Rethink)與修改(Revise);(5)評價(Evaluate)工作及進展;(6)量身定制(Tailor);(7)為最佳效果而組織(Organize)。
1.為最佳效果而組織——規(guī)劃單元活動鏈
筆者從單元層面,規(guī)劃本單元各課時的主要學習活動,形成活動鏈,落實單元目標,見圖4。
圖4 單元活動鏈
在目標統(tǒng)領下,連貫的活動能夠吸引學生不斷思考,積極探究,內化知識,促進學習目標達成。
2.準備和使能——開發(fā)利用學生資源
課程標準鼓勵教師在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上注重開發(fā)和利用學生資源?!癏ow to save water”一課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能夠思考并寫出節(jié)約用水的建議,對學生來說本課的難點是對節(jié)水方法的認知不足。筆者在課前要求學生把在家的節(jié)水行動拍成視頻上傳,在備課時將其中實用的、有創(chuàng)意的節(jié)水方法合成微視頻。一方面,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節(jié)約用水理念,豐富學生的體驗;另一方面,把這些資源運用在課堂中作為教學資源,帶領學生從書本走向真實生活,為學生掃除學習難點,搭建學習支架。
3.吸引和保持——創(chuàng)設單元完整情境
本單元的情境創(chuàng)設依據(jù)學生年齡和愿意表達的特點而設計。在單元學習之初,通過向學生展示志愿者招募海報,將本單元最終要完成的任務告知學生,使學生形成學習期待;然后將課堂學習設計為志愿者的培訓活動,學生帶著任務去接受培訓(完成本單元的主要輸入活動),并完成培訓考核項目(表現(xiàn)性任務);完成培訓后,志愿者團隊在節(jié)水活動中正式演講,完成單元大任務。通過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有興趣走進教師巧妙設計的情境中不斷思考、積極探究,最終實現(xiàn)學生對學習深入持久的理解。
4.評價和調整,反思和修改——評價任務嵌入課堂教學
課堂上設計評價性問題,將評價貫穿教學。例如在“How to save water”一課的學習中,學生觀看完節(jié)水方法的視頻后,教師設計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tips?”引導學生評價,鼓勵學生質疑。隨后再次提問“Can you think of more ways of saving water?”請學生用所學句型分享更多節(jié)水方式,激發(fā)學生思考更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再次請同學互相口頭評價。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旨在通過評價讓學生反思和修改,同時助力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在寫作環(huán)節(jié),筆者讓學生自己討論核驗單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梳理寫作內容、結構和細節(jié)要點,使學生成為評價的設計者,能更好地發(fā)揮評價促學作用。同時筆者判斷學生討論的核驗單是否合理,并給予指導反饋,發(fā)揮評價促教作用。核驗單制定完成后,學生對照其進行寫作,完成后,再次根據(jù)核驗單兩兩合作進行互評,并在建議一欄描述主要問題和修改意見,學生課后完成二稿。
筆者通過設計,有機融合課堂中聽、說、寫和評價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學、評三者互相助力,指向學習目標達成。
5.探索和體驗——設計分層的單元實踐作業(yè)
UbD 理論倡導知識遷移。課后作業(yè)是單元教學設計的重要一環(huán),既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也給學生更多時間思考,查找資源,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解決問題,是課堂的延伸和拓展。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后作業(yè)特別是探究類的長周期作業(yè)是學生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達成“持久和可遷移的理解”的有效途徑。
本單元的長周期作業(yè)是制作一個節(jié)水宣傳的小冊子,要求學生將課時作業(yè)的海報、思維導圖、短文等整合,制作成有關節(jié)水的宣傳冊。另外還需要設計宣傳冊的封面和目錄,在冊子最后設計一個節(jié)約用水的口號,使不同特長的學生有展示的機會。如果學生有其他和保護水資源相關的內容可以自己添加進小冊子(選做),體現(xiàn)了作業(yè)的分層,促進學生的探究,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達到學用結合的目的。
UbD 教學設計注重整體思考和連貫性,從單元層面設計教學活動,確保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和呼應,提升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通過整體精心設計,學生從個人、家庭、學校、城市等層面探究意義、學習語言、建構新知、解決問題,逐漸形成“了解水資源現(xiàn)狀—樹立節(jié)約用水意識—思考節(jié)約用水措施—落實節(jié)約用水行動—形成保護資源態(tài)度—參與保護資源行動”的結構化知識。在完成單元大任務中,學生用所學語言有邏輯地表達和描述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證明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要從輸出端思考教學,這樣才會把重心放在學生的“學”這一層面上。在預期結果里,教師要把核心素養(yǎng)綜合表現(xiàn)融入其中,鼓勵學生在真實生活和任務中活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引領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例如,在本單元學習后,學生學會查看水費單,觀察學校和家里浪費水的現(xiàn)象并提出改進方法,從家長、老師、網(wǎng)絡等渠道關注國內外先進的節(jié)水技術,在探究中拓展語言學習渠道,提升學習能力,以實際行動承擔保護水資源的責任。
“教—學—評”一體化模式對推動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具有重要意義。[7]本單元的活動鏈設計,對學生來說是完成一次次基于真實情境的挑戰(zhàn)活動,從教師層面看是將一個個評價任務鑲嵌在教學過程中,用以收集學生目標達成的情況。調整后一階段的教學,在教、學、評的互相促進中,最大程度達成目標,學生逐步建構對單元主題的認知,語言能力得到發(fā)展,思維品質得到提升,形成“保護水資源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的正確價值判斷,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地。
UbD 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學習結果出發(fā),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有效途徑,促進學生在意義探究和問題解決中實現(xiàn)對“持久的、可遷移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UbD 理論對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應不斷學習評價技術與方法,嘗試信息技術賦能課堂評價,提高有效調整教學策略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反思、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評價技巧和策略,提升評價素養(yǎng),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研究逆向設計在單元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