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星 高謝瓊
(西安寶石花長慶醫(yī)院消化內科,陜西 西安 710201)
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屬于消化內科一類較為常見的疾病,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xiàn)為黑便、嘔血,存在程度不一的嘔吐、頭暈、面色慘白以及持續(xù)血壓下降等癥狀,治療不及時患者會因大量出血危及其生命安全[1]。以往臨床多選擇藥物進行治療,雖能緩解患者癥狀,但效果比較有限,易發(fā)生再次出血[2]。外科手術會給機體帶來較大損傷,需要患者承受較大痛苦,同時術后需較長時間才可恢復[3]。隨著內鏡技術不斷發(fā)展,消化內鏡憑借其精準、高效、微創(chuàng)和迅速等各類優(yōu)勢,已被廣泛用于該病治療[4]?;诖?本文分析消化內鏡治療用于該類患者的療效,旨在為臨床擬定治療方案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5~65歲,平均(38.70±5.62)歲;疾病類型:胃潰瘍29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9例,吻合口潰瘍6例,賁門黏膜撕裂6例。觀察組男37例,女23例;年齡26~68歲,平均(39.12±5.40)歲;疾病類型:胃潰瘍28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8例,吻合口潰瘍7例,賁門黏膜撕裂7例。納入標準:(1)均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有活動性出血以及近期出血病灶;(2)胃鏡下發(fā)現(xiàn)直徑在2 cm以下的潰瘍病灶,可觀察到血管殘端有血凝塊或活動性出血;(3)均為首次發(fā)病。排除標準:(1)存在用藥或手術禁忌癥者;(2)存在消化道惡性腫瘤者;(3)伴精神障礙者;(4)肝腎心等主要臟器病變者;(5)全身性疾病等其他因素所致出血者;(6)妊娠、哺乳階段者;(7)拒絕研究或者期間退出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療法,主要包含禁食、抑酸、補液、止血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加入40 mg奧美拉唑鈉(湖北午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819,每支 40 mg)到100 mL的生理鹽水內給患者靜滴,每日2次;加入100 μg的奧曲肽(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407,1 mL∶0.1 mg)到20 mL生理鹽水內靜推,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3 d,期間注意監(jiān)測患者的呼吸、心率以及血壓等體征波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消化內鏡治療:在內鏡下明確出血點位置,通過8%去甲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混合溶液沖洗出血點后吸凈,確保操作視野范圍內比較清晰;若為較小的活動性出血,應在出血點附近開展0.0001%腎上腺素多點注射,保證單個注射點藥物劑量不超過2 mL,總用藥劑量不超過20 mL,在出血停止且黏膜周圍發(fā)白腫脹后應停止治療,再退出內鏡;對于止血點較大的情況,能于注射去甲腎上腺素后,通過鈦夾夾閉出血點,在內鏡下安裝好鈦夾釋放器,與出血點間距離3 cm時將鈦夾推出,垂直接近出血點血管,經(jīng)鈦夾將出血點的血管與附近組織夾閉,斷開釋放器,通過生理鹽水予以沖洗處理,確定無出血后,慢慢退出消化內鏡。
1.3 觀察指標臨床療效:治療24 h之內的出血癥狀消失,且大便潛血試驗為陰性評定成顯效;治療2h內的出血癥狀明顯緩解或者消失,且大便潛血試驗為弱陽性或陰性評定成好轉;72 h治療后依舊有出血癥狀,胃鏡觀察到活動性出血,同時大便潛血試驗為陽性評定成無效[5];有效率=顯效和好轉數(shù)/總數(shù)×100%。臨床指標:包括嘔血消失、大便潛血轉陰、恢復腸鳴音、引流液變清以及住院時間。并發(fā)癥:包括繼發(fā)性腹膜炎、休克和周圍循環(huán)障礙等。再出血:治療后1個月內統(tǒng)計再出血比例,產生以下任意一項癥狀即為再出血:再次出現(xiàn)便血、嘔血及黑便等癥狀,引流液再次轉變成鮮紅或者暗紅色;生命體征出現(xiàn)波動;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計數(shù)逐漸下降;內鏡發(fā)現(xiàn)病灶再次出血[6]。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顯效39例、好轉2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33%;對照組顯效25例、好轉23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439,P<0.05)。
2.2 臨床指標觀察組嘔血消失、大便潛血轉陰、恢復腸鳴音、引流液變清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結果比較
2.3 并發(fā)癥和再出血情況觀察組患者只出現(xiàn)休克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7%;再出血比例為0.00%。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繼發(fā)性腹膜炎3例、休克2例、周圍循環(huán)障礙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67%;再出血比例為8.33%(5/6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再出血比例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21、5.217,P<0.05)。
非靜脈曲張消化道出血在臨床比較常見,患者的病情嚴重度會受到出血位置和出血量等因素影響,輕者表現(xiàn)為大便隱血,無明顯嘔吐癥狀,經(jīng)保守治療多能起到較好止血作用;嚴重者的出血量較大,病情進展迅速,需要立即確診并予以針對性止血處理[7]。保守治療屬于疾病常用的治療方式,以往臨床多選擇抑酸、止血藥物等開展處理,但療效較為有限,無法達到徹底止血的目標,會延長患者的治療期間,影響其預后[8]。因此,還需采取其他更為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消化內鏡屬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結合內鏡可明確出血病灶的位置以及出血程度等,小的出血病灶能采取腎上腺素注射,以發(fā)揮血管收縮效果,促進血管內的血小板聚集,使得病灶腫脹,發(fā)揮壓迫止血效果,從而迅速使得出血血管閉合;對于較大的出血灶能經(jīng)鈦夾夾閉病灶血管,使得血管阻斷,達到壓迫止血效果[9]。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嘔血消失、大便潛血轉陰、恢復腸鳴音、引流液變清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再出血比例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司啟賢[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是消化內鏡下能協(xié)助醫(yī)師明確出血位置以及面積,準確診斷患者病情并及時擬定出相應治療方案,止血過程中有著更強針對性,因此,能收獲更為理想的止血效果,迅速減輕患者癥狀,加快其病情恢復;消化內鏡下開展治療比較精確以及迅速,同時止血較為徹底,不會對機體產生損傷,因此,可減少有關并發(fā)癥及再出血等情況發(fā)生。
綜上所述,消化內鏡治療用于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療效理想,能促進患者癥狀消失,縮短其住院時間,減少并發(fā)癥和再出血發(fā)生,值得采用。但本文依舊有不足的地方,如納入的樣本數(shù)較少,樣本全部是同一家醫(yī)院提供,同時隨訪時間較短,得到的結果不夠全面,這些還需在日后加以補充以及完善。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陜西省西安寶石花長慶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