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順科
〔摘? ? 要〕?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發(fā)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教育信息化2.0時代到來,挖掘和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已經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之間更加緊密地融合提供了基礎條件。本文分析深度學習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深度學習中的應用價值,并提出依托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深度學習情境、打造翻轉課堂、拓展教學資源等方式,促進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成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信息技術;深度學習;探討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7? ? 114-117
隨著新時期產業(yè)結構的逐步升級、調整,我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科教學的核心目的在于傳授知識、豐富技能、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的理論性教學缺乏活力和創(chuàng)新性,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產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圍繞著新時期的信息化教學體系,借助信息技術打造多元化交流與互動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順利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解析
深度學習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眾多學者倡導的教學理念。從學術研究層面來講,其含義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通過組織淺層次的數(shù)據信息、線索等內容,了解其深層次的類別或特征,是數(shù)據分布的一種具象化概念,是建立在大腦活動基礎上打造的“理解型的學習活動”,其反義詞為“認知型的學習”?!袄斫庑偷膶W習活動”,是將知識的產生、應用、深化、拓展融入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作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操作者以及問題提出者,在學習活動中了解知識形成的歷程以及實際應用方法,不斷總結經驗,提升綜合實踐能力。而“認知型的學習”,強調學生了解、背誦、記憶某一知識點,并利用這一知識點解決問題。
小學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不僅要培育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語言應用能力,還需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品格以及綜合素養(yǎng)。小學語文深度學習不僅強調識字、認詞、會說,還強調會思考、會應用、會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充分思考,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不再是淺層次地記憶文字、詞句,而是深層次地分析情感和邏輯,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信息技術在深度學習中的應用價值
信息技術是以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計算機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shù)據技術等多種類型技術體系統(tǒng)合而成的信息化手段,其本質在于數(shù)據傳輸、獲取、處理、加工,最初應用在通信領域。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技術體系的不斷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在當前社會各領域都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從教育領域來講,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在于其能夠代替部分文字性的教學內容,比如形成電子教材,容易獲取,可以隨意調整和優(yōu)化;另外,互聯(lián)網作為信息技術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傳播和交流信息的速度極快,可以迎合教學需求,快速獲取資源、信息、教學課件。信息技術與教育領域融合之后,打造了一系列的現(xiàn)代化教育工具,比如電子化思維導圖工具、智能繪本、交互平板以及大量的學科智能學習App,集日常授課、拓展學習、布置作業(yè)、遠程考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減輕了教師的日常教學壓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價值極為豐富,還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需求,開發(fā)新的教育功能。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深度學習強調帶領學生思考、創(chuàng)新、實踐。而傳統(tǒng)的課堂局限在幾十分鐘的時間內,學生與教材以及教師之間展開互動,不利于自身深度思考。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應用能夠拓寬思維空間,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和操作平臺,實現(xiàn)跨學科資源整合、共享,也可以為學生課后學習提供專業(yè)化的場所。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對信息化教學內容較為感興趣,因此學習興趣大幅提升。另外,大量跨學科知識被引入語文課堂,讓教師可以選擇群文閱讀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滿足建立語文大局觀的需求。
由此可見,在深度學習理念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資源,輔助學生自主思考,這是一種便捷高效的教學模式。具備這樣的理論基礎和前提條件,教師在日常授課中需靈活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深度學習的落實。
三、應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需要調動學生興趣,才可以確保學生愿意跟隨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索;同時,還需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提供大量輔助性學習資源,為學生的思考提供開放性的場景。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語文深度學習課堂,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助力學生深度參與
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每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質量高低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是否有興趣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投入課堂學習,因此,深度學習課堂的構建需關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從學生興趣的角度來講,大部分學生更喜歡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教師應當選擇學生喜愛的課堂導入方式,這有助于提升學生深度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該階段所選擇的信息化教學工具,也可以為后續(xù)高效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保障。例如導學案、思維導圖這些工具,能夠統(tǒng)合學生的思想意識,將學生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萌發(fā)的新奇想法加以總結,有助于后續(xù)的課堂創(chuàng)新。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之前,教師提前制作導學案,圍繞著這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提出多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其中主要涉及作者辛棄疾的生平經歷、重要作品、別稱、詞牌等內容。在閱讀導學案之后,學生結合已學過的知識內容以及課外閱讀時總結的相關知識,嘗試性地回答導學案中的問題,而且,教師可以引入小組比拼小游戲激活學生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于烘托教學氛圍,比如通過播放古詩詞的朗讀音頻,呈現(xiàn)大漠荒原、田園風光這種具有強烈對比性的視頻,引導學生猜測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是哪種風格,以有助于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學習。
此外,為了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具備更強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師可在授課之前制作有關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微課小視頻,并以前一天課后拓展活動為契機,通過微信交流群發(fā)送給學生。比如,微課小視頻中呈現(xiàn)某部電視劇中主角對歌吟詩、與其他人物斗詩的場景,通過富有情感的旁白、音樂、鏡頭剪切等手法營造氣勢磅礴的景象,給不同詩歌配以不同的動畫場景,更加引人入勝。學生觀看微課小視頻,并將自己的感想發(fā)送到交流群內。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選擇一首自己擅長的古詩,通過拍攝小視頻的方式加以演繹,并由家長代替學生將其發(fā)送到短視頻平臺上。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的參與度得到提升,也可以為第二天的課堂授課提供良好基礎,確保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產生更強的參與感,而前期所做的一系列功課也可以促進學生在課堂上提出更多的想法,形成不同的參與體驗。
(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助力學生深度體驗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語文教學中較為常見的教學方法,且隨著教學體系的不斷改革,依托信息技術得到升級和創(chuàng)新。比如,傳統(tǒng)的情境教學法會通過情節(jié)描述、運用教學道具等方式引領學生參與到情境互動中,而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情境教學法會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為學生呈現(xiàn)不同的情節(jié)、抽象化的畫面、具象化的信息,確保情境更加真實。例如,?當學生初步掌握了《清平樂·村居》這首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主題之后,為了使學生更高效地把握“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進一步了解詞牌的有關信息,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詞牌演唱的視頻,對比古詩詞朗誦;并且,可以安排學生模仿和演練,引入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選擇本單元《宿新市徐公店》這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使整個互動情境更加豐富、生動。兩組學生分別清唱和朗誦古詩,配合動作、表情展現(xiàn)“詞”的韻律和節(jié)奏,在配樂后也更容易感受到詞的魅力,而這種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糾正字音、讀準句子、掌握朗讀節(jié)奏。由于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詞牌等信息,教師在情境互動的過程中設置了大量的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視頻和互動討論的方式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總結。將教師的口頭講述轉換成這種靈活多樣的方式,讓信息技術負責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視化信息,營造視聽體驗場景,從而促進學生實現(xiàn)深度體驗。
(三)打造翻轉課堂,助力學生深度探索
在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打造的小學語文翻轉課堂中,教師作為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可以請學生為教師布置任務。學生探索和互動的前提在于能夠從信息化教學課件、互聯(lián)網平臺等多個智能化場景中獲取所需的信息。例如,《飛上藍天的恐龍》屬于社科類的文章,能夠為學生科普部分生活認知之外的知識,使在課文的深度解析部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翻轉課堂具有可行性。在翻轉課堂的開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提出探索性問題,比如:大家在閱讀課文時對于長羽毛的恐龍較為感興趣,它叫什么?還有哪些種類的恐龍會長羽毛?恐龍最終變成鳥,經歷了多長的時間?有哪些新聞報道可以驗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問題的答案。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拓展探索的空間,比如“恐龍最終變成鳥,經歷了多長的時間?”這一問題在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中有提到,但是這一時期還發(fā)生了哪些事情、自然環(huán)境出現(xiàn)了哪些變化,都可以作為翻轉課堂的出發(fā)點。學生使用班級的互聯(lián)網設備查找問題、總結答案,每一個小組將自己得到的答案總結成小組匯報報告。各小組選擇一名代表發(fā)言,而教師將學生發(fā)言的內容補充到思維導圖上,按照類型進行分類,最后集中講解。這種翻轉課堂的形式更傾向于科學探索。互聯(lián)網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探索的大門,滿足了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也可以為各種新奇的問題找到答案。如此一來,語文課堂有了更加豐富的互動場景,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需求參與到深度探索中;教師再借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輔助學生學會分析課文段落、篩選知識,甚至學習寫作科普類小文章,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此外,也可以將這種課堂的深度探索延伸到其他領域。比如以家庭場景、生活場景乃至部分社會場景為基礎,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實踐聯(lián)系起來,打造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學習網絡,使學生收獲不同的體驗。這有助于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將學習到的內容應用于生活,強化理解型學習行為的重要性,對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在學生學習部分社科類的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家庭或者社區(qū)的義務勞動中組織“科普小課堂”,通過錄制視頻和拍攝照片的方式記錄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并且?guī)ьI學生撰寫感想;在具備適當條件和環(huán)境的基礎上,學校也可以組織課外探究活動,比如與地方博物館或者相關教育基地對接,為學生提供課外探索的空間,并且將其轉換成學生實踐活動的電子檔案。這種拓展性的方式能夠使互聯(lián)網成為學生深度學習和探索的輔助工具,幫助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積累知識、總結經驗,不僅可以促進小學語文深度學習落到實處,也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
(四)發(fā)掘教學資源,助力學生深度思考
深度學習是通過淺層知識升華到深度思考的過程,深度思考的結果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結合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依托信息技術拓展多元化教學資源,形成知識樹,輔助學生了解語文與其他領域、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是構建大語文觀的重要體現(xiàn),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從具體教學實踐的角度來講,教學資源拓展與深度思考之間的融合可以圍繞著生活化教學展開。
以帶領學生學習《小英雄雨來》一課為例。從教學設計角度來講,這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了解、熟悉我國抗日英雄的故事,學習小英雄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但是,單純地從文字角度,無法樹立鮮活、具有生命力的小英雄形象,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整合,圍繞著“抗日戰(zhàn)爭英雄錄”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收集相關文章、兒歌、民間故事等,以抗日戰(zhàn)爭這一歷史發(fā)展時期為背景編寫故事。從基礎知識的角度來講,文章可利用行為、語言、描述故事場景等方式塑造立體化的人物,在學生查閱資料并整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內容,指導學生學習縮寫、擴寫,從而同步滿足提升學生語文技巧應用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要求。使學生認識到長久的戰(zhàn)爭所帶來的災難與痛苦,同時認識到只有勇于奮斗、勇于抗爭,才可以使國家和人民有尊嚴、有希望。另外,這種思考需結合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乃至社會環(huán)境進行調整,比如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作為互聯(lián)網的使用者,都可以實現(xiàn)信息加工。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信息加工和創(chuàng)新的途徑,有助于實現(xiàn)各方思想和觀念的融合。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圍繞著自己喜歡的英雄人物拍攝小短片,通過與各方網友的交流,能夠認識到英雄人物對廣大民眾的深刻影響,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自身的定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民族觀,滿足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深度學習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為進一步發(fā)揮信息技術以及互聯(lián)網的教育價值提供了基礎條件。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挖掘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為學生打造開放性的語文課堂,助力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促進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推動我國信息化教學體系的持續(xù)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吳海燕.融合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J].亞太教育,2023(4):144-147.
[2]褚苗.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漢字文化,2022(19):104-106.
[3]萬家珍.信息化條件下小學語文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J].亞太教育,2022(14):165-167.
[4]張霞,伍紅林.信息技術支持下促進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的研究[J].漢字文化,2022(6):121-122.
[5]路曉倩.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活力[J].教師教育論壇,2021(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