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瑛 谷昭丹
(杭州市紫荊花學校 浙江杭州 310012)
2022年,杭州市西湖區(qū)某特殊學校開啟浙江省定點康復規(guī)范化提升準備工作。通過自評、第三方機構評估與省、市殘聯(lián)驗收多個環(huán)節(jié),促使學校審視特教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固有問題:學生的康復需求大于教師的專業(yè)支持,康復基地的提升標準大于教師的專業(yè)程度,融合巡回指導需要大于學校的指導作用?;谶@些問題,特殊學校力求探索一條“五色四階”的“復合型”康復教師培養(yǎng)新路徑,提升特殊學校康復成效,助力區(qū)域融合教育發(fā)展。
“五色四階”是培育特殊學?!皬秃闲汀笨祻徒處煹囊粭l新路徑,在組織理念、參與原則、運作觀念方面都有其獨創(chuàng)性。
(一)以專業(yè)需求為導向。學校通過對全校教師進行需求調查,統(tǒng)計學生的障礙類型,結合專業(yè)文獻中已有的康復教學研究,確定“五色工坊”的五個康復領域方向,即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言語訓練、認知康復、情緒行為,目的是助力特教教師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實踐成長[1]。
(二)以統(tǒng)籌安置為原則。學校確定“五色工坊”康復領域之后,指定5名在相關領域有豐富經驗的熟手教師作為組長,并率先把校級、中層、三長人員安置在不同康復工坊中。其余教師可以自主選擇1—2個擅長或有愿意加入的工作坊,由教科室統(tǒng)籌安置所有教師,全員卷入研修營。
(三)以康教融通為觀念。學校按照工作年限將“五色工坊”中的教師分為“新手、熟手、巧手、能手”四個階梯,制定四階培養(yǎng)目標。力求將老師們培養(yǎng)成具有“融愛、融技、融通”優(yōu)秀品質的康復工作者。并通過校內研修、校外聯(lián)動,讓教師抱團發(fā)展,以團隊的力量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康復支持服務。
“五色工坊”是西湖區(qū)某特殊學??祻徒處煹难行掭d體,分別指紅色活力運動坊、黃色聰慧啟智坊、紫色靈巧工作坊、綠色伶俐溝通坊、藍色積極心緒坊,五個工坊有差異化的研修內容,培育了粗大、精細、言語、認知、行為干預五類康復教師。
(一)紅色活力運動坊,重粗大動作訓練。活力運動坊共學肢體障礙兒童的障礙特點和類型,粗大動作、感覺統(tǒng)合領域的康復技能。通過對肢體障礙兒童的康復訓練及個案研討,提升工坊整體專業(yè)實操能力。
1.評估肢障學生動作能力。組內老師走出學校,為多位普通學校資源教室的特殊需要兒童做《粗大運動功能測量(GMFM)66 項》肢體動作能力評估,并出具專業(yè)的評估報告,分析出爬、跪、走、跑和跳中的薄弱領域。
2.指導資源教師康復訓練。組內成員到普通學校協(xié)助資源教師對專業(yè)評估后的肢體障礙學生制定訓練方案,并示范知覺動作訓練實操技能,遵循由易至難順序,鍛煉上下肢機能,如訓練下肢支撐、骨盆重心轉移、促進伸展能力、穩(wěn)定蹲姿等。
3.支持融合學校課后服務。組內多位老師連續(xù)一年到普通小學為兩名有肢體障礙的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康復課后支持服務,包括知覺動作和感覺統(tǒng)合訓練,獲得了學生的歡迎。
(二)黃色聰慧啟智坊,重認知注意訓練。聰慧啟智坊設計多個智力障礙和多動癥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的小游戲,并以微課呈現(xiàn)在學校微信公眾號的數(shù)字家校,便于家長家中康復訓練。
1.解讀學生智商測評報告。全體組員研討學習《韋氏智力測驗工具(兒童版)》,了解智力測驗包含的言語測試與操作測試流程,便于科學解讀醫(yī)院出具的智商測評結果。
2.提升教師認知康復技能。組內教師承擔了共承擔了校內定點康復機構多個孤獨癥、多動癥、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康復訓練,在組長帶領下,組員就個案的訓練情況進行了研討與反思。
3.支持家長掌握干預技巧。聰慧啟智坊已經拍攝了多期認知能力訓練小視頻,如《認識大小》《認識形狀》《認識顏色》等系列視頻,并且在學校數(shù)字家校微信公眾號上線,為家長提供康復支持小妙招。
(三)藍色積極心緒坊,重情緒行為干預。積極心緒坊編制《學生問題行為調查表》和《學生非在校期間問題行為調查表》,調查學生整體情緒行為問題,并將有需求學生安置在行為三級預防體系中。
1.儲備行為干預技能。組長帶領組員通過研讀專業(yè)書籍《特殊兒童行為管理》、聆聽線上培訓,參與《解密特殊兒童的問題行為》線下講座,積累豐富的行為干預知識。
2.編制行為策略集錦。依托規(guī)劃課題,組內成員共同編制了《FBA “百事通”:常見問題行為干預策略集》,涵蓋了10種常見問題和干預策略,并在項目制名師工作室聯(lián)動活動中進行了推介。
3.處理異常情緒矛盾。學校聯(lián)動校內外力量,組建了由資深專家、草根專家和后備專家共同組成的行為干預團隊,為校內和校外的嚴重情緒行為問題學生提供支持服務。
(四)綠色伶俐溝通坊,重社交溝通訓練。伶俐溝通坊研習為存在社交溝通障礙的孤獨癥學生提供專業(yè)評估與支持。并使用“啾啾語音板”“聽我打”等輔助溝通手段為溝通障礙兒童提供輔助支持。
1.語言行為里程評估。在教科室組織下,組員共同學習了《VB-MAPP》孤獨癥兒童語言行為里程碑評估系統(tǒng)及工具箱操作使用,為下一步科學評估做準備。
2.個別教育教學分層。全體組員為定點康復服務的孤獨癥學生做了《VB-MAPP》語言行為評估,并制定了個別化教育計劃,為下一步個訓進行了基線期數(shù)據(jù)。
3.提升言語康復效果。組內教師承擔了校內定點康復機構中的多個不同障礙類型學生的社交及言語訓練,組員研討、反思個案的階段訓練,提升訓練成效。
(五)紫色靈巧工作坊,重精細動作訓練。靈巧工作坊研習蒙氏教具的實踐操作,撰寫訓練腳本,拍攝“精細動作康復”系列視頻,在學習強國杭州學習平臺“百科匯”欄目上線。
1.研修蒙特梭利教具應用。全體參與了《蒙特梭利初級班》在線培訓,學習了如何創(chuàng)立蒙特梭利日常生活區(qū),研習了蒙氏教具的實操,如,插座圓柱體、彩色圓柱、色板等教具。
2.研商學習強國康復教程。全體成員拍攝了8期精細動作康復視頻,包括上“肢肌肉牽伸訓練、腕關節(jié)屈伸訓練”等專業(yè)訓練視頻,并在“學習強國百科匯”欄目上線。
3.研討定點康復個案訓練。組內老師共同為校內多名孤獨癥兒童和腦癱提供訓練,組員集體制定了康復個別化教育計劃,對訓練計劃和過程進行了研討,并反思干預效果。
階梯式發(fā)展論是指客觀事物隨時間由一個臺階躍進到另一個臺階的發(fā)展。階梯式發(fā)展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臺階性,在時間上表現(xiàn)為階段性[2]。據(jù)此,學校根據(jù)工作年限與知識構成,將教師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梯“一階苗苗教師、二階苞苞教師、三階花花教師、四階果果教師”,針對五個工坊的教師的階梯培養(yǎng)方式一致。
(一)蓓蕾學苑導航“苗苗教師”的康復知識積累。一級階梯的教師主要是0—3 年的新手“苗苗教師”。每月除了“五色工坊”研修營的學習,學校還為3年以下教師量身定做“蓓蕾學苑”青年學堂,提升課堂教學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科研常識、康復知識與技能。
1.共讀一本書,理論聯(lián)系實踐。新手教師以學為基本點,閱讀五大領域專業(yè)書籍,吸收現(xiàn)代醫(yī)學和康復技術新成果,將理論知識、康復技能有機整合。通過每學期共讀一本專業(yè)書籍,促使教師積累理論知識,把所學理論應用到個訓實踐。
2.共磨一堂課,研討促進成長。依托青年教師“希望杯”教學技能比賽和區(qū)市級康復教學研討活動及比賽,各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幫助苗苗教師磨出一堂高級別的展示課。通過共磨一堂課,組內成員也參與了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對于新手教師,從知識理念到康復實踐,獲益匪淺。
3.共研一案例,實踐檢驗真知。根據(jù)“苗苗教師”遇到的問題,成員共同研討相關疑難案例,從評估、分析、計劃、方案、實施形成一個完整訓練及干預案例。組內成員對28 種循證干預方法重新進行了學習,最后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新手教師獲得了很大的提升。
(二)研修任務引領“苞苞教師”的成長過程管理。二級階梯的教師主要是經歷了3年新手期,教齡10年以內的熟手“苞苞教師”。五色工坊的組長都來自“苞苞教師”。學校布置了組長和組員研修任務單,每學期需要對任務單完成情況進行上報。
1.一坊一主題,一周一實踐。每個工作坊每學期都有側重的研修主題,教科室給組長和部分組員每周安排了一節(jié)個訓課,個訓課的內容和需要和工坊研修主題相關,并進行月、周記錄。
2.一月一計劃,一月一研討。在每學期初,教科室召開五色工坊康復組長會議,并要求組長撰寫本學期組內研修計劃,并按照計劃每月開展一次研討活動,做好過程性記錄與反思和總結。每個月組長會組織成員集中學習研討一次,時間不少于1 個小時,成員各抒己見,氣氛輕松活潑而不失正式。
3.一季一反饋,一期一總結。教科室會在期初、期中和期末召開五色工坊組長會議,布置學校教師發(fā)展精神與要求,組長期初上報專業(yè)書籍、個訓教學具,期中反饋研修情況,期末總結匯報。通過本次期末總結匯報,學校對“五色工坊”進行了階段性評價。各小組對本學期的工作進行了一次完整的回顧,同時也提出了不足和反思。
(三)幫帶輻射促成“花花教師”的復合技能融通。三級階梯教師主要工作10—20 年的巧手“花花教師”,為學校骨干力量,本階層教師發(fā)揮老帶新幫傳帶作用。積極參加技能比賽,或指導青年教師投入比賽。
1.讀書分享會。校本研修中,每個工坊分享專業(yè)書籍和體會交流。老師們交流了讀書的收獲,通過案例介紹、操作演示,擴寬了學習視野,加深了康復訓練的熟練度。
2.科研案例會??蒲猩除堉校總€工坊從課題研究的角度分享一個坊內干預個案,通過課題與康復實踐相結合,能夠更科學地指引“五色工坊”的研修方向。
3.比賽課展會。學校每年一次的“風華杯”參賽選手是教齡10年以上的“花花教師”,展示一節(jié)康復個訓課或在集體課中融入康復理念,以賽促教把康復技能精熟化、生活化、細致化。
(四)三聯(lián)交互實現(xiàn)“果果教師”的巡回指導支持。四級階梯的教師主要工作20年以上的能手“果果教師”,他們經驗豐富,很多已經是區(qū)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或巡回指導教師。本階層的教師,主要帶領“五色工坊”康復教師團隊在融合環(huán)境中進行巡回指導支持。
1.名師工作室。學校有兩個區(qū)特殊教育名師工作室,依托工作室開展了多次項目聯(lián)動活動,工作室成員同時也是各個工作坊成員,聯(lián)動向普校展示了特殊學校的專業(yè)師資隊伍建設,為深入開展融合教育增加有力支持。
2.眾校結盟圈。學校與上城區(qū)特殊學校楊綾子學校、景寧縣培智學校、常山特殊學校等眾校分別結盟為共同體,交流學習教學科研師訓成果。這些特殊教育聯(lián)盟校間的互通學習,能推動資源教師提高特殊教育專業(yè)理論,進而促進融合教育的發(fā)展。
3.普特資源站。學校聯(lián)合西湖區(qū)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提供師資援助,解決其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五色工坊教師團隊多次協(xié)助資源中心一起進行巡回指導,為融合教育中的特殊需要兒童提供康復服務支持。
(一)轉換角色,特教教師由特殊型向融合型轉變。隨著融合教育的發(fā)展,特教教師要自如切換成普校中的資源教師角色[3]。在未來發(fā)展中,希望學校能有更多老師深入融合教育學校,為學生提供康復訓練和教學支持,與融合學校中的老師共同研討教學難題,推動區(qū)域融合教育高質量發(fā)展。
(二)提升技能,特教教師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未來特殊教育教師和資源教師,都需要面對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需求,提供各種支持服務[4]。我們要做一名既可以在特殊學校中教學、康復,又可以在普通學校中教學康復的“教康整合、普特結合”的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
(三)拓展功能,特殊學校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未來要加快特殊教育學校轉型升級,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向區(qū)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轉型,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特殊學校對內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康復服務能力,對外要協(xié)同各方力量,承擔區(qū)域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的巡回指導職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