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琴
(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 河北保定 071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流傳千年的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學習詩詞可以讓聾生見識到精粹凝練、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詞語言,接觸到古代人民的生活風貌,彌補現(xiàn)代生活缺失的文化體驗,更能從詩詞背后學習古人的志向、風骨、情操,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熏陶,增強文化自信,自覺成長為有文化情懷和愛國精神的新時代少年,并在未來的人生舞臺中,以知識豐盈、志趣高雅、意志堅定的形象出場。
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在聾校詩詞教學課堂中應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基于文化自信的要求,以形象生動的手語為教學起點,切合詩詞意象豐富、詩畫結合的特性;以選入教材的詩詞文本為支點,提升聾生的語言能力,感知傳統(tǒng)詩詞的語言魅力;以能夠引起聾生共情的意象,拓展其情感體驗的文化半徑,最終豐富他們的詩詞文化積淀,樹立文化自信,自覺承擔起傳承詩詞文化的責任。
對于聾生的詩詞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讓他們熟練背誦幾首優(yōu)美詩詞的層面。引導聾生把學習詩詞作為興趣,用自己更擅長的方式探索詩詞世界的美好,能夠在恰當?shù)纳顖鼍爸凶匀灰髡b,或者在特定的人生際遇中自覺引用經(jīng)典詩詞對自身進行激勵提升,才是對傳統(tǒng)詩詞中所蘊含文化的內化和文化自信的開始。
聾生在學習上更擅長以目代耳、以手代口的方式,用視覺感官汲取和輸出知識,此時要以手語作為聾校詩詞教學的起點,充分發(fā)揮手語獨有的視覺空間優(yōu)勢,提升聾生在詩詞學習中的文化體驗,增強文化自信。
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對于聾生來說,任何服務于其提升語言能力的工具也需發(fā)揮人文性的作用。手語之于聾生的詩詞學習,一方面作為學習工具,幫助他們識記詩詞,汲取詩詞中蘊含的知識,另一方面則起到了聯(lián)結作用,利用手語的視覺空間特性,在用手語展示詩詞時,幫助聾生聯(lián)結起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詩意空間。
眾所周知,古詩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式,用手語的手形和動作逐字翻譯詩句,等同于“直譯”,當翻譯一些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詩句時,會令詩詞韻味大打折扣。如能在手語作為翻譯工具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動作上的可視性和空間上的變換性帶給人們的獨特的感官體驗,放大手語表達的藝術感,那么用手語翻譯詩詞,會為聾生的詩詞學習賦予一份特有的文化體驗,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創(chuàng)作,有利于增強聾生的文化自信,使得詩詞文化在這個群體中順利傳承。
例如,學習李白的《望天門山》時,雖說“天門”“斷”“兩岸”“青山”“孤帆”等詞語的手語手型和動作可以通過工具書查到,但如果只是把這些詞語按順序拼接起來“直譯”,則會讓句子生硬、缺乏美感。因此在用手語翻譯此詩時,手型和動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前兩句先做“天”“門”“山”的手形,稍有不同的是,“山”用雙手做出山的手形,且雙手并排在一起,接下來左手原地不動,右手做“水”的手形從東出發(fā)做水流沖擊狀,擦左手之“山”而過,再回旋至出發(fā)點,用以表示“中斷”“東流”和“至此回”,這樣的手形和動作突出了江水開山與回旋反轉的態(tài)勢。后兩句雙手相對,中間隔開一個“江”手型的距離,做出“山”的手形,模擬群山連綿之態(tài),上下移動著向前走去,之后左手不動,右手單手先做陽光照耀的手形與動作,再做小帆船由遠及近駛來狀,展現(xiàn)一葉扁舟行駛在寬闊的長江中。
古詩詞中還有很多“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樣的田園詩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樣的送別詩,里面都有情景交融、利于挖掘手語視覺藝術優(yōu)勢的場景,結合詩意進行一次手語展示的加工創(chuàng)作,對于聾生來說,是文化自信與手語自信的雙贏。
傳統(tǒng)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語言教學資源,選入教材的詩詞更是其中精品。在文化自信的教學背景下,在聾生詩詞教學課堂中有目的地凸顯一些語言風格明顯的詩詞,為聾生感知與領悟傳統(tǒng)詩詞的語言魅力提供更多的文本材料,以此從不同角度去提升聾生的語言能力。
聾生的語言積累大部分是從課堂中和交談中獲得,其語言輸出也比較直接,缺乏婉轉修飾。將選入課本具有白描風格的詩歌納入聾生語言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2],作為他們走入詩詞世界的出發(fā)點。詩詞教學有意識地提升聾生的語言能力,可以先從白居易的詩入手,指導他們認識到樸實無華的語言也可以表意深刻,讓他們有主動學習詩詞和傳承詩詞文化的信心。
例如《池上》,短短四句不加修飾,給讀者展現(xiàn)了頑皮幼童獨自撐船采蓮場景,因天真淘氣與年幼識淺形成的無窮趣味,語言上的留白營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讀此詩可以讓聾生明白,認真觀察生活之后,最簡單的語言也可以完成最動人的詩作,初步感知中國詩詞語言的魅力,產生提高自己語言能力的內驅力。
聾生在發(fā)音方面存在障礙,若在詩詞教學中過多地矯正發(fā)音會打消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可以另辟蹊徑,針對聾生學習的特點,從詩詞的韻律入手。教師在為聾生講解詩詞時,可以避短揚長,結合他們以目代耳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感知詩詞的韻律之美。
如講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作如下標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第一步,節(jié)奏的標畫,可以幫助聾生清楚地知道誦讀此詩時如何停頓;第二步,韻腳的標畫,可以讓聾生感知詩詞語言的嚴謹性和音樂性以及作者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第三步,對仗句的標畫,將對仗句中相對的詞語分別用相同的顏色或字體標畫出來,體會對仗的詞語在意思上的相近、相反和詞性上的相同。
三步標畫為聾生帶來了視覺上的工整與變化的體驗,有利于他們欣賞詩詞的韻律美,讓他們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自己對詩詞形式的鑒賞能力,在積累詩詞文化底蘊的同時,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
中國古典詩詞格律要求嚴謹,形式上既要對仗工整,又要押韻,還要煉字,在這樣的總體要求下,不同的詩人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語言風格,詩人們面對美景美食、世事變遷、人生百態(tài)都能即興而發(fā),這是中國古典詩詞獨有的文化魅力,也是中華民族文學成就的最高峰,更是詩人個人文化修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古人的吟詩誦詞出口成章是一種自信,也是一個時代語言能力高水平發(fā)展的綜合呈現(xiàn),當代聾生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自覺傳承詩詞文化,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提升語言能力也是一種自信。
詩詞凝結的是作者獨有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學習詩詞可以從社會層面橫向見識特定時期的人文風貌,也可以從歷史層面縱向跟隨時間見證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成長。在幾千年詩詞發(fā)展的璀璨星河中,作者們凝結人生智慧在詩詞中貢獻了無數(shù)精彩意象,構成了“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3],熟悉這些“文化符號”的人,遇到相似場景時,屬于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記憶會瞬間被喚醒。
聾校詩詞教學將固定在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中的經(jīng)典意象與聾生的情感體驗或理想追求進行整合,既符合聾生認知與學習的特點,又能促進他們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價值觀的形成。以意象為原點,拓展聾生詩詞學習的文化半徑,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詩詞教學之法。
說到蘊含著中華民族集體情感的意象,最先想到的是“月亮”。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可喻美好團圓、孤獨思鄉(xiāng)、歷史變遷等多種情感,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中的美好,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的思念,再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種對人之于世間萬物的存在意義的追問,“月亮”這個意象傳達給所有炎黃子孫的情感是豐富且變化的。
詩詞的背后是作者的人生,沿著這種思路,教師可以帶領聾生查閱資料,探究詩詞背后的世界。比如說,可以去看看當李白寫下“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時,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他帶著哪種情感態(tài)度去描繪月亮?他是如何表現(xiàn)月亮的形態(tài)與亮度的?你見到如此的圓月,會想些什么?部分聾生有寄宿或與家人分別的經(jīng)歷,通過回憶自己都是在哪些節(jié)日(如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與家人團聚,借此了解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習俗,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月亮能夠表達思鄉(xiāng)的感情,進一步指引他們找出這些詩詞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追問這些名句是如何打動人的,試著共情作者所描繪的思念之情。教師可以在詩詞內容和背景講解的基礎上開展以意象為原點的詩詞文化半徑拓展活動,可以提出橫向、縱向兩種拓展要求。在橫向拓展方面,找出不同的詩人用同一種意象傳達了哪些不同的情感,或者是表達同一情感時不同的詩人用到了哪些不同的意象;在縱向拓展方面,同一意象歷經(jīng)時代變遷,又有哪些意義的附加或變化,引導聾生自主查閱資料或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在梳理詩詞知識的同時,既能增強聾生的文化自信,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還是以“月亮”代表思念與團圓為例,在這條情感線索中,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種直白的思念,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種加入英雄崇拜的穿越時間的思念,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種加入豁達釋然的穿越空間的思念等等。在“月亮”這個意象上可以展開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的拓展,經(jīng)過這樣的梳理,對一個意象的認知就完整豐富起來了。
此外,可以從對一個意象的探究拓展到另一個意象,如,經(jīng)典的“柳”“雪”“草”“荷花”等等,無數(shù)個意象縱橫交織構建了傳統(tǒng)詩詞的文化空間,意象成為聾生走入這個空間的鑰匙。當聾生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對這些意象進行理解探究時也就明白了無論事物還是人生,都是有階段、有層次變化的,這樣的探究既豐富了聾生的文化內涵,又引導聾生主動充實自己的文化儲備,真正實現(xiàn)詩詞文化的積淀與內化,加深聾生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熱愛,堅定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在文化自信的視角下,聾校詩詞課堂要立足于教學實際,針對聾生獨有的學習特點,借力手語的視覺藝術,為聾生打造一個全新的詩詞文化空間,引導聾生透過課本充分感知詩詞語言的文化魅力,借助意象強化對詩詞文化的理解,從而奠定自身文化基礎,堅定本民族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