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勇
前言
2022年9月13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fā)布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2022年)》,指出:“在原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基礎上,設置了‘藝術學一級學科,包含藝術學理論及相關專門藝術的歷史、理論和評論研究。”隨即在2023年9月組建了國務院首屆“藝術學”一級學科的學科評議組,成員由2011年原藝術學門類的五個一級學科評議組部分委員組成。
我國自1997年在文學門類中設立“藝術學”一級學科,1998年設置藝術學博士點之后,又經過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文學門類中的“藝術學”一級學科升格為第十三個藝術學學科門類,再到2022年國務院學位辦對藝術門類進一步進行了優(yōu)化調整、重新布局,把2011年版“藝術學”的5個一級學科,即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舞蹈學、美術學、設計學整合成一個整體的“藝術學”一級學科,并明確了從“歷史”“理論”“批評”三個維度進行學科設置,自此開啟了我國“藝術學”一級學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開展藝術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新征程。
無論是把“藝術學”作為一門學問進行的學術性研究,還是將其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一級學科教育、教學體系進行的學科建設,我們都有必要清晰認識、理解2022年版“藝術學”一級學科的基本內涵。
一、“藝術學”一級學科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學理性地描述一級學科“藝術學”是一項十分嚴謹?shù)墓ぷ?。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應是新時代賦予藝術學領域的重要使命。
何謂“藝術學”,一言蔽之,“關于藝術的學問”。無論是“藝”和“術”還是“學”,西方有之,世界有之,中華民族有之。華夏大地孕育了眾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滋養(yǎng)了無數(shù)從事藝術研究的學問家,與世界各國藝術家一同布滿熠熠生輝的藝術繁星世界,成為人類的精神財富。中華民族自古至今的藝術遺產和藝術思想是我們認識、研究當今藝術的重要依據(jù)。
就“藝術”一詞而言,我國自古有之。盡管古漢語中“藝術”一詞的語意與我們今天對于藝術這個詞匯內涵的認識有所不同,但并不影響我們對“藝術”一詞做出具有豐富漢語內涵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淵源的闡釋,不影響我們梳理、總結我國自古至今先賢對于藝術所做過學問、學術性研究和學問體系建構的工作,不影響我們以新時代的氣質和視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藝術學”一級學科的偉大事業(yè)。
我國古代“藝術”一詞最早主要指“六藝”以及“術數(shù)”“方技”等各種技能與學問,與今日之藝術內涵基本一致?!吨芏Y·地官·保氏》:“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蔽覀儠呵也徽摗傲嚒敝浚瑔尉汀拔宥Y”一個類別的“藝”而言,在“吉”“兇”“嘉”“賓”“軍”的所有行禮過程中都充滿了“舞”“樂”“技”“術”等藝術核心的內容,五禮無不起舞、施樂。我國最早有組織的藝術就是“術數(shù)”“方技”以及“巫覡樂舞”和“作樂崇德”。遠古傳說中的“六代樂舞”,即“六樂”為其核心作品,而“六樂”更是與今日之“藝術”內容直接關聯(lián)。這些古代藝術的內容廣泛記載于各類文獻之中,不勝枚舉。
我國自古對于藝術所進行的學問、學術性研究不僅廣泛、深刻,而且已然形成體系,是我們今天認識“藝術”之“學”的源泉。俯瞰中國歷史,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文人諸子關于藝術的思考各成一家,《樂記》《畫論》《琴賦》《書道》《藝概》等思想著述自前世皆存而不絕,歷經幾千年歷史積淀,延綿至今。
“學而優(yōu)則仕”中的“學”字就包含了“學問”“學術”,甚至“學養(yǎng)”等多層次的內容。儒家思想鼓勵人們博學知識,研習學問,成為認識世間事物的優(yōu)秀人士,指引學問學養(yǎng)優(yōu)秀的人們參與國家的建設和管理?!敖浭纷蛹薄爸T子百家”學問中深含歷史先賢們對于藝術認識、認知的智慧和思想:“學為己”“學而時習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等富有哲理、思想、精神智慧之“學”理,“樂與政通”“樂者樂也”“非樂”“聲無哀樂”“知音難覓”“高山流水”“鄭衛(wèi)之音”等之“藝”論,不僅是中華民族耀眼的思想之樹,也是照耀世界的智慧之光,更是我們今天溯源、建設、發(fā)展“藝術學”一級學科之“根”,之基石,是建構中國特色“藝術學”一級學科的根本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021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lián)、中國作協(xié)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與評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再一次明確強調“不套用西方理論剪裁中國人的審美”?!爸袊厣薄爸袊L格”“中國氣派”,不允許“裁剪”,是我國今天“藝術學”一級學科建設的重要立場。
西方近代“學科”“學術”對于我國影響巨大,我國知識分子從西方“學科”“學術”知識體系中學會了相當多的學問。在中華民族近代羸弱身軀的年代,“西學”作為“拐杖”,成為一種特定時期暫時的支撐力量。因此,大批有識之士精深研習西學,并成就斐然。但同時中西兩個不一樣的知識體系也帶給我國學人們很大的困惑和煩惱,甚至糾結、掙扎于甄別與選擇兩個文化、文明的不同標準之間。尤其是一批試圖吸收西方先進“學科”“學術”建立中國的學科、學術的學者,憂國憂民,尤為糾結,但其成就也最為斐然。近現(xiàn)代不少學者對于我國藝術的學術、學問研究之悠久歷史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親身躬行、著書立說,把“西學”心得與智慧融入鴻篇巨著之中,影響世人。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對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內容細微、精深、入骨的感悟與分析,深刻揭示中國古代經典詩詞的意境、神韻之美。王國維接受西方美學,在《人間詞話》中試圖將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相融合,試圖從比較中發(fā)現(xiàn)中國藝術的藝術價值,以期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文藝理論體系,體現(xiàn)了他骨子里保持著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
梁啟超是“西學東漸”的“急先鋒”,翻譯了很多西學的經典名著,但他卻又竭力倡導和主張“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者,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他一方面極力引進西學,另一方面更是堅守“不能蔑棄吾數(shù)千年之道德、學術、風俗”之信念,因而成為近代堅守中華民族文脈的領袖人物。我們今天仍然需要繼續(xù)吸納外國優(yōu)秀先進文化,“洋為中用”的指導思想是尋此道路前行的指南。
傅斯年在《史學方法導論》中闡述了我國四部分類法中藝術屬子部的歷史,他說:“我不贊成適之(胡適)先生把記載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書呼作哲學史。中國本沒有所謂哲學。多謝上帝,給我們民族這么一個健康的習慣。我們中國所有的哲學,盡多到蘇格拉底那樣子而止,就是柏拉圖的也尚不全有,更不必論到近代學院中的專技哲學。我們若呼子家為哲學家,大有誤會之可能?!?/p>
近代以來類似上述之研究不勝枚舉,是我們今天繼續(xù)探究之范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若干年中主要吸收蘇聯(lián)諸多理論。改革開放之后,西方諸多方面的“學科”“學術”更勝于任何時代的盛行起來,甚至到了以西為主,以中為輔的程度,以至于今天不得不明確制止“裁剪”的行為。
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之前,就與哲學、藝術哲學、美學、藝術美學開始了糾結。2011年藝術學成為門類后,“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11年中進行了獨立迅速的發(fā)展。2022年版的“藝術學”一級學科,宣示了藝術學學科更加具有的獨立性?!八囆g學”一級學科既然早已脫離了文學學科,當下也就不應該屬于哲學、美學或其他學科,藝術學理應屬于眾多藝術研究者、學問家之學科,應該是對藝術對象有感知、感觸、感受之后的思想與精神的深邃思考,是具有中國精神和中國特色的“藝術學”一級學科,是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美學教育家葉朗語)的學科。我們對于“藝術學”一級學科的描述,以及未來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當然應該是充分利用我國自古至今豐厚優(yōu)秀的藝術文化“史論評”資源,在藝術專門種類歷史、理論、批評研究的基礎上,聯(lián)通、融合整體藝術學規(guī)律的探索,建設好根植于中華文脈、文明、文化之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學”一級學科。
二、“藝術學”既研究專門藝術種類“史論評”又探究藝術普遍規(guī)律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22年版“藝術學”一級學科,包含了藝術學理論,以及相關專門藝術種類的歷史、理論、評論的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也可以說,2022年版的“藝術學”一級學科既包含“音樂”“舞蹈”“美術與書法”“設計”“戲曲與曲藝”“戲劇與影視”等專門藝術種類歷史、理論、批評的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同時,又要求能夠超越這些專門藝術種類,聯(lián)通、觀照到對“藝術學”一級學科通識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并且,必須立足于中國藝術實踐之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以及對于“藝術學”一級學科普遍規(guī)律,即一般藝術規(guī)律的探究。
就“藝術學”的學問、學術而言,包含了整體藝術一般規(guī)律與專門藝術具體規(guī)律兩個方面的探究。藝術學首先是研究諸多專門藝術種類規(guī)律的學科,是以具體專門藝術對象為研究目的的學術與學問,即以研究“音樂”“舞蹈”“美術”“書法”“設計”“戲曲”“曲藝”“戲劇”“影視”等具體專門藝術種類的歷史、理論、批評為對象的學科。同時,在“藝術學”還是探究整體藝術一般規(guī)律的學術、學問。
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以及人才培養(yǎng)密切關聯(lián)。從某種意義上講,學問的研究根本上還是為了人才培養(yǎng)服務。2022年版的“藝術學”一級學科,更加清晰地明確了以專門藝術種類的歷史、理論、批評為研究對象,是人才培養(yǎng)和學科建設的依據(jù)。換句話講,無論是2011年版原有的藝術學理論,還是專門藝術種類的研究都應該依據(jù)“歷史、理論、批評”三個方面設置“藝術學”一級學科下一層級的二級學科,乃至二級學科的研究對象、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其中,會存在一個學者個人學術興趣與培養(yǎng)單位人才培養(yǎng)聚合的不一致性,即個人有個人的學術興趣,單位有單位的發(fā)展目標。這種情況下,是允許個人的學術研究獨立存在下去,還是以單位的學術、學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主,考慮把個人的學術研究與集體目標結合起來。
我們經常說,必須高度關注和重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目錄”中所表述的“包含藝術學理論”這一闡釋,即,在對各個專門藝術種類的研究中要聯(lián)通、關照,甚至,融合到對于“藝術學”一級學科通識知識的把握,以及對于“藝術學”一級學科整體規(guī)律的探究。盡管“藝術學”二級學科設置較為復雜,但是,上述整體指導思想的實質相同相通。國務院學位辦明確提出了“藝術學”二級學科的學科建設要口徑寬泛,研究對象不能過度狹窄的要求,無論是以藝術學理論還是專門藝術種類的學科范圍都應該是以“歷史、理論、批評”為基本內容。譬如,音樂學院設立中國音樂史學為二級學科,美術學院設立中國美術史學為二級學科,戲曲學院設立中國戲曲史學為二級學科等等,不宜再細化和肢解到研究方向與領域。譬如,中國音樂史學作為二級學科設置不宜再以歷史的縱向細化到“古代”或者“近代”“當代”等等。即使區(qū)域性、專題性的研究也應依據(jù)通史、通論的原則進行的全面性研究。譬如,中原、吳越、齊魯、巴蜀、燕趙、三秦、嶺南、荊楚音樂史學的研究,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中南等音樂理論的研究,都應該是歷史與現(xiàn)實縱橫全方位的布局研究。換句話說,作為“藝術學”學者,作為“藝術學”“史論評”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的專門研究者,原則上應該具備“藝術學”基本的通識知識,懂得藝術發(fā)展的一般性規(guī)律,擁有探索藝術學總體規(guī)律的學養(yǎng),能夠在專門藝術種類的研究中為探究整體藝術發(fā)展貢獻智慧。作為中國音樂史學研究者至少應該了解中國通史、掌握中國史學方法以及音樂史學方法。同時,以熟悉的中國音樂史學研究具體案例,貢獻對于藝術整體規(guī)律性研究的智慧。同理,藝術學理論研究者,從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評論的總體研究中給予專門藝術種類研究者以啟示與指引。
從2023年8月新成立的一級學科“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的構成來看,藝術學理論研究者與諸多專門藝術種類史論評研究學者均列其中,說明“藝術學”一級學科建設需要的是理論與實踐多方面學者的共同參與。但是,這兩方面學者對于“藝術學”一級學科的認識一定有所不同。我們要正視這種認知的差異性,要正視雙方對于“藝術學”一級學科建設有一個認識過程的現(xiàn)實。一方面,既不能把2022年版“藝術學”一級學科視為2011年版藝術學理論的升級版,也不要放大藝術學理論在2022年版“藝術學”一級學科中的功能與作用。另一方面,更不能囿于專門藝術種類“史論評”研究的狹隘思維和舊有習慣,不能把2022年版的“藝術學”一級學科限制于專門藝術領域的單向性學術思考和研究。全面正確認識、理解,以及建設好2022年版的“藝術學”一級學科,需要藝術哲學、藝術美學、文藝學等藝術學理論和專門藝術種類“史論評”兩方面學者共同的智慧輸出與奉獻。
三、“藝術學”一級學科是我國藝術理論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教育、教學體系
我國2011年的學科專業(yè)目錄調整,“藝術學”能夠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劃分出來,生成為我國新的第十三個門類學科,并開創(chuàng)了“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影視與戲劇學”“美術學”“設計學”等五個一級學科的建設歷程,凝聚了一大批文藝學、藝術學理論學者的學術精神和智慧貢獻。同時,也是一大批具有宏觀與具體、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xiàn)實學養(yǎng)的各專門藝術種類藝術實踐大師以及專門藝術種類從事“史論評”研究學者們的智慧結晶。2011年版藝術門類中的五個一級學科經歷了11年各自發(fā)展的輝煌時期,培養(yǎng)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史論評”方面的研究人才,產出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取得了學科發(fā)展歷史性的突破。
一方面,2011年版藝術門類中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大部分學者可能在文學、歷史學、文藝學方面擁有更多的經歷,或者多一些學習、關注和研究。這些學者精深耕耘于藝術學“史論評”整體藝術規(guī)律的探究,對于具體專門藝術種類規(guī)律性的研究也具有指導意義。而且,作為人才培養(yǎng)體系也進行了十幾年的架構與建設,在專業(yè)設置、課程布局、教材建設等等諸多方面也形成了一套教育、教學的系統(tǒng)。正如藝術學理論學者張道一先生所言,“藝術學理論”是對“森林”認識的偉大意義。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了解、認識對于專門藝術種類“樹木”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對于美術史、美術理論、音樂史、音樂理論、戲曲史、戲曲理論等專門藝術種類“史論評”的研究觸及藝術的本質、實質,是從形而下至形而上的研究,也有利于我們對于藝術整體規(guī)律的探討。
我們必須十分清醒地認識到,“藝術學”一級學科是我國專門藝術種類“史論評”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教育、教學體系。我國擁有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舞蹈學院、戲曲學院、戲劇學院、設計學院等諸多培養(yǎng)專門藝術人才的藝術專業(yè)院校,各專門藝術種類的人才培養(yǎng)是“藝術學”一級學科教育教學體系的主體,是藝術學歷史、理論、批評研究很大的一個群體。這些專業(yè)藝術院校的大多數(shù)專門藝術種類的“史論評”學習者、研究者都不同程度上具有藝術實踐的經驗,他們關注專門藝術種類“藝術學”的學術學問,這也決定了眾多專門藝術種類的學者對于專門藝術種類歷史、理論、評論研究的現(xiàn)實選擇。2011年版的“藝術學理論”人才培養(yǎng)也是碩果累累,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藝術學理論都是幾輪學科評估的A+學科,師資雄厚,人才濟濟。2022年版的“藝術學”一級學科發(fā)展了2011年版的“藝術學理論”和專門藝術種類兩方面人才培養(yǎng)的歷史,是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理論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教育教學體系,讓兩方面人才培養(yǎng)關聯(lián)與融合起來成為嚴峻但又必須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實問題。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教學體系,“藝術學”一級學科必須在下一層級設置二級學科。嚴格依據(jù)國務院學位辦“史論評”的指導精神,并充分理解和貫徹國務院學位辦“讓各個學校自主設置二級學科”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并不是說可以脫離“史論評”的基本框架,各個培養(yǎng)單位應該依據(jù)各個學校的師資力量、區(qū)域優(yōu)勢、學術團隊等等,選擇人才培養(yǎng)的個性方向和定位。以音樂史學舉例,不是所有學校都具備音樂史學的研究力量,更不具備音樂史學人才培養(yǎng)的師資隊伍,自然也就不可能設置音樂史學二級學科。但是,可以集中師資力量于中國音樂史學,或專門音樂史學,或區(qū)域音樂史學的研究方向以及人才培養(yǎng)二級學科。即使像或音樂、或美術、或舞蹈、或影視等專業(yè)藝術學院,有數(shù)量較多的“史論評”師資隊伍,也應該較為集中一些研究方向,不宜太細化方向和專業(yè)。仍以音樂史學為例,以前,并沒有集中于“史論評”方面,無論是個人還是學校,其研究太零散,各自為政,應該算是我國各個門類藝術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的痛點。前幾年才開始有了“中國音樂史學基本問題研究”“中國音樂史學基本原理問題研究”等具有聚合、整合研究力量的國家、教育部研究課題。各大音樂學院之間的研究課題和內容普遍存在同質化的現(xiàn)象,研究者、教授數(shù)量多的學校具有研究的優(yōu)勢,但是沒有特色。研究者、教授數(shù)量少的學校,除了大多數(shù)做著同質化的研究之外,即使有少量特色研究也很難形成體系。至于那些綜合、師范大學的專門藝術種類學院,更不應該泛濫設置。因為綜合、師范大學的每一所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影視學院,包括技術、技能性在內分別也就十幾位教授,而“史論”教授也就個位數(shù),也就是說,即使把全?!八囆g學”所有“史論評”教授集合起來也不過二十幾位教授,甚至更少。因此,如果要凝練二級學科和研究專業(yè)方向,更不宜過寬設置,必須是聚焦兩三個方向。即使是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向,培養(yǎng)單位也應該是集中打造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特色與優(yōu)勢。
2022年版“藝術學”一級學科的新設,結束了2011年版藝術門類下設五個一級學科獨立發(fā)展的歷史。其作為藝術門類各個藝術種類“史論評”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教學體系,勢必要求門類藝術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聯(lián)通與融合,要求在專門藝術種類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有對于藝術整體普遍規(guī)律進行探究的內容,也即我們常說的對于藝術一般規(guī)律研究的課程內涵,而且不可回避在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方面都要有聯(lián)通與融合的內容。從長遠來看,繼續(xù)堅持或單一設置僅限于某一具體藝術門類“史論評”課程,或純粹只是進行2011年版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培養(yǎng)模式,都不符合新時代藝術理論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而是應該設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聯(lián)通融合性的課程,譬如,藝術史專業(yè)是否可以設置音樂史、美術史等等專門藝術種類的“史論評”課程,或者在專門藝術種類專業(yè)中設置藝術史論、方法論等指導性的課程。眾所周知,教師是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的站位、認知和學識、學養(yǎng)關系學校發(fā)展的根本。而課程是學生能否學到知識、技能、本事的根本,教材則是支撐課程內涵,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jù),同時,也是檢驗師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的標志,這也才符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教育工作著重落實“金師、金課程、金教材”的指示。
“藝術學”一級學科教育、教學體系的融合是一項嶄新的工作,我們的教師、研究者以及教學管理部門能否認識到這一重大的變化,能否推進這一項工作,關系到“藝術學”一級學科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的未來,也關系到能否造就新時代新的思想、新的知識內涵的學者,形成新的學術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