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巧,陳彧
(湖北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6)
中國茶葉博物館作為我國唯一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擁有六大展區(qū),分對中國茶史、茶萃、茶事、茶緣、茶具、茶俗等對茶文化進行詳細詮釋[1]。館內展示品多配有中英文雙語解說詞,為豐富海內外游客游客參觀體驗感和了解中國茶文化提供便利和幫助。就不懂中文的海外游客而言,英譯版展品名稱及相關信息的質量是他們獲取中國茶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文獻表明中國茶葉博物館展品解說詞的英文翻譯還存在問題,這些會阻礙了中國茶文化的有效傳播;查閱相關資料還發(fā)現(xiàn)有關中國茶葉博物館解說詞中的茶名英譯的研究不多。鑒于當前茶文化對外傳播的時代背景,本文以中國茶葉博物館藏茶品的茶名英譯為研究對象,探究茶名英譯常用策略并重點關注茶名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為更正錯誤并提供相關翻譯策略思考,助力中文茶名英譯的規(guī)范并減少海外游客因茶名英譯錯誤而對我國茶文化產生的誤解。
傳說中國的一位皇帝在煮水時一片樹葉不小心落入了水中,形成了一種香氣撲鼻的湯水,這就是茶的起源故事之一。茶隨后在中國逐漸流行起來,成為一種重要的飲品和文化象征。茶的種植和加工技術逐漸發(fā)展,茶葉的品種也不斷豐富并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公元9世紀初,日本僧侶最早將茶葉和茶道帶入日本,并逐漸成為一種精神修養(yǎng)和審美追求的藝術形式,最終形成獨特的日本茶道文化。公元7世紀,茶從中國傳入韓國并逐漸扎根于韓國文化而形成了韓國茶文化。韓國茶文化注重茶具的制作和茶的品味,茶藝在韓國也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式。16世紀,隨著歐洲與亞洲貿易的增加,茶葉開始傳入西方并受到歡迎,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時尚飲品,帶動了歐洲茶具制作和茶文化的發(fā)展。此后,茶逐漸傳播到其他亞洲其它國家。當今,茶是全球范圍內廣受喜愛的飲品,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都擁有自己的茶文化和茶藝傳統(tǒng)。
茶產品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產品之一,從古至今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茶文化英譯是開展茶文化以及茶產品對外貿易交流的基礎,其工作內容的實現(xiàn)、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對于促進我國經濟、文化的對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2]。茶文化是中國的一張重要的國際文化名片,服務于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中西茶文化差異的存在導致我國茶文化對外傳播與發(fā)展面臨許多挑戰(zhàn)。以茶葉博物館為代表的茶文化展示平臺是近些年來傳播我國茶文化的代表性路徑,但在對外國游客講述茶文化內涵時,因某些翻譯沒有顧及到文化背景和認知習慣的差異,導致游客對我們的茶文化產生誤解或曲解,進而出現(xiàn)中國茶文化傳播內容的失真或傳播效果削弱的問題。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外游客數(shù)量不斷增加。以中國茶葉博物館為代表的茶專題博物館,為外國游客提供了了解和學習中國茶文化的平臺。作為傳達茶文化信息的媒介,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解說詞對相關茶葉等展品的展示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茶葉博物館的英文翻譯既是展示茶文化的直接文本,也是傳達我國茶葉文化內涵的有效方式。茶名英譯作為茶葉博物館解說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譯質量的重要性不容小覷。下文就茶名翻譯展開探討。
我國的茶文化發(fā)展歷史悠久,茶的命名方式因地名、茶的形態(tài)、茶的特點、茶的典故等的不同而不同,同時根據(jù)不同的命名方式,茶名也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性。正是這一特殊性,也導致茶名的翻譯存在著很多問題,以下主要是從中國茶葉博物館所收集到的一些茶名的譯名。
“綠茶”和“紅茶”是人們廣為熟知的茶,其茶名英譯遵循的是國際慣例,譯為green tea和black tea,通過使用英語國家固有譯名,有助于幫助不熟悉茶葉的外國參觀者理解茶葉的文化內涵,促進博物館傳播和交流茶文化的作用。但是“茗茶”和“散茶”二者的譯名是一致的。據(jù)《辭源》,“茗茶”的定義是“茶之晚取者”,即指晚采的茶。據(jù)百度百科:“散茶就是在普洱茶壓制成磚、餅、團、沱等形狀之前的散開的、一片一片的茶?!睆倪@個角度看,“茗茶”和“散茶”是兩種不同的茶,但該博物館對于這兩種茶名的英譯都是loose tea。使用同一個譯名指代不同的茶,會給外國游覽者帶來誤導和閱讀困難,在一定程度會損害中國茶文化的有效傳播。“碧螺春”是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名茶,博物館采用漢語拼音表達成biluochun,這種英譯版譯名未涉及任何跟茶相關的信息,缺少tea的明確指示,容易給譯文目的語受眾帶來困惑,無法領悟這是一種茶的稱謂。由于譯者對于茶的理解不同、翻譯水平的差異,同一種茶的譯名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版本。因此,為幫助譯文受眾正確理解中國茶文化,茶名翻譯應當遵循統(tǒng)一的原則[3]。
我國茶文化中有許多專業(yè)術語帶有明顯的民族文化特性,在進行對外傳播時,為保持這種特殊性,很多茶名英譯主要采用了字對字的拼音翻譯或者是直譯等方法,但是這種做法很多時候并不科學也不準確,在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對于某些茶名的翻譯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值得注意。
中國茶葉“白牡丹”在博物館給出的英譯是white peony,這很可能讓譯文讀者無法明確其是指花還是茶。事實上,“白牡丹”是指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似花朵,沖泡后綠葉托著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所以“白牡丹”實際是指“白牡丹茶”。由于我國茶文化特定的文化背景,品嘗茶涉及到外觀、沖泡形態(tài)等多方面的感官體驗,這些在翻譯中可能難以準確傳達,因此在進行對應的茶名英譯時,可通過添加注解tea方便譯文讀者理解。
茶文化在不同地區(qū)和國家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實踐方式,茶文化特定的術語和概念在英文中可能沒有直接的對應詞,導致某些含義或文化內涵的喪失。在翻譯茶名時,需要考慮文化適應,確保翻譯內容與目標受眾產生共鳴,同時保留原始茶文化的本質和真實性?!懊髑安琛钡牟杳从谠摬璨烧谇迕鞴?jié)之前,所以將mingqian tea改譯為pre-Qingming tea更有助于留存這一茶類的本質特征;而對于“雨前茶”,實際上是指在谷雨之前采摘的茶,將該茶翻譯為pre-Grain Rain tea無疑比yuqian tea更為準確。
茶文化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儀式等密切相關,如果沒有提供足夠的上下文理解,翻譯這些元素可能會導致對所翻譯的茶文化表達膚淺或不完整[4]。如有的茶文化涉及到民間傳說,這些可能在目標語言和文化中無法被普遍理解或認可?!拌F觀音”茶名的由來與傳說有關:公元1736年,時任湖廣通判的王士讓告假回鄉(xiāng)訪親會友,在南巖山麓發(fā)現(xiàn)此茶。品后自感其為茶中珍品,獻于乾隆,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為 “鐵觀音”。“大紅袍”(又稱“狀元茶”)的得名亦民間傳說有關:傳說洪武十八年秀才丁顯進京趕考,途經武夷山時忽腹痛難忍,被天心廟方丈看見,泡茶給他喝病就好了,后來丁顯中了狀元還被招為駙馬,其后返回武夷山謝恩帶茶進京,恰逢皇后病痛難治,以茶做藥藥到病除,皇帝龍顏大悅賜一件大紅袍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從此便有了“大紅袍”的稱號。這類與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等有關的茶名在我國茶文化中非常常見,其茶名的內涵很難用字面意義上的簡單詞匯表達出來,因此在英譯“鐵觀音”和“大紅袍”時,僅僅將茶名直譯成拼音就不易被英語使用者理解或接受,準確翻譯這些文化引用需要深入了解源文化,并進行適當?shù)奈幕m應和翻譯調整,以使茶名在英文環(huán)境中更具可接受性,確保翻譯內容與目標受眾產生共鳴。
中西茶文化的差異是茶文化翻譯過程中的一道障礙,我國茶文化中,很多茶名通常與地理位置、傳統(tǒng)文化等相關聯(lián),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和內涵。譯者如果對中外茶文化缺少一定了解和研究,有可能在翻譯時導致譯文信息表達出現(xiàn)混亂,使譯文讀者難以充分理解原文的含義,這樣的問題中國茶葉博物館也存在,如下所示:
據(jù)《辭海》,“六安瓜片”中的“六安”指地處皖西山地、淠河中游的安徽省一地名;“瓜片”指葉片經加工后片片朵散,葉緣微翹,狀似瓜子殼,故得此名,而該英譯名Lu’an guapian既沒有體現(xiàn)出地名信息等文化背景,也沒有準確地表達出該茶的形狀特點,不太準確的信息表達有可能導致譯文讀者對該茶名難以形成初步的準確印象。另“西湖龍井”譯為Xihu longjing,據(jù)百度百科“西湖龍井”屬綠茶,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并因此得名。杭州西湖是馳名中外的旅游景點之一,“西湖龍井”來源于地名,其英譯名可采用符合國際慣例的West Lake來幫助譯文受眾理解其文化內涵?!笆锵恪辈柘銡飧咪J持久,鮮葉采下一、二小時即散發(fā)出花香,以其高香而著稱,以其香氣為特點命名,那么英譯時也應重點突出這一特點,才能更好地傳達出這一類茶的文化內涵,僅靠shilixiang無法向譯語受眾傳達出該茶香氣濃郁持久的這一信息。再如“工夫茶”和“功夫茶”,二者的英譯名都是Kongfu tea,據(jù)《辭?!贰肮ぁ迸c“功”兩字相通,但又說工夫,指所費精力和時間;功夫,指技巧,因此“工夫茶”是指費時間、費精力、費力氣制作的好茶,而“功夫茶”是指泡茶、烹茶的技法,二者含義完全不同。茶名的漢字在英文中通過音譯來表達,但由于漢語和英語的發(fā)音系統(tǒng)不同,音譯會帶來窘境,把“工夫”和“功夫”翻譯成Kongfu tea會造成信息混亂。
茶名通常與地理位置、傳統(tǒng)文化等相關聯(lián),具有豐富的文化含義和內涵信息。在茶名的英譯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要考慮茶名的文化背景、特點以及目標受眾的需求等,還需要考慮如何傳達這些文化元素,以使英文名稱能夠傳達相應的意義和背景,靈活運用相應的策略可以確保茶名在英文環(huán)境中傳達其獨特的魅力和意義。
據(jù)方小卿[5],博物館解說詞向游客傳達歷史文化信息,是一種實用型外宣文本。從傳播途徑上看,解說詞往往以靜態(tài)的形式,配合展品向參觀者介紹展品信息,也屬于公示語的范疇,兼具公示語的特點。中國茶葉博物館茶名英譯是博物館解說詞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遵循公示語翻譯簡潔、統(tǒng)一、易懂的原則[6]。然而,筆者在收集中國茶葉博物館茶名英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市面上還沒有權威的漢英茶名詞典的印發(fā),也缺乏官方統(tǒng)一發(fā)布的茶名翻譯版本。這導致茶名英譯出現(xiàn)缺乏統(tǒng)一標準、不同茶類茶名一譯多詞或者一詞多譯、忽略中西文化差異導致茶名英譯信息表達混亂等問題的頻繁出現(xiàn)。為此,建議廣泛搜集與茶文化相關的詞匯和術語,確保收錄的詞匯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同時聘請茶學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和茶文化專家參與詞典編纂,確保詞典內容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此外,在編纂詞典過程中,引用權威的茶學著作、研究論文和歷史文獻作為參考資料,確保詞典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詞典的發(fā)布和推廣也有助于推動茶文化的跨文化交流與傳播。
據(jù)趙樂[7]:“為了了解茶文化背后隱藏的文化意義,并在翻譯時有著深入的了解,應當對茶文化的相關表演的具體過程做出深刻的認識,這些才是保證翻譯結果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注重技巧的積累,文化的沉淀,充分了解茶文化,積累茶文化知識,構建茶文化體系?!?/p>
為保證我國茶文化對外傳播有效進行,應當重視茶文化的歷史價值和傳統(tǒng)知識,加強對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收集、整理和研究茶文化的相關資料和文獻,記錄茶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和傳統(tǒng)技藝,確保它們得以傳承和延續(xù);同時加強茶文化的培訓與教育,培養(yǎng)專業(yè)的茶文化從業(yè)人員和茶藝師,讓他們成為茶文化的傳承者和推廣者;并鼓勵茶文化的學術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新,建立茶文化研究機構和學術交流平臺,形成獨屬于我國的專業(yè)茶文化體系。
針對以上提出的中國茶葉博物館茶名英譯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茶名英譯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茶名采取直譯的方法,雖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茶名的民族性特征、保留其本質內涵,但是對譯語讀者而言存在一定理解困難,所以在翻譯茶文化時,要準確理解源文本的文化內涵,考慮茶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象征意義等多個方面,并確保在翻譯過程中傳達這些文化元素。
尤其是茶文化中的許多特定的詞匯和術語,要確保在翻譯中使用準確的詞匯,可以參考權威的茶學著作和專業(yè)詞典,確保詞匯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其次,茶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所差異,我國茶文化中有些概念和術語在其他語言中可能沒有直接對應的表達,所以在翻譯時要考慮到目標語言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習慣,靈活調整翻譯策略,使譯文更符合目標文化的習慣和理解,同時也要學會選擇保留原文的特定概念和術語,并適當加上注釋或解釋,以幫助讀者理解;此外,茶文化常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美感,在翻譯時,要注重保留茶文化的詩意和文化氛圍,適當運用文學翻譯技巧,使譯文更具有表達力和美感。總之,在翻譯茶文化時,要遵循翻譯的準確性、可理解性和適應目標文化的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如直譯法、音譯法、音譯加注等使譯文能夠準確傳達茶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在對外傳播中,既應該保存自身相應的文化特色、使得源語言文化得以體現(xiàn),也應當發(fā)揮促進對外文化傳播的作用。作為茶文化核心內容之一的茶名,是茶文化的名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茶葉博物館茶名英譯是該博物館實現(xiàn)茶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其翻譯質量至關重要,只有深刻認識茶文化、遵循一定翻譯原則、參照權威規(guī)范茶文化典籍、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才有利于產出最佳的茶名譯文輔助譯語受眾理解。同時也建議博物館在茶名翻譯完成時,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校對工作,可邀請以英語為母語的相關茶文化行業(yè)人員和茶文化專家學者作為第三方來進行譯文審核,以確保最后譯作的客觀性、可讀性和嚴謹性,促進茶文化的有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