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威,黃志嫻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病理科,廣東 惠州 516200)
胸腔積液是胸膜腔內漿液在非自然狀態(tài)下積聚產生的一種臨床病理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胸膜腔存在病理性液體聚積。感染性疾病、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惡性腫瘤等是臨床上誘發(fā)胸腔積液的主要因素,其中惡性腫瘤以肺腺癌、非小細胞肺癌、惡性間皮瘤為主,如診療不及時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可能危及其生命,因此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關鍵[1]。以往臨床多采用細胞涂片技術來鑒別胸腔積液的性質,但由于癌癥和間皮性腫瘤細胞形態(tài)非常相似,因此容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診斷靈敏度有待提升,故臨床需要尋找更為有效的檢測技術[2]。液基細胞學技術是基于濾過膜或重力沉淀原理,通過特殊制片系統(tǒng)制作標準化、優(yōu)良細胞學病理薄片的技術,大體可分為膜式細胞學技術和沉降式細胞學技術。目前液基細胞學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婦科宮頸病變的篩查中,為宮頸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病理學依據(jù),并且隨著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正被逐漸應用于體液細胞學檢查中[3]。本研究旨在比較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與細胞涂片技術在胸腔積液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 年4 月至2023 年5 月收治的90 例胸腔積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符合胸腔積液的診斷標準,且經我院確診為胸腔積液(良性胸腔積液患者經胸腔積液常規(guī)檢查、超聲心動圖檢查等,且臨床治療后胸腔積液可完全吸收,基于此綜合分析其臨床資料后確診;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經胸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確診);患者自愿參與研究,依從性較好,可積極配合研究。其中惡性胸腔積液患者45 例:男25 例,女20 例,年齡20 ~71 歲,平均(44·25±5·69)歲;體質指數(shù)19 ~25 kg/m2,平均(22·30±2·40)kg/m2。良性胸腔積液患者45 例:男24 例,女21 例;年齡20 ~70 歲,平均(44·40±5·39)歲;體質指數(shù)19 ~24 kg/m2,平均(22·15±2·62)kg/m2。良、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細胞涂片技術 入院次日清晨采集患者新鮮的胸腔積液50 mL,置于4 個尖底離心管中,以3000 r/min 的轉速離心15 min,吸取上清液后,對剩余沉淀物進行抹片處理,并用顯微試鏡紙包裹、分離沉渣。用10%福爾馬林固定沉渣至少30 min,進行脫水處理,然后用石蠟包埋法進行涂片包埋,最后以3 μm 的切片厚度標準對細胞塊連續(xù)切片,并進行HE 染色。
1·2·2 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 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的胸腔積液采集、處理方法與細胞涂片技術一致。采用的儀器為廣州江元jy3200 液基細胞學檢測系統(tǒng)。在離心分離上清液后的沉淀物中加入20 ~30 mL 固定液,30 min 后以600 r/min 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并去掉上清液,在剩余沉淀物中加入10 mL緩沖液,并用渦旋振蕩器混勻10 s。
用濾網(wǎng)進行過濾并將過濾后的液體置于12 mL 的離心管中,以600 r/min 的轉速離心5 min,分離并去掉上清液后,將剩余沉淀物振蕩混勻,上機操作。選擇好所需的程序,操作完畢后將染好色的切片按梯度酒精進行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固處理。兩種技術處理后的切片均由同一組病理醫(yī)師(病理科2 名經驗豐富的醫(yī)師)獨立閱片,并完成制片效果評價和良惡性診斷。
1·2·3 制片效果評價 由病理醫(y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經兩種制片技術制作的切片的染色清晰度、細胞數(shù)量、分布、結構、形態(tài)、背景等,并以此為依據(jù)進行制片效果評價。
1·2·4 細胞學診斷標準 根據(jù)細胞的異型性、種類、數(shù)量可以分為三級:未見惡性腫瘤細胞為Ⅰ級,可見疑似惡性腫瘤細胞為Ⅱ級,可見惡性腫瘤細胞為Ⅲ級。Ⅱ、Ⅲ級為陽性結果。
觀察并評價兩種病理技術的制片質量。比較兩種病理技術的診斷效能。
使用SPSS 22·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的制片質量優(yōu)于細胞涂片技術,其細胞分布均勻,形態(tài)能保持原樣,背景清晰,鏡下觀察更方便。詳見表1、圖1。
表1 兩種病理技術的制片質量
45 例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細胞涂片技術檢查的陽性率為51·11%,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檢查的陽性率為88·89%;45 例良性胸腔積液患者細胞涂片技術檢查的陰性率為73·33%,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檢查的陰性率為84·44%;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鑒別胸腔積液良惡性的準確率高于細胞涂片技術(86·67% vs 62·22%,P<0·05)。詳見表2。
表2 兩種病理技術的診斷效能[例(%)]
胸腔積液是由癌栓、癌細胞阻塞血管、淋巴管等導致組織液回流障礙而引發(fā)的疾病,多為轉移性腺癌及胸膜間皮瘤等的并發(fā)癥[4]。胸腔積液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對其采樣并進行臨床病理檢查可以鑒別胸腔積液的性質,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臨床病理技術是為了探討疾病病因、病理、機制變化而創(chuàng)立的疾病診斷技術,主要包括細胞分子病理學技術、細胞學技術、免疫組化技術等[5]。細胞涂片技術是目前臨床常用的病理技術,其操作簡便,可以進行細胞學形態(tài)特征觀察,但其對結構相似細胞的分辨性能較差。以往臨床上多用細胞涂片技術鑒別胸腔積液的性質,但其診斷準確性有限,僅有60%左右[6]。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細胞涂片技術鑒別胸腔積液良惡性的準確率為62·22%,與該數(shù)據(jù)相符。如果臨床單純依靠細胞涂片技術的診斷結果制定治療方案,就會存在較大的風險。同時,如果是惡性胸腔腫瘤并發(fā)胸腔積液,其間皮細胞、腫瘤細胞形態(tài)非常相似,細胞涂片技術和HE 染色后,很難有效區(qū)分胸腔積液的性質,一旦漏診誤診將直接影響診療結果[7-8]。因此,尋找更為有效的診斷鑒別方法十分關鍵。
作為集制片、染色于一體的全自動液基細胞學設備,沉降式液基細胞系統(tǒng)有專門配置的密度梯度試劑,可以有效分離標本中的診斷和干擾成分(血液、黏液、雜質等),并通過程控離心將核漿比重的惡性細胞分離至最底層,使具有診斷意義的細胞富集,保證背景干凈、有效細胞分布均勻,提高細胞涂片質量[9]。同時,沉降式液基細胞系統(tǒng)中配置的固定劑可以及時快速固定標本中的細胞,防止有效細胞自溶,并且經固定劑固定保存的細胞可以保持標本采集時的原始形態(tài),染色更加鮮艷,核漿對比更清晰,能夠滿足有診斷意義的細胞數(shù)量和質量的要求。此外,沉降式液基細胞制片系統(tǒng)使用統(tǒng)計的標準化、自動化處理程序,制片過程不受人為因素干擾,效率更高,質量更好。相比之下,細胞涂片技術由于前期處理不充分,干擾成分較多,細胞分布不均,且易出現(xiàn)細胞重疊、散開等問題,切片質量相對較低。涂片厚薄如果控制不均或數(shù)量有差別,還會產生高背景著色,影響臨床鑒別,易出現(xiàn)假陽性,導致誤診[10]。本研究將分別采用細胞涂片技術和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處理的切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xiàn)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的制片質量優(yōu)于細胞涂片技術,其細胞分布均勻,形態(tài)能保持原樣,背景清晰,鏡下觀察更方便,與上述說法一致。細胞涂片質量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良惡性細胞的檢出率。采用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制作的切片有效細胞富集,分布均勻,核仁明顯,核漿清晰,立體感強,更有助于結果判讀[11-12]。而細胞涂片技術制作的切片背景雜質較多,細胞相對較少,分布不均,胞核模糊,核仁難辨,不利于結果的判讀[13-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鑒別胸腔積液良惡性的準確率高于細胞涂片技術(86·67% vs 62·22%,P<0·05)。提示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診斷胸腔積液良惡性的效能更高。葉蓉[12]的研究顯示,應用液基細胞學檢測技術檢測胸腔積液性質的檢出率為86·76%,高于常規(guī)制片技術的檢出率(P<0·05),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沉降式液基細胞技術的制片質量高于細胞涂片技術,能提高胸腔積液良惡性鑒別診斷的準確性,值得臨床應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如納入的研究樣本較少,結果可能存在誤差,無法為臨床提供更為詳實的數(shù)據(jù)參考,后期可增加樣本量繼續(xù)進行研究。此外,本研究觀察的指標有限,僅比較了兩種檢查方式診斷胸腔積液良惡性的準確率,未比較兩者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后期需要繼續(xù)進行深入研究,為胸腔積液的臨床診療提供更有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