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敦陸,姚 樂,黃國勛,馬 竣,許 明
(黔東南州人民醫(yī)院胃腸外科,貴州 黔東南 556000)
胃癌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較高。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胃癌的發(fā)病率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不斷升高。目前,得益于醫(yī)學的進步以及醫(yī)療水平的提高,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升,死亡風險有所下降[1]。胃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胃癌的有效方法,術中需要將十二指腸殘端封閉,再于遠端將胃殘余部分與一段空腸吻合,能夠幫助胃癌患者獲得較好的預后[2]。臨床上,Billroth Ⅱ式遠端胃切除術較為常用,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將幽門切除,患者徹底喪失括約肌的收縮功能,易使膽汁、胰液、十二指腸等混合液進入胃中,導致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fā)生[3]。臨床研究顯示,Billroth Ⅱ式遠端胃切除術后易發(fā)生反流、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4]。有研究提出,在Billroth Ⅱ式遠端胃切除術中聯(lián)合布朗式吻合術,能夠有效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5]。在以上研究背景下,本次研究篩選84 例胃癌患者,分析了腹腔鏡下胃切除術中Billroth Ⅱ式伴布朗式吻合術的應用效果。
從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中隨機篩選84 例進行研究,時間2020 年8 月至2022 年7 月,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納入標準:經(jīng)胃鏡檢查、活檢及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胃癌;臨床資料完整;胃癌無遠處轉(zhuǎn)移或器官浸潤;滿足腹腔鏡下胃切除術指征;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有手術禁忌證者;存在認知或精神異常者。觀察組年齡42 ~68 歲,平均(53·8±3·3)歲,組內(nèi)男25 例,女17例。對照組年齡44 ~67 歲,平均(54·3±3·7)歲,組內(nèi)男23 例,女1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均行腹腔鏡下胃切除術(遠端胃癌根治術),其中觀察組術中采取Billroth Ⅱ式伴布朗式吻合術,手術基本流程:全身麻醉后于仰臥位下行5 孔腹腔鏡手術,建立氣腹并置入手術器械。在腹腔鏡下探查腹腔情況,將胃結腸韌帶、大網(wǎng)膜向左右分離,直至胃網(wǎng)膜左、右血管處。夾閉血管(使用鈦夾、生物夾)后用超聲刀離斷,以肝動脈為界,將胃右血管根部夾閉(使用生物夾)后離斷,使肝門得以暴露。打開十二指腸韌帶,經(jīng)動脈向肝下緣一直游離小網(wǎng)膜至賁門右側,再向下游離小網(wǎng)膜至病灶下5 cm 處。裸化切緣,切斷十二指腸,開展胃上部切緣平面切割處理(使用切割閉合器),將胃壁、遠端胃、大網(wǎng)膜置于標本袋中取出。開展Billroth Ⅱ式吻合術,提起橫結腸,定位屈氏韌帶下10 ~15 cm,使用直線切割閉合器行Billroth Ⅱ式吻合,將殘胃及空腸側吻合。在吻合口40 cm 處行布朗式吻合,于側方吻合口上10 cm 輸入袢處行腸管結扎。拔出吻合器,行間斷縫合及漿肌層包埋,加固后留置引流管,徹底沖洗腹腔。對照組術中僅實施Billroth Ⅱ式吻合,操作方法同觀察組。
1·3·1 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消化道重建耗時、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1·3·2 術后早期并發(fā)癥 包括腹瀉、反流、吻合口瘺、胃癱綜合征、腸梗阻等。
1·3·3 遠期療效 時間為術后6個月,通過Visick分級評估,Ⅰ級:營養(yǎng)狀況恢復正常,無胃腸道不適反應;Ⅱ級:有輕微胃腸道不適反應,控制飲食可緩解;Ⅲ級:有明顯胃腸道不適反應,通過服藥可緩解;Ⅳ級:出現(xiàn)疾病復發(fā)及明顯術后并發(fā)癥。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為(149·6±40·3)min,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為(145·8±36·8)min,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t=0·451,P=0·653);觀察組的消化道重建耗時為(18·5±5·6)min,對照組的消化道重建耗時為(16·8±5·4)min,二 者 相 比 差 異 不 顯 著(t=1·416,P=0·161);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為(55·7±12·0)mL,對照組的術中出血量為(55·2±12·9)mL,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t=0·184,P=0·855);觀察組的術后排氣時間為(2·2±0·7)d,對照組的術后排氣時間為(2·4±0·9)d,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t=1·137,P=0·259);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7·8±2·5)d,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8·0±2·7)d,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t=0·352,P=0·726)。
術后早期并發(fā)癥情況統(tǒng)計:腹瀉,觀察組2 例(4·76%),對照組8 例(19·05%),二者相比差異顯著(χ2=4·087,P=0·043);反流,觀察組1 例(2·38%),對照組7 例(16·67%),二者相比差異顯著(χ2=4·974,P=0·026);吻合口瘺,觀察組1 例(2·38%),對照組2例(4·76%),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χ2=0·346,P=0·557);胃癱綜合征,觀察組1例(2·38%),對照組5例(11·90%),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χ2=2·872,P=0·090);腸梗阻,觀察組1 例(2·38%),對照組7 例(16·67%),二者相比差異顯著(χ2=4·974,P=0·026)。
術后6個月,Visick分級Ⅰ級:觀察組25例(59·52%),對照組15 例(35·71%),二者相比差異顯著(χ2=4·773,P=0·029);Visick 分級Ⅱ級:觀察組13 例(30·95%),對照組16 例(38·10%),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χ2=0·198,P=0·657);Visick 分級Ⅲ級:觀察組4 例(9·52%),對照組8 例(19·05%),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χ2=1·556,P=0·212);Visick 分級Ⅳ級:觀察組0 例(0·00%),對照組3 例(7·14%),二者相比差異不顯著(χ2=3·111,P=0·078)。
胃癌是臨床多發(fā)的惡性腫瘤,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zhì)量威脅極大。胃切除術治療胃癌較為常見,隨著腹腔鏡的應用,手術愈發(fā)滿足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等需求。胃切除術會對消化道的完整性、連續(xù)性造成破壞,并需要進行消化道重建[6]。研究顯示,胃切除術后反流、腹瀉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術中消化道重建質(zhì)量有直接的關系[7]。為此,在胃切除術中,選擇合適的消化道重建方法非常重要。Billroth Ⅱ式吻合術切除范圍大,吻合效果好,可降低吻合口狹窄的發(fā)生率,是目前胃切除術中常用的消化道吻合方式[8],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對于十二指腸潰瘍較大,炎癥、水腫較重,瘢痕、粘連較多,殘胃與十二指腸吻合有一定張力者,行Billroth Ⅱ式吻合術比較困難),因此在手術過程中,聯(lián)合應用更為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十分關鍵。臨床研究顯示,Billroth Ⅱ式遠端胃切除術能夠保證病灶切除徹底,且食物不會經(jīng)過十二指腸,對傷口愈合的影響小,但會造成術后反流性胃炎、腹瀉、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增加[9]。而通過與布朗式吻合術聯(lián)合應用,則可降低這一風險。
本次研究通過比較兩組相關指標,發(fā)現(xiàn)在消化道重建耗時、手術時間等方面兩組差異不顯著。說明單一消化道重建方法及聯(lián)合消化道重建方法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相當,不會造成患者術后恢復進程受阻。手術過程中,使用超聲刀切斷血管并進行電凝止血,可有效減少出血,并通過術后腹腔沖洗,將凝血塊、游離剩余組織清理干凈,可避免患者的腹腔環(huán)境遭到破壞,有利于術后恢復。本次研究通過對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在腹腔鏡的輔助下行胃切除術具有微創(chuàng)、患者術后恢復快等特點。本研究中對胃切除術后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觀察組腹瀉、反流、腸梗阻的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吻合口瘺、胃癱綜合征的發(fā)生率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腹瀉、反流、腸梗阻等并發(fā)癥對患者術后近、遠期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較大,為改善這一情況,需要在Billroth Ⅱ式的基礎上聯(lián)合布朗式吻合術。胃切除術中需要將幽門切除,會導致胃動力學發(fā)生改變,引起胃收縮功能障礙,當消化液反流到胃中,就會導致胃泌素減少,使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壞。將Billroth Ⅱ式與布朗式吻合術聯(lián)合應用,能夠?qū)⒛懼然旌弦悍至鞯竭h端空腸,這樣就能夠發(fā)揮轉(zhuǎn)流的作用,這也是模擬人體正常生理解剖狀態(tài)的一種手術方式,可避免胃腸吻合口受到消化液的刺激,同時即使這些消化液已經(jīng)反流到殘胃中,也會很快排出,不會發(fā)生潴留。另外,布朗式吻合術的實施能夠減輕輸入袢十二指腸殘端腔承受的壓力,降低該部位梗阻的發(fā)生風險,更利于胃殘端的愈合。在空腸側吻合,能夠拓展胃的存儲空間,保證食物在胃內(nèi)潴留,避免因胃切除導致傾倒綜合征的發(fā)生。同時,術中使用直線切割吻合器有助于縮短吻合時間。因此,本研究中Billroth Ⅱ式吻合操作與Billroth Ⅱ式聯(lián)合布朗式吻合操作的時間相比無顯著差異。在胃切除術中,開展Billroth Ⅱ式聯(lián)合布朗式吻合操作較為簡單,不會增加手術難度,也不會延長手術時間。但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殘胃與空腸側吻合口的大小,一般為4 ~5 cm。同時,在消化道重建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控制膽汁反流,以避免術后反流性胃炎的發(fā)生。研究發(fā)現(xiàn),將Billroth Ⅱ式與布朗式吻合術聯(lián)合應用,能夠降低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吻合口瘺的發(fā)生與遠端胃切除后腸管缺血、張力大等有關,單獨實施Billroth Ⅱ式吻合術容易造成遠端腸管張力過大,而聯(lián)合應用布朗式吻合術可有效控制遠端腸管的張力,降低吻合口瘺的發(fā)生風險。本次研究中,兩組術后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這與相關研究結果不符,可能與本研究中樣本量較小有關。將胃切除后,會導致迷走神經(jīng)離斷,使殘胃的神經(jīng)支配能力喪失,胃壁肌肉收縮功能受阻,引發(fā)胃排空延遲,導致嘔吐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均較低,且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種吻合方式均不易造成胃癱綜合征。本研究中,術后6 個月觀察組中Visick 分級Ⅰ級患者的占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腹腔鏡下胃切除術中聯(lián)合應用Billroth Ⅱ式與布朗式吻合術對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有積極意義。
綜上,腹腔鏡下胃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胃癌的有效手段,術中通過開展Billroth Ⅱ式吻合能夠重建消化道,達到有效提升殘胃功能的目的,可模仿人體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布朗式吻合術,有助于將膽汁等消化液更好地分流、轉(zhuǎn)流,從而降低術后反流、腹瀉、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有利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