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梁
我的書櫥里有一套《古代文學作品選》,分上、中、下三冊,是我學生時代讀的書。這幾本書陪伴了我很久,如今我仍然會時常拿出來讀。
在慵懶休閑的午后,陽光透過玻璃窗照進書房。我在桌上放一杯清茶,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古代文學作品選》,不刻意地讀,往往是翻到哪頁讀哪頁,很有“風吹哪頁讀哪頁”的自在和灑脫。陽光暖暖,茶香淡淡,這樣的時刻真讓人感覺愜意極了。
我讀《詩經(jī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些古老的文字把我?guī)Щ剡b遠的古代。我想象著,當年一定有個深情的吟誦者,大聲吟唱著優(yōu)美的歌謠。他用悠揚的曲調(diào)吟誦出這些詩意的文字,瞬間呈現(xiàn)出畫面感。古老的時光里,會有怎樣的人經(jīng)過?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那些人、那些故事湮滅在歲月塵煙中,而文字卻能永遠留存溫暖,曾經(jīng)的時光也因此有了溫度。
這樣想著,我覺得讀古文學像是去另一個時空,與古人邂逅、擦肩、感念。在古老的文字中觸摸時光的溫度,這種感覺特別神奇。當然,在讀古文學的時候,我還會參照自己的心境。比如這首《蒹葭》,我年少時讀會想象“在水一方”的佳人,如今再讀,我的側重點在“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人生中,總有那么多即使逆流而上去追尋,也無法得償所愿的事。
觸摸書上那些文字,我覺得它們有凹凸的質(zhì)感,特別深沉厚實。有時我一個人在家,還會大聲朗讀某一篇文章。那次,我大聲朗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屋子里回蕩著我的讀書聲,我覺得自己的聲音聽起來不真切,仿佛自己不是朗讀者,而是穿越者,借助文字穿越到了烽煙彌漫的三國時期。讀到“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我都有些哽咽了。小時候,我讀過《三國演義》,諸葛亮這個人物被神化了。而真正讀諸葛亮的文字,我才感受到他的血肉真情,體會到他的赤誠忠心。
時光是虛幻的,文字是真實的,文字讓時光有了溫度。有一次,我讀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不禁感慨起來,我是河北人,離我家不遠有一座刻有“燕南趙北”的界碑,據(jù)說是燕國與趙國的界碑,我們當?shù)厝烁鶕?jù)歷史傳說重建了此碑。不過,我的家鄉(xiāng)為燕趙之地確實無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jīng)活躍著那么多風云人物,他們是不是也跟我們一樣,過著酸甜苦辣的日子,經(jīng)歷著人生的悲歡離合?“感慨悲歌之士”這幾個字高度概括了我們河北人的性格和精神風貌,無比準確。讀到一些與家鄉(xiāng)有關的文字時,我總是想象,在遙遠的年代,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shù)傳奇。三千歲月塵與土,繁華一夢代代新。
我喜歡讀古老的文字,尋找時光留下的線索。當然,我也讀當代文學。當代文學中不乏好作品,但讀的時候沒有這種感受。我們與古老的文字隔著一條時光之河,遙望過去,迷離夢幻,神奇美麗。在古老的文字中觸摸時光的溫度,每一個字都是深刻厚重的,每一句話都經(jīng)過了歲月的沉淀。幸好留下了這么多文字,否則流逝的時光該多空漠和空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