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安彤 韋輝
《陽光·大地》是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委約、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古箏與交響樂隊協(xié)奏曲,首演于2021年第十三屆金鐘獎古箏組總決賽的舞臺上。在這部有特殊意義的作品封面上作曲家王建民寫到——“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歷史光輝時刻,作曲家以音樂獻禮黨的誕辰100周年紀念,以人民藝術家的身份致敬無數革命先輩的無私付出與奉獻,以民族樂器古箏及紅色革命歌曲之音奏響人民禮贊。
一、民族使命的召喚
王建民一直以推動民樂學科發(fā)展為己任,基于這個創(chuàng)作理念的推動,創(chuàng)作了大量創(chuàng)新性的民族器樂曲——二胡“狂想曲”系列作品,古箏獨奏曲《幻想曲》《蓮花謠》、協(xié)奏曲《楓橋夜泊》,民族管弦樂作品《踏歌》等大量作品,他以先驅式的姿態(tài)探索民樂演奏的種種可能性。
扎根中華民族、扎根于這片廣闊的紅色土地,是王建民作品中展現出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底蘊,他認為音樂創(chuàng)作在保持對民族民間音樂關注的同時,要廣泛涉獵優(yōu)秀的中外作品,既要扎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充實創(chuàng)作的內涵和深度,又要開放心態(tài)吸收并融合來自不同文化和風格的元素,以豐富音樂作品使其不受局限,避免音樂創(chuàng)作成為“無源之水”與“井底之蛙”[1]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與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精神不謀而合,讓《陽光·大地》這部作品散發(fā)出別樣的生機與光彩。在這部作品中,王建民先生將《唱支山歌給黨聽》以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音樂主題旋律植入其中,先后以古箏及交響樂團不同樂器的交互演奏,這種鮮明的、帶有時代印記的標識性音樂賦予了這部作品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以新時代中國作曲家的姿態(tài)譜寫了黨誕辰100周年新的篇章。
二、樂音動心弦
協(xié)奏曲這一西方文化背景下誕生的音樂體裁,在新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中與民族樂器融合創(chuàng)新,在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之下,不斷以中國式的新內容煥發(fā)著別樣的活力。
20世紀初《歡慶勝利》這部我國最早的由西洋管弦樂隊為中國民族器樂伴奏的協(xié)奏曲,在創(chuàng)作者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本土化意識[2]的創(chuàng)作中誕生了。楊正君認為:中國當代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融合了西方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的技法,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與文化中民族性創(chuàng)作思維與審美觀念。在中國民樂協(xié)奏曲發(fā)展的歷程當中,王建民的創(chuàng)作是不可繞過的話題,他的民樂創(chuàng)作向內求源向外求新,在保持可聽性的基礎上推動技巧難度上深層次的發(fā)展。他主張:對于民族器樂、尤其是獨奏樂器的創(chuàng)作而言,雖然技法很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確保作品具有良好的主題和旋律,以保障其"可聽性",即使在追求高超技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作品旋律的優(yōu)美和動聽程度,樂曲《陽光·大地》的創(chuàng)作就深刻體現出這一理念。
《陽光·大地》雖然是長達20分鐘的單樂章協(xié)奏曲,但在整部樂曲中對主題核心動機多次以古箏與交響樂不同的形式來進行詮釋,既保持了音樂的可聽性,又增強了對不同層次聽眾心靈的觸動,在聽感層面上顯得獨特且豐滿。
《陽光·大地》整部作品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旭日東升、姹紫嫣紅、大地春潮、砥礪前行、燦爛輝煌”,在這其中又承上啟下的安排了“引子”“華彩段”“尾聲”三個部分。
引子在管鐘的共鳴中如同一幅歷史畫卷般緩緩拉開卷軸,聽眾的思緒伴隨著古箏空靈的泛音開始在音樂中流動,在長笛演奏的模進的上行音階推動下,整個樂隊加入了這場盛大的禮贊。
樂曲的首個樂段“旭日東升”開始于交響樂團對主題動機的詮釋,主題首次出現時使用了與前面引子調性不同的降B大調,后面回歸原G大調,如譜例1所示抑揚頓挫的引出古箏對主題的詮釋——旭日撥開迷霧,東升于中華大地上。
譜例1:第18-21小節(jié)
對同一主題旋律不同風格化的演繹,讓《陽光·大地》不斷以新的面貌面對聽眾的耳朵。
在樂段“姹紫嫣紅”中,音樂主題動機以“主題組”的形式出現:“既作為一個整體,又包含多個聲部,每個聲部采用不同的織體形態(tài),各自有著不同的性格指向?!盵3]如譜例2所示,古箏以琶音來展現上行音階的發(fā)展變奏,小提琴對旋律主音俏皮的卡農效果詮釋,以及打擊樂清脆的碰鈴聲,以清麗的音樂聽感再次詮釋了主題,展現了祖國人民辛勤勞作的幸福生活場景。
譜例2:第110-113小節(jié)
在8個小節(jié)的進行后,如譜例3所示。音樂的重音突然從強弱次強弱、強弱弱弱的進行轉變?yōu)閮蓚€極強的重音加切分節(jié)奏,后接連續(xù)的密集音型,作曲家巧妙的利用節(jié)奏的重音變化,展現大地春潮涌動的變化感。
譜例3:第196-197小節(jié)
在《陽光·大地》中,最特別的莫過于樂段“砥礪前行”。如譜例4所示,在這一樂段當中,音樂的發(fā)展幾乎全程使用了附點節(jié)奏,配合著小軍鼓的鼓點如進行曲般帶著聽眾在音樂中前進,古箏演奏不斷重復的附點節(jié)奏引領著交響樂團,長號渾厚的低音首次配合古箏在這里完成了對主題的又一次呈現,帶給聽眾電影感的對白式畫面。
譜例4:第251-252小節(jié)
三、機遇與挑戰(zhàn)
2003年王建民在訪談中曾談到:當前專業(yè)民樂音樂教育過于強調個人獨奏能力,而在合奏和重奏方面的培養(yǎng)相對不足,因此有必要普遍加強學生的合奏和重奏能力。但在此后20年中國民族音樂蓬勃發(fā)展的歷程中,協(xié)奏、合奏等多樣化的演奏形式已經發(fā)展壯大,這既得益于中國當代作曲家們對不同演奏形式樂曲創(chuàng)作的不斷探索,又依托于演奏者們對演奏技術的不斷精進。
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不滿足于作曲家對曲目情感色彩的設想,固作曲家選用人工定弦,并且在樂曲中進行箏碼的移動,來達到轉調的目的,這是王建民先生對于音樂變化探索的切實體現。他在大量的古箏作品中實踐了這種定弦方式,如在古箏協(xié)奏曲《楓橋夜泊》中,采用降e徵調式和c羽七聲雅樂調式相結合的不穩(wěn)定調式,拓寬了音樂表現空間[4]。
在《陽光·大地》中,王建民先生巧妙的利用交響樂的敘述,為古箏留出充足的轉調時間,完成了五次對琴碼的移動,使得樂曲先后在G調、C調、D調等調性中行進,推動了樂曲的發(fā)展。
王建民先生在古箏弦序的具體設定中,對si音與dol音做處理,如譜例5所示:
譜例5:《陽光·大地》古箏定弦
在樂曲中,古箏聲部對琴碼挪動進行的轉調皆為dol與si的轉換——這兩個較為接近的、相鄰小二度音的變化,使得古箏聲部的調性在近關系的G宮系統(tǒng)調與C宮系統(tǒng)調中,發(fā)展變化;王建民先生在中音區(qū)中加入fa音,中音區(qū)由五聲音階變?yōu)榱曇綦A,增加了調式色彩性。
首次移碼轉調時為65小節(jié)處,交響樂先行由G大調轉入C大調,進行主題動機的模仿敘述,在4小節(jié)的發(fā)展下,由古箏完成高中低三個音區(qū)的si音到dol音移碼轉換,古箏聲部完成調性變化,對交響樂的演奏旋律進行復述,完成前后的呼應。第一次轉調移碼時只是在“旭日東升”段落內的移動,不涉及過大的結構變化,并且原有的四組si音與dol音,沒有全部轉調完成,留有一組倍高音區(qū),在后面的音樂旋律中對高音區(qū)的si音進行使用,體現了作曲家音樂設計的巧妙。
第二、三、四次移動箏碼是在段落的銜接處進行,既為古箏留白,又巧妙的完成了上下樂段的銜接。
“姹紫嫣紅”的開始由交響樂以提琴輕快富有律動性的撥弦奠定段落內歡欣、喜悅的感情基調,4小節(jié)后古箏完成最后一組si音到dol的轉換,音樂情緒從前面氣勢磅礴的宏大敘事過渡到人民群眾積極生活勞作的幸福畫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段的后半部分,音樂調性發(fā)展趨于多變,部分已經脫離C大調及G大調,如譜例6所示的148到160小節(jié)處出現了多調性復調發(fā)展手法,上方古箏旋律為C大調,下方交響樂發(fā)展到了A大調,兩聲部不是一起演奏,而是隔小節(jié)一唱一和,音樂對話感撲面而來。
譜例6:第149-151小節(jié)
音樂發(fā)展到162小節(jié),橫向上降E大調、降B大調、降A大調等多個調性在交響樂聲部出現,但是古箏此時的演奏織體是點狀的固定音性,作為交響樂的伴奏出現,故不被調性的變化所影響,能夠巧妙融入其中。
交響樂以助力者的身份協(xié)助古箏在音樂上的發(fā)展,補足了器樂本身對于現代音樂調性轉化不足的短板,這是作曲家王建民在充分了解古箏樂器特性的前提下,不斷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嘗試探索的結果,這給未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們在中西方音樂文化融合領域帶來了一筆不菲的財富。
四、紅歌頌黨恩
紅色歌曲作為中國樂壇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豐碑式的音樂形象,佇立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過去的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中,王建民先生大多是對文人風骨、中國歷史人物、民族民間音樂等方面的涉及,如同樣作為金鐘獎委約作品的《第五二胡狂想曲》,采用了蒙古民歌作為全曲的音樂基調。在樂曲中加入對紅色歌曲的動機采樣、甚至說對其他任何成品作品旋律的引用,這是他在民樂創(chuàng)作中從未出現過的嘗試。如果說《陽光·大地》反復出現的音樂原創(chuàng)動機是這首贊歌的肉身的話,兩首紅色歌曲則以最淳樸、最能代表人民的聲音重塑了《陽光·大地》的精神。
在《陽光·大地》中《唱支山歌給黨聽》作為第一首紅歌作品被引入其中,這首作品由朱踐耳先生創(chuàng)作于 1964 年,改編自焦萍的詩詞,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在第四屆上海之春音樂節(jié)上進行演唱,從此紅遍全國[5]。在樂曲中它被作曲家引用了兩次, 在“姹紫嫣紅”中臨近結束的部分作曲家對這首紅歌進行了首次引用。不同于前面較為激動的音樂情緒,這里的音樂隨著古箏最后一串漸慢的琶音平靜下來,把人帶入了深夜一望無際的麥田,古箏空靈的泛音先行進入,猶如麥田中飛舞的螢火蟲打破了平靜,在清脆的三角鐵聲中單簧管悠揚的旋律喚起人們對過去那個年代的記憶,古箏逐漸轉變成八度的實音演奏,長笛帶領著其他樂器也加入其中,如萬家燈火亮起,樂曲被推向號角式的恢弘敘事;第二次引用出現在古箏獨奏的華彩段落,以泛音的形式出現,把人們的思緒又送向遠方。王建民兩次對《唱支山歌給黨聽》的使用,都是以作抒情性的慢敘事感展現出來,并沒有利用紅歌最常見的以激動人心之感出現的形式,這不僅展示了作曲家對樂曲結構張力處理的巧思,也展現了他對人民、對黨的情深綿綿。
結語
在音樂創(chuàng)作向著更加劍走偏鋒化探索的當下樂壇,各種先鋒派的音樂層出不窮?!蛾柟狻ご蟮亍芬园荨嘏?、宏大、向上的音樂形象出現,作為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決賽舞臺上出現的規(guī)定曲目,在保持音樂技巧性難度的同時,樂曲又帶有充足的旋律流動感,這是作曲家王建民在極強的音樂創(chuàng)作功底與肩負時代重任的責任心交融之下,對黨與人民交出的一份不可復制的滿分答卷?!蛾柟狻ご蟮亍纷鳛樵谌嗣褚笄凶8O抡Q生的作品,它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會在時間的推移下得到驗證與肯定。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國當代鋼琴賦格曲創(chuàng)作研究》(23YJC760123)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韓新安:《追尋理想的彼岸——王建民訪談錄》,《人民音樂》2003年第2期,第16-19頁。
[2]楊正君:《中國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的本土化歷程》,《人民音樂》2015年第5期,第34-37頁。
[3]韋輝:《布魯克納交響曲主題復調形態(tài)與技法研究》,《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39頁。
[4]陳天一:《現代箏曲的古典美——以古箏協(xié)奏曲《楓橋夜泊》為例》,《音樂生活》2020年第11期,第29-32頁。
[5]孔志軒:《懷想百年征程 砥礪奮進前行 ——王建民古箏協(xié)奏曲《陽光·大地》創(chuàng)作評析》,《人民音樂》2022年第1期,第17-21頁。
喬安彤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 碩士在讀
韋 輝 博士,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