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卓辰,王軼蓉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子宮脫垂是臨床常見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據統計,近50%女性會出現子宮脫垂,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60~69歲發(fā)病率最高[1]。目前,西醫(yī)采用盆底肌肉訓練、子宮托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子宮脫垂[2]。但保守治療的周期長、見效慢,有誘發(fā)陰道炎和陰道潰瘍風險;手術治療損傷大、恢復慢,術后復發(fā)率較高[3]。針灸治療不良反應少,已廣泛用于子宮脫垂治療,療效顯著[4]。本文基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針灸治療子宮脫垂取穴規(guī)律,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建庫至2023年5月1日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相關文獻,檢索式為:(針灸OR針刺OR灸OR電針)AND(子宮脫垂OR陰挺)。檢索日期為2023年6月23日。
納入標準:①研究對象符合子宮脫垂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研究類型為隨機對照試驗(RCT)或臨床療效觀察(臨床病例數≥20例);③治法:以針灸為主要治療方法,如針灸、針刺、灸法、電針等,也可結合其他療法;④有明確的穴位處方。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子宮脫垂臨床診斷標準;②沒有明確取穴的文獻;③綜述、個案及驗案、病例報道、動物實驗研究、Meta分析、數據挖掘等文獻;④針灸治療為對照組的文獻;⑤重復發(fā)表文獻僅保留1篇。
參照《經絡腧穴學》[5]、《針灸學(新世紀第四版》[6]對腧穴名稱進行統一規(guī)范。按照納入及排除標準,將納入文獻數據錄入Excel2021建立針灸治療子宮脫垂數據庫,進行頻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對腧穴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采用SPSS26.0對腧穴進行聚類分析。
檢索得到文獻896篇,篩選后納入文獻86篇,共涉及腧穴70個,總頻次為604次。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納入文獻篩選流程
70個腧穴包括57個經穴,12個經外奇穴,1個阿是穴。使用頻次≥10的腧穴共15個,見表1。
表1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高頻腧穴(頻次≥10)
70個腧穴共涉及11條經脈,頻次最高的經脈為任脈(181次),其次為足太陰脾經(68次)、足陽明胃經(66次)、督脈(63次)、足太陽膀胱經(50次),涉及腧穴最多的是足太陽膀胱經(14個),見表2。
表2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腧穴歸經
分析所選腧穴與其體表分布部位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共涉及7種腧穴部位,腹部使用頻次最高,為322次,占總使用頻次的53.31%,其涉及的腧穴最多,為28個。其次為下肢部(161次)、頭面部(57次),見表3。
表3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腧穴部位分布
70個腧穴共涉及13種特定穴,見表4。其中,使用頻次最高的是交會穴(289次),其次為募穴(101次)、合穴(66次)。
表4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特定穴
70個腧穴共涉及經外奇穴12個,出現頻次共94次,占總使用頻次的15.56%,分別為子宮(48)、提托(19)、維胞(15)、提宮(2)、維宮(2)、下極俞(2)、環(huán)上(1)、環(huán)中(1)、氣門(1)、腰眼(1)、中閘(1)、子腸(1)。
設置支持度≥20%、置信度≥90%,得到34個關聯項集,關聯性較高的腧穴組合為氣海-關元、氣海-百會-關元、氣海-足三里-關元。支持度>30%的腧穴組合見表5。腧穴關聯規(guī)則網絡見圖2。
表5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腧穴關聯規(guī)則(支持度>30%,置信度≥90%)
圖2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腧穴關聯網絡(支持度>30%,置信度≥90%)
對使用頻次≥5的22個高頻腧穴進行聚類分析,連接方式為組間連接,方法為皮爾遜相關系數,聚類樹狀圖見圖3,冰柱圖譜見圖4。
圖3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高頻腧穴(≥5次)聚類樹狀圖
圖4 86篇針灸治療子宮脫垂研究文獻高頻腧穴(≥5次)聚類冰柱圖
按照冰柱圖中聚類數目為5進行分類,可將腧穴分為5類:第1類為維胞、提托;第2類為脾俞、神闕、維道;第3類為太沖;第4類為橫骨、大赫、歸來、中脘、曲泉、曲骨、太溪、次髎、腎俞、中極、三陰交;第5類為子宮、足三里、百會、氣海、關元。
針灸治療子宮脫垂常用腧穴前3位為關元、三陰交、百會。關元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具有調理沖任、固腎培元等作用。從部位來看,關元與胞宮位置相近,針刺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研究發(fā)現,子宮由T10~L1交感神經節(jié)段及S2~S4骶髓副交感神經節(jié)段支配,關元由胸髓T12節(jié)段支配[7],可見,關元與子宮在脊神經節(jié)內有重疊,針刺關元可能引起子宮功能改變。子宮脫垂病機與脾、腎關系密切,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常用腧穴,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常用于治療婦科疾病。百會別名“三陽五會”,灸百會可升陽舉陷、固脫止遺[8]。周輝等[9]研究發(fā)現,在龍膽瀉肝湯基礎上針刺關元、百會治療子宮脫垂,能顯著提高患者盆底肌障礙評分,同時改善機體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基質金屬蛋白酶-2、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2的表達水平。王園園[10]研究發(fā)現,在益氣固脫方基礎上聯合溫針灸治療子宮脫垂,取關元、百會、三陰交等腧穴,可有效改善盆腔、筋膜血管供應,提高盆底肌肉、神經的興奮性,恢復韌帶彈性,增強其支撐作用。
針灸治療子宮脫垂高頻腧穴分布在任脈、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镀娼洶嗣}考》載:“督脈起于會陰,循背而行于身之后,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于會陰,循腹而行于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可見,任脈、督脈通過溝通陰陽表里調節(jié)氣血、促進循環(huán),益氣升提固脫。沖任不固是導致子宮脫垂的原因之一。脾、胃二經通過沖脈、任脈與胞宮緊密聯系?!鹅`樞·經脈》載“其直者……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足太陽膀胱經通過背俞穴將臟腑之氣輸注于腰背之間。譚快玲等[11]采用雷火灸、盆底康復聯合Kegel運動療法治療輕中度子宮脫垂伴腰骶部疼痛患者,雷火灸選用關元、氣海、中極、百會、八髎等腧穴,取得顯著療效,研究發(fā)現,加用雷火灸可明顯增強患者盆底肌張力,營養(yǎng)骶神經,同時緩解子宮脫垂引起的腰骶部疼痛,提高老年女性生活質量。
腧穴分布以腹部、下肢部為主。腹部就近取穴,取關元、子宮、氣海、提托;下肢遠端取穴,取三陰交、足三里、太溪、照海。蔡蕊等[12]研究表明,氣海、關元、中極、子宮、提托等與胞宮相鄰的腧穴可有效改善盆腔血供,增強神經、肌肉敏感性,促進宮體運動,使子宮回縮,治療子宮脫垂。韓江余等[13]研究表明,艾灸子宮可增加靜脈血流速度,疏調氣血,提升下陷。陸森偉等[14]將103例Ⅰ度子宮脫垂患者分為電針結合Kegel訓練組(治療組)和單純Kegel訓練組(對照組),治療組選穴均位于腹部,試驗結果表明,治療組患者快慢肌收縮放松功能及肌群協調穩(wěn)定性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選用下肢腧穴可發(fā)揮其遠治作用。如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為胃經合穴,可生發(fā)胃氣,補益后天之本。臨床研究發(fā)現,針刺后多數子宮脫垂患者能感覺到子宮收縮,表明足三里可增強盆底韌帶張力,促進子宮脫垂的恢復[15]。照海可補腎滋陰、活血行氣,以固攝沖任胞宮,《針灸甲乙經》載:“婦人陰挺出,四肢淫濼,身悶,照海主之。”
特定穴多用交會穴、募穴、合穴。交會穴應用最多,以任脈交會穴為主。任脈主通,手足三陰經交會于任脈,得任脈經氣而氣血通暢。任主胞胎,任脈虛損則氣血無力運行,無法維持胞宮在正常位置,出現子宮脫垂。針刺任脈可直接調節(jié)胞宮生理功能,升提舉陷。俞募配穴法治療子宮脫垂,俞穴、募穴與臟腑之氣聯系密切,如中極為膀胱募穴,臨近膀胱與子宮,具有溫腎助陽等功效。募合配穴法治療子宮脫垂,取募穴中脘、天樞配合穴足三里,起到調節(jié)經氣、振奮陽氣、益氣固胞的效果。
腧穴配伍方面,支持度較高的組合為氣海-關元、氣海-百會-關元、氣海-足三里-關元等。氣海屬任脈,為諸氣之海,能大補元氣、調理下焦、培元固本。張艷等[16]研究表明,艾灸氣??墒龟幍辣谂虺黾白訉m脫垂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氣海與關元均為人體下丹田的代表穴,下丹田包括女子胞宮,是腎精閉藏之處[17]。二者配伍可益精填髓、補脾固腎,與百會配伍可調氣扶正,固攝沖任胞宮。足三里與關元均屬強壯要穴,《外臺秘要》載:“三里養(yǎng)后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比葙t冰等[18]研究表明,艾灸強壯要穴能增強機體T細胞與NK細胞的免疫功能,從而調節(jié)全身各經脈之精氣,激發(fā)人體正氣,調整諸陽,達到升陽固脫之效。丁長穩(wěn)[19]研究表明,艾灸氣海、足三里、關元、百會等穴可調動人體元氣,滋補機體中氣,有效治療子宮脫垂。
腧穴聚類共分為5類。第1類維胞、提托,維胞可維系胞宮、提托使胞宮回升,二者相配為臨床常用穴對。第2類脾俞、神闕、維道,脾俞補脾益氣、化生氣血;神闕回陽救脫,為下焦樞紐;維道為足少陽膽經與帶脈的交會穴,維持氣血運行連貫,對于脾氣虛弱、中氣下陷型子宮脫垂患者,三穴相配補中兼疏,使胞宮氣血得以濡養(yǎng)疏調。第3類太沖,太沖為肝經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載“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對于肝經虛熱型子宮脫垂患者,針刺太沖可祛邪、扶正、補虛。第4類為橫骨、大赫、歸來、中脘、曲泉、曲骨、太溪、次髎、腎俞、中極、三陰交,此類腧穴多位于脾、肝、腎三經及任脈上,腎與胞宮相系,為沖任之本;肝腎同居下焦,乙癸同源,為子母之臟;脾為先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任脈起于胞中,對于脾肝腎氣血虧虛型子宮脫垂患者,數穴合用可先后天同補、滋養(yǎng)陰血。第5類為子宮、足三里、百會、氣海、關元,對于氣虛血弱、陰陽失衡型子宮脫垂患者,可統調氣血陰陽。5類腧穴體現了補中益氣升提、補腎固脫舉陷、氣血陰陽并調的子宮脫垂治療思路。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子宮脫垂取穴遵循以虛為本、補中益氣、補腎固脫的治療原則。基礎穴組為關元-三陰交-百會-足三里-子宮-氣海,臨證加減。取穴體現遠近配穴、募合配穴等原則,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