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晟,鄭心如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全球常見性疾病,5%~10%的人患有消化性潰瘍[1]。胃酸在消化性潰瘍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抑酸治療是緩解消化性潰瘍癥狀、促進潰瘍愈合的最主要措施。目前,質子泵抑制劑(PPI)是抑酸治療的首選藥物[2]。隨著PPI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不良反應也日益突出[3-5]。泮托拉唑因其獨特的代謝途徑,在臨床上使用尤為廣泛[6]。近年來,出現部分關于泮托拉唑的使用可能會引起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個案報道[7-11],但還未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性研究。鑒于此,現分析泮托拉唑對消化性潰瘍患者血細胞的影響,為臨床實踐中避免出現血細胞減少等不良現象提供一種新思路,報道如下。
1.1 資料來源 利用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收集醫(yī)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鈉(潘妥洛克,Takeda GmbH Production site Singen生產)靜脈治療(包括靜脈滴注和靜脈泵入)的消化性潰瘍患者128例臨床資料,查閱關于注射用泮托拉唑鈉的病程記錄及實驗室檢查報告,按照統一制定的表格逐項填寫相關信息,包括:(1)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診斷等;(2)注射用泮托拉唑鈉的使用情況,如給藥途徑、劑量、頻次等;(3)患者用藥前后血細胞(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及血紅蛋白水平。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消化性潰瘍;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鈉,且劑量為80 mg/d;除使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鈉外,未使用其他治療消化性潰瘍的PPI。排除標準:血小板基線<100×109/L的患者和(或)白細胞計數<3.5×109/L的患者;使用可能導致血細胞減少藥物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頭孢曲松、奧曲肽、生長抑素、普萘洛爾、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住院期間曾有過靜脈輸血史的患者;使用了升血小板以及升白細胞等相關藥物(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組人白介素Ⅱ、利可君等)的患者;既往和(或)現在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消化(除消化性潰瘍外)、呼吸、內分泌、神經、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及感染性疾病患者;用藥前后未行血常規(guī)分析的患者;正在使用其他種類PPI的患者。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性別和年齡構成,比較用藥前后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
2.1 性別和年齡比較 128例消化性潰瘍患者中男性占比較大,年齡>40~60歲者占比最大,見表1。
表1 患者基本資料
2.2 白細胞計數比較 用藥第1、2、3、4、6、7天,患者白細胞計數均較用藥前降低(P<0.05或P<0.01);第5天,患者白細胞計數用藥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用藥前后白細胞計數比較
2.3 紅細胞計數比較 用藥第1、2、3、4、5、6天,患者紅細胞計數均較用藥前降低(P<0.05或P<0.01);第7天,患者紅細胞計數與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用藥前后紅細胞計數比較
2.4 血小板計數比較 用藥第1、2天,患者血小板計數均低于用藥前(P<0.01);第3、4、5、6、7天,患者血小板計數與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用藥前后血小板計數比較
2.5 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用藥第1、2、3、4、6天,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均較用藥前降低(P<0.01);第5、7天,患者血紅蛋白水平與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本次研究對象男女比例接近于3∶1,以青中年及年輕老人為主。根據現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患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為(2~5)∶1,一般男女發(fā)病比例約3∶1,且以20~50歲居多。因此本研究中男女患病比例正常,與指南及多項研究報道比例相一致。
試驗中入組患者用藥前的白細胞處于正常范圍的上限,考慮可能是消化性潰瘍患者在黏膜受損或潰瘍出血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免疫系統應答及激素水平上升,導致白細胞處于暫時升高狀態(tài)。當患者逐漸好轉,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各種應激狀態(tài)會逐漸恢復,白細胞也會降低,屬于一種正常應激生理。雖處于潰瘍應激狀態(tài)之下,機體白細胞水平會有一定上升,但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一般不會造成明顯差異。本研究結果發(fā)現,用藥后第1~7天的白細胞計數均較用藥前下降,且隨著泮托拉唑用藥時間延長,患者用藥后的白細胞計數下降越明顯,考慮對白細胞影響可能越大。用藥第1、2、3、4、6、7天,患者白細胞計數均較用藥前降低,提示造成白細胞下降的因素不僅有機體自身調節(jié),同時也可能存在藥物影響。因此在受試者使用泮托拉唑進行抑酸治療之后,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原來接近于正常水平范圍上限的白細胞計數下降更明顯,用藥前后的差異也會比其他指標更明顯。由此推斷泮托拉唑可能會影響白細胞計數,造成白細胞減少,此結果與謝梅珍等[12]學者報道的一例注射用泮托拉唑鈉致白細胞減少及曾忠榮等[13]人報道的關于泮托拉唑靜脈滴注致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減少的不良反應分析結論相一致。
另外,患者在使用泮托拉唑之前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略低于正常水平,基本處于輕度貧血狀態(tài),可能與消化性潰瘍并發(fā)癥即消化道出血有關。一般消化性潰瘍并出血患者,在積極進行胃鏡下止血術后,患者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可維持在一個平穩(wěn)狀態(tài),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至正常水平,紅細胞一般需經過3~4周、血紅蛋白2~3個月時間才能恢復正常。由于本次納入研究患者用藥時長最長為7天,未能觀察到更長用藥時間之后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且僅與自身用藥前比較,未進行持續(xù)性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波動觀察,因此不能明確本次用藥后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數值下降是處于持續(xù)性下降階段還是處于下降后的穩(wěn)定階段。另一方面,在本次納入研究的患者中,中年及年輕老人占比較大,受到自身生理條件影響,這部分患者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恢復能力隨著年齡增長也會下降,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下降也會更明顯。因此,本次用藥前后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水平的下降與使用泮托拉唑后引起不良反應可靠性不強,藥物對血紅蛋白的影響有待進一步商榷。
血小板新陳代謝速度較快,人體內大約每天都會有血小板沉積在血液中衰老甚至死亡,同時也有新的血小板不斷生成,人體中的血小板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一般來說,只有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即出血量>1 000 ml)才會引起血小板變化。本研究發(fā)現,用藥后第1、2天患者血小板下降明顯,而用藥后第3~7天患者血小板計數與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消化性潰瘍出血后的初期階段機體中血小板尚未得到完全性代償適應變化,因此血小板下降更為明顯,隨著時間延長,消化性潰瘍逐漸得到緩解,血小板會逐漸上升至正常水平。但從研究結果可看到,雖用藥第3~7天患者血小板計數與用藥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在用藥第7天患者血小板水平仍較前下降,存在一個明顯下降趨勢;按照機體生理特點,血小板正常壽命為7~10天[14],患者出血停止后7天左右血小板水平即可恢復至之前水平,由此可推斷,泮托拉唑對血小板水平具有潛在影響作用,能導致血小板下降,與Widyati等[15]學者報道的泮托拉唑引起血小板下降的結論相一致。
綜上所述,泮托拉唑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血細胞存在一定影響,具有潛在降低白細胞計數風險;對紅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影響尚不明確。臨床使用泮托拉唑治療時,需注意其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白細胞減少癥等疾病可能,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關注血細胞變化,如出現不明原因白細胞下降,應及時停藥并采取對癥治療,警惕血液相關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本研究是利用PPI合理使用管理平臺進行的回顧性分析,采用的是自身對照,結果可能具有一定偏倚,因此仍需更充足的樣本量及更長時間的全面及深入研究來證實。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