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作者單位: 226000 江蘇省南通市,上海大學附屬南通醫(yī)院/南通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腦外科
腦梗死臨床發(fā)病率高,病情發(fā)展快,致殘、致死率高,多易繼發(fā)神經(jīng)功能障礙,對患者生存質量產生不良影響,需盡早診斷與治療[1]。常見治療方法有溶栓和抗凝治療,通過合理有效的干預方法可盡快恢復患者腦部功能,但不同的溶栓方式可能存在不同的治療效果,傳統(tǒng)靜脈給藥溶栓,療效一般,在恢復患者血流速度與血流量方面效果不確切[2]。近來研究報道指出動脈介入溶栓治療可彌補靜脈用藥的缺陷,對恢復腦梗死患者血流量與血流速度有積極影響[3]。鑒于此,本研究觀察尿激酶動脈介入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大學附屬南通醫(yī)院/南通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68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動脈組和靜脈組,各84例。靜脈組男44例,女40例;年齡49~85(72.45±8.90)歲;體質指數(shù)21.87~27.26(25.30±1.41)kg/m2;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5(3.65±0.56)h;合并癥:高血壓53例,高脂血癥57例,糖尿病16例。靜脈組男41例,女43例;年齡48~83(73.04±7.89)歲;體質指數(shù)21.93~27.38(25.42±1.29)kg/m2;發(fā)病至就診時間0.5~5(3.58±0.49)h;合并癥:高血壓55例,高脂血癥60例,糖尿病14例。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無院外治療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4.5 h;患者腦功能損害癥狀持續(xù)1 h以上。排除標準:既往有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病史者;慢性顱內大血管閉塞者;精神疾病者;惡性腫瘤者;有靜脈溶栓及血管內治療禁忌證者。
1.3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如腦保護劑、調血脂、活血化瘀、穩(wěn)定動脈斑塊、抗血小板凝集等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靜脈組予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生產)0.9 mg/kg,生理鹽水溶解后靜脈推注總劑量10%(10 min),剩余劑量連續(xù)靜脈微泵泵入,60 min泵完,治療中根據(jù)病情酌情給予20%甘露醇、降血壓等對癥支持治療。動脈組在靜脈組基礎上,同時聯(lián)合神經(jīng)介入治療,在全腦血管造影檢查基礎上,對閉塞血管及時開展動脈介入溶栓治療,借助動脈置管,在目標血管或血管閉塞處推注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10 萬U溶栓治療,流速穩(wěn)定在(1~1.2)萬U/min,檢測患者腦部狀況,尿激酶添加至閉塞血管顯示開通之后,若長時間內仍未開通,則添加量不應>100 萬U,同時保持造影時間<1.5 h,必要時采取抽吸或支架取栓,進行機械開通血管處理。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1)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4]: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 d、1周、1個月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總分42分,評分越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2)日常生活能力[4]: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 d、1周、1個月后,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估,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活動能力越好;(3)生活質量: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評估,包括心理健康、自我評價、社會認可、日?;顒?個項目,每個項目0~25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5];(4)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出血、顱內出血、牙齦出血、皮膚黏膜出血、血尿等。
1.5 療效評定標準[6]臨床癥狀全部消失,NIHSS評分減少>90%為痊愈;癥狀明顯緩解,NIHSS評分減少50%~90%為顯效;癥狀有所緩解,NIHSS評分減少15%~49%為有效;癥狀無改善,NIHSS評分減少<15%為無效??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治療效果比較 動脈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8.10%,高于靜脈組的75.00%(χ2=4.786,P=0.029),見表1。
表1 靜脈組與動脈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 d、1周、1個月后,2組NIHSS評分低于治療前,且動脈組低于靜脈組(P<0.01),見表2。
表2 靜脈組與動脈組不同時點NIHSS評分比較分)
2.3 Barthel指數(shù)比較 治療前,2組Barthel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 d、1周、1個月后,2組Barthel指數(shù)高于治療前,且動脈組高于靜脈組(P<0.01),見表3。
表3 靜脈組與動脈組不同時點Barthel指數(shù)比較分)
2.4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2組心理健康、自我評價、社會認可、日?;顒釉u分高于治療前,且動脈組高于靜脈組(P<0.01),見表4。
表4 靜脈組與動脈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5 不良反應比較 動脈組與靜脈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9.52% vs. 8.33%,χ2=0.073,P=0.787),見表5。
表5 靜脈組與動脈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近年來,腦梗死發(fā)病率不斷增加,急性腦梗死最主要的發(fā)病原因為腦動脈急性閉塞,作為一種突發(fā)疾病,腦梗死表現(xiàn)為顱內高壓,出現(xiàn)昏迷、意識不清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死亡[7]。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來說,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改善預后的基礎保障。臨床治療有效方式包括血管再通、血管重建以及促進血液循環(huán)等,通常對患者實施血壓調控、維持呼吸通暢、降低顱內壓、防治感染、早期康復活動、強化營養(yǎng)供給等基礎性治療[8],同時通過早期溶栓能盡快修復患者腦功能,減少血栓損害腦組織[9]。
急性腦梗死治療中,超早期溶栓治療具有明顯優(yōu)勢,作為纖溶酶原激活物,溶栓即利用激活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實現(xiàn)溶解血栓的目的[10]。阿替普酶為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溶栓效果較強,屬于轉基因技術藥品,具有溶栓速度快、半衰期短、不良反應少的特點[11]。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溶栓時間窗內及時治療,能改善患者梗死區(qū)域的血液循環(huán),有效挽救半暗區(qū)域的腦組織,降低血栓對神經(jīng)元的損害,促使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12]。本文靜脈組實施靜脈溶栓取得一定效果,總有效率為75.00%,證實使用阿替普酶溶栓療法,可減少患者早期致殘率,提升生活質量,改善疾病預后,但靜脈溶栓治療主要以靜脈滴注與靜脈推注為主,該方式需要藥物劑量較大,同時由于全身用藥,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易引發(fā)出血問題[13]。臨床研究表明,對腦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動脈介入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動脈介入治療主要在影像學基礎上,對患者采用導管、導絲、球囊擴張等進行微創(chuàng)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堵塞和狹窄的情況,使血流量恢復正常[14]。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動脈介入溶栓治療,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減小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能有效改善缺血部位血流情況,進而協(xié)助重塑神經(jīng)系統(tǒng),刺激缺血部位血管新生,降低神經(jīng)元的繼發(fā)性損傷,同時以介入溶栓方式給藥,可顯著增加局部尿激酶藥物濃度[15-16]。尿激酶是一種選擇性纖維蛋白溶解劑,通過與血栓中纖溶蛋白發(fā)生反應,形成復合物,降解血栓中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進而發(fā)揮溶栓作用[17-18]。本研究結果顯示,動脈組治療1 d、1周、1個月后NIHSS評分低于靜脈組,Barthel指數(shù)高于靜脈組;動脈組總有效率高于靜脈組。說明采取尿激酶動脈介入溶栓治療方案給藥效果顯著,且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小,定位準確,不會增加腦梗死等的危險系數(shù)[19]。本研究中2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尿激酶動脈介入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恢復,且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