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對吳語“清音濁流”的語音學本質的認識,主要是基于塞音聲母的實驗性研究,而缺少對塞擦音聲母字的實驗考察。通過分析諸暨話單音節(jié)中與塞擦音聲母相關的10項聲學參數(shù),可以發(fā)現(xiàn),全濁塞擦音聲母的表現(xiàn),同已有研究報告的全濁塞音聲母的表現(xiàn)基本一致,其“濁音”感主要來自于后接韻母段的氣聲發(fā)聲?;谶@一認識,對諸暨話濁音音位的記音問題進行討論,合理、準確地描述濁音現(xiàn)象,對音變問題的探討具有重要價值。研究表明,吳語全濁來源的塞音、塞擦音存在著平行演變的特點。這類演變以音節(jié)為基本單位,它是符合漢語的語音特點與語音生理機制的。
關鍵詞:吳語;諸暨話;全濁聲母;塞擦音;聲母;單字實驗;聲學
一、引言
趙元任早在1928年即指出,“塞音三分”是現(xiàn)代吳語的重要特征[1](P145)。二十世紀初葉以來,漢語學界一直把這一音韻特征作為確立和劃分吳語區(qū)的一個最主要的標準,并采用了更具概括性的表達,如吳語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濁塞音、濁塞擦音和濁擦音聲
母[2](P70),吳語保存了《切韻》濁塞音、塞擦音和擦音聲母[3](P215)。《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卷》指出:“古全濁聲母在發(fā)音方法上仍保留獨立的聲類,不并入古清聲母。這是吳語最重要的特征?!盵4](P105)隨著語音實驗研究的發(fā)展,吳語濁音的語音學性質得到進一步揭示,濁音不“濁”是大多數(shù)吳語的主要特點。
(一)吳語全濁聲母實驗研究
趙元任指出,吳語里的濁音是一種清音帶有濁流的輔音,并將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清音濁流”[1](P49)。他還提到,劉復曾在1925年采用浪紋儀實驗,證明吳語中的濁聲母不是真正的濁音?,F(xiàn)代語音學研究已經(jīng)表明,吳語里所謂的“濁塞音”并非是真正的濁音。石鋒[5]、曹劍芬[6]、任念麒[7](P13-23)、沈鐘偉與王士元[8](P196-224)、陳忠敏[9]、王軼之與陳忠敏[10]等學者,都通過語音實驗細致描述了這一現(xiàn)象。全濁與全清在嗓音起始時間(VOT)上不能區(qū)分,它們的不同主要是在于后接元音起始部分的聲學特征。古全濁字今讀中,聲母后接元音的發(fā)聲方式為氣聲發(fā)聲(breathy voice),并且清音濁流后的元音氣聲發(fā)聲是貫穿整個音節(jié)的,只不過這種氣聲發(fā)聲前半部分強,后半部分弱。在語音感知方面,處于前字位置時,后接元音的基頻低是塞音聲母被判斷為濁音的必要條件。實際上,吳語所謂的“濁塞音”,其[+濁音]的特征并不在于塞音本身而在于其韻母段。
目前的語音實驗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塞音聲母的考察,相對而言,同樣具有三分對立特點的塞擦音聲母則乏人關注。作為單獨的音類,塞擦音同時具有阻塞和摩擦兩種氣流阻礙方式。吳語濁塞擦的表現(xiàn)是否與濁塞音一樣,仍缺少相關的實驗數(shù)據(jù)支持。張婉琪雖然測量了蘇州話和常州話的塞擦音[11](P109-143),但只限于時長和過渡音征,對頻譜特征并未予以量化處理,也沒有對不同來源的塞擦音進行比較。我們認為,對塞擦音摩擦段頻域的分析,將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全濁塞擦音的性質和“清音濁流”現(xiàn)象。
(二)吳語諸暨話塞擦音音位
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處于南北吳語的交界處。關于諸暨方言的早期記錄,主要見于《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1](P51)、《浙江吳語分區(qū)》[12];之后,對諸暨話音系進行了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主要有《當代吳語研究》[13](P55-56)、《諸暨縣志》[14](P909-910)、《浙江吳音研究》[15](P197-204)、《浙江方言資源典藏·諸暨》[16](P5-10)。
此外,還有一些碩士學位論文[17]-[19],也調查了諸暨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根據(jù)各家記音,諸暨話塞音、塞擦音聲母都有全清、次清、全濁的三分對立。在發(fā)音部位方面,以往調查都區(qū)分了[? ?? ?]和[? ?? ?]兩組塞擦音,而孫宜志等學者,還根據(jù)韻母特點,單獨列出一組舌葉塞擦音[? ?? ?][16]。
二、實驗說明
本文的研究旨在通過聲學分析,來考察諸暨話塞擦音聲母的清濁對立實現(xiàn)形式,并探討單獨設立[? ?? ?]音位的必要性。聲學實驗涉及基本的錄音和分析規(guī)范,這里主要對發(fā)音人、實驗材料、分析方法等實驗情況予以說明。
(一)發(fā)音人情況
本次實驗的語音樣本來自30位發(fā)音人,其中,女性17位,男性13位,平均年齡52歲。所有發(fā)音人都是諸暨話母語者,主要來自市區(qū)的三大街道,個別發(fā)音人來自部分鄉(xiāng)鎮(zhèn)。所有人的標準音面貌都通過田野調查確認核實,具有一致性。
(二)發(fā)音材料和程序
本研究重點關注濁塞擦音聲母的表現(xiàn),因此,選擇同為不送氣的全清聲母字作為對照。同時,為了討論孫宜志等學者記音方式的合理性[16](P5-10),我們參考其記音,確定了/? ? ? ? ? ?/六個塞擦音,并與相應的/?/、/?/、/ie/韻母構成負載音節(jié),這保證了后接元音的音質跟相應的塞擦音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每個音節(jié)發(fā)三遍,最終獲得3個部位×2個來源×3次發(fā)音×30位發(fā)音人=540個樣本。所有樣本的錄制都沒有損壞,可判斷為有效樣本。
本次實驗的錄音設備為Tascam Portacapture X8,錄音直接連接到聯(lián)想筆記本電腦,使用Praat 6.2.14進行采集,采樣率設置為44100Hz,采樣精度為16位,單聲道錄制。
(三)標注與數(shù)據(jù)提取
本次實驗采用Praat腳本提取相關參數(sh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頻譜重心(Center of Gravity,以下簡稱“COG”),也稱為“頻譜質心”或“第一譜矩”,它主要顯示按強度加權的頻譜平均頻率。二是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以下簡稱“SD”)/分散度,它主要顯示頻譜中的頻率可以偏離重心的程度。三是頻譜峰度(Kurtosis),它主要顯示頻譜重心周圍的頻譜形狀與高斯形狀的差異程度;其中,正峰度表示較高的峰值,負峰度表示更平坦的分布。四是頻譜偏度(Skewness),它主要顯示重心以下的頻譜形狀與重心以上的頻譜形狀的差異程度,即能量分布的頻譜傾斜;其中,正偏度表示在較低頻率處的更多能量,負偏度表示較高頻率處的能量。這四個參數(shù)統(tǒng)稱為“譜矩參數(shù)”,通常用于表征阻塞音的噪聲譜[20],特別是塞擦音的發(fā)音部位[21]、[22]。此外,我們還測量了塞擦音摩擦段的頻譜頂點、過零點、時長(ms)和音強,作為譜矩參數(shù)的補充??紤]到以往對吳語清濁的討論,還涉及到韻母的特點,因此,我們又測量了韻母段的倒譜突顯峰值(CPP)作為發(fā)聲態(tài)參數(shù),同時,通過F2共振峰起點值,來觀察過渡音征對塞擦音發(fā)音部位的表征。
(四)統(tǒng)計方法
我們選擇混合效應線性模型(LME)進行統(tǒng)計建模,以進一步確定哪些聲學參數(shù)能夠顯著區(qū)分不同發(fā)音方法和發(fā)音部位的塞擦音。模型中的固定因素為發(fā)音部位(舌尖音、舌葉音、舌面音)和中古來源(全清、全濁),隨機效應為發(fā)音人。針對每個聲學變量單獨運行模型。本次實驗采用R語言中的lme4軟件包進行所有分析,并采用lmerTest包的Anova函數(shù)中的卡方檢驗,以獲得p值。
三、實驗結果
本次的實驗結果分為兩個部分予以報告。首先,對塞擦音本身的時域和頻域參數(shù)進行統(tǒng)計比較,觀察各參數(shù)對不同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的可區(qū)分性。其次,分析了韻母的相關參數(shù),進一步討論全清和全濁音節(jié)的發(fā)聲態(tài)差異。
(一)輔音段聲學分析
我們按照發(fā)音部位和清濁來源,對吳語諸暨話塞擦音聲母的頻譜重心、分散度、頻譜峰度、頻譜偏度、頻譜頂點、過零點、時長、音強等多個聲學參數(shù)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建模。得出的統(tǒng)計結果,具體如表1所示:
在表1中,ns表示p>0.05,*表示0.01<p≤0.05,**表示0.001<p≤0.01,***表示0.0001<p≤0.001。其中,p<0.05表示該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表1的統(tǒng)計結果,五項頻域參數(shù)(四個譜矩參數(shù)以及頻譜頂點)和過零點,都無法區(qū)分全濁來源和全清來源的塞擦音。值得注意的是,在摩擦段時長和音強方面,古全濁來源的塞擦音顯著長于全清來源的塞擦音,而且音強更強。關于發(fā)音部位的差異,每個聲學參數(shù)都在不同程度體現(xiàn)出區(qū)分效果。其中,頻譜重心和頻譜頂點能夠較為理想地區(qū)分三個發(fā)音部位的塞擦音:舌尖塞擦音的頻譜重心是最高的,舌葉音其次,舌面音最低,并且都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散度、頻譜偏度、過零點和音強,在區(qū)分舌葉音和舌面音方面缺少實際價值,但是能夠有效地將這兩個部位的塞擦音與舌尖塞擦音區(qū)別開來。作為補充,摩擦段時長能夠反映舌葉音和舌面音之間的差別。
(二)韻母段聲學分析
音類的區(qū)別特征在感知上可由相鄰音段的信息來提示,聲母中會帶有韻母的信息,韻母中會帶有聲母的信息,這種現(xiàn)象稱為“音征互載”[23](P231)。基于吳語濁塞音的實驗研究表明,清濁輔音的音征也表現(xiàn)在后接元音段的發(fā)聲特征上。我們進一步分析了諸暨話中全濁、全清塞擦音音節(jié)韻母段的發(fā)聲參數(shù)和過渡段共振峰值。發(fā)聲態(tài)的聲學參數(shù)通常選用諧波差,這些參數(shù)主要反映了聲帶閉合速率的區(qū)別,速率越低則數(shù)值越大,與之相應,其氣化程度也越強[24]。不過,諧波差分析一般建議使用低元音,因為第一共振峰距離第一、二諧波較遠,對其振幅影響較小[25](P27)。由于本實驗負載詞的韻母都為高元音,因此,我們選用倒譜突顯峰值進行分析。CPP測量比諧波差值更為穩(wěn)定,一般來說,氣聲態(tài)的CPP值小于常態(tài)發(fā)聲的CPP值。共振峰過渡用以進一步探討聲母發(fā)音部位的差異,我們選擇了F2的起點頻率,采用腳本對韻母段等距離提取10個共振峰值,選取第二個采樣點的共振峰值進行分析(第一個采樣點的頻率可能并不穩(wěn)定)。具體如圖1、圖2所示:
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濁塞擦音的CPP顯著低于全清塞擦音(β=0.6542±0.1413,df=30.1633,t=4.629,p<O.0001)。F2起始頻率則存在發(fā)音部位和清濁的交互作用,在舌尖音和舌葉音中,全濁塞擦音音節(jié)的F2起始頻率都顯著偏高(β=70.16±19.4,df=109,t=3.623,p<0.001;β=52.75±19.1,df=105,t=2.767,p<0.01);在舌面音中,二者無顯著差異??梢源_定的是,CPP所反映的趨勢,表明了全清音節(jié)與全濁音節(jié)在韻母段的發(fā)聲態(tài)差異。
四、基于機器學習的塞擦音分類預測
隨著實驗手段的發(fā)展和量化分析的引入,語音學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也成為可能??梢哉f,機器學習是大數(shù)據(jù)分析強有力的工具。對于機器學習而言,分類問題是基礎,很多應用均是從分類問題演變而來的。機器學習有多種學習方式,最常見的是監(jiān)督學習和無監(jiān)督學習。所謂“監(jiān)督學習”,是指通過已知的數(shù)據(jù)集,讓機器預測未知數(shù)據(jù)的類別或值。換言之,監(jiān)督學習最常見的目的便是分類與回歸。在本研究中,我們把標記了塞擦音類別的相關參數(shù)進行學習訓練,來探索相關聲學參數(shù)或線索對于塞擦音分類的效果。
這里運用多層感知機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算法來構建分類預測模型。首先使用8個塞擦音音段本身的聲學參數(shù)進行分類。將80%的樣本分配為訓練集,20%的樣本分配為測試集。結果顯示,對不同清濁來源的分類正確率為55.8%。其中,對全濁來源塞擦音的分類正確率為57.8%,對全清來源塞擦音的分類正確率為53.8%。相對而言,對不同發(fā)音部位的分類正確率較高,達到了81.9%。其中,舌尖音的判別率最高,為95.1%;舌葉音次之,為82.6%;舌面音較低,為67.9%。加入CPP和F2起點值之后再次建模,對不同清濁來源的分類正確率提高到63.2%,其中,對全濁來源塞擦音的分類正確率提高到64.0%,對全清來源塞擦音的分類正確率提高到62.4%。對不同發(fā)音部位的分類正確率則提高到95.0%,其中,舌尖音的判別率為97.9%,舌面音為93.6%,舌葉音為93.5%。
基于塞擦音本身參數(shù)的分類結果顯示,發(fā)音部位的分類效果要明顯好于全清和全濁分類,而增加韻母段參數(shù)則可以提高清濁音的分類準確率。因此,我們認為,全清全濁兩類字(音節(jié))的差異需要通過韻母段的發(fā)聲特征來體現(xiàn)。
五、討論
上文主要從聲學角度出發(fā),對吳語諸暨話清濁塞擦音對立的實現(xiàn)形式進行了探討。首先,分析了塞擦音音段本身的頻域和時域參數(shù);其次,根據(jù)以往的研究經(jīng)驗,闡述了后接韻母的主要特點(CPP和F2起點值);再次,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對塞擦音聲母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進行自動分類和預測。當前的實驗結果,也為音位歸納、音系描寫、音變方式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諸暨話舌葉塞擦音單列的合理性
在我們測量的參數(shù)中,頻譜重心和頻譜頂點系統(tǒng)區(qū)分了三個發(fā)音部位,反映了三組塞擦音中細微的構音差異。一般而言,共振腔越小,頻譜重心越高,在發(fā)音動作上對應為收緊點越靠前,表1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了這一趨勢。分散度、頻譜偏度、過零點、音強能夠區(qū)分舌尖音和舌面音,但是并沒有顯示舌葉音和舌面音的差異顯著性。這一結論可以印證傳統(tǒng)調查的音系處理結果,《當代吳語研究》[13]、《諸暨縣志》[14]、顧春蕾[26]等的研究,都未單列舌葉塞擦音,而是將舌葉音與舌面音歸并。從分布上看,孫宜志等[16](P5)所列的[? ?? ?]與[? ?? ?]是互補的,前者只拼單元音韻母,后者則拼齊齒呼復韻母。齊齒呼復韻母中的介音[i]音值,實際是1號元音,但是單元音韻母的/i/在聽感上帶有舌葉化色彩。在我們的調查中,其音值介于普通話的舌尖元音[?]和前高舌面元音[i]之間,并且聽感上略微偏后。按照IPA規(guī)范,我們認為,其嚴式音標可轉寫為[??]?!吨T暨縣志》將該音處理成
[i][14](P909),孫宜志等處理成[?][16](P5),以體現(xiàn)跟[? ?? ?]相拼的[?]的對立。漢語音節(jié)的聲韻結構特點決定了聲母、韻母是互相影響的,而后接元音的逆同化作用則會使聲母輔音在某些特征上發(fā)生變化。以往研究對帶舌葉色彩的塞擦音、擦音和元音實際音值的處理有不同方式,多數(shù)文獻并未單列舌葉音一類,同時歸并了單用的[??]和作介音的[i],但是并沒有作詳細的音系說明,不利于讀者對實際音值的把握。從實驗結果來看,摩擦時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舌葉與舌面的分立。本文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對舌葉音的分類正確率達到80%以上,對舌面音的分類正確率達到65%以上,這一結果較為理想。我們認為,即使不為帶有舌葉色彩的塞擦音單獨設立一組音位,也應當通過充分的音系說明來體現(xiàn)這種差異。因此,孫宜志等的處理方式,更能反映諸暨話塞擦音的語音細節(jié)。作者單列了舌葉音塞擦音聲母,并在音系說明中指出,與之相拼的[?]的發(fā)音為舌的中間部位;發(fā)音時舌頭的中間部位弓起,實際為舌葉音,但是因為無相應的國際音標,今用[?]表示[16](P5)。
(二)濁塞擦音非帶音——談音位記音問題
本實驗基于吳語諸暨話錄音材料,通過聲學分析發(fā)現(xiàn),全清、全濁來源的塞擦音在時長和音強上存在差異,但在聲帶振動方面不存在差異。單純使用塞擦音音段本身的聲學參數(shù)進行機器學習的分類和預測,對全清全濁來源的分類正確率只能達到50%強,而增加韻母段參數(shù)后,則可以提高分類準確率。同時,時長和音強的差異對清濁分類有一定貢獻,盡管這種差異很少被文獻報道或重視,但有可能是濁塞擦音清化的一種殘留現(xiàn)象。總的來說,從共時層面看,“濁”塞擦音的頻譜特征跟“清”塞擦音是一樣的。通過對韻母段的考察,全濁來源的塞擦音音節(jié)確實具有更高的氣化程度。因此,從實驗結果來看,諸暨話的濁塞擦音并非帶音,其表現(xiàn)同目前報告的北部吳語濁塞音音節(jié)的特點基本一致,即韻母存在氣嗓音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以往大多數(shù)關于北部吳語的傳統(tǒng)調查,將濁阻塞音音值記為[b d g dz ?]這類符號,并沒有從細節(jié)上充分反映出這些方言的語音特點。其潛在的問題是,在進行跨方言的濁音比較時,轉寫符號的處理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對跨地域的濁音現(xiàn)象的判斷。
我們注意到,現(xiàn)在對“濁音走廊”范圍的贛語以及一些湘語的濁音記錄,仍然比較混亂;對同一方言點的音值處理,也產生了不送氣濁音和送氣濁音的爭議。由于該地域范圍還存在著“次清濁化”的特殊現(xiàn)象,如果對音值處理不到位,則會影響到演變路徑構擬的合理性。目前,我們正在開展該地域濁音的實驗研究,這里分享一些調查經(jīng)驗,并對濁音音位記音問題進行探討。如前所述,“濁音”聲母的“濁”有可能是來自韻母段,但是在操作層面,則難以把發(fā)聲要素獨立處理成一個音位。同時,由于塞音、塞擦音三分是吳語分區(qū)的“鐵律”,因此,考慮到音系調查的實際情況,我們仍在現(xiàn)有的描寫體系基礎上討論聲母的記音處理。關于聲母音值,趙元任曾區(qū)分出[b bh p? b? ‘b ?b]幾類與濁音相關的音[27](P515)。
其中,后三個都是真濁音(爆破前有聲帶振動),因此,我們著重探討前三個用于記錄清音濁流情況的合理性。Heffner也曾使用[b d ɡ]來表示英語元音間的不送氣塞音,并在習慣上把這幾個音用于描寫語流音變的情況[28](P132)。Keating指出,一般來說,很難講清楚[p t k]和[b d ɡ]有什么區(qū)別。前者有時候表述為“強音(fortes)”或“緊音(tense)”,而后者可以說是“弱音(lenis)”或“送音(lax)”,但關于它們的區(qū)別特征,通常是模糊甚至矛盾的[29]。趙元任對[p]和[b]的區(qū)分也是一強一弱,上海話全清塞音跟北京話全清塞音就體現(xiàn)出這類差別。其中,[bh]被定義為弱送氣,以南昌話為代表;[p?]是強音加濁音送氣,以上海話為代表。將吳語的“濁流”描寫成[?]可以體現(xiàn)出其特點,但對[?]的定性有不同看法。高本漢指出,[?]是作為聲母的,只見于元音的前頭,是濁塞音或濁塞擦音后的一種濁的送氣[30](P195)。趙元任則認為,[?]是元音的形容性成分[31](P223)。從語音的基本表現(xiàn)來看,至少對于吳語諸暨話來說,[?]難以被視作獨立的音段。這里以[a]韻母字為例,比較吳語諸暨話和湘語榮家灣話全清、次清、全濁三個來源的塞擦音音節(jié)的語圖表現(xiàn)。具體如圖3、圖4所示(見右欄):
從圖3、圖4可以看出,諸暨話和榮家灣話的濁音音節(jié)表現(xiàn)有所不同。榮家灣話有“次清濁化”的現(xiàn)象,“差”“茶”的韻母段開頭部分音強較低,摩擦很重;諸暨話的全濁字則沒有這個特點。曹劍芬對常陰沙話的聲學和氣流氣壓進行了實驗,并未發(fā)現(xiàn)韻母元音前存在[?]的證據(jù)。作者更認可趙元任所提出的吳語[?]是韻母的形容性成分的觀點,她認為,即使存在[?],也沒有想象得那么長。因此,曹文把常陰沙話的記音處理為[p? t? k?][6]。我們贊同曹劍芬的處理方式,像榮家灣的濁音或許可以標記出獨立的[?]音段,但諸暨話、常陰沙話這樣的吳語的濁音跟榮家灣的情況有所不同,用上標的[?]來標示韻母段氣聲這種“形容性成分”,可以作為當前的權宜之計。盡管榮家灣話和諸暨話的韻母特點可以歸入到發(fā)聲類型的討論,并且關于發(fā)聲類型的區(qū)分,已經(jīng)發(fā)展出相對成熟的理論框架,但是這類理論還不能很好地整合到當前的方言音系描寫中。如前所述,為了照顧田野調查的記音傳統(tǒng),本文只討論聲母層面音位處理的適用性和合理性。我們認為,根據(jù)目前已更新的語音知識,區(qū)分不同表現(xiàn)的濁音,對于音系描寫是很有必要的,圖3、圖4就展現(xiàn)了這些跨地域、跨方言的音類區(qū)別,能夠為濁音演變趨勢的探討提供更多的語音細節(jié)。
(三)全濁聲母演變的單位和方式
充分描寫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厘清語音演變的過程和機制。吳語塞擦音聲母音節(jié)的清濁差異跟塞音聲母音節(jié)表現(xiàn)一致,則意味著吳語全濁來源的塞音、塞擦音存在平行演變的特點。關于吳語全濁聲母的演變方式,據(jù)曹劍芬推測,清化之前的全濁聲母,或許實質上就是一種“濁音濁流”的輔音,即由常態(tài)的聲帶振動產生常態(tài)嗓音后,又隨氣化的聲帶振動產生了氣嗓音,到了《切韻》時代,常態(tài)的聲帶振動喪失以后,則清化為一種“清音濁流”的輔音[32]。陳忠敏也提出了相同的構想,同時還考慮到濁塞音和聲調的協(xié)同演化模式:濁塞音(VOT<0)>濁塞音/清塞音(VOT≥0,氣嗓音,低調)>清塞音(低調)[33]、[34]。吳語的聲母清濁與聲調陰陽是相互綁定的,吳語的聲調格局往往是“陰高陽低”。從大部分吳語的情況來看,當全濁聲母仍保留濁音的時候,除了帶氣流的次清聲母以外,聲調之間是難以突破聲母“清—濁”的界限發(fā)生合并的[35](P39),陰陽調的合并似乎只能發(fā)生在濁音清化之后[36]。上述假設主要是基于發(fā)音(語音產出)層面的總結,這些觀點都顯示出吳語全濁聲母的演變不是獨立進行的,濁音聲母的演變涉及韻母的發(fā)聲態(tài)與聲調的基頻走勢。也就是說,全濁聲母字是在整個音節(jié)中以一種內部要素的動態(tài)調整的方式發(fā)生變化。
在語音感知層面,語音學研究已經(jīng)提出“音征互載”的觀點,這表明在一個語音序列中,單個音段的感知線索不僅是在該音段本身,甚至可能不是其音段本身。這種語音知覺特性的發(fā)現(xiàn),啟示語言學研究者在討論語音演變時,如果只考慮音段本身,將會陷入孤立靜止的機械主義。對于漢語濁音的演變問題,應當放在整個音節(jié)中進行觀照。已經(jīng)有研究發(fā)現(xiàn),音節(jié)是漢語口語單詞產出中的近似語音單位,而在英語和其他印歐語言中,音段則是近似語音單位[37]、[38]。普通話使用者檢索整個音節(jié)單元,并使用它們來指導進一步的語音編碼,歐洲語言使用者則檢索沒有明確音節(jié)中介的單詞或語素音段[37]。由于漢語的漢字與音節(jié)具有一一對應的特點,音節(jié)的邊界是非常明確的,因此,音節(jié)作為漢語者最基本的語音心理單位是可以理解的,同時,音節(jié)也可能會成為音變的基本單位。像濁音清化和次清濁化這樣的音變現(xiàn)象,雖然表面上有可能是音段或音類的變化,但實際上或許是基于音節(jié)的變化,這樣也能更好地理解它的跨音位共變特性。
總的來看,漢語清濁音轉換的問題,是整個音節(jié)內部的動態(tài)調整,從感知上說,它也是聲學線索的權重再分配,Jiang等的吳語實驗已經(jīng)表明這一點[39]。在建立這一認識之后,我們進一步要討論的是:這種變化方式在理論層面可以納入到哪種音變模型中。目前,學界通常將音變模式歸納為三類:連續(xù)式音變、擴散式音變、疊置式音變。王洪君指出,前兩種音變屬于單系統(tǒng)的自然音變,疊置式音變則屬于多系統(tǒng)接觸競爭的音變[40](P437)。吳語全濁聲母的讀音不存在文白疊置關系,因此,它與疊置式音變無關。關于另外兩種音變類型,連續(xù)式音變的基本單位是音位的音值,Paul認為,音值就是以偏差漂移的方式發(fā)生變化,并且其驅動力是發(fā)音省力[41]。相對而言,擴散式音變在音變單位的處理上更加靈活,可以兼容不同大小的語言單位,它強調的是某種變化在較大范圍中的傳播。從語音學實驗結果來看,吳語濁音的氣嗓音引起低調頭,可以認為是一種連續(xù)變化。由于兩者存在內在生理限制,因此,這種變化并不宜看作是發(fā)音省力。同時,由于清濁字的對立是多個聲學線索共同作用的結果,其變化主要是以權重調整方式進行的,因此,在不同個體、不同字音中的變化是不盡相同的,就此而言,它又具有擴散式音變的特點。這也反映了連續(xù)式音變和擴散式音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在不同層面對語音變化進行解釋。
六、結語
本文對諸暨話全濁塞擦音聲母音節(jié)的10項聲學參數(shù)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以諸暨話為案例的北部吳語的全濁塞擦音已經(jīng)清化,統(tǒng)計表現(xiàn)和多層感知機的機器學習分類結果,均支持這一結論。這為討論“清音濁流”現(xiàn)象提供了關于塞擦音的實驗性數(shù)據(jù)。根據(jù)推斷性統(tǒng)計模型和機器學習的結果,我們闡述了諸暨話舌葉塞擦音單列的合理性,并且從共時和歷時層面,進一步討論了全濁聲母的音位處理問題和演變方式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區(qū)分不同的濁輔音,這種區(qū)分對于方言語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我們還指出,北部吳語全濁塞擦音聲母的表現(xiàn),與全濁塞音聲母的表現(xiàn)相一致,即“濁音感”主要來自后接韻母段的氣聲發(fā)聲。這表明吳語全濁來源的塞音、塞擦音存在平行演變的特點,也就是說,音系格局影響了“濁音”演變的系統(tǒng)表現(xiàn)。這類演變以音節(jié)為基本單位,它是符合漢語的語音特點與語音生理機制的。
參考文獻:
[1]趙元任.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詹伯慧,李如龍,黃家教,許寶華,等.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3]張琨.論吳語方言[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二分冊,1985.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石鋒.蘇州話濁塞音的聲學特征[J].語言研究, 1983,(1).
[6]曹劍芬.論清濁與帶音不帶音的關系[J].中國語文, 1987,(2).
[7]任念麒.上海話發(fā)聲類型和塞輔音的區(qū)別特征[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8]沈鐘偉,王士元.吳語濁塞音的研究——統(tǒng)計上的分析和理論上的考慮[A].王士元.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9]陳忠敏.吳語清音濁流的聲學特征及鑒定標志——以上海話為例[J].語言研究,2010,(3).
[10]王軼之,陳忠敏.吳語全濁塞音聲母的感知研究——以上海話為例[J].語言研究,2016,(2).
[11]張婉琪.北部吳語阻塞音的聲學實驗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12]傅國通,方松熹,蔡勇飛,鮑士杰,傅佐之.浙江吳語分區(qū)[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增刊).
[13]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4]諸暨縣志編纂委員會.諸暨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5]徐越.浙江吳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16]孫宜志,陳楊積,程平姬,林丹丹.浙江方言資源典藏·諸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17]周斯文.諸暨市直埠鎮(zhèn)方言語音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18]鐘文悅.諸暨南部地區(qū)方言音韻比較研究類[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19]陳鋼.諸暨方言語音研究[D].紹興:紹興文理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20.
[20]Forrest,K.,Weismer,G.,Milenkovich,P. amp; Dougall,R.N.Statistical analysis of word-initial voiceless obstruents:preliminary data[J].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8,(1).
[21]Mays,C. amp; Beckman,M.An acoustic study of affricates in the Songyuan dialect of Mandarin Chinese[A].The 22nd Annual CIC SROP Research Conference[C].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8.
[22]?ygis,M.,Pape,D. amp; Jesus,L.M.(Non-)retroflex Slavic affricates and their motivation:Evidence from Czech and Polish[J].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2012,(3).
[23]鮑懷翹,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增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4]凌鋒,史濛輝,袁丹,沈瑞清.發(fā)聲態(tài)研究的相關問題與VoiceSauce的使用[J].方言,2019,(4).
[25]孔江平.論語言發(fā)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26]顧春蕾.浙江諸暨方言同音字匯[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9).
[27]趙元任.中國方言當中爆發(fā)音的種類[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四分冊,1935.
[28]Heffner,R.M.S.General phonetics[M].Madiso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0.
[29]Keating,P.A.Phonetic and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stop consonant voicing[J].Language,1984,(2).
[30][瑞]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M].趙元任,李方桂,羅常培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
[31]趙元任.聽寫倒英文[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二分冊,1930.
[32]曹劍芬.漢語古今聲母與聲調演變關系一瞥——從吳語濁聲母的語音性質看古今聲母演變與聲調演變的內在聯(lián)系[A].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五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3]陳忠敏.氣嗓音與低調[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15,(1A).
[34]陳忠敏.音類的音征與語音演變[J].語言科學,2022, (6).
[35]王莉寧.漢語方言聲調分化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
[36]潘悟云.關于漢語聲調發(fā)展的幾個問題——讀王士元先生的A Note on Tone Development[J].中國語言學報, 1982,(2).
[37]O’Seaghdha,P.G.,Chen,J.Y. amp; Chen,T.M.Proximate units in word production:Phonological encoding begins with syllables in Mandarin Chinese but with segments in English[J].Cognition,2010,(2).
[38]Wang,J.,Wong,A,W,K. amp; Chen,H.C.Time course of syllabic and sub-syllabic processing in Mandarin word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the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J].Psychonomic Bulletin amp; Review,2018,(3).
[39]Jiang,B.,Clayards,M. amp; Sonderegger,M.Individual and dialect differences in perceiving multiple cues:A tonal register contrast in two Chinese Wu dialects[J].Laboratory Phonology,2020,(1).
[40]王洪君.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1]Paul,H.Prinzipien der Sprachgeschichte[M].Halle:Max Niemeyer,1880.
The Acoustic Study on the Unaspirated Affricates in CV Syllables of Zhuji Wu Chinese
Chen Yufeng1,Yang Jing2
(1.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2.Department of Chin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 Zhuhai 519082,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Qingyin Zhuoliu(清音濁流)” of Wu dialec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plosive initials, but lacks the investigation of affricate initials. This paper is an investigation of affricate-initial syllables in Zhuji Wu dialect. By analyzing 10 acoustic paramet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so-called voiced-affricate initials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o-called voiced-plosive initials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at is, the auditory impression of [+voiced] mainly comes from the breathy voicing of following rime. Beside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ationality of independent category of blade affricates in the Zhuji dialect,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voiced consonants transcription. A reasonable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voiced sounds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discussion of sound variation. In addi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plosive-initial syllables and affricate-initial syllables from Wu dialec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evolution, and that this evolution takes syllable as the basic unit, which accords with the syllab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speech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Key words:Wu Chinese;Zhuji dialect;voiced initial;affricate;initial;monosyllabic analysis;acoustics
作者簡介:1.陳禹風,男,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2.楊" 婧,女,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珠海)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