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羅 斯,代江帆
(1.滇西應用技術大學 普洱茶學院,云南 普洱 665099;2.昆明七彩云南慶灃祥茶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599)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藝則是茶道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藝對于茶文化的繼承、創(chuàng)新與弘揚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恫杷噷W》作為我國涉茶與非涉茶專業(yè)院校的課程之一,一方面需與行業(yè)用人、崗位要求及技術進步相結合,另一方面更要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茶藝人才[1]。如何針對不同學歷層次與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開設《茶藝學》課程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為《茶藝學》課程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微課自2011年下半年問世以來,經(jīng)過多年的歷練與磨合,目前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教學模式[2]。微課在《茶藝學》課程教學設計中的合理應用與創(chuàng)新實踐,可以為教學設計與開展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課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背景下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教育技術,被國內許多專家學者賦予了不同的定義,其中胡鐵生老師定義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微課程;華南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認為微課是在線教學視頻;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認為微課是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3][4]?;ヂ?lián)網(wǎng)信息飛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也是信息的主要受眾群體,同時也是信息傳播的主要群體,科技的發(fā)展促使移動設備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而微課是移動學習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應用微課是勢在必行的。
《茶藝學》作為高校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之一,對于我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茶文學與藝術、茶藝與茶道等多方面的知識都有系統(tǒng)的教學要求,通過《茶藝學》課程的開展,不僅可以讓學生探討茶藝知識、體驗茶藝生活、研究茶藝美學,更能發(fā)揚并繼承茶藝精神與中國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內涵[5]。以上述教學目標為基準,縱觀各高校所開設的《茶藝學》課程教學模式與方式,目前主要存在著教學內容迭代慢、教學方法單一、考核方式單一等共性問題。有鑒于此,微課應用在《茶藝學》課程教學設計中的意義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茶藝學》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圍繞著中國茶文化與茶藝文化開展,包括茶藝概述、茶藝六要素、茶藝禮儀、茶藝表演創(chuàng)編等,《茶藝學》課程的參考教材與輔助教材均對以上內容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但是,茶文化與茶藝文化的發(fā)展時刻反映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遷,在當前弘揚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推動傳統(tǒng)文化與茶藝更好結合?如何以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創(chuàng)新弘揚與發(fā)展茶藝文化?以上都是時代賦予《茶藝學》課程教學的新的命題。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是非常符合《茶藝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是當下學生在頻繁接觸碎片化知識的背景下的一項有效補充[6]。
例如,在“茶藝禮儀”這一部分教學內容的講授中,囿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只能將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點逐一講授,但“茶藝禮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傳統(tǒng)美德視閾下的眾多分支之一,課堂教學只能滿足學生對于理論與技能的基本要求,對于內核知識體系的拓展學習就有賴于課外的拓展學習,利用微課的方式,教師可以線上搜集或自行錄制關于“茶藝禮儀”的相關拓展知識點,將其推送至學生移動設備中。由此可以很好地拓展課內知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不斷加大教學互動的力度,通過微課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茶藝學》主要采用的仍然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理論教學部分,普遍采用教師為主導的單方面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部分,也以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方式開展教學。理論與實踐均以教師為主導,缺乏教學創(chuàng)新更無法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動性,教學模式與方式亟待改革[7]。
微課融入《茶藝學》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路徑可以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在理論方面,以微課為把手可以輔助完成多種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例,課前發(fā)布微課進行知識點解讀,課中學生分組講解對知識點的理解、解答微課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提問檢驗學生學習與體會程度,課后利用微課進行總結與提升。由此可以將教學主體由教師轉換為學生,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其次,在實踐方面,通過融入微課,將教師演示、學生模仿轉換為微課講解、學生與教師一同分析內化后演示,由此教師能夠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提升師生互動與課堂活躍度。
微課是一種以知識為內容、以視頻為載體、以交流為手段、以素養(yǎng)為目的的網(wǎng)絡互動方式。將微課融入教學的關鍵在于基于學生的需求創(chuàng)作微課,要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應深入了解學生的需求,精準厘清重難點,明確微課主題。微課是傳統(tǒng)課堂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不僅能給學生提供情境化學習的氛圍,還能讓教學目標層次分明,學生也能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8]。
微課融入《茶藝學》課程教學設計是當今文化自信與茶文化復興的教育應有之義。
微課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背景下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教育技術,在《茶藝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依循自己的獨特思路來開展課程教學設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茶藝學》課堂教學活動中。
首先,授課教師應在《茶藝學》課堂教學中,融合微課與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深刻領悟并掌握知識,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教學設計總體思路概括為:一個核心、兩條主線、三個抓手,具體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解決微課視閾下《茶藝學》課程教學問題的路徑
以《茶藝學》課程教學內容“茶藝實踐一——茶藝禮儀與行茶儀軌”為例,其教學設計總體可分為六個環(huán)節(jié)。
2.2.1 課程導入。課前,教師通過“學習通”、“微信群”等渠道將提前創(chuàng)作好的微課視頻、課件以及相關的圖文資源等上傳至班群里。其中,微課視頻是以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fā)展、茶藝禮儀在國際外交中的應用等為主題,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貫穿于日常生活與國際背景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欲;課件是授課教師經(jīng)過精雕細琢后的精品資源,課件內容主要圍繞本節(jié)課的關鍵詞“禮儀”展開,交代其背景與溯源。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通”等互動平臺中把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受到的啟發(fā)與期待的課堂內容暢所欲言地表達出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前學習效果。
2.2.2 課程目標。關于課堂教學目標,教師明確列出這堂課的技能知識目標和思政育人目標,并通過“學習通”推送至學生手機端。(如表1)
表1 《茶藝實踐一——茶藝禮儀與行茶儀軌》教學目標
2.2.3 前測。利用“茶藝學交流圈子”分別從技能知識和思政育人模塊各設計一道選擇題推送至學生手機端,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模塊前測包括上節(jié)課已學習的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和該次課即將學習等內容,采用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形式;思政模塊的測試題則選用多選題。通過線上前測,既對前面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了鞏固,又考察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便于課堂參與式學習過程的順利實施。
2.2.4 參與式學習。首先,教師簡單回顧課前發(fā)布的相關微課視頻,并將具有代表性的學生留言截圖公布在幻燈片中,對其進行評論。與此同時,再次深層解讀課程思政育人要點,引導學生共同完成課程思政要點的教學目標。
其次,實踐教學內容講解時,應提前理清重難點并拍攝制作相對應的微課視頻,在課堂講解過程中以共同觀看微視頻、同步完成實踐技能操作的方式組織教學,將課堂模式由“教師演示,學生模仿,教與學分割”轉化為“微課演示,教師與學生共同領悟實踐,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由此,教師可與學生更近距離的接觸,從而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實踐技能掌握情況,并及時地給予反饋與指正,引導學生共同達成教學的實踐技能知識目標。
第三,在小組共同展示行茶儀軌過程中,由于教師在講臺上現(xiàn)場演示的模式已轉化為微課提綱挈領的精準演示,教師就可把講臺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分小組上臺演示茶藝儀軌,教師與其他小組共同提出其優(yōu)缺點,進行組間評議,教師把握課堂節(jié)奏,進行適度引導即可。由此,可將課堂歸還給學生,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學習的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
2.2.5 后測。每次課堂講授之后,授課教師均可利用線上推送的方式設置與本堂課相關的客觀題,例如選擇題與填空題等,與此同時,為了更好的檢驗思政育人的目標達成率,設置若干主觀題,例如,你認為茶藝禮儀對于個人、社會及國家分別有著怎樣的作用?
2.2.6 總結。課堂教學后,授課教師以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與知識點,如圖2所示。并將其推送給學生的手機端,學生保存后可隨時復習與鞏固。
圖2 《茶藝禮儀》課程教學內容思維導圖
微課作為高校教學創(chuàng)新中的一項“有力武器”,對于授課教師的教學工作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有著潛在的或已現(xiàn)的重要作用,應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更多地涉獵與探索應用?!恫杷噷W》作為茶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不僅可以完善茶學專業(yè)的教學體系,更能在其他專業(yè)課程中發(fā)揮復興中國茶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微課融入《茶藝學》的課程教學設計中,可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學生為主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生主動思考,教師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方式不斷探索研究”的新理念的逐步實施。與此同時,也可為其他課程的創(chuàng)新開展提供理論基礎與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