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70年代末生人,我對于故鄉(xiāng)泉州的記憶,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城街上,外婆的那座閩南古大厝。今天我想先講南洋三舅公,一個游子漂泊半生,最后葉落歸根的故事。
后城古大厝里的南洋舅公
三舅公總是戴著一頂黑色帽子,款式類似巴拿馬帽,除了一身干凈整潔的西裝、襯衣,還必須打上領帶,穿上擦得锃亮的皮鞋,手拄拐杖才會出門,這是他在南洋生活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20 世紀80 年代的泉州,幾乎沒有人這樣打扮,一開始常常引來異樣的目光。三舅公日常最喜歡的事,便是散步去百源清池畔聽南音,回泉州的幾年間,他結識了不少泉州當?shù)氐摹跋矣选薄?/p>
我母親說,三舅公是在1949 年以前去菲律賓謀生的?!鞍松揭凰环痔铩钡母=ǎ瑤缀踝⒍四莻€年代許多人離鄉(xiāng)背井的宿命,只有出外打拼,才能求得更好的生活。三舅公先在菲律賓站穩(wěn)了腳跟,將在泉州的妻女接過去一起生活,也會定期寄錢與書信回泉州給他的母親,只是,直到1976 年我的外曾祖母離世,他也沒回泉州。
改革開放后,許多離家半生的華僑紛紛回鄉(xiāng)探親,三舅公也帶著一家人回到了后城街的古大厝。住了一段時間,舅奶奶帶著女兒,又回了菲律賓,或許她們更習慣南洋的生活,而三舅公卻選擇獨自留在泉州,直到最后在厝里病逝,再也沒回過菲律賓。
葉落歸根,或許對三舅公來說,不論離家多遠多久,泉州才是他心中真正所念。年少時的離開,緣于生活的不得已,而古稀之年歸來,便再也不愿意離開故土。這或許也是一代又一代泉州游子的共同心聲。
我自己也選擇了出外打拼,雖然沒有三舅公那時的艱辛,但隨著年歲漸長,心中對于泉州的思念也漸深,慢慢可以理解,一個半個世紀都未曾回家的人,在他人生最后階段的選擇。
每個人的來時路與歸途各有不同,但對于向海而生的泉州人,那種勇于探索廣闊天地,不畏風浪前行的生活哲學,是支撐他們走得更遠的動力。愛拼不一定能贏,但不拼,就無法給自己與家人爭取更好的未來,也無法讓此生無憾。
拜拜與喝茶
一輩子離不開的兩件事
我常常對外地友人說,泉州人一輩子離不開兩件事:拜拜和喝茶。因為父母早年離異,我年幼時隨母親搬到了后城街外婆的古大厝,除了頗為自在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和媽媽提著貢品、香燭,跨過八卦溝上的小石橋,步行到涂門街上的通淮關岳廟拜拜。
那時的涂門街還未改造,窄窄的街道兩旁,滿是插著木門板子做生意的店鋪。我也不懂得像母親那樣對著神明念長長的祈福詞,我的任務是看好貢品,并在母親的提示下,給不同的神明磕頭行禮。那時候關岳廟大殿里還可以點香燭,以至于我的眼睛常常被熏得受不了,要跑到有天井的地方透透氣。
涂門街上的寺廟不止這一座,還有供奉孔圣人的府文廟和始建于北宋的清凈寺,三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千百年間,就這樣安靜地比鄰而居。
其實我與這兩座寺廟也頗有淵源,小學時,因為校舍不足,借用了府文廟側廂的幾間房作為新生教室,我也就堂堂正正地在府文廟里上了一年學,可以自稱孔夫子的學生了。上中學時,我膽子還挺大,不時會翻進去清凈寺玩耍,那時寺旁還住著一些戴白帽子的穆斯林,但從來沒有人責罵過我們這些調皮的小孩。這座城市的包容,讓人與人之間多了些理解,也允許不同的文化,共生于此地千年。
說完拜拜,接下來聊一聊喝茶。茶對于泉州人而言,首先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有煙火氣,但也有神奇的魔力。簡單一個茶臺,一把燒水壺,一個蓋碗,幾個茶杯,一包茶葉,可以連接不同狀態(tài)的人:或是閑聊家常,或是暢談古今,或是生意往來,或是求個清凈。
小時候我總會喝外婆廚房大茶壺里的茶水解渴,一大碗喝下去,清涼直透心間。后來,喝茶更多是感受獨特風土與工藝所賦予的不同香氣和韻味,茶席也成了我每天用來安放心靈的道場。因為母親也喜歡喝茶,所以每次回泉州,我總會陪她品茶,聊一聊工作與生活的事,茶也成了連接我們情感的紐帶之一。
后來才得知,外曾祖母的娘家曾經營著清朝與民國時期泉州知名的泉苑茶莊。鼎盛時期,僅正月和二月的收入,就足以支撐茶莊一年的開銷,而剩下十個月的營業(yè)額,都是利潤。泉苑茶莊最負盛名的茶品,便是“水仙種”與“鐵羅漢”,一斤“鐵羅漢”的價格高達56 塊銀圓,而普通人一個月的收入才1 塊多銀圓。
但喝茶對泉州人來說,豐儉隨人,在這座城市,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覺得舒服的喝茶之道。
換著花樣吃牛肉的城市
泉州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尤其是在飲食上。
在農耕時代,耕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不得妄殺。但是千百年來,牛肉卻在泉州人的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泉州有大量的牛肉菜品,包括牛肉羹、泉州牛排、牛雜、牛尾等,在大街小巷中,分布著數(shù)量眾多的牛肉餐館。追根溯源,隨著海外交通的繁盛,唐代以后,不少外國商人來泉州居住,到宋元時期就更多了。他們多集中居住在城東南一帶,其中以阿拉伯人居多,他們到泉州經商、傳教,甚至在此定居、結婚、生子。供應這么龐大數(shù)量穆斯林的飲食,光靠老死和病死的耕牛,是遠遠不夠的,推測當時泉州就有專門養(yǎng)殖和宰殺牛的地方。
所以,古代海洋貿易的興盛,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泉州這座城市的飲食習慣。作為“衣冠南渡”的中原遺民后裔,泉州是南方少有種植小麥、黍、豆類的地區(qū),至今依然保有明顯的北方飲食風俗。但由于長時間與不同宗教、文化的接觸和交流,也讓它接納了穆斯林,讓他們將牛肉端上了泉州的餐桌。
泉州最具代表性的牛肉美食是泉州牛排。這道菜出現(xiàn)的時間并不是很早,可能也就在近一百多年間。不同于我們認知里的西式牛排,它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燉煮手法,又加入了大量來自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的香料,比如姜黃、丁香、胡椒等。從一道泉州牛排,便可窺見泉州人“海納百川”的精神:只要是好的,一切皆可為己所用。
宋元時期的泉州,千年前的“紐約城”
自從2021 年泉州成功申遺后,游客人數(shù)快速攀升,來客還給泉州冠以“神仙人間辦事處”的昵稱。這片土地上各種不同宗教的興盛,其實緣于泉州優(yōu)良的港口條件和通商環(huán)境,吸引了“市井十洲人”會聚于此。泉州不僅外銷絲綢、陶瓷、茶葉,還進口產自阿拉伯半島到婆羅洲一線的珍珠、香料、棉布、胡椒、珍稀木材、海貨,以及諸如海參與燕窩等舶來的食物和藥材。
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僅是全球各地的珍貴貨物、人口、技術和文化,更賦予了泉州“四海一家”的開放胸懷。宋元時期,這里尊重并優(yōu)待所有來往的商人,一路超越寧波、廣州,躋身世界級貿易港口,與地中海亞歷山大港齊名。泉州設有供番商居住的“番坊”,無界線,無防御,其間也有中國人居住,彼此和睦往來。不同語言與文化的人在泉州聚集,經商、傳教、生活,乃至繁衍不息。在“海納百川”與“重商”的精神之下,泉州的國際化程度堪稱宋元時期的紐約。
盡管元末戰(zhàn)亂及明清的海禁政策,導致泉州港的輝煌不再,但這座城市向外求索、對內包容的性格和精神,始終延續(xù)至今。那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拈}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中唱道:“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边@種不服輸?shù)捻g性,已融進了泉州人的骨血,縱然經歷低谷,但從不會放棄拼搏。
貓叔,生活方式媒體人與茶人,重度酒店控,去過時尚的名利場,現(xiàn)在是個旁觀者,熱愛中國古代藝術與傳統(tǒng)手工藝,中國茶十級茶癡,常駐北京,云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