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秦穆公使公子縶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縶吊公子之憂,又重之以喪。寡人聞之,得國常于喪,失國常于喪。時不可失,喪不可久,公子其圖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無親,信仁以為親。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公子重耳出見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義?”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縶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無狷潔,狷潔不行。重賂配德,無愛財!”公子夷吾出見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縶曰:“中大夫里克與我矣,吾命之以汾陽之田百萬。丕鄭與我矣,吾命之以負(fù)蔡之田七十萬。亡人茍入掃宗廟,定社稷,且入河外列城五,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不敢當(dāng)公子,請納之左右?!?/p>
公子縶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與公子重耳,重耳仁?!惫涌{曰:“君之言過矣。君若求置晉君而載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晉君以成名于天下,則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進(jìn)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寔為惠公。
(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有刪改)
材料二: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zhàn),召咎犯而問曰:“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于文;繁戰(zhàn)之君,不足于詐。君亦詐之而已?!币蛘杏杭径鴨栔?,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于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鬃勇勚?,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義賞》,有刪改)
材料一:
秦穆公使公子縶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縶吊公子之憂,又重之以喪。寡人聞之,得國常于喪,失國常于喪。時不可失,喪不可久,公子其圖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無親,信仁以為親。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公子重耳出見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義?”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縶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無狷潔,狷潔不行。重賂配德,無愛財!”公子夷吾出見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縶曰:“中大夫里克與我矣,吾命之以汾陽之田百萬。丕鄭與我矣,吾命之以負(fù)蔡之田七十萬。亡人茍入掃宗廟,定社稷,且入河外列城五,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不敢當(dāng)公子,請納之左右?!?/p>
公子縶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與公子重耳,重耳仁。”公子縶曰:“君之言過矣。君若求置晉君而載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晉君以成名于天下,則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進(jìn)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寔為惠公。
(節(jié)選自《國語·晉語》,有刪改)
材料二:
晉文公將與楚人戰(zhàn),召咎犯而問曰:“敵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于文;繁戰(zhàn)之君,不足于詐。君亦詐之而已?!币蛘杏杭径鴨栔?,雍季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蔽墓镁谭钢?,而敗楚人于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鬃勇勚唬骸芭R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p>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義賞》,有刪改)
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詐偽A之道B雖今C偷D可E后將無F復(fù)G非長H術(shù)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惠”是敬辭,與《諫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惠”含義不同。
B.稽首,中國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主時所用。
C.“與”意為“支持”,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失其所與”的“與”含義相同。
D.“納”意為贈送,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及凱旋而納之”的“納”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子縶奉命到狄國吊問重耳,并勸他抓住晉國辦喪事的機會回國繼承君位,重耳在與舅舅子犯商量之后,拒絕了公子縶的建議。
B.公子夷吾私下會見公子縶,表示里克、丕鄭支持自己,如果沒有人主持祭祀安定國家,他愿意割讓河外五座城池來換取秦國的支持。
C.公子縶回國復(fù)命,秦穆公欣賞公子重耳的品質(zhì),公子縶認(rèn)為,立一個不仁的君主來擾亂晉國有利秦國,于是立公子夷吾為晉君。
D.晉文公與楚人作戰(zhàn)前先后咨詢咎犯與雍季,最終采納了咎犯的建議,在城濮擊敗楚人。戰(zhàn)后晉文公給雍季的賞賜卻超過咎犯。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時不可失,喪不可久,公子其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晉文公重耳歷經(jīng)艱辛,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結(jié)合選文概括他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宋公與楚人期戰(zhàn)于泓之陽。楚人濟泓而來。有司復(fù)曰:“請迨其未畢濟而擊之。”宋公曰:“不可。吾聞之也君子不厄人吾雖喪國之余寡人不忍行也?!奔葷串呹?。有司復(fù)曰:“請迨其未畢陳而擊之?!彼喂唬骸拔崧勚?,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陳,然后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zhàn),亦不過此也。
(節(jié)選自《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有刪改)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師敗績。春秋三十有四戰(zhàn),未有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者。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則驕其敵。襄公以師敗乎人,而不驕其敵,何也?責(zé)之也。泓之戰(zhàn),以為復(fù)雩之恥也。雩之恥,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齊之喪,執(zhí)滕子,圍曹,為雩之會,不顧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執(zhí)之。故曰,禮人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則反其知。過而不改,又之,是謂之過,襄公之謂也。古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也,豈曰以報其恥哉?宋公與楚人戰(zhàn)于泓水之上。司馬子反曰:“楚眾我少,鼓險而擊之,勝無幸焉?!毕骞唬骸熬硬煌迫宋#还ト硕?,須其出?!奔瘸觯浩靵y于上,陳亂于下。子反曰:“楚眾我少,擊之,勝無幸焉?!毕骞唬骸安还牟怀闪?。”須其成列而后擊之,則眾敗而身傷焉,七月而死。倍則攻,敵則戰(zhàn),少則守。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道之貴者時,其行勢也。
(節(jié)選自《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有刪改)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吾聞之也A君子B不厄C人D吾雖喪E國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司,泛指官吏,與《廉頗藺相如列傳》“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B.請,文中指請求別人做某事,與《屈原列傳》中“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的“請”意思不同。
C.愛人,意為關(guān)愛他人,儒家認(rèn)為只有“愛人”才能成為有慈愛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謂“仁者愛人”。
D.言而不信,指說話不講信用,其中的“信”字與成語“背信棄義”中的“信”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zhàn),有官吏建議他趁楚軍還未渡過泓水時進(jìn)攻,宋公認(rèn)為不是君子所為,拒絕了。
B.宋襄公因為驕傲輕敵,軍隊人數(shù)眾多卻敗給人數(shù)少的軍隊,《春秋》記載這一場戰(zhàn)役,是為了責(zé)備他。
C.宋襄公在主持雩地會盟時,不顧自己力量不夠,把楚成王請到會,反而被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來。
D.宋襄公沒有聽從臣下建議,兩次錯失攻打楚人的機會,結(jié)果導(dǎo)致作戰(zhàn)失敗,自己也因此受傷,最后身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也,豈曰以報其恥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戰(zhàn)中的失敗,《公羊傳》和《谷梁傳》兩本書分別是如何評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shù)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xiāng)爭權(quán)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痹唬骸按笸踝粤嫌潞啡蕪娛肱c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毙旁侔葙R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dāng)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guān)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shù)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guān),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dāng)王關(guān)中,關(guān)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庇谑菨h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節(jié)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材料二: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备咦嬖唬骸肮湟?,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jì)》)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項王見A人B恭敬C慈愛D言語E嘔嘔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飲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指趁機,其與《過秦論》中“蒙故業(yè),因遺策”句中的“因”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均不同。
B.恨,指遺憾、后悔,其與《鵲橋仙·纖云弄巧》中“飛星傳恨”一句中的“恨”字詞義不同。
C.三秦,項羽滅秦后,以關(guān)中之地分封秦三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因以稱三王或其所轄地。
D.子房,是張良的字,“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個名字,“名”“字”在意思上并無關(guān)聯(lián)。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任命儀式結(jié)束,與漢王謙讓之后,韓信便簡明扼要地給漢王分析了當(dāng)下的形勢,極大地增強了漢王信心。
B.韓信一方面向漢王極力肯定項羽的勇敢、強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確指出項羽只是施與小恩小惠,難得人心。
C.漢王對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評價,折射出其知人善任而又駕馭有方,展現(xiàn)了他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D.“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此乃楚敗漢勝一個原因的總結(jié),也隱含漢王自負(fù)其膽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華在《鴻門宴》研讀中提出“正方:劉邦在鴻門宴上全身而退取決于一文一武兩個助手”的辯題,請你以反方辯手的身份,結(jié)合兩則材料與課文《鴻門宴》,簡要陳述批駁正方觀點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晉熙王昶,字休道,文帝第九子也。元嘉二十二年,年十歲,封義陽王。廢帝即位,為徐州刺史,加都督。昶輕 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責(zé),人間常言昶當(dāng)有異志。
江夏王義恭誅后,昶表求入朝,遣典簽蘧法生銜使。帝謂法生:“義陽與太宰謀反,我政欲討之,今知求還,甚善?!庇謫柗ㄉ骸傲x陽謀反,何不啓?”法生懼,走還彭城。帝因此北討。法生至,昶即起兵,統(tǒng)內(nèi)諸郡并不受命。昶知事不捷,乃夜開門奔魏,棄母妻,唯攜妾一人,作丈夫服騎馬自隨。在道慷慨為斷句曰:“白云滿鄣來,黃塵半天起。關(guān)山四面絕,故鄉(xiāng)幾千里。”因把姬手南望慟哭,左右莫不哀哽。每節(jié)悲慟,遙拜其母。
昶家還都,二妾各生一子。明帝即位,名長者曰思遠(yuǎn),小者曰懷遠(yuǎn),尋并卒。帝以金千兩贖昶于魏,不獲,乃以第六皇子燮字仲綏繼昶,封為晉熙王。
(節(jié)選自《南史·列傳第四》,有刪改)
材料二:
義不可襲者也,君子驗之于心,小人驗之于天。心所弗信,君子弗為。天所弗順,小人無成。徒曰義而遂執(zhí)言以加人則義在外也故辟外義之邪說而亂以不生。
劉昶以宋室懿親,擁拓跋氏之眾三十萬以向壽陽,流涕縱橫,遍拜將士,求泄其大讎,于義無不克者也,而困于垣崇祖之孤軍,狼狽而退;再舉以向甬城,周盤龍父子兩騎馳騁萬眾之中,朒縮旋師。蓋昶者,非可以義服人者也。其奔也不仁,其仕于拓跋氏也不正;而其假于報讎以南侵也,又豫為稱藩于魏之約,以蔑中夏之余緒;則其挾強夷以逞也,乘國之亡而遂其私也。
嗚呼!昶誠拊心而自問,果閔宗國之亡、祖考之不血食、合族之殲死邪?否也?昶方流涕之時,不能自喻,而天下又惡從而喻之?然而天鑒之矣。故憤盈以出,而疲攰以歸,天奪之也。若夫昶之耽榮寵于索虜,則千載以下,可按跡以知心者也。義不義,決于心而即征于外,驗之天而益信,豈可掩哉?
(節(jié)選自《讀通鑒論·卷十六》,有刪改)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徒曰A義而遂執(zhí)B言C以加D人E則義在外也F故辟外G義H之邪I說J而亂K以不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號,與“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意義相同。
B.誅,被殺害。與《屈原列傳》中“兵挫地削”的“挫”用法不同。
C.典簽,劉宋中葉后地方長官之下典掌機要的官員,代替諸王批閱公事。
D.丈夫,可以指成年男子,也可以指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文中指前者。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劉昶起兵造反,但是統(tǒng)轄的各郡都不接受命令,于是劉昶連夜打開城門逃到了北魏。
B.明帝用黃金千兩贖買劉昶沒有成功,就讓第六皇子劉燮繼任劉昶的職位,封為晉熙王。
C.劉昶統(tǒng)率著拓拔氏的軍隊,淚流滿面地巡視各軍營,拜見各位將士,很快攻下了壽陽。
D.劉昶率軍攻打甬城,周盤龍父子兩人騎馬沖入敵軍陣地往來馳騁,使敵軍膽怯而退。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昶輕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責(zé),人間常言昶當(dāng)有異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義不義,決于心而即征于外,驗之天而益信,豈可掩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劉昶不是一個講信義的人。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第37~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