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彬華
(象州縣教研室,廣西 來賓 545800)
將信息技術有效應用于小學學科教學之中,促進學科融合,是當下小學各學科教師的重點研究課題。在教學實踐之中,信息技術逐漸擴大了課程的覆蓋范圍,豐富了教學形式和方法。在課堂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形成聲、光、影結合的多層次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感受沉浸式課堂,提高其學習興趣,以課堂投入度,充分保證小學學科教學質量。
如今信息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y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教育行業(yè)也不例外。在教育工作的各個階段,從業(yè)者都在對信息技術進行大力地開發(fā)利用,促使其盡快與基礎學科教學有機結合,借此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诖?,小學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利用信息技術對現有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結合小學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不斷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以更加輕松、生動的課堂,促進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快速吸收內化。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小學教師不再如以往一般過度關注考試成績,而是在日常教學的一點一滴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1]。通過信息技術與常規(guī)教學工作的有效融合,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保證教師對于班級學情的基本掌握,如此教師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實時調整自身教學方案。信息技術與多媒體設備的結合,還可以化繁為簡,將書本中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識內容,轉化為更加生動且直觀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快速掌握重點、難點。此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也為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能夠通過智能終端設備,隨時隨地對課程視頻進行反復觀看學習,抑或者通過網絡數據庫,查找自身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這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十分有利。
信息技術與其他領域的相關內容深度結合應用于實踐當中,是現今時代發(fā)展的大勢所趨,近年來隨著“萬物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等構思的盛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融合的進度也在不斷加快。國內的大部分小學中,各學科教師已經投身于實踐探索之中,嘗試以多種形式,提高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使用率,同步提升小學素質教育水平。從目前核心素質培養(yǎng)方針的貫徹和推行程度來看,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已經初見成效,為基礎學科教學拓寬了便捷、豐富了內容、創(chuàng)新了方法。
鑒于信息技術是近些年新興起的先進技術,很多教師在短時間內還沒有完全適應信息時代的生活,教學觀念沒有及時轉變,在課堂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利用率不高,也導致了在個別的小學課堂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工作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偏遠地區(qū)的小學,受到資金不足的限制,硬件設施不足以支持新時代的信息化教學,造成信息技術遲遲無法融入基礎課程教學之中。同時,有些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還存在認知不足的問題,認為在課堂中播放PPT,利用計算機完成課件的展示,便是做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也是到目前為止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使用頻次高,但應用效果卻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更多的是教師單方面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會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由于教育理念過度看重考試分數,也使得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了逆反心理。在此情況下,教師急需轉變舊有的教育觀念,將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中心,以滿足其對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為核心目標,教師的角色轉變?yōu)橐龑д?,幫助學生完成基礎知識架構的搭建。
在此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加入,起到了良好的“催化劑”作用。新的時代背景下,各小學教師,應該盡快完成全新教學理念的學習,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的核心要義,更好地貫徹現階段我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教師應對信息技術有基本的了解,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還要具備良好的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意識。為了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各學校應要求教師積極參與相關的交流學習活動,如教學經驗分享交流會。教師需要通過交流學習,不斷深化自身對學科融合的認知,同時適應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所帶來的重大改變,使其深刻認識到將信息技術合理應用于基礎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只有教師團隊在思想理念方面達成共識,才能更好地推行正確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推動我國信息化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2]。
在實際情況中,有部分偏遠地區(qū)的小學,還不具備符合信息化教學的硬件設施。對此,有關部門應該盡可能地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一方面,“節(jié)流”——從政府支出預算中劃分出專項資金進行單獨管理,用于改善偏遠地區(qū)農村小學的基礎建設。在過去的很長時間中,小學教育的資金來源,都是由地方政府直接撥款的,但是受偏遠地區(qū)的地方財政情況影響,學校得到的資金數額往往較為有限。因此,有關部門應及時進行階段性的預算管理,將教育資金劃歸為獨立部門進行管理,對于該部分資金,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他用,并且對每一筆支出都要有詳細的記錄,以便于追溯資金去向和用途,避免出現資金浪費、挪用公款等不良現象。
另一方面,“開源”——吸引社會明投資,拓寬小學教育的融資渠道。以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單一的資金來源顯然不利于小學教育的發(fā)展,也阻礙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的落實,所以有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吸引有意向的優(yōu)質企業(yè)對農村小學進行建設投資,以彌補其資金不足,應建設施較為落后的問題。在吸引投資的過程中,學校和教育部門都需要注意,對于投資公司的嚴格審核,從經營狀況到資金來源,都要全面掌握,以保證小學基礎教育的純潔性和公益性。此外,為了減輕地方財政壓力,還可以聯(lián)合其他學校展開合作,以“一幫一”的形式,從資金充足的高?;蚴鞘聵I(yè)單位處獲得一定幫助,將其折舊或更新后的淘汰設備,捐獻給需要幫扶的小學,以滿足其對信息化教學的硬件需求[3]。
教材、練習題等都是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重要的教學資源,在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教育之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獲取教育資源的渠道都被大大拓寬,這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極大的積極影響。綜合性和便捷性是信息技術的主要有點,小學教師通過對互聯(lián)網的合理利用,能夠在網絡中檢索到更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素材,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在小學基礎學科教學中,存在很多知識點,受到空間、設備、環(huán)境等因素限制,無法在教室中向學生展示,此時便需要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準備多樣化的素材,方便學生對教材中的文字內容進行理解[4]。
例如,小學科學課程中,對于地震形成原因的教學中,教師很難在教室中向學生展示地殼運動。在面對此情況,以往教師通常會采用道具模擬的方式,為學生進行講解,可學生并不能從教具直接聯(lián)想到地殼,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信息技術便能夠很好地解決該問題,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針對地震形成原因的相關內容,在網絡中尋找視頻,在課堂中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片,向學生展示地殼運動的過程。如此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正確理解,還可以通過動漫元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
另外,對于如今的學生來說,信息技術也是很好地獲得更多教育資源的方式。智能終端和互聯(lián)網的全面普及,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傳播,學生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隨時隨地查找自己感興趣或者不理解的知識內容,同時觀看講解視頻。在此過程中,學生解決心中疑惑,收獲知識的同時,也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舊有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交流質量較差,主要以課堂提問的方式,形成短暫交流。如此,教師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不能發(fā)現自身教學方法的缺陷,知識小學教育水平得不到更好的發(fā)展,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十分不利。由此可見,師生之間高質量交流,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教師應該盡快適應新的教學理念,并在日常工作中,利用一切機會,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形成教師教學、詢問學情、學生反饋、教學調整等良好反饋機制。
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市場中存在多款免費的社交軟件,如QQ、微信、微博等,教師應該對其加以利用,在班級范圍內創(chuàng)建學習交流群,以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在交流群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與其他人分享自己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看法,或者向教師或是同學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則需要維持交流群的良好運轉,在其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班級聊天群的作用不僅局限于此,教師還可以利用其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例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便可以提前在交流群中,分享一些視頻文件,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嘗試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如此可見,優(yōu)質的師生交流,能夠更好地對學生學習習慣進行引導,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且擁有極強的好奇心,又不具備相應的自制能力,所以在課堂中,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保證其專注度。無數實踐證明,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導者,教師要想增強學生的課堂專注度,便需要從其身心發(fā)育特點著手,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激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好奇心或是興趣。在此方面,信息技術是目前最為方便、常用的手段之一。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設備,在課堂當中為學生創(chuàng)建相應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感,來保證其課堂投入度。
教師在備課階段,需要詳細了解教學內容,在網絡中尋找與之契合度高的內容,制作成課件的一部分,在課前導入階段向學生展示,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授地心引力相關知識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動畫為學生講述牛頓的故事,并提出類似“蘋果為什么會掉到地上?”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還可以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沉浸式的課堂教學中,收獲快樂與知識[5]。例如,在小學英語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教室內模擬對話場景,如公園、學校、動物園、馬路等等,組織學生在指定場景中進行簡單的英文對話。
在沒有信息技術與互聯(lián)網的時代,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便是教材,除此之外寥寥無幾,此種獲取素材的方式較為低效。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獲取學習資料的渠道,有關部門和學??梢酝ㄟ^互聯(lián)網,構建針對年齡段學生的學習信息庫。收集全國各地的優(yōu)質資源,包括教學視頻、練習題、實驗視頻、電子書籍等等,方便學生隨時查找。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正確使用教學信息庫,在假期中,教師也要通過社交軟件,引導學生利用信息庫進行自主學習。
通過信息庫的合理利用,一部分對課堂教學還沒有完全理解的學生,可以在其中找到對應的教學視頻和文件,進行重復觀看學習,以保證自身能夠跟上課程教學進度。另外一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也可以通過信息庫,學習更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內容。同時,信息庫對于教師持續(xù)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方法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其可以在教育資源信息庫中,觀看其他教師的教學視頻,通過教學流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及語言的組織和表述,與自身進行對比,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由于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完全滿足現下的社會需求,各小學專業(yè)教師,必須完成教學理念的轉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拓寬教學素材的收集渠道,豐富教學內容,及時更新硬件設施,加強師生交流,科學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貫徹落實,以最先進的理念與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