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孫裴谷是民國時期潮汕繪畫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自幼學習閩派繪畫技法,后游學新加坡并兼習水彩。孫裴谷還融合了海派技法,創(chuàng)立畫社,出版畫集,有力地推動了海派繪畫在潮汕地區(qū)的傳播,為嶺東(此處指潮汕地區(qū))新畫風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孫裴谷;閩派;海派;嶺東新畫風
孫裴谷是民國時期潮汕繪畫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杰出畫家。他學養(yǎng)深厚,書畫印皆精,既繼承了潮汕繪畫的傳統(tǒng),又勇于走出潮汕,學習并融合海派技法,積極推動海派繪畫在潮汕地區(qū)的傳播與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格,為嶺東新畫風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自民國以來,潮汕地區(qū)的畫家隊伍日益壯大,繪畫逐漸從自娛自樂轉變?yōu)橹\生的手段。許多畫家除了賣畫外,還開始招收學生。自清末以來,潮汕地區(qū)匯聚了吳門畫派、揚州八怪、閩派、海派等多種畫風。潮州文人畫家形成了獨特的個性風格,或追溯元、明諸家,或取法清初“四王”。揭陽的畫家則更多地受到福建畫家曾鯨、黃慎及海派畫家任伯年的影響,多描繪民間社會百態(tài)。同時,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代表的畫風也開始在潮汕地區(qū)傳播。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與澄海(澄海是潮汕一縣)分治,1930年獲準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這一時期,汕頭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城市規(guī)模迅速擴大,中西文化在此交匯,成為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新興城市汕頭引領了潮汕文化和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包括孫裴谷在內(nèi)的大批潮汕畫家來到汕頭,在這里生活、創(chuàng)作,潮汕畫壇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特別是從上海各美術學校學成歸來的年輕畫家,給潮汕地區(qū)帶來了吳昌碩、諸樂三等海派畫風,海派畫風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孫裴谷(1892—1945),廣東揭陽人,是民國時期潮汕地區(qū)(包括現(xiàn)汕頭、揭陽、潮州,也稱嶺東)的著名畫家。他初名熙,字植之,學名培國,后以諧音改名為裴谷,號黃岐山樵、裴父等。11歲時,他正式拜林亦華為師,并得到楊柳芳的指點。林亦華、楊柳芳都是揭陽著名的人物畫家。16歲時,他負笈汕頭同文書院求學。在學畫之余,他還與同邑秀才鄭德初交往學習,并醉心于篆刻藝術。孫裴谷在新加坡美術學院畢業(yè)后,于1913年應聘擔任新加坡端蒙華僑學校的美術教員。后來,他在端蒙學校創(chuàng)辦了華僑美術學院并擔任院長,同時還致力于水彩畫創(chuàng)作[1]82。因母親病重,他歸國后先后執(zhí)教于省立商校等學校。1929年夏,孫裴谷遷居汕頭中山路,設立畫室,一面招生授徒,一面懸潤售畫。1930年,孫裴谷出訪上海等地,結識并交往了王震、謝公展、潘天壽、諸聞韻等藝術名家。1931年,他在汕頭創(chuàng)辦并主持了藝濤畫社,將與其他畫家的雅集作品編輯結集,出版成書,名為《嶺東名畫集》。1936年,孫裴谷兼任韓山師范學校圖畫教員??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他通過漫畫形式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并先后出版了《抗日宣傳畫冊》二集。
孫裴谷的繪畫技法主要源于黃慎、曾鯨和閩派畫家,他擅長人物畫,同時也精于山水、花卉的創(chuàng)作,詩、書、金石水平均頗高。孫裴谷的啟蒙老師林亦華是清末揭陽的知名畫家,擅長人物畫,師承黃慎、曾鯨,注重描繪人間百態(tài)的無窮變幻,尤其擅長描繪乞丐形象,被譽為“亦華乞丐”。汕頭市博物館收藏有孫裴谷1924年創(chuàng)作的《菽水承歡圖》(圖1),畫面展現(xiàn)了祖孫三代溫馨和睦的場景,兒子正為白發(fā)蒼蒼的父親漱口,孫子在一旁抬頭仰望,畫面充滿了親情與溫暖,主要運用了閩派技法。孫裴谷的書法根基在于魏碑,行書則受歐陽詢影響較深。1922年,他自編自鈐《裴谷山人鈐印》,全書采用純魏碑風格,治印方面尤其擅長竹筋印。自上海歸來后,孫裴谷的畫風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用筆更加豪放,多呈現(xiàn)出海派風格。
(一)培養(yǎng)繪畫人才
孫裴谷的學生眾多,其中包括劉昌潮、王蘭若、孫文斌、林耀等,他們都是在潮汕地區(qū)有杰出成就的畫家。劉昌潮是揭陽人,師從孫裴谷,后考入上海美專,受教于劉海粟、黃賓虹、潘天壽等大師,擅長墨竹,也精于山水、花卉的創(chuàng)作,深得吳昌碩繪畫的精髓。王蘭若同樣來自揭陽,1933年經(jīng)孫裴谷介紹給諸聞韻,進入上海美專國畫系學習,其早期作品中的蘭、竹類題材,清逸優(yōu)雅的線條風格源自諸聞韻的影響,他尤其擅長畫蘭。孫文斌也是揭陽人,1928年至1938年跟隨孫裴谷學習國畫,后又赴上海,師從白龍山人、謝公展、張善孖等藝術家,并向潘天壽、諸聞韻等大師求教。林耀1917年出生于泰國華人家庭,1930年回到中國后得到孫裴谷的指點,后來在曼谷積極推廣國畫藝術。
(二)組織畫壇藝事
民國時期,汕頭逐漸發(fā)展成為潮汕地區(qū)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周邊潮州、揭陽等地的大批畫家前來。孫裴谷也是較早從揭陽遷移到汕頭的畫家之一。當時的汕頭作為華南及東南亞經(jīng)濟圈的重要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交通便利,與國內(nèi)外特別是東南亞的資金、人員往來頻繁,這催生了對書畫等藝術品的大量需求。自清末以來,通過潮商的引進,海派畫家的作品在潮汕地區(qū)頗為常見,其中任伯年的影響尤為深遠。海派繪畫在潮汕地區(qū)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傳播。1931年夏,孫裴谷與黃史庭、高振之、范昌乾、吳子壽在汕頭小公園的海天別墅共同組建了“藝濤畫社”。憑借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和才能,孫裴谷成為汕頭繪畫藝術活動的核心組織者。孫裴谷常與黃史庭等人雅集,共同切磋畫藝,從他們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海派畫風逐漸成為主導技法。黃史庭(1887—1942),又稱史騰,原名經(jīng),號談空子、游真室主,是潮州潮安人。他自幼酷愛書畫,得到胞兄黃瑜(字樸庵)的指點,后又師從同邑詹云,掌握了“六法”的要領。1905年,他與王遜在汕頭埠共同創(chuàng)辦了《韓江畫報》,以漫畫形式針砭時弊。他常與孫裴谷、范昌乾、高振之、羅銘等人合作。1925年,他出版了《史騰畫?!贰?929年,他的畫作《法聰和尚》和《煨芋余趣》入選了全國美展。在此期間,孫裴谷與潮州、揭陽、汕頭的畫家交往密切,并與寓居汕頭的福建畫家邱沺展開了合作。憑借其卓越的才華和風范,孫裴谷已然成為潮汕畫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三)親赴上海,學習海派繪畫藝術
1929年,劉昌潮邀請其老師孫裴谷前往上海,彼時上海正舉辦全國美展。經(jīng)過四個月的上海游學,孫裴谷收獲頗豐。當時的上海是全國美術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海派繪畫的影響空前絕后。潮州畫家王顯詔、黃史庭及孫裴谷的妻子李瓊華的作品均入選了全國美展。孫裴谷此行意在美術發(fā)展的潮流中尋找新的方向。他拜訪了潘天壽、王個簃、謝公展等人,接觸到了全新的藝術交流形式、經(jīng)營模式及美術理念,并深入學習了海派繪畫技法。從汕頭市博物館收藏的孫裴谷1934年所作的《菊雀圖》(圖2)來看,他所運用的已是地道的海派繪畫技法。
(四)《嶺東名畫集》出版,推動了海派繪畫在潮汕地區(qū)的傳播
1931年出版的《嶺東名畫集》收錄了孫裴谷、黃史庭、劉昌潮、范昌乾、楊栻、李瓊華、李君可、邱及、高振之、楊棫、陳墨夫11位畫家的20件國畫作品,并由吳子壽撰寫序言。吳子壽是潮汕地區(qū)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驅(qū),同時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他參與創(chuàng)辦了《嶺東日報》,并曾擔任過汕頭市議會議長等重要職務?!稁X東名畫集》中不僅附有畫家的簡史傳記,還對各作品進行了簡要點評?!皫X東畫集蓋汕頭文華圖書公司主人征集吾潮近今畫家作品而為之刷印流傳者也,吾潮人士聰明才智未居人后,向以俗尚農(nóng)商淳樸無華,藝術技能遂郁而不發(fā)。是以藝苑史籍記載寥寥,談藝術者每引為憾。自海內(nèi)風氣宏開,凡為學術咸能力求會通扶藩籬而袪囿,限吾潮藝林感受潮流奮起因應,或博綜自得或負笈求師,其間藝成業(yè)就聲稱卓然者大有人焉。今文華主人之為嶺東名畫印集以廣流傳也,蓋將以促進潮人美術觀念之真味夫,豈區(qū)區(qū)牟利之為,其意至可嘉也。吾知他日嶺東畫家作品抗衡于域中,將必以是集為蒿矢,而續(xù)衍于無窮矣。是為序。中華民國二十年七月穀旦,吳子壽撰,許宛如書?!毙蛑惺状翁岢隽恕皫X東繪畫”這一名稱。嶺東,相對于嶺南而言,大致指的是韓江流域,此處特指潮汕地區(qū),它與廣府地區(qū)分屬兩個不同的民系和文化系統(tǒng)。自民國以來,嶺南畫家如高劍父、高奇峰等,從折中派、新派起步,至20世紀30年代,嶺南畫的名稱逐漸確立。當時,高劍父、趙少昂等畫家曾親臨汕頭舉辦畫展,并到訪孫裴谷的谷園,與潮汕籍藝術家深入交流藝術心得,對藝濤畫社的諸位成員給予了高度評價。[1]83在這樣的背景下,潮汕地區(qū),即嶺東藝術界,也開始積極探索并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繪畫體系。畫集作者中,如范昌乾(1908—1985),揭陽人,16歲便就讀于上海新華藝專,師從諸聞韻、俞寄凡等名師,后來成為新加坡著名的畫家。楊栻(1886—1966),字壽楠,祖籍金陵,隨父楊國松學畫,其父藏有大量海派大師任伯年的畫作。李瓊華,乃孫裴谷之妻,師承孫裴谷。李君可(1901—1980),又名業(yè)宜,號凌煙山人,揭陽普寧縣人,曾在上海美術??茖W校和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深造。1931年,他與孫裴谷、高振之、黃史庭等潮籍書畫家共同組建了藝濤研究社。邱及(1910—1984),揭陽人,1930年先后就讀于上海昌明藝專、上海美專。高振之(?—1939),又名高翥,晚清秀才,汕頭澄海人,擅長畫墨竹、鵪鶉,黃史庭裱畫店曾專為他設立國內(nèi)外求畫站。楊棫(1897—1934),隨父楊國松及兄楊栻?qū)W習海派技法。陳墨夫(1869—?),別署愛桐山人,潮州潮安人,性靜雅,嗜畫,為黃史庭之高足,其畫筆法豪放,意境超塵,清光緒年間即以善畫而聞名于府城,并曾在上海舉辦畫展。在11位畫家中,孫裴谷居首位,劉昌潮、李瓊華、邱及均為孫裴谷的學生。其中,劉昌潮、邱及、李君可均畢業(yè)于上海美專,而范昌乾則畢業(yè)于上海新華藝專及上海昌明藝術??茖W校。黃史庭早期學習閩派技法,后來轉而研習海派技法,陳墨夫便是他的學生。楊栻、楊棫兄弟則深受任伯年的影響?!稁X東名家畫集》中的大部分作者,其畫風均傾向于海派?!稁X東名家畫集》的出版,是在孫裴谷從上海與海派畫家交流歸來后,由孫裴谷等潮汕畫家和地方文化界人士共同決議推出的,旨在推廣潮汕本土,即嶺東的繪畫藝術,并努力將其發(fā)展成為一支具有嶺東地域特色的繪畫流派。而《嶺東名家畫集》的出版,也標志著潮汕地區(qū)的海派畫風開始占據(jù)重要地位。這一藝術主張的提出,經(jīng)過以孫裴谷為代表的眾多潮汕畫家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孫裴谷的學生劉昌潮、王蘭若等人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他們借鑒海派等優(yōu)秀繪畫藝術,融合創(chuàng)新,與同時代的畫家攜手共進,最終形成了嶺東繪畫的新局面。甚至有人將嶺東海派畫風譽為廣東海派的一個重要分支。1949年后,劉昌潮、王蘭若等畫家在海派技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潮汕文化元素,描繪地方風物,不斷豐富和完善繪畫技法。直至20世紀80年代,終于形成了具有潮汕地方特色、題材新穎、技法獨特的嶺東新畫風。
孫裴谷在民國時期潮汕繪畫史上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他是民國時期潮汕繪畫史上一位標志性的人物。潮汕繪畫的民國歷史,作為潮汕近現(xiàn)代史的一部分,是地域政治、經(jīng)濟、社會、人文發(fā)展的一個縮影。而孫裴谷的人生經(jīng)歷和獨特貢獻,無疑也是時代發(fā)展的深刻印記。
參考文獻
[1]洪勇.?潮汕繪畫源流[M].?書畫世界,2013(5).
策劃、組稿、責編: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