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于中國來說,注定是收獲頗豐的一年。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近年來中國舉辦的最大規(guī)模主場外交活動,2024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隆重召開。與此同時,從7月中下旬開始,北京雨燕也正以平均每天134公里的速度,從北京出發(fā),遷徙前往第二故鄉(xiāng)——南非高原。
這種以“北京”命名、在中非之間往返遷徙3.8萬公里、與北京城自古共生共棲、以中軸線上古建為家的小鳥,自帶執(zhí)著、堅毅、勇敢的品格。它們恰似北京城中軸線上的活態(tài)文化象征,也堪稱中非友誼的空中信使。
恰逢其時,北京廣播電視臺在9月中非合作論壇召開期間,推出《北京雨燕的家書》專題紀錄片。古人云:家書抵萬金。世界上有一種共通的情感語言,就是給家人寫信。節(jié)目以“家”為精神內核,詮釋“家”的概念;以雨燕為靈動動物使者,賦予其人性化的情感與視角,向北京的記者“雨燕姐姐”寄出家書,展信間有對中國“小家”的熱愛,更有擁抱世界的“大家”胸懷。同時,諸多中外嘉賓用真摯的情感互動,引領觀眾穿梭于中非大地之間,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跨越千山萬水的動人故事,為中非關系的深厚底蘊增添新的注解與色彩。節(jié)目采用雙語字幕,就像一封寄給世界的雙語家書,講述北京雨燕的北京故事,讓世界看到可信、可敬又可愛的中國形象。
立意高遠:小雨燕展開大文章
創(chuàng)意是作品的靈魂?!侗本┯暄嗟募視芬浴凹摇睘楹诵牧⒁?,決定用北京雨燕的北京故事來詮釋“家”的概念,豐富“家”的內核。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家,都是身心的休憩港灣,而家國情懷也是共通的情感?!侗本┯暄嗟募視返谝浑A段共發(fā)布3集,分別以《歸家》《當家》《新家》為主題。這三集巧妙暗合雨燕回到北京之后的生物規(guī)律——歸來安家、繁衍當家、飛向新家。
有立意后,作品以什么視角呈現(xiàn)是關鍵?!侗本┯暄嗟募視犯灿诒本V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心,天然具有時效性和貼近熱點的新聞基因。2024年恰逢中軸線申遺成功和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時隔六年后再次在北京舉行,北京雨燕自古以中軸線的古建為家,每年在中非之間遷徙,在人們看來,它們忠于故鄉(xiāng)又有國際性,如果在9月初播出有關雨燕的作品,天時地利人和,播出時機具有不可復制性。而且,縱觀傳播輿論場,動物是非常重要且容易被接受的國際發(fā)聲載體,用雨燕和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展開大文章,有助于提高國際傳播效果。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團隊研判9月的中非論壇北京峰會是雨燕北京故事發(fā)布的窗口期和難得的小切口,如果不在這一時間發(fā)布,就會錯過與熱點的銜接,缺乏關注度。主創(chuàng)團隊不斷進行頭腦風暴,最終決定以家書形式回溯雨燕在北京的故事。每集均以北京雨燕發(fā)給“雨燕姐姐”的一封 “家書”為開場,運用雨燕擬人化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輕巧自然點出當集主題。記者祖沖亞,同時是從小熟悉北京雨燕的“雨燕姐姐”,作為“家書”的接收者,運用北京腔、對話感的方式將“家書”傳遞給相關人士,展開當集內容?!凹視被厮葸@一形式感的確定,使節(jié)目進入生動活潑又古今交融的新天地。
情感濃度:小切口映照大主題
借用一句流行語形容創(chuàng)作團隊對節(jié)目內容的追求,那就是:如果你要寫雨燕,就不能只寫雨燕。你要寫它們對這個城市的眷戀,要寫人和它們的故事,要寫它們萬里奔赴的國際旅程。所以,主題立意確立后,需要用小切口描繪大主題,有細節(jié)的作品才有全貌,也才會被受眾記住。
《北京雨燕的家書》第一集講述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歸家。每年7月下旬,北京雨燕從北京出發(fā),于10月末抵達非洲西南部。北京出生,非洲生活,再回京繁衍,通過這場長達3萬多公里的中非往返之旅,以城市名命名的“北京雨燕”每年都在身體力行地詮釋這個主題——千百年間,它們一次次回應祖先的呼喚,在非洲與北京之間繪出一條長達1.3萬公里的歸家路線。歸家是北京雨燕返航的故事,也是每一位在各自領域打拼、心懷家鄉(xiāng)的你和我的故事。這也正是這座城市無數(shù)人的縮影:扎根于北京的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以及無數(shù)熱辣滾燙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外國友人,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愛著這片熱土。節(jié)目以“雨燕姐姐”和北京小朋友對中軸線上的北京雨燕的思念之情為入口,又加入頗具情感濃度的多重視角采訪。比如,長得酷似肯德基爺爺,操著北美口音普通話的美國人“漢字叔叔”,他喜歡北京,熱愛中國,癡迷于漢字。通過對漢學的研究,他告訴我們,他覺得雨燕似乎注定叫“北京”這個名字,與這座城有著不解之緣——因為雨燕的燕字,在中間部分,里面藏著一個北京的“北”字!多么神奇,當寫字對于我們已經變成一種肌肉記憶時,我們竟在一位外國友人的點撥下,觀察到漢字“燕”的結構特點。再次下筆時,我想每一位看過節(jié)目的人,都會有所觸動,你寫下了屬于北京的“燕”字;還有正在北京大學求學的來自非洲的肯尼亞留學生盧迪斯,他告訴我們,北京雨燕在他的家鄉(xiāng)名字叫“齊不齊提(音)”,每當他在未名湖畔經過,在上早課和黃昏下課時分,他總會聽到熟悉的“齊不齊提(音)”的叫聲。他鄉(xiāng)遇故知,熟悉的雨燕鳥鳴讓盧迪斯興奮不已,這讓遠在北京的他感受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而主創(chuàng)團隊也在第一集家書的開頭,特別設計北京雨燕用非洲斯瓦希里語“哈庫那瑪塔塔(音)”問候大家,雨燕在帶來家書的同時,也帶來濃郁的非洲風情;在第三集,創(chuàng)作團隊尋訪來自非洲博茲瓦納的留學生塔塔,她在2024年夏天完成了她的畢業(yè)典禮,即將回到非洲家鄉(xiāng)。與此同時,專業(yè)人士給北京雨燕在頤和園做完全身體檢,雨燕又一次在廓如亭前踏上前往非洲南部的旅程。博茲瓦納也是北京雨燕在非洲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塔塔提到,她在非洲的時候,早晨會伴隨雨燕的叫聲起床,而在北京竟然也看到了它們。
大家從不同地方來到北京,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這份跨越國際的交流和友誼,在北京雨燕的靈動身影中變得可感、可親、可觸。這些細節(jié)的描述,就是一個個小切口,映照時代大主題——在北京雨燕清脆的鳴叫聲中,大家在北京共同翻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一頁。
視覺奇觀:小杠桿撬起大極致
守正創(chuàng)新,向新提質,是做節(jié)目要堅守的初心。創(chuàng)作團隊反復拷問自己,節(jié)目的獨家性是什么?節(jié)目既聚焦于特色嘉賓的人文情感線,也聚焦在北京雨燕物種的生態(tài)線。這兩條線,都盡可能規(guī)避“冷飯熱炒”,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了很多獨家拍攝的畫面,既有揭秘性,又有較強的人文價值。節(jié)目中許多雨燕的鏡頭,十分生動鮮活,得來也實屬不易。雨燕飛得特別快,每秒可達48米,很難記錄它們身上根根分明的羽毛細節(jié)及飛翔姿態(tài)和表情。而雨燕的面部表情恰恰是傳達情緒價值的重點。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光靠欄目組的力量是不現(xiàn)實的,必須廣泛團結一切拍攝力量,實現(xiàn)共創(chuàng)。這樣的作品構成,是鮮活的,熱氣騰騰的。
從2019年開始,主創(chuàng)團隊就關注正陽門上的北京雨燕,5年間,團隊和正陽門管理處、北京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中科院動物所及中國觀鳥會、雨燕民間志愿者都建立了友好且彼此信任的關系。這些部門和民間愛鳥人士,有專業(yè)設備和足夠時間,可以蹲點守候,從而產出精致畫面。例如,在《北京雨燕的精神密碼》先導片中,節(jié)目就使用了正陽門管理處工作人員拍攝的北京雨燕破殼一瞬的視頻,這是非常珍貴的影像。經過溝通,一些志愿者也愿意將自己拍攝的稀缺視角素材分享出來,比如雨燕空中吃蟲的瞬間、雨燕背著衛(wèi)星定位器飛翔的畫面、隱藏在斗拱結構中的紅外照片畫面。主創(chuàng)團隊信守承諾,在宣發(fā)過程中打上素材來源和拍攝者名字,后續(xù)素材實現(xiàn)了供應的良性循環(huán)。這些素材就像是一塊塊碎片拼圖,主創(chuàng)團隊每尋得一塊就很振奮,覺得北京雨燕的故事拼圖完整度又多了一分。節(jié)目組就這樣廣泛聯(lián)動,構筑拍攝“外掛”大部隊,用誠意的共創(chuàng)杠桿撬起視覺奇觀。
2025年初,立春之際,4集《北京雨燕的家書》系列節(jié)目將陸續(xù)上線,分別是《家訪》《安家》《家人》和《回家》,北京雨燕的北京故事和非洲故事還在延續(xù)。節(jié)目力求做到:一是連接文化根脈;二是連接當代青年;三是連接國際朋友;四是連接技術伙伴(AI雨燕畫面)。遙想2024年初,主創(chuàng)團隊在雨燕志愿者群里看到一位常年在非洲和北京往返工作的志愿者在南非好望角發(fā)現(xiàn)北京雨燕的蹤跡,她在群中發(fā)的視頻,就像一顆火種,點亮了創(chuàng)意。由此,團隊創(chuàng)意萌發(fā),決心做出一部有國際視野、立意高遠、視角獨特、有情感濃度的中國故事。靈感的迸發(fā)也許只在一瞬間,但其背后,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封寄給世界的雨燕家書,希望展信間,能使人讀懂對中國“小家”的熱愛和在這里擁抱世界的“大家”胸懷。對雨燕而言,血脈中祖先的呼喚讓萬里不遠;而對大家來說,即便山海遼闊,只要心相通,萬里總是歸途。
(作者祖沖亞系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心記者;作者鄧德花系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心主任編輯 )
責任編輯:田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