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陳萍
【摘要】本文以奧斯?。↗·L·Austin)和塞爾(J·R·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為指導,以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紅樓夢》英譯本中的部分對話為例,論述言語行為理論對翻譯的指導作用。通過討論,一名合格的譯者不僅需要熟練掌握源語言及目標語言,還需要學習言語行為理論的相關知識,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指導,準確捕捉源文本的預期功能,并確保目標文本在目標語和文化中執(zhí)行相同的功能,實現(xiàn)譯者的翻譯目的。
【關鍵詞】言語行為;翻譯;《紅樓夢》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5-009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5.031
一、言語行為
交際中,我們使用語言的目的除了陳述以外,也可以將語言作為其他信息的載體。在社交活動中,信息的傳遞不僅僅在于傳遞其本身,還在于希望傳遞的信息能夠以某種方式影響對方的觀念和言行。
“言語行為”這一術語由英國哲學家奧斯?。↗·L·
Austin)于1955年首次使用。奧斯汀認為,言語行為是話語行為(verbal behavior)的單位,是意義的基本單位。[1]奧斯汀的學生約翰·塞爾(J·R·Searle)進一步指出,“語言交流的單位,并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是符號、詞或句子,而是完成言語行為時符號、詞或句子的產(chǎn)生?!盵1]
(一)言語行為的定義
奧斯汀把句子分為兩類,分別是敘述句(Constative)和施為句(Performative)。[2]敘述句是陳述事實或提供信息的句子,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陳述一個觀點或情況。施為句是用于發(fā)出命令、請求或邀請的句子,表達一個行動的要求或要求對方采取特定的行動。施為句還可以再分為兩類,分別是顯性(explicit)施為句和隱性(primary)施為句。
以《紅樓夢》楊戴英譯本中第三回(60)的句子及其改寫為例:
A.I have chosen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我已擇正月初六日小女入都。)
B.My daughter will leave for the capital on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小女將于正月初六日入都。)
C.The day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 is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正月初六日,小女將動身入都。)
D.I tell you that the day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 is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我告訴你,正月初六日,小女將動身入都。)
不難看出A、B均是施為句。其中,A是顯性施為句,因為句中含有“chosen”(選擇),可以理解A的句意為“我要我的女兒正月初六那天啟程去首都”。B是隱性施為句,B可能不是在陳述該行為,而是對將來行為的一個預言,也有一個很明顯的詞“will”在其中。C和D是兩個不同類型的句子,C是敘述句,D是施為句,可實際上C和D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也可以把C看作是隱性施為句。奧斯汀認為,雖然施為句不像敘述句一樣需要判斷句子信息的真假,但是施為句的可接受性依然是需要聽話人去判斷的。判斷的標準有:①說話者是否具有實施該行為的能力;②說話者是否真誠;③說話者是否遵循一定的語言表達規(guī)范;④話語其本身有沒有帶來一定的后果。[2]
(二)言語行為的分類
這里介紹塞爾關于言語行為的分類方法,塞爾把言語行為分為五大類,分別是:
1.聲明(Declarations):通過說出話語來創(chuàng)造新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例如,裁判宣布一個進球得分。
2.描述(Descriptives):傳達信息,描述或報告一個已經(jīng)存在的狀態(tài)。例如,陳述事實、提供描述或給出解釋等。
3.指示(Directives):試圖讓聽者采取某種行動。例如,下達命令、提出請求或提供建議等。
4.承諾(Commissives):將說話人承諾到未來的行動中。例如,許下承諾、保證能做某事等。
5.表達(Expressives):表達說話人的情感、態(tài)度、意圖或信念等主觀的信息。例如,道歉、祝賀或感謝等。
(三)三個次言語行為
人們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無論其是否含有明顯的施為意圖,都會包括“說”的成分和“做”的成分,而且交際過程中的話語還會影響聽話人的觀念或言行。因此,奧斯汀提出,任何一個言語行為都由三個次行為構成,即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3][4]在社交活動中,說話這一行為本身是言內行為,言內行為的內容可以是句子、短語、單詞等。通過說的話來傳遞信息,這一行為是言外行為,它涉及說話者的意圖,如斷定、疑問、命令、描寫、解釋、道歉、感謝等。說話人說的話在聽話者身上產(chǎn)生了某種效果,聽話人受到影響,這是言后行為,如使某人生氣,成功地勸說某人做某事等。[8]
二、從言語行為理論的角度看翻譯實踐
(一)翻譯實踐與言語行為理論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的文字、口頭表達、意義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它涉及將SL(source language,源語言)中的文字、句子、意義等內容轉換為TL(target language,目標語言)中相應的表達,以實現(xiàn)跨語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譯者熟悉相關的文化,具備熟練的雙語轉換能力,還需要譯者具備一定的言語行為知識。言語行為理論為翻譯實踐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啟發(fā),其中包括以下幾點:
1.意圖和目的的準確傳達:在翻譯中,譯者需要深入理解源語言文本中的言語行為目的,并相應地選擇目標語言中的言語行為類型和表達方式,以實現(xiàn)同等意圖的傳達。
2.上下文和語境的重要性:譯者需要仔細分析源語言文本中言語行為的背景信息,在目標語言中選擇恰當?shù)难哉Z行為類型和表達方式,以確保譯文能夠在相應的上下文中傳達相似的言語行為效果。
3.文化差異的處理:譯者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間對于言語行為理解的差異,在翻譯實踐中,根據(jù)TL所習慣的禮貌準則、社交規(guī)范,翻譯者可以適當調整言語行為的表達方式,以傳達符合目標文化期望的效果。
4.語用修辭和言外之意的處理:翻譯者在處理源語言中的修辭手法和言外之意時,需要考慮目標語言中相應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方式,以確保譯文能夠傳達類似的效果和情感色彩。
5.禮貌用語和社交策略的運用:翻譯者在處理源語言中的禮貌用語和社交策略時,需要考慮目標語言中相應的禮貌習慣和社交規(guī)范。翻譯者可以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和表達方式,以在目標語言中傳達源語言的社交意義和交際效果。
為了正確地翻譯文本,譯者需要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源語言文本的言語行為意義,并在目標語言中實現(xiàn)準確地傳達其相應的言語行為效果。
(二)譯本簡介
本文選取的翻譯實例均源自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翻譯,以二人的《紅樓夢》英譯本作為研究文本,對翻譯中言語行為如何處理,如何利用言語行為理論的知識實現(xiàn)譯者翻譯目的展開敘述。
1.《紅樓夢》原著簡介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頭記》《金玉緣》,據(jù)歷史記載,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創(chuàng)作了本書的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為清代文學家高鶚續(xù)作?!都t樓夢》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思熟慮的人性描繪,被譽為“中國小說的巔峰之作”。[5]
2.《紅樓夢》楊戴譯本簡介
該《紅樓夢》英譯本于1978年出版,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首先,該譯本所參照的中文《紅樓夢》版本是我國紅學界公認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其次,楊憲益先生從小就對外國文學作品十分感興趣,其夫人戴乃迭生于一個英國傳教士家庭,在牛津大學就讀期間攻讀中國文學,因此,楊戴譯本是公認的最為保真的《紅樓夢》英文譯本。[6]
(三)翻譯實例
案例1:
原文:如海乃說:“已擇了正月初六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入都,豈不兩便?”(《紅樓夢》第三回)
譯文:“I have chosen the second day of next month for my daughter’s departure for the capital”,continued Ruhai.“It would suit both parties,surely,if you were to travel together?”(楊戴,60)
這是林如海對賈雨村說的話,從言語行為的三個次行為入手,分析這個句子。林如海說這句話本身(用正確的語調把句子完好地說出來)是言內行為;林如海說出這句話的意圖是要讓賈雨村跟自己的女兒于正月初六日共同前往首都,這是言外行為;而這個句子之后,賈雨村聽了林如海的話,恭敬地答應了這個安排,這是言后行為。
林如海的話語含有兩類不同的言語行為:
1.描述:林如海表明自己已經(jīng)做出的決定,即選擇了正月初六那天讓自己的女兒啟程前往都城。他陳述了自己的決定,并提供了相關信息。
2.指示:提供建議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指示型言語行為。林如海明確地提出了一個建議,即讓賈雨村在正月初六時同自己的女兒一同啟程前往首都,他的話語會影響賈雨村的后續(xù)行為。而“豈不兩便”則是使用虛擬語氣,以幫助性的語氣來提供建議。
“正月初六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農歷的說法,需要處理成正常的太陽歷來翻譯,再參考原文寫作內容的時期來翻譯?!癐t would suit both parties,surely...”也很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豈不兩便”。整體的譯文完整地還原了林如海在原文中的兩類言語行為,即描述和指示,同時也保證了原文表面意義的正確傳遞。
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既是SL的聽話人(即信息輸入對象),又是TL的說話人(即信息輸出對象)。首先,譯者作為一個聽話人,要確定說話人的言內行為,充分理解和意會說話人的言外行為,在此基礎上,說話人才能讓自己預期的言后行為順利進行,只有這樣才能說SL言語行為的整體意義已經(jīng)準確傳達,也只有這樣,譯者才能帶著這種對原語的理解,用TL來傳達原語中的言內行為和言外行為,同時希望在TL的聽話人的身上再現(xiàn)原語在SL的聽話人身上產(chǎn)生的言后行為。[4]
案例2:
原文: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紅樓夢》第三回)
譯文:Xifeng switched at once from grief to merriment.“Of course”,she cried.“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and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I deserve to be caned.”(楊戴,71)
案例2是王熙鳳聽了賈母的話之后做出的回應。王熙鳳說這句話本身是言內行為;王熙鳳說這句話既表示了自己關心妹妹林黛玉,又表達出自己尊敬賈母的態(tài)度,這是言外行為;而賈母聽完王熙鳳的話之后,消了氣,不再說王熙鳳的不是,林黛玉聽了王熙鳳的話,也加深了對王熙鳳的印象,這是言后行為。
王熙鳳所說的話表達出了對林黛玉的關心,這種表達說話人對一定情境的感受或態(tài)度的話語都是表達型言語行為。后面的話語也委婉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歉意,“該打,該打!”以一種打趣地方式表示自己的歉意,這也是典型的表達型言語行為。
最后看譯文。原文中的“忙”是“急忙”的意思,被楊戴翻譯成了“at once”,形象生動。后續(xù),楊戴用“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十分貼切地再現(xiàn)了下文中王熙鳳的話“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歡,又是傷心”,“該打,該打”則是翻譯成了“I deserve to be caned”。整體來看,這個翻譯完整地再現(xiàn)了原文中的表達型言語行為,也正確地傳遞了原文字面的意思。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與SL文本的作者一樣,都是在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譯者的主觀性,有可能會在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進行適當?shù)馗膭佣皇峭耆刂覍嵲?,但是譯文必須能夠再現(xiàn)原文的言語行為,且傳遞的意思與原文相近或相似。
案例3:
原文:“劉姥姥,你放心。大遠的誠心誠意來了,豈有個不教你見了真佛兒去的?”(《紅樓夢》第六回)
譯文:“Don’t worry, granny.You’ve come all this way in good earnest and of course I’ll help you to see the real Buddha.”(楊戴,175)
該案例是周瑞夫人回復劉姥姥的話。周瑞夫人開口說這句話本身是言內行為;周瑞夫人說這句話是表達自己答應劉姥姥的請求,希望劉姥姥相信她的承諾,建立信任,同時安撫劉姥姥的疑慮和不安,這是言外行為;劉姥姥聽到周瑞夫人的話后,接受并積極回應了這個承諾,這是言后行為。
得知劉姥姥的所求之后,周瑞夫人立馬告訴她“放心”,答應下來,承諾可以讓劉姥姥見到府上管事的人。周瑞夫人說的話,屬于承諾型言語行為。承諾自己一定會讓她見到府上管事的人,讓劉姥姥放心,安撫她的不安。雖然周瑞夫人沒有直接說“我一定”這樣的話語,但是“豈有個不教你……”在該語境下也是承諾的意思。
楊戴將“豈有個不教你……”翻譯成了直接的承諾“of course I’ll help you to...”盡管這個翻譯沒有完全忠實原文,但也同樣屬于承諾型言語行為。周瑞夫人的這句話,通過承諾幫助劉姥姥見到府上管事的人,以安撫她的情緒。這個翻譯在交流中也能起到與原文話語相同的作用,盡管沒有完全忠實于原文,但是譯文傳遞的信息與原文是一致的。
案例4:
原文:尤氏……賈珍……見邢、王二夫人說道:“二位嬸嬸明日還過來逛逛。”王夫人道:“……我們今日整坐了一日,也乏了……”(《紅樓夢》第十一回)
譯文:...old Mrs.You...Jia Zhen...The latter urged Lady Xing and Lady Wang to come back again the next day,but Lady Wang declined,“We have the whole day here and we’re tired...”(楊戴,305)
該案例為尤氏、賈珍在送邢夫人和王夫人臨走前,邀請兩位夫人明日再來的話語,以及王夫人的回復。在此重點看王夫人的回復。王夫人說這句話本身是言內行為;王夫人說這句話的意圖是為了婉拒尤氏和賈珍的邀請,這是言外行為;而尤氏和賈珍聽了王夫人的話以后,知道邢夫人和王夫人他們沒有接受邀請,做出回應,這是言后行為。
王夫人的話,看似描述了他們旅途辛苦的狀態(tài),實則是出于禮貌,沒有直接回絕尤氏和賈珍的邀請,采用了一種比較委婉的方法,這一行為即間接言語行為。間接言語行為是指,說話人通過暗示、影射的方式傳達某種意圖,而不是直接表達。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人的意圖可能隱藏在其表面的字面意義之后,需要依靠說話人和聽話人共有的背景知識和信息,以及通過聽話人合理的推理,了解說話人真正的意圖。
楊戴并沒有完全忠實原文,將尤氏和賈珍邀請兩位夫人明日再來的話翻譯成“urged Lady Xing and Lady Wang to come back again the next day”,即描述尤氏和賈珍邀請兩位夫人明日再來這件事,而不是翻譯出尤氏和賈珍說的話,但這個翻譯也可以表達出原文中所傳達出的邀請含義。在翻譯王夫人的話時就完全忠實原文,也使用了間接言語行為表示婉拒。總體譯文傳遞的信息與原文是一致的。
三、結語
譯者不僅需要熟練掌握SL和TL,也需要全面掌握言語行為理論。好的翻譯應該實現(xiàn)功能等價,這意味著目標文本在考慮SL和TL之間的文化和語言差異的情況下,執(zhí)行與源文本相同的言語行為。譯者需要準確捕捉源文本的預期功能,確保目標文本在TL和文化中執(zhí)行相同的功能。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譯者需要深入了解言語行為理論和源文本的預期功能??傊?,準確的翻譯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傳達句子中單詞的含義,還應該考慮SL和TL的文化背景,同時傳達源文本的預期功能,準確傳達源文本的預期言語行為。
參考文獻:
[1]何蓮珍.論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J].浙江大學學報,1996,(04):111-116.
[2]束定芳.言語行為理論評述[J].外國語教學,1989,(02):10-16.
[3]何偉,彭漪,余暉.英語語用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吳勇.論言語行為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作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1):73-78.
[5]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9.
[6]林煜峰.從文化輸出看《紅樓夢》英譯本翻譯策略的選擇[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0):37-38.
[7]Yang Hsie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8]Hickey,Leo.(Ed.).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07):10-24.
作者簡介:
李揚,男,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學翻譯。
陳萍,通訊作者,女,漢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