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彤, 高原, 王偉, 王快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 冶金工程學(xué)院,西安 710055)
二硫化鉬(MoS2)是過渡金屬二鹵族(TMDs)系列的無機化合物,由一個鉬原子和兩個硫原子組成。作為一種典型的金屬二硫化物,MoS2在固體潤滑劑[1]、催化[2-3]和太陽能電池[4]等領(lǐng)域的潛在應(yīng)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二硫化鉬分子層之間的范德華力較弱,層間共價鍵較強,是一種典型的二維結(jié)構(gòu)材料,許多報道證實了它優(yōu)異的減摩耐磨效果[5-6]。研究發(fā)現(xiàn)納米尺度的MoS2更容易進入接觸區(qū)域,在摩擦材料表面的附著性、覆蓋程度、抗磨或潤滑性能都明顯提高,具有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7-8]。
雖然二硫化鉬材料已廣泛應(yīng)用于汽車[9]、航空航天[10]和機械[11]的發(fā)展中,但其摩擦學(xué)行為對環(huán)境條件極為敏感。其中,隔離氧氣是MoS2潤滑劑實現(xiàn)超低摩擦的必要條件[12]。研究表明,分子氧在低溫下對二硫化鉬的潤滑性能影響不大[13];然而,在高溫下它會氧化二硫化鉬的邊緣,破壞二硫化鉬的易剪切特性導(dǎo)致變質(zhì)[14-15]。一般來說,二硫化鉬潤滑劑的最高工作溫度為400℃[16]。在350~500℃范圍內(nèi),二硫化鉬潤滑涂層的摩擦系數(shù)會迅速從0.1 上升至0.35 以上,并往往伴隨著涂層脫落[14,17]。因此,開發(fā)更高溫度使用的MoS2潤滑劑是一項重大挑戰(zhàn)。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合成納米MoS2的方法,如溶劑/水熱法[18]、化學(xué)溶液法[19]、高溫硫化[20]、化學(xué)氣相沉積[21]、微波法[22],甚至激光燒蝕[23]。然而,這些方法大多涉及高溫過程或復(fù)雜的操作,不僅成本過高,還進一步限制其應(yīng)用潛力。溶劑/水熱法具有溫度低、制備工藝簡單、產(chǎn)品純度高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制備MoS2粒子的方法。此外,通過溶劑/水熱法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各種形態(tài)的MoS2顆粒,如微/納米球[24-25]、微/納米球花[26-27]、納米片[28]和納米線[29]等。
學(xué)者們發(fā)現(xiàn),MoS2納米球的摩擦性能遠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層狀MoS2[30]。他們將這種現(xiàn)象歸因于納米球MoS2的層狀封閉球形結(jié)構(gòu)的化學(xué)穩(wěn)定性。表觀閉合結(jié)構(gòu)的MoS2(球狀或管狀)不但具有傳統(tǒng)MoS2的化學(xué)結(jié)構(gòu)和物理性能,而且具有較高的化學(xué)穩(wěn)定性。當球狀MoS2作為固體潤滑劑使用時,在受到較大作用的外加載荷時,能夠在摩擦過程中發(fā)生滾動、彈性形變及球殼剝落,從而極大提高了其耐磨潤滑性能。因此,在保證MoS2原有化學(xué)結(jié)構(gòu)不變的前提下,封閉MoS2材料的邊緣,并對其尺寸及形貌進行設(shè)計和調(diào)控是提高MoS2穩(wěn)定性的一種有效方法。
本文采用二氧化硅包覆的手段封閉MoS2納米顆粒的邊緣,合成出了一種核-殼結(jié)構(gòu)的MoS2@SiO2納米粒子。與MoS2涂層相比,MoS2@SiO2涂層在高溫下的的摩擦學(xué)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拓展了MoS2潤滑劑的潛在應(yīng)用。
鉬酸鈉(Na2MoO4,99.0%)、硫代乙酰胺(TAA,99.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分子量58 000)、正硅酸乙酯(TEOS)、氨水(25%)、無水乙醇(99.7%)、硅酸鈉(Ar)購自國藥集團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所有使用的化學(xué)品均未經(jīng)進一步純化即可使用,實驗用水為去離子水。
1.2.1 樣品制備
(1) MoS2納米花:將鉬酸鈉(0.15 g)、硫代乙酰胺(0.2 g)和聚乙烯吡咯烷酮(0.15 g)溶解在去離子水中攪拌1 h。隨后超聲波振蕩30 min,再將溶液轉(zhuǎn)移至不銹鋼反應(yīng)釜中,240℃下保溫20 h。冷卻至室溫,從溶液中收集黑色沉淀物,清洗、干燥后得到所需樣品。
(2) MoS2@SiO2復(fù)合材料:首先,將0.05 g 上述二硫化鉬粉末溶解在50 mL 乙醇(80%水溶液)中,超聲處理30 min,將懸浮液轉(zhuǎn)移至100 mL 燒杯中。隨后,將1.5 mL 氨水注入MoS2懸浮液中攪拌30 min。在25℃下向反應(yīng)系統(tǒng)中添加一定量的正硅酸乙酯。連續(xù)攪拌20 h 后,從溶液中收集灰黑色沉淀物,在70℃下真空干燥8 h。最終得到MoS2@SiO2納米復(fù)合材料。合成方法示意圖如圖1(a)所示。
圖1 (a) MoS2@SiO2的合成示意圖;(b) 摩擦磨損試驗示意圖Fig.1 (a) Schematic of the preparation of MoS2@SiO2; (b) Schematic of friction and wear tests
(3) 固體潤滑涂層:將MoS2@SiO2、硅酸鈉黏結(jié)劑與水以質(zhì)量比3∶2∶10 混合并在60℃攪拌50~60 min 以形成均勻漿料。然后將漿料噴涂在80℃的Zr-4 合金圓盤上,自然風(fēng)干后獲得制備好的MoS2@SiO2固體潤滑涂層。MoS2涂層采用相同方法制備。涂層前對基材表面依次用砂紙打磨、丙酮超聲清洗進行預(yù)處理。
1.2.2 高溫摩擦性能測試
高溫摩擦磨損實驗:高溫摩擦學(xué)性能在摩擦試驗機(MFT-5000,美國RTEC)上進行測試。如圖1(b)所示,載荷為10 N,轉(zhuǎn)速為32 r/min,旋轉(zhuǎn)半徑為15 mm,對應(yīng)線速度約為50 mm/s。對偶球為鎢鋼球(直徑?=9.525 mm、粗糙度Ra=20 nm)。摩擦實驗先在目標溫度下保溫10 min,摩擦持續(xù)600 s,記錄實時摩擦系數(shù),每組實驗重復(fù)3 次以上。
磨損率通過下式計算:
式中:V為總磨損體積(mm3);F為恒定載荷(10 N);S為總滑動距離(m);A為磨痕橫截面積(mm2);L為磨痕軌道周長(mm)。使用三維輪廓儀(Contour GT-K,德國Bruker)掃描磨痕軌道計算橫截面積。
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Gemini SEM 300,德國Zeiss)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JEM-2100F,日本JEOL)研究了所得樣品的形貌和微觀結(jié)構(gòu)。圖2(a)中的圖像顯示,合成的MoS2為平均直徑250 nm 的球花狀顆粒,在相應(yīng)的TEM 圖像(圖2(c))中可以直接觀察到球花形貌。圖2(b)中的圖像顯示,包覆之后顆粒表面變得平整,輪廓圓滑。圖2(d)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在MoS2微球核的表面有一個約30 nm 厚的連續(xù)層,與黑暗的內(nèi)核相比,其亮度明顯增加,形成明確的核-殼結(jié)構(gòu)。這表明:(1)先前的MoS2納米花結(jié)構(gòu)被完全保留;(2) MoS2納米花的“花瓣”邊緣被SiO2覆蓋,形成具有良好分散性的球形顆粒。
圖2 MoS2(a)和MoS2@SiO2(b)的SEM 圖像;MoS2(c)和MoS2@SiO2(d)的TEM 圖像Fig.2 SEM images of MoS2(a) and MoS2@SiO2(b); TEM images of MoS2(c) and MoS2@SiO2(d)
為了更進一步驗證SEM 和TEM 的結(jié)果,對MoS2@SiO2納米粒子的組成進行了更詳細的表征。EDS 面掃描光譜證實了Si、O、S 和Mo 的空間元素分布,如圖3 所示。圖3(b)和圖3(c)顯示Si 和O 元素分布在顆粒的整個外層;而在圖3(d)和圖3(e)中,S 和Mo 元素僅分布在核心部分。這一結(jié)果證明了核殼結(jié)構(gòu)的外層和內(nèi)層由不同的材料組成。圖3(f)說明了Si 與O 和Mo 與S 的原子比均約為1∶2,與SiO2和MoS2物質(zhì)組成相符。
圖3 (a) MoS2@SiO2的EDS 面掃描圖像;相應(yīng)的EDS 元素分布圖:(b) Si;(c) O;(d) Mo;(e) S;(f) MoS2@SiO2的EDS 光譜數(shù)據(jù)Fig.3 (a) EDS map scanning profile across the MoS2@SiO2; Corresponding EDS elemental mapping:(b) Si; (c) O; (d) Mo; (e) S;(f) EDS spectrum data of MoS2@SiO2
MoS2和MoS2@SiO2的X 射線衍射(XRD)結(jié)果如圖4(a)所示。球花狀MoS2在2θ=13.94°、33.14°、38.7°和58.14°處的衍射峰分別對應(yīng)于2H-MoS2的(002)、(100)、(103)和(110)面(JCPDS 37-1492)[31-32]。(002)峰表明MoS2沿(002)方向具有良好的堆積生長。MoS2@SiO2分 別 在38.7°和58.14°處的特征衍射峰,對應(yīng)了MoS2的(103)、(110)面。此外,在20°~30°處的寬衍射峰對應(yīng)于非晶SiO2(JCPDS No.29-0085)[33]。結(jié)果證實MoS2納米花被非晶SiO2包覆。
圖4 (a) MoS2和MoS2@SiO2的XRD 衍射圖譜;(b) MoS2和MoS2@SiO2的拉曼圖譜Fig.4 (a) XRD patterns of MoS2and MoS2@SiO2; (b) Raman spectra of MoS2and MoS2@SiO2
利用拉曼光譜對MoS2和MoS2@SiO2復(fù)合材料進行進一步表征,如圖4(b)所示。根據(jù)擬合結(jié)果,MoS2納米花在380.3 cm-1和402.7 cm-1處具有特征峰,對應(yīng)于MoS2的和A1g振動模式,并且兩峰之間的頻率差可以確定MoS2片的層數(shù)[34]。計算得出本文的MoS2納米花的每個花瓣由2 層MoS2組成。包覆后,MoS2的分子結(jié)構(gòu)沒有變化,但由于Si 和O 原子對MoS2振動的影響,MoS2@SiO2的峰和A1g峰分別略微偏移到378.7 cm-1和402.8 cm-1。
通過熱重分析(TG)和差示掃描量熱法(DSC)研究了MoS2和MoS2@SiO2復(fù)合材料高溫反應(yīng)過程中的熱穩(wěn)定性和氧化行為。TG 和DSC 曲線如圖5 所示。可以看出,MoS2的TG 曲線上有4 個失重階段。100℃之前出現(xiàn)10%的失重是由于樣品中水分子的揮發(fā)。在300~350℃溫度范圍內(nèi)有一個放熱峰,結(jié)構(gòu)中的有機分子在加熱過程中逐漸熔化和氧化。達到440℃后,MoS2開始氧化放熱,至550℃被完全氧化。DSC 曲線在約525℃附近存在一個清晰的放熱峰。最后一個階段是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MoO3開始出現(xiàn)升華失重。
圖5 MoS2和MoS2@SiO2的TG 和DSC 曲線Fig.5 TG and DSC curves of MoS2and MoS2@SiO2
而對于MoS2@SiO2,加熱至900℃過程中僅有明顯的水分子和有機分子的失重變化。MoS2的氧化失重并不明顯。在400℃后的DSC 曲線上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吸熱或放熱峰,這證實了化學(xué)反應(yīng)速度相對較慢。分析結(jié)果表明,核-殼結(jié)構(gòu)的存在防止了MoS2在高溫下的損失。
通過激光粒度儀(Mastersizer 3000,英國Malvern Panalytical)對MoS2和MoS2@SiO2復(fù)合材料在純水中的粒徑分布進行測試。粒徑分布曲線及平均粒徑分布情況如圖6 所示??梢钥闯?,MoS2的最頻粒徑為40.1 μm,中值粒徑D50為31 μm。包覆以后的MoS2@SiO2在水中分散時的最頻粒徑下降到11.2 μm,中值粒徑D50為7.6 μm,大約10.8%的顆粒粒徑小于1 μm,并且在粒徑250 nm 左右出現(xiàn)一個新的分布峰,說明有相當一部分顆粒沒有發(fā)生團聚。實驗結(jié)果證明了經(jīng)SiO2包覆之后顆粒團聚變少,在水中的分散性優(yōu)于MoS2納米花。
圖6 MoS2和MoS2@SiO2在純水中的粒徑分布曲線Fig.6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MoS2and MoS2@SiO2in water
為了評價MoS2@SiO2的高溫潤滑性能,使用硅酸鹽作為黏結(jié)劑,分別制備MoS2及MoS2@SiO2的固體潤滑涂層,并在680℃下進行摩擦磨損實驗。
兩種固體潤滑涂層的SEM 形貌和元素分布如圖7 所示。在基體上噴涂MoS2涂層后,表面可以觀察到MoS2納米花存在,與硅酸鈉黏結(jié)劑黏結(jié)良好,不過涂層表面出現(xiàn)少量裂紋。MoS2@SiO2涂層表面分布著大量細小的顆粒,與圖6 結(jié)果對應(yīng)說明制備的MoS2@SiO2納米復(fù)合粒子分散性更好,團聚更少。不過涂層表面出現(xiàn)一些孔洞,可能與噴涂過程中的氣泡有關(guān)。
圖7 MoS2涂層 (a) 和MoS2@SiO2涂層(b)的SEM 圖像和元素分布Fig.7 SEM images and elemental distributions of MoS2coating (a) and MoS2@SiO2coating (b)
MoS2及 MoS2@SiO2涂層的XRD圖譜如圖8(a)所示??梢钥闯?,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中均存在MoS2和硅酸鈉的特征峰。另外在MoS2@SiO2涂層中存在對應(yīng)于非晶SiO2的寬峰。兩個涂層中僅存在潤滑相和黏結(jié)劑,無其他成分的影響。
圖8 (a) 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的XRD 圖譜;(b) 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在680℃高溫摩擦實驗之后的XRD 圖譜Fig.8 (a) XRD patterns of MoS2coating and MoS2@SiO2coating;(b) XRD patterns of MoS2coating and MoS2@SiO2coating after high temperature friction test at 680℃
經(jīng)過680℃高溫摩擦實驗之后涂層的XRD 圖譜如圖8(b)所示。MoS2涂層圖譜中MoS2對應(yīng)的特征峰已完全消失,隨之出現(xiàn)的是明顯的MoO3及Na2MoO4的特征峰,證明此時涂層中的MoS2發(fā)生明顯氧化,生成的MoO3同硅酸鈉黏結(jié)劑反應(yīng)生成了Na2MoO4。
MoS2@SiO2涂層圖譜中同樣出現(xiàn)了MoO3及Na2MoO4的特征峰,但與未包覆的涂層相比,其涂層在高溫摩擦后仍存在MoS2的特征峰。這可能是由于摩擦過程中SiO2殼層在摩擦過程中破裂,釋放出MoS2進行潤滑,從而釋放出的MoS2被氧化成MoO3,未被釋放出的MoS2仍被保留下來。即MoS2@SiO2核殼結(jié)構(gòu)有效的延緩了MoS2被氧化,提高了涂層高溫下的潤滑壽命。
圖9 為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在室溫和680℃高溫下的摩擦系數(shù)曲線。室溫時,MoS2和MoS2@SiO2涂層的摩擦系數(shù)都較平穩(wěn),且相差不大,摩擦系數(shù)穩(wěn)定在0.08 至0.1 的范圍,與大多二硫化鉬涂層文獻報道一致[14,17]。這說明本文所制備的SiO2外殼未對MoS2的潤滑性能造成影響。
680℃時,MoS2涂層摩擦曲線波動劇烈,磨合約60 s 后進入穩(wěn)定摩擦階段,其摩擦系數(shù)較高,約為0.38,且在300 s 以后涂層摩擦系數(shù)急劇增大至0.82,此時涂層已被磨穿。MoS2@SiO2涂層的摩擦系數(shù)較低且平穩(wěn),并無明顯波動,平均摩擦系數(shù)始終保持在0.2。這表明核殼結(jié)構(gòu)納米微粒能夠有效防止MoS2的高溫氧化失效,并且通過逐步釋放MoS2納米花實現(xiàn)長時間穩(wěn)定高溫潤滑。
圖9 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在680℃和室溫(RT)下的摩擦系數(shù)曲線Fig.9 Friction coefficient curves of MoS2coating and MoS2@SiO2coating at 680℃ and room temperature (RT)
兩種涂層高溫摩擦后的對偶球形貌和磨痕如圖10 所示。在外載荷作用下,球體和圓盤之間發(fā)生局部變形,鎢鋼球表面形貌呈橢圓形狀。MoS2涂層摩擦后的小球表面磨損較嚴重,涂層被磨穿導(dǎo)致了高摩擦磨損。而MoS2@SiO2涂層摩擦后的小球表面出現(xiàn)輕微磨損且磨損區(qū)域面積明顯減小。MoS2涂層磨痕內(nèi)部存在大量明顯的犁溝,說明摩擦過程中發(fā)生了嚴重的磨粒磨損,而MoS2@SiO2涂層磨痕內(nèi)部光滑平整,形成均勻的潤滑膜,磨痕寬度從2 047 μm 減小至1 656 μm。
圖10 ((a), (b)) 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高溫摩擦實驗后的對偶球形貌;((c), (d)) 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高溫摩擦實驗后的磨痕Fig.10 ((a), (b)) Friction pairs of MoS2coating and MoS2@SiO2coating after friction test; ((c), (d)) Wear scar of MoS2coating and MoS2@SiO2coating after friction test
圖11 是兩種涂層磨損表面的三維形貌輪廓圖和磨痕深度曲線圖。MoS2涂層在高溫摩擦后的磨痕深度為38 μm,此時涂層已明顯磨穿,小球與基體對磨現(xiàn)象明顯,磨損體積為1.048 mm3。MoS2@SiO2涂層磨痕較淺,深度為21 μm,磨損體積為0.778 mm3,磨痕輪廓較平整光滑,潤滑涂層成膜情況良好。通過計算,MoS2@SiO2涂層的磨損率明顯下降,為2.58×10-3mm3·N-1·m-1,比MoS2涂層(3.48×10-3mm3·N-1·m-1)降低了25.86%。
圖11 MoS2涂層(a)和MoS2@SiO2涂層(b) 磨損表面的三維形貌和磨痕深度曲線Fig.11 3D morphology and wear scar depth curve of MoS2coating (a) and MoS2@SiO2coating (b)
圖12 給出了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的磨損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圖。如圖12(a)所示,MoS2涂層摩擦表面出現(xiàn)較深的犁溝和嚴重開裂現(xiàn)象,證明摩擦過程中發(fā)生了嚴重的磨粒磨損和黏著磨損。磨痕中主要檢測到的Zr 元素來自下試樣Zr-4 合金基體,證明此時涂層破損露出基底;磨痕內(nèi)已基本檢測不到Mo、S、Si、Na 等元素,表明潤滑材料被擠出潤滑區(qū)。此外O 元素遍布各個檢測面,說明磨痕外的涂層及磨痕內(nèi)露出的基底均已發(fā)生明顯氧化。涂層和基底氧化生成的磨屑是產(chǎn)生磨粒磨損造成犁溝的主要原因;而且Zr-4 合金基體易與鋼球黏連,造成嚴重的黏著磨損。
圖12 MoS2涂層(a)和MoS2@SiO2涂層(b)的磨損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Fig.12 Surface morphology and element distribution at wear scar of MoS2coating (a) and MoS2@SiO2coating (b)
與MoS2涂層不同的是,MoS2@SiO2涂層摩擦表面并未顯示出明顯的摩擦磨損痕跡,如圖12(b)所示。摩擦表面基本檢測不到Zr 元素,其余涂層元素均勻分布在表面,證明此時磨痕處的MoS2@SiO2涂層并未發(fā)生破裂或磨損。S 元素的含量顯著高于MoS2涂層,表明此時涂層內(nèi)仍有大量未被氧化的MoS2存在。根據(jù)硫元素從實驗前的12.37%下降到摩擦后的9.47%估計,涂層內(nèi)仍有3/4 以上的二硫化鉬剩余,為核殼結(jié)構(gòu)復(fù)合微粒長效潤滑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
對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磨損表面內(nèi)的拉曼圖譜如圖13 所示,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在225.2 cm-1、328.1 cm-1、898.2 cm-1和994.9 cm-1處的特征峰對應(yīng)于MoO3特征峰[35-36]。但不同的是,高溫摩擦實驗后MoS2@SiO2涂層的拉曼曲線在377.8 cm-1和402.9 cm-1處仍存在顯著的MoS2特征峰,驗證了含有的S 元素確實仍然以MoS2的形式存在,即MoS2@SiO2核殼結(jié)構(gòu)有效地防止了MoS2在高溫下的氧化,延長了MoS2在高溫下的使用壽命。
圖13 MoS2涂層和MoS2@SiO2涂層磨損表面的拉曼圖譜Fig.13 Raman spectrum at wear scar of MoS2coatingand MoS2@SiO2coating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核-殼MoS2@SiO2的減摩耐磨機制。首先MoS2@SiO2的球形結(jié)構(gòu)可以將一部分滑動摩擦轉(zhuǎn)化為滾動摩擦。其次,SiO2外殼在外載荷作用下破裂,釋放出其中的MoS2,作為主要潤滑劑降低摩擦。此外,納米尺寸的SiO2顆??梢蕴钛a在縫隙中,如表面裂縫、凹坑、溝壑等,修復(fù)和拋光表面,從而使表面平整。這種修復(fù)效果有助于確保潤滑膜連續(xù)致密。因此MoS2和SiO2協(xié)同作用下涂層的磨損率也更低。
(1) 采用水熱法制備了MoS2納米花,平均粒徑大約250 nm,結(jié)晶度高。再通過改良St?ber 法成功制備了核-殼MoS2@SiO2納米復(fù)合材料,SiO2外殼包覆率高,且厚度均勻,大約30 nm。
(2) MoS2@SiO2涂層在680℃下的摩擦系數(shù)為0.2 且較平穩(wěn),MoS2涂層迅速被磨穿且摩擦系數(shù)高。MoS2@SiO2涂層磨損率為2.58×10-3mm3·N-1·m-1,比MoS2涂層低25.86%。SiO2外殼的包覆延緩了MoS2在高溫下的迅速氧化,延長了涂層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