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壓力認知評價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針對大學生應對壓力的特點,探索設計了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的具體方案,讓大學生在體驗、自我探索、交流互動中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領悟和掌握壓力認知評價理論,學會積極地進行認知重構,進而探索和選擇積極、合理的應對策略以緩解壓力、管理壓力。
【關鍵詞】大學生 壓力管理 團體輔導 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3-0106-05
在變革快速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層出不窮,壓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大學生由于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jié)與控制能力不強、社會閱歷不足,面對自身一系列的重大發(fā)展任務(如生活適應、專業(yè)學習、戀愛交友、生涯規(guī)劃、就業(yè)擇業(yè)等)時,往往會手足無措,產生較大心理壓力。有研究發(fā)現(xiàn),約27.14%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壓力過大的問題(王雅馨、謝佳東、時修雯,2023)。大學生長期面對過高的壓力,如果無法有效應對或調整,那么會增加罹患生理疾病、產生心理痛苦或障礙的可能性。因此,提高壓力管理能力以維護心理健康成為大學生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研究表明,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緩解他們的壓力(陶漫、胡文靖,2018)。而團體輔導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方案的設計是前提和保障。本研究基于壓力認知評價理論,分析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壓力管理的優(yōu)勢,探索提高大學生壓力管理能力的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實踐。
一、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壓力與壓力管理
心理學領域的“壓力”也稱為“應激”,指個體身心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車文博,2001)。壓力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可避免。適度的壓力有助于激發(fā)個體應對問題的動力,提高注意力,提高效率,使個體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而過高或持續(xù)的壓力,則會使得個體應對或重新調整的能力超負荷,耗盡其生理或心理資源,增加罹患生理疾病、產生心理痛苦或障礙的可能性。
壓力管理是指接管、引導和控制個體對壓力源的反應,從而改善個體對壓力的總體感受(江光榮,2020),其目標是使壓力保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消除壓力可能導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利影響,維護個體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亞健康與壓力管理密切相關,壓力管理不當是導致亞健康和疾病的危險因素(陳潔瑜、安啟元、陳澤偉,2018)。有效的壓力管理,可以避免壓力的消極影響,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和增加幸福感。
(二)壓力認知評價理論
壓力認知評價理論由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和蘇珊·福爾克曼(Susan Folkman)于1984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壓力源作用于個體后,產生壓力的性質(積極或消極)和大小,主要受兩個關鍵過程——認知評價與應對的影響(如圖1所示)。
在壓力認知評價理論中,壓力源指個體面臨的潛在威脅、挑戰(zhàn)或需求超出其應對能力的情境。面對壓力源時,個體會對情境和自身應對資源進行認知評價,包括初級評價和次級評價。初級評價是個體對壓力源的重要性和是否具有威脅性或挑戰(zhàn)性的評價。次級評價是個體對自身應對壓力源的能力和資源的評價。
在認知評價的基礎上,個體會選擇相應的應對方式來應對壓力。應對是指通過不斷變化的認知和行為努力來管理特定的外部或內部需求。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可稱作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張林、車文博、黎兵,2005)。應對策略主要分為兩大類: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和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側重于解決問題和采取行動來改變情況,而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側重于調節(jié)、管理情緒和情感反應。
應對是緩解壓力的重要機制,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鄭紅,2006)。有效的應對策略可以給個體帶來積極的結果,如壓力減少、幸福感增加等。而不良的應對策略可增強壓力源的負性影響(潘敏、石麗、周金蓮等,2005),如長期的壓力、情緒困擾和健康問題等。
壓力認知評價理論強調了個體在面對壓力時的認知評價和應對策略選擇的重要性,為大學生壓力管理提供了理論指導。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促進心理學的焦點的改變:從只專注于修復生活中糟糕的心情到幫助個體建立積極的品質。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內涵包括三個部分:積極情緒、積極特質、積極環(huán)境。積極心理學相信人的潛能,致力于發(fā)掘個體的優(yōu)勢與資源,增進個體的積極情緒,營造積極環(huán)境,使個體在遇到困難時,不會落入消極的狀態(tài)中,能更好地掌控問題、解決問題??梢?,積極心理學在幫助大學生做好壓力管理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首先,積極心理學強調以積極正向的視角看待自身、看待世界和面對問題,有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思維、積極觀念。對壓力源的認知評價影響個體的應對以及心身反應性質和程度,是壓力源引發(fā)壓力反應的關鍵中間因素之一。具有積極觀念的個體能夠用積極視角看待自身和壓力源,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和資源,發(fā)現(xiàn)壓力事件的積極意義,調整對自身及壓力源的認知評價,減輕甚至消除壓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逆境和損失(郭英、謝雨菲、張妍,2013)。
其次,積極心理學注重培養(yǎng)個體的積極情緒,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應對壓力。積極情緒即正性情緒是指個體由于體內外刺激、事件滿足個體需要而產生的伴有愉悅感受的情緒(郭小艷、王振宏,2007)。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Fredrickson)提出的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可以擴展個體的注意力、認知和行動范圍,使個體能以更開放、更靈活、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應對壓力;積極情緒可以建構個體身體、智力和社會資源,為個體應對壓力提供有利的條件;積極情緒能夠避免消極情緒帶來的不利后果,使個體能以更好的身體和心理狀態(tài)應對壓力。
最后,積極心理學重視構建積極的環(huán)境,尤其是積極的人際環(huán)境。積極的人際環(huán)境有助于大學生領悟社會支持,擴展社會支持系統(tǒng),增加應對壓力的外部資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
二、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方案設計內容
(一)設計思路
有研究表明,大學生群體在面臨挫折和壓力時基本上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并能主動尋求各種心理調節(jié)措施去減少壓力帶來的消極后果(張林、車文博、黎兵,2005),但在面對高壓力時往往會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彭順、胡祥恩,2021)。消極應對方式是個體評估壓力過大且自身缺乏有效的應對能力和資源而做出的選擇。消極應對方式包含推諉、幻想、退避、壓抑等(張林、車文博、黎兵,2005)。越是高壓力狀態(tài)下的大學生越傾向于采用幻想、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趙波、陸曉花,2010)。
針對大學生壓力應對的特點,以壓力認知評價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為指導,本研究確定了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思路,即以自我評估壓力較大或壓力調試能力不強、應對方式消極的大學生為對象,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團體輔導的全過程,針對大學生的壓力認知評價和應對進行干預,幫助大學生調整對壓力源的認知評價,改變消極的應對方式,形成積極適當?shù)膽獙Σ呗砸怨芾韷毫ΑV饕ㄟ^培養(yǎng)積極情緒、積極思維、積極觀念等方式,發(fā)掘大學生自身的優(yōu)勢資源,提供正向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讓大學生在體驗、自我探索、交流互動中領悟和掌握壓力認知評價理論,學會積極地進行認知重構,進而探索和選擇積極、合理的應對策略以緩解壓力,有效地管理壓力(如圖2所示)。
(二)團體目標
團體目標是團體工作的指引,為團體指明努力的方向。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的總目標是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積極情緒、積極思維、積極觀念、樂觀心態(tài)等積極心理品質,學會正確認識壓力,探索和掌握壓力應對的方法并應用于實際生活,以更好地管理壓力。
基于積極心理學和壓力認知評價理論的相關內容,本主題團體輔導的總目標可細化為5個具體目標:①幫助大學生形成對壓力的科學認識;②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③幫助大學生形成對環(huán)境的積極認識;④幫助大學生探索并掌握以問題為中心的積極應對策略;⑤幫助大學生探索并掌握以情緒為中心的積極應對策略。
(三)團體性質
為有效促進成員間的互動和討論,本主題團體性質確定為半結構式、封閉式團體。通過結構化團體活動減輕成員焦慮,拉近成員間的人際距離,營造出適宜工作的團體氛圍,同時通過體驗性活動引發(fā)針對焦點問題的討論;采用非結構式團體開展工作,讓成員在自由的互動過程中發(fā)生觀點的碰撞,引發(fā)思考,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厘清乃至重構自己的認知模式和壓力應對方式。
(四)成員構成
參加本主題團體的成員為具有良好表達能力、自我評估壓力較大或壓力調試能力不強、應對方式消極的大學生。團體成員通過自主報名及入組訪談篩選確定。為充分照顧每個團體成員的需要,并確保團體成員之間的充分交流和反饋,團體人數(shù)控制在6—8人。
(五)單元設計
根據(jù)壓力認知評價理論,結合杰拉爾德·科里(Gerald Corey)提出的團體發(fā)展四階段理論,本主題團體輔導共設置8個單元的團體工作,每個單元工作時長為120分鐘,單元名稱依次為“緣聚你我”“你我一樣”“壓力何來”“探尋美好”“自我尋寶”“直面問題”“擁抱快樂”“邁向未來”。下面是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各單元的具體設計。
第1單元:緣聚你我
單元目標:①協(xié)助成員了解團體的主題、目標、工作方式和單元結構;②認識和連接彼此,消除成員的陌生感;③確立團體規(guī)范。
單元內容:①團體說明,帶領者介紹團體主題、目標、工作方式和單元結構;②“滾雪球”活動,成員自我介紹,相互認識;③“解開千千結”活動,成員共同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交流互動;④“分享期待”活動,成員分別分享自己對團體工作的期待,增進相互理解;⑤訂立團體協(xié)議,商討確立并簽訂團體契約,明確團體規(guī)范,增強成員的安全感及參與團體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2單元:你我一樣
單元目標:①認識到壓力存在的普遍性;②發(fā)現(xiàn)壓力的積極作用,正確看待壓力。
單元內容:①“我的煩惱”紙筆練習,成員在稿紙上寫下自己在大學學習和生活中感覺壓力最大的三件事及其給自己帶來的影響;②“尋找伙伴”活動,成員分享“我的煩惱”,并在分享與交流中給予彼此積極正向的反饋,建立相互支持的“伙伴”關系;③“問題聚焦”活動,根據(jù)成員的分享和交流,聚焦共性問題并展開討論,使成員認識到壓力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壓力不可避免;④“苦中作樂”活動,成員各抒己見,探討壓力的積極作用。
第3單元:壓力何來
單元目標:①了解壓力反應;②理解壓力認知評價理論;③學習對壓力源進行重新評價。
單元內容:①“左右為難”活動,成員在“壓力”情境下體驗和覺察自己的生理、心理、行為反應;②“問題探討”活動,探討“為什么面對相同的懲罰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壓力感受”“為什么同一個人面對不同的懲罰會有不一樣的壓力感受”;③“理論講解”活動,主要講解壓力認知評價理論;④“壓力過程”紙筆練習,成員回顧過去一周內給自己帶來較大影響的生活事件,運用壓力認知評價理論繪制“壓力過程”圖;⑤“分享交流”活動,成員分享“壓力過程”圖,相互反饋不同認知評價及感受,引導成員運用積極正向思維對壓力源進行重新評價。
第4單元:探尋美好
單元目標:①學會用積極視角看待自己和世界;②獲得積極情緒體驗。
單元內容:①“我的大學”活動,成員分享交流大學學習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并通過傾聽他人的分享和交流審視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學會用積極視角看待自己與世界;②“碩果累累”紙筆練習,成員在稿紙上繪制掛滿果實的果樹,并將自己上大學期間的收獲寫在“果實”上;③“分享果實”活動,每個成員分享展示“果實”,說明每一個“果實”的含義,相互反饋補充;④“二次結果”活動,成員在“果樹”上用其他顏色的筆繪制新的“果實”;⑤“分享快樂”活動,成員體驗并分享收獲“果實”的積極情緒。
第5單元:自我尋寶
單元目標:①發(fā)現(xiàn)隱藏的、未知的自己;②探索自身的優(yōu)勢;③思考利用自身優(yōu)勢應對壓力。
單元內容:①“自我探索”紙筆練習,成員填寫“自我探索”表格,內容包括“我的優(yōu)勢”“我的不足”“我的目標”“自我評價”;②“認識自我”活動,成員分享交流“自我探索”內容,相互給予正向反饋;③“自我反思”活動,引導成員通過自我反思和他人的積極反饋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并覺察自我認知與他人回饋的差異;④“優(yōu)勢利用”活動,引導成員思索并分享在面對壓力時自身的優(yōu)勢有何積極作用以及如何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
第6單元:直面問題
單元目標:①探索聚焦問題的應對策略;②學會積極的壓力應對方式。
單元內容:①“壓力山大”紙筆練習,成員簡要寫下近期感覺壓力較大的一件事以及自己的感受;②“分享交流”活動,成員分享“壓力山大”紙筆練習內容及自己針對壓力事件做了哪些應對,效果如何;③“小結提煉”環(huán)節(jié),對成員分享的應對方式進行歸納并分類,說明“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策略”和“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策略”;④“頭腦風暴”活動,以大學生群體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為例,讓成員思考如何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以消除或降低壓力感受;⑤“取長補短”環(huán)節(jié),引導成員學習他人有效的問題應對策略,改進自己的問題應對模式,同時學會靈活運用多種應對策略解決問題。
第7單元:擁抱快樂
單元目標:①探索聚焦情緒的壓力應對策略;②學會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
單元內容:①“情緒萬花筒”紙筆練習,成員寫下自己過去一周出現(xiàn)的各種情緒,并為情緒涂上顏色;②“分享交流”活動,討論“‘萬花筒上的情緒哪些是負面的,哪些是積極的”“針對負面情緒有哪些方法應對”;③“小結提煉”環(huán)節(jié),歸納總結成員分享的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方法,補充并教授其他有效應對不良情緒的方法,引導成員學習他人有效的情緒應對策略,改進自己的情緒應對模式;④“放松訓練”環(huán)節(jié),教授成員正念練習、腹式呼吸、健手操等放松方法,幫助成員培養(yǎng)覺察情緒、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
第8單元:邁向未來
單元目標:①回顧團體歷程及處理未盡事宜;②整合團體收獲并嘗試應用于生活中;③處理團體成員的離愁別緒。
單元內容:①“再回首”活動,回顧過往各單元的議題,詢問成員是否有未能在團體中完成的事情,邀請成員分享可以繼續(xù)努力的方向;②“分享收獲”活動,邀請每位成員整理團體中的發(fā)現(xiàn)與收獲,分享自己在輔導過程中各方面的變化;③“情感表達”活動,成員分享團體輔導過程中以及團體輔導即將結束時的感受,成員相互感謝,互贈卡片祝福;④“團體結束”環(huán)節(jié),帶領者給每一位成員積極的反饋,并鼓勵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團體輔導中收獲的方法。
三、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的注意事項
第一,營造安全、包容、支持性的團體氛圍。良好的團體氛圍是團體輔導有效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在團體工作過程中,帶領者應注意及時給予成員積極正向的反饋,倡導成員之間進行積極反饋,營造安全、包容、支持性的團體氛圍,為成員表達情緒、緩解壓力、自我探索提供積極正向的環(huán)境,促進成員間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減輕成員的孤獨感、壓力和焦慮,培養(yǎng)成員的積極情緒。
第二,發(fā)掘成員的積極特質和優(yōu)勢資源。積極心理學注重發(fā)掘個體的優(yōu)勢與資源。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帶領者應注意引導成員通過互動、討論和積極正向反饋發(fā)掘自身的積極特質以及應對壓力的優(yōu)勢資源,發(fā)現(xiàn)并學習他人積極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調整對壓力的認知評價和應對方式,從而更好地管理壓力。
第三,關注積極事件及事件的積極面。以壓力管理為主題的團體輔導,在輔導過程中成員難免會將注意力聚焦于負性生活事件及其帶來的不利影響上,引發(fā)消極情緒,影響團體氛圍。帶領者要保持敏感,及時發(fā)現(xiàn)和正確處理:在接納消極情緒的同時進行有效引導,幫助成員思考和發(fā)現(xiàn)負性生活事件的積極意義,促使其聚焦積極的事件和事件的積極面,讓成員在團體工作中練習用積極觀念、正向思維面對生活事件,并鼓勵其運用于生活實踐。
本研究以壓力認知評價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為指導,以壓力的認知評價和應對作為大學生壓力管理團體輔導的切入點,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結合大學生應對壓力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團體輔導方案,旨在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大學生學會運用積極的認知評價和應對方式有效管理壓力,進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本團體輔導方案設計基于科學理論,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符合大學生的實際,能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相關領域工作者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文麗,張暉.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壓力現(xiàn)狀及體育干預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1(5).
[2]王雅馨,謝佳東,時修雯,等.中醫(yī)體質類型與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相關性[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3(6).
[3]陶漫,胡文靖.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壓力管理中的效果評價初探[J].錦州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
[4]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長春人民出版社,2001.
[5]江光榮.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ǎng)[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6]陳潔瑜,安啟元,陳澤偉,等.大學生壓力管理與亞健康狀態(tài)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8(7).
[7]拉扎勒斯,福爾克曼.壓力:評價與應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8]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1).
[9]鄭紅.大學生壓力應對研究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6(4).
[10]潘敏,石麗,周金蓮,等.不同學科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差異性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44).
[11]Martin E.P.Seligman,Mihaly Csikszentmihalyi.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
[12]郭英,謝雨菲,張妍.積極心理治療在災后心理輔導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7).
[13]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5).
[14]Barbara L.Fredrickson.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
[15]彭順,胡祥恩.大學生壓力與疲勞的關系: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1(4).
[16]趙波,陸曉花.大學生壓力應對與管理策略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7).
[17]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注:本文系2019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非結構式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資本水平的干預研究”(2019MSZ0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呂兆華(1986— ),廣西桂林人,講師,廣西師范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