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龍,程東海,亓安泰,肖 雄
(南昌航空大學 航空制造工程學院,南昌 330063)
鎂/鋼異種材料焊接具有減輕車身質(zhì)量、降低生產(chǎn)成本和降低燃油消耗的優(yōu)點,在汽車工業(yè)中具有重要意義[1]。然而,Mg,F(xiàn)e 元素不反應不互溶,鎂/鋼異種材料難以直接相連。目前,鎂/鋼異種材料連接主要是通過添加中間層和鍍層的方式[2-5],在接頭界面處形成Fe4Al13,F(xiàn)eAl 和Fe2Al5等脆性金屬間化合物實現(xiàn)冶金連接,但脆性金屬間化合物層是接頭力學性能的薄弱區(qū)[6-9]。
高熵合金(HEA)是多組元合金,可抑制界面脆性金屬間化合物層的形成,促進固溶體的產(chǎn)生,在異種材料焊接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已經(jīng)在鋁/鋼、鈦/鋼以及銅/鈦等異種材料焊接中有研究[10-11]。FeCoNiCrMn 高熵合金的成分包含了鋼母材主要成分,Ni 元素能夠與鎂母材主要成分發(fā)生反應生成化合物,其具有優(yōu)良的塑性、高強度和超塑度,以及良好的斷裂韌性,其微觀組織為面心立方(FCC)(Fe,Ni)固溶體[12-15]。添加FeCoNiCrMn 高熵合金為夾層,有望解決鎂和鋼的熔點等物理性能相差懸殊,且兩者之間的固溶度較低,難以發(fā)生冶金反應的問題。
本工作以FeCoNiCrMn 高熵合金作為夾層,對AZ31B 鎂合金和SUS304 不銹鋼異種材料進行電阻點焊,分析過渡區(qū)與兩側母材的反應擴散行為,檢測接頭性能并優(yōu)化焊接工藝,為鎂/鋼異種材料焊接的實際應用提供數(shù)據(jù)和理論依據(jù)。
選用AZ31B 鎂合金(Mg-3Al-1Zn-0.2Mn-0.1Si,質(zhì)量分數(shù)/%,下同)和SUS304 不銹鋼(Fe-19Cr-9Ni-2Mn-1Si)為母材,試樣尺寸為80 mm×20 mm×1.5 mm,搭接長度為20 mm。中間層材料為FeCoNiCrMn高熵合金粉末(20Fe-20Co-20Ni-20Cr-20Mn),密度為8.06 g/cm3,實驗中添加中間層的厚度為0.25 mm。
采用DZ-3×100 三相次級整流電阻點焊機點焊,實驗前需將高熵合金粉末放置在真空干燥箱(DZF-6020AB)中120 ℃條件下干燥4 h,然后將方形卡槽(卡槽面積為2 cm×2 cm)放置在不銹鋼母材搭接區(qū)域,最后將0.806 g 的高熵合金粉末置于方形卡槽內(nèi)鋪平即可。焊接工藝:焊接電流I=18.2~22.5 kA,焊接時間t=15~35 周波,焊接壓力P=2.0~10.6 kN。采用PZ-3020MZ 型影像測繪儀對接頭截面形貌進行分析。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能譜儀(EDS)和X 射線衍射儀(XRD)對接頭過渡區(qū)與兩側母材界面的顯微組織及物相進行分析。在室溫下采用WDW-100D 型電子萬能試驗機對接頭進行拉剪實驗,拉伸速度設定為0.2 mm/min。拉伸剪切試樣的幾何尺寸如圖1所示。
圖1 拉伸試樣示意圖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ensile specimen
2.1.1 接頭宏觀形貌及過渡區(qū)近域組織
圖2 為AZ31B/FeCoNiCrMn/SUS304 電阻點焊接頭橫截面的宏觀形貌??梢钥吹剑瑑赡覆闹虚g存在明顯、穩(wěn)定的過渡區(qū),接頭成形好,沒有裂紋、氣孔等缺陷。表明高熵合金粉末的加入能夠在熔核界面形成連接過渡層,并很好地與兩側母材進行反應擴散,實現(xiàn)高質(zhì)量焊接。
圖2 接頭截面宏觀形貌(I=20.5 kA,t=25 周波,P=6.84 kN)Fig.2 Macroscopic morphology of the joint section(I=20.5 kA, t=25 cycle, P=6.84 kN)
圖3 為接頭過渡區(qū)及近域組織,從圖可見過渡區(qū)由FeCoNiCrMn 顆粒和其間的鎂合金組成,鎂合金包裹住高熵合金顆粒形成過渡層。這是因為在電阻焊接熱循環(huán)下,低熔點的鎂合金先熔化,高熔點的高熵合金顆粒嵌進鎂合金液體,并在顆粒表面發(fā)生原子互擴散和界面反應,冷卻凝固后形成連接鎂側界面(A,B位置)。不銹鋼/過渡區(qū)連接界面平滑,連接分為兩種,即不銹鋼與高熵合金連接以及與鎂合金液體反應。在焊接壓力的作用下,界面處部分高熵合金和不銹鋼發(fā)生元素擴散而緊密咬合在一起(C 位置);另外由于鋼的熔點高,在焊接熱循環(huán)中鋼不熔化,因此界面平直,過渡區(qū)中熔化的鎂合金在鋼上鋪展?jié)櫇駥崿F(xiàn)連接(D 位置)。
圖3 接頭過渡區(qū)及近域組織Fig.3 Microstructure of the joint transition zone and near-domain area
2.1.2 界面反應擴散行為
圖4 為鎂合金側界面組織及EDS 線掃描結果,從圖4(a)可見,鎂合金與高熵合金顆粒之間存在金屬間化合物層,各點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線掃描如圖4(c)。由表1 點掃描可見,化合物成分元素(點2)與高熵合金固溶體內(nèi)部成分(點3)比較,存在Mg,Al 元素,而且Al 含量比鎂合金母材Al 含量高(點1),F(xiàn)e 元素也比其他元素含量高,表明金屬間化合物為Fe4Al13。圖4(c)線掃描可見,從鎂合金到高熵合金,Mg 元素含量不斷降低,高熵合金中的Fe,Co,Ni,Cr,Mn 元素含量不斷上升,在鎂側這些元素含量幾乎為零,在界面層處,Mg 元素和Fe,Co,Ni,Cr,Mn 元素含量呈梯度變化,并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說明鎂合金與高熵合金在界面層存在互擴散,生成脆性Fe4Al13金屬間化合物。
表1 圖4(a),(b)中各點EDS 分析結果(原子分數(shù)/%)Table 1 Results of EDS analysis of points in fig.4(a),(b)(atom fraction/%)
圖4 鎂合金側界面組織及EDS 線掃描結果 (a)A 區(qū);(b)B 區(qū);(c)EDS 線掃描結果Fig.4 Microstructure of magnesium alloy side interface and EDS line scanning results (a)area A;(b)area B;(c)EDS line scan results
圖4 (b)為過渡區(qū)顆粒之間的組織,可以看出,高熵合金顆粒間存在鎂合金,表明高熵合金顆粒嵌進鎂合金液體,并與鎂合金發(fā)生反應擴散。各點成分(表1)可以看到,鎂合金處(點4)Al 元素含量高于鎂母材中的Al 元素,生成了Mg17Al12相。Mg17Al12相存在的原因是在熔核形成過程中,由于顆粒之間熱輸入大,加熱時間短,冷卻速度快,使得Mg17Al12共晶物在鎂合金中的固溶度大大降低,析出的Mg17Al12共晶物在晶體中所占比例增大[16]。反應層處(點5)Al 元素含量遠高于鎂母材中的Al 元素,形成Fe4Al13金屬間化合物。
因此,過渡區(qū)與鎂合金母材以Fe4Al13,Mg17Al12等脆性金屬間化合物連接,一方面化合物的生成使得界面發(fā)生冶金反應實現(xiàn)連接;另一方面當化合物厚度較大時將影響接頭力學性能,使得此區(qū)域成為接頭性能薄弱區(qū)。
圖5 為不銹鋼側邊界組織及EDS 線掃描結果。其中圖5(a)為高熵合金顆粒與不銹鋼母材界面組織,各點成分分析結果見表2,界面線掃描如圖5(c)。從圖5(a)可以看出,高熵合金與不銹鋼緊密咬合在一起,界面附近區(qū)域元素比例與高熵合金成分(點1)元素比例接近,形成(Fe,Ni)固溶體。界面處的點2 位置含有原子分數(shù)為58.46% Fe,7.37% Co,11.22% Ni,15.99% Cr,6.96% Mn,高熵合金成分含量的比例與所添加的高熵合金成分比例相近,表明界面處存在部分(Fe,Ni)固溶體;剩余Fe,Cr,Ni 元素的比例接近鋼母材主要元素比例,表明界面處也存在不銹鋼。圖5(c)線掃描中,從高熵合金到不銹鋼,Al 元素含量為零,高熵合金成分比例保持穩(wěn)定,沒有生成其他化合物。而在界面層處,F(xiàn)e 元素和Cr,Ni,Mn,Co 元素含量呈梯度變化,并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表明界面處發(fā)生了元素互擴散,且沒有脆性過渡區(qū)的形成,形成的是擴散連接,具有優(yōu)良的力學性能。
表2 圖5(a),(b)中各點EDS 分析結果(原子分數(shù)/%)Table 2 Results of EDS analysis of points in Fig.5(a),(b)(atom fraction,%)
圖5 不銹鋼側界面組織及EDS 線掃描結果(a)C 區(qū);(b)D 區(qū);(c)EDS 線掃描1 結果;(d)EDS 線掃描2 結果Fig.5 Microstructure and EDS line scanning of stainless steel side interface(a)area C;(b)area D;(c)EDS line scan 1 results;(d)EDS line scan 2 results
圖5 (b)為鎂合金與不銹鋼界面組織,點4 成分如表2,線掃描如圖5(d)所示。從圖5(b)可見,鎂合金與不銹鋼界面之間形成金屬間化合物。界面成分表明(點4),不銹鋼/鎂合金界面層的Al 元素含量遠高于鎂合金母材中Al 元素含量,說明Al 元素在界面層富集并參與反應。由線掃描結果可知,從鎂到不銹鋼,Mg元素含量不斷降低直至零,F(xiàn)e 元素含量由零不斷升高至趨于鋼母材Fe 元素含量,在鎂與不銹鋼界面層處Mg,F(xiàn)e 元素含量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存在互擴散現(xiàn)象,導致Fe 元素與Al 元素發(fā)生冶金反應生成Fe4Al13金屬間化合物,此部分為化合物連接。
由以上可知,過渡區(qū)與不銹鋼母材界面處存在高熵合金/不銹鋼擴散連接以及鎂合金/不銹鋼化合物連接兩種連接方式,對比鎂合金/過渡區(qū)界面純化合物連接,其有效提升接頭性能。
圖6 為焊接工藝對接頭拉剪載荷F的影響。整體來看,添加高熵合金的接頭拉剪載荷遠高于未添加高熵合金的接頭。這主要是因為直接焊接時Fe,Mg 元素不互溶也不反應。鎂、鋼兩母材只能依靠微量元素的反應實現(xiàn)連接,接頭強度低。而加入高熵合金粉末后,在兩母材中間形成過渡連接區(qū),過渡區(qū)分別與兩母材發(fā)生連接、反應,進而接頭性能高,在18.2~22.5 kA,15~35 周波,2.0~10.6 kN 的實驗工藝范圍內(nèi),接頭拉剪強度在3.2 kN 以上,而未添加高熵合金鎂/鋼點焊接頭拉剪載荷最高只有1.127 kN。圖6(a),(b)為焊接電流、焊接時間對接頭性能的影響??梢钥吹?,隨著焊接電流、焊接時間增加,接頭的拉剪載荷均呈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這是因為當焊接電流小或者焊接時間短時,接頭熱輸入量較低,高熵合金粉末與鎂合金的包裹需要時間,過渡區(qū)形成不穩(wěn)定,與兩母材的界面連接不充分,承載能力較弱,使得接頭拉剪性能較低。隨著熱輸入量的增大,鎂合金熔化充分,包裹粉末形成過渡區(qū),鎂合金側界面反應逐漸充分,鋼側連接逐漸穩(wěn)定,使得接頭拉剪載荷得到有效提高。當繼續(xù)增大熱輸入量時,熱輸入量過高時,界面化合物層變厚從而降低接頭的承載能力,在20.5 kA、25 周波時接頭性能達到最大值5.605 kN。圖6(c)為焊接壓力對接頭性能的影響。隨著焊接壓力的增加,接頭拉剪載荷也是先增大后減小。當焊接壓力較小時,接觸電阻大且散熱差,從而形成內(nèi)部飛濺誘發(fā)縮孔缺陷,嚴重降低了接頭拉剪載荷;隨著焊接壓力增大,接觸情況改善,降低接頭熱輸入量,減少了金屬間化合物的生成,接頭承載能力得到改善;進一步增大焊接壓力,點焊熱輸入量大大降低,接頭界面有效連接區(qū)域面積減小,且高焊接壓力下鎂側母材變形嚴重,導致接頭承載能力下降。綜上可得添加高熵合金能夠提升接頭的力學性能,添加高熵合金鎂/鋼點焊接頭最大拉剪載荷為5.605 kN,相比未添加高熵合金鎂/鋼點焊接頭拉剪載荷提高了397%。并且根據(jù)相關文獻[17-18]可知,鎂/鋼直接電阻點焊接頭的最大拉剪載荷都低于添加高熵合金鎂/鋼點焊接頭的最大拉剪載荷,進一步證明了添加高熵合金能夠提升接頭的力學性能。
圖6 不同工藝條件對點焊接頭拉剪載荷的影響(a)焊接電流;(b)焊接時間;(c)焊接壓力Fig. 6 Effect of different process conditions on the pulling and shearing loads of the spot welded joints(a)welding current;(b)welding time;(c)welding force
圖7 為接頭的斷口兩側形貌。從圖7(a)可見鎂合金側斷口形貌呈凹陷狀,而由圖7(b)可知高熵合金側斷口形貌呈凸起狀,兩側斷口形貌互補,并且可以觀察到撕裂棱和大量的韌窩,屬于脆性和韌性混合斷裂。圖8 為斷口的XRD 圖譜,從圖8(a)可見鎂合金側存在Mg17Al12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相,而由圖8(b)可知高熵合金側還存在Fe4Al13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相,進一步驗證了上述EDS 點掃描的結果,表明Mg17Al12,F(xiàn)e4Al13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相的形成是導致接頭斷裂發(fā)生在鎂合金側界面處的主要原因。而高熵合金過渡層形成了大量(Fe,Ni)固溶體,阻礙了Al 元素富集在鋼側發(fā)生反應,減少Fe4Al13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的生成,有效提高了接頭的力學性能。
圖8 點焊接頭的XRD 圖譜 (a)鎂合金側;(b)高熵合金側Fig.8 XRD patterns of the spot welded joints (a)magnesium alloy side;(b)high entropy alloy side
(1)包含F(xiàn)eCoNiCrMn 顆粒的過渡區(qū)成功連接鎂、鋼兩母材。鎂合金側界面主要是顆粒周圍反應生成的Fe4Al13金屬間化合物;而不銹鋼側邊界主要由(Fe,Ni)固溶體和Fe4Al13金屬間化合物兩部分組成。
(2)添加FeCoNiCrMn 高熵合金的鎂/鋼電阻點焊接頭拉剪載荷F隨焊接電流I和焊接壓力P的增加,焊接時間t的延長均表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在18.2~22.5 kA,15~35 周波,2.0~10.6 kN 的實驗工藝范圍內(nèi),接頭拉剪強度在3.2 kN 以上,最大拉剪載荷為5.605 kN,相比未添加高熵合金鎂/鋼點焊接頭拉剪載荷提高了397%。
(3)Mg17Al12,F(xiàn)e4Al13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的生成是導致接頭斷裂發(fā)生在鎂合金側界面處的主要原因,而高熵合金過渡層形成了大量(Fe,Ni)固溶體,阻礙了Al 元素富集在鋼側發(fā)生反應,減少Fe4Al13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的生成,有效提高了接頭的力學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