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瑞 鄧新建 甄建民 郝亞明 熱比耶·努日 王雪嬌
摘 要: 以紅棗為研究對象,利用新疆且末縣1971—2020 年逐日氣象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Mann-Kendall 突變檢測、小波分析和氣候傾向率等方法,分析紅棗生長季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特征,為當?shù)丶t棗產(chǎn)業(yè)適應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jù)。結(jié)果表明,紅棗生長季平均氣溫和≥10 °C 積溫呈顯著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36 °C/10 年、98.4 °C·d/10 年,分別在2003 和2008 年發(fā)生了由少到多的顯著突變;降水量變化不明顯,呈略微的增加趨勢,年際間波動較大。日照時數(shù)呈減少趨勢,在1981 年發(fā)生由多到少的突變,氣候傾向率為24.4 h/10 年;夏季高溫日數(shù)呈增加趨勢,尤其以7 月的增加顯著,增加速率2.0 d/10 年;夏季氣溫日較差平均15.8 °C,6—8 月氣溫日較差均呈減少趨勢,但變化不明顯。春季、夏季的大風日數(shù)和沙塵日數(shù)均呈減少趨勢,其中大風日數(shù)顯著減少,沙塵日數(shù)年際分布不均。氣候變化背景下,且末縣紅棗生長季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較差大,總體有利于紅棗產(chǎn)量的提高,但開花坐果期高溫日數(shù)的增加,對紅棗生長發(fā)育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特征;紅棗;且末縣
中圖分類號:S1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1795(2023)08-0074-07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3.08.013
0 引言
紅棗喜溫、耐旱,適應性強,20 世紀90 年代后期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簡稱新疆)紅棗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新疆且末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優(yōu)勢,是全國優(yōu)良紅棗生產(chǎn)基地之一,2014 年榮獲“中國紅棗之鄉(xiāng)”稱號,紅棗已成為當?shù)刂еa(chǎn)業(yè)之一。農(nóng)業(yè)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會對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和自然災害狀況的變化產(chǎn)生影響[1-4]。近年來,氣候變化及其對氣候資源的影響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關注,劉敬強等[5]、TONG S Q 等[6] 對新疆特色林果種植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進行研究, 結(jié)果表明,1961—2010 年熱量資源明顯增多,水資源有所改善,但日照時數(shù)略少,氣候變化總體對新疆特色林果種植總體有利。張山清等[7] 基于GIS 技術(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新疆紅棗適宜種植區(qū)面積明顯擴大,次適宜和不適宜種植區(qū)面積有所減小。劉璐等[8] 研究表明,近40 年陜北紅棗種植區(qū)的氣候資源和氣象災害的變化趨勢對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均利大于弊。韓會梅等[9] 研究發(fā)現(xiàn),1990—2011 年南疆3 地區(qū)年均溫及紅棗各生育時期均溫均呈上升趨勢,溫度上升是提高紅棗產(chǎn)量的重要原因。程華等[10] 研究發(fā)現(xiàn),若羌夏季氣溫的降低對紅棗開花有利,冬季氣溫的升高有利于棗樹安全越冬,但同時也加重了病蟲害的發(fā)生。黃玖君等[11] 研究發(fā)現(xiàn),氣候變暖對棗樹安全越冬有利,但休眠期前氣溫偏高導致棗樹冬前抗寒能力鍛煉不足。李博等[12] 以阿克蘇地區(qū)302 戶棗農(nóng)為研究對象,分析表明,氣溫升高對阿克蘇地區(qū)紅棗生產(chǎn)有利。
目前,有關氣候變化對且末縣紅棗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尚不多見,有必要分析且末縣紅棗生長季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的特征及其對紅棗生長的影響。本研究利用且末縣氣象站近50 年逐日氣象資料,分析且末縣紅棗生長季的農(nóng)業(yè)氣候資源變化特征,為紅棗生產(chǎn)合理利用氣候資源、趨利避害和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提供科學依據(jù)。
1 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資料來源
選用且末縣國家基準氣候站(經(jīng)度85.55°,緯度38.15°,海拔高度1 247.2 m)1971—2020 年紅棗生長季氣溫、降水量及日照時數(shù)等資料,數(shù)據(jù)來源于新疆氣象信息中心。
1.2 研究方法
且末縣紅棗4 月開始萌芽展葉,5 月上旬—7 月中下旬開花,6 月上旬—8 月下旬處于果實膨大期, 9 月上中旬處于果實脆熟期,10 月底開始采收,紅棗生長季為4—10 月。采用最小二乘法對50 年的氣象要素數(shù)據(jù)與時間進行一元線性回歸(y=a+bx,其中,y 為氣象要素值,x 為時間,a 為回歸常數(shù),b 為回歸系數(shù)),b(正/負)的大小表示氣象要素隨時間(升高/降低)的變化速率,以b 的10 倍作為氣候要素氣候傾向率[13]。采用Mann-Kendall 趨勢和突變檢驗方法判定時間序列的變化趨勢、突變點及顯著水平,Morlet 小波分析探討序列的周期變化特征[14-16]。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熱量資源變化特征
2.1.1 平均氣溫變化
且末縣紅棗生長季1971—2020 年50 年的平均氣溫19.7 °C,最高氣溫21.4 °C,最低氣溫18.5 °C。由圖1 可知,近50 年來氣溫呈上升趨勢,并且上升趨勢十分明顯(R=0.78,通過了0.01 顯著水平檢驗),平均以0.36 °C/10 年的速率增加。從M-K 突變檢測中UF 和UB 曲線的交點位置確定,平均氣溫發(fā)生突變的時間點是2003 年。氣候變暖后(2003—2020 年)與變暖前(1971—2002 年)兩時段年平均氣溫差值0.6 °C(圖1b) 。圖2 是1971—2020 年且末縣平均氣溫Morlet 小波分析實部,正值區(qū)表示平均氣溫偏高,負值區(qū)與之相反。由圖2 可知,且末縣紅棗生長季平均氣溫存在10 年左右和15~20 年的周期變化,并且穩(wěn)定具有全域性。10 年周期變化上,第一個低值區(qū)域為1972 年,最低氣溫比平均值低1.1 °C,最后一個低值區(qū)為2010 年,比平均值偏低不到0.1 °C。15~20 年周期變化集中表現(xiàn)在1990 年以后,存在2 個準振蕩周期,1990—1994 和2004—2010 年為氣溫偏低年, 1995—2003 和2011—2020 年為氣溫偏高年。
2.1.2 ≥10 °C 積溫變化特征及日數(shù)
1971—2020 年近50 年來≥10 °C 積溫呈上升趨勢,并且上升趨勢十分顯著(R=0.62,通過了0.01 顯著水平檢驗)。≥10 °C 積溫增加速率 98.4( °C·d)/10 年,多年的平均值4.73.8 °C·d(圖3a)。由M-K 突變檢驗結(jié)果顯示,2008 年是≥10 °C 積溫的突變點,突變前1971—2008 年≥10 °C 積溫偏少,這個階段的平均值3 985.3 °C·d,比多年的平均值偏少88.47 °C·d,屬于熱量資源偏少階段;突變后,2009—2020 年的≥10 °C積溫平均值4 353.9 °C·d,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80.1°C·d,屬于熱量資源較豐富階段(圖4a)?!?0 °C積溫日數(shù)也呈上升趨勢,增加速率為2.1 d/10 年,多年平均值為195.9 d。近50 年來≥10 °C 積溫日數(shù),極大值出現(xiàn)在2018 年,為222 d,極小值出現(xiàn)在1999 年,為172 d,兩者極差為50 d(圖3a)。根據(jù)M-K 檢驗的突變結(jié)果,2015 年是≥10 °C 積溫日數(shù)的突變點,突變前后≥10 °C 積溫日數(shù)增加了15.8 d(圖4b)。
2.1.3 氣溫日較差及高溫日數(shù)變化特征
6 月氣溫日較差13.5~18.8 °C,平均15.7 °C,氣候傾向率?0.2 °C/10 年;7 月氣溫日較差13.5~17.1 °C,平均15.4 °C,近50 年呈微弱的減少趨勢;8 月氣溫日較差11.3~19.8 °C,平均16.4 °C,氣候傾向率?0.2 °C/10 年(圖5a)。夏季且末縣紅棗生長平均氣溫日較差15.8 °C。夏季是坐果及果實形成的關鍵時期,夜溫差大,有效積累多,容易獲得優(yōu)質(zhì)果實。且末縣≥35 °C 高溫天氣主要發(fā)生在6、7 和8 月。6 月高溫天氣平均4.7 d,氣候傾向率1.0 d/10 年;7 月且末縣高溫天氣呈顯著增加趨勢,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出現(xiàn)在2005 年(26 d)和1996 年( 3 d) , 高溫天氣平均10.0 d, 氣候傾向率2.0 d/10 年(圖5b);8 月高溫天氣平均7.2 d,氣候傾向率1.2 d/10 年。6—8 月正值棗樹開花坐果期,花期高溫會造成落花落果,且末縣近50 年高溫日數(shù)的增加對紅棗產(chǎn)量形成有不利影響。
2.2 降水量變化特征
1971—2020 年年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未通過0.05 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呈微弱的增長趨勢,年際間變化較大。50 年來的平均降水量23.09 mm,年降水量極大值出現(xiàn)在2019 年,為59.1 mm,極小值出現(xiàn)在1980 年,為1.9 mm,兩者極差57.2 mm(圖6a)。MK檢驗結(jié)果顯示,UF 曲線自20 世紀70 年代初到80 年代初年降水有明顯的減少趨勢,UF 與UB 曲線在1972、1984、1986、1992 和1995 年存在明顯交點, 說明1972 年之后年降水量一直減少,處于少雨期,直到1980 年之后年降水量開始增加,轉(zhuǎn)入了多雨期。由圖7 可知,且末縣紅棗生長季降水量存在4 年左右和15~20 年的周期變化,并且穩(wěn)定具有全域性。10~15年周期變化上,降水量變化由劇烈轉(zhuǎn)為平緩,降水量存在3 個準振蕩周期,1975—1981 和1992—2000 年表現(xiàn)為枯水年,而1981—1991 和2001—2013 年表現(xiàn)為豐水年。在4 年左右周期變化上降水量的變化與10~15年相反,由平緩變得劇烈。
2.3 日照時數(shù)變化特征
且末縣紅棗生長季近50 年日照時數(shù)平均1 783.8 h,1971—2020 年日照時數(shù)呈減少趨勢, 減少速率24.4 h/10 年,日照時數(shù)極大值2 062.1 h(1978 年),極小值1 442.7 h(1996 年),兩者相差619.4 h(圖8a)。根據(jù)UF 和UB 曲線交點的位置,確定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的減少趨勢是一突變現(xiàn)象,具體從1995 年開始減少的趨勢達到極顯著(圖8b)。由圖9 可知,且末縣紅棗生長日照時數(shù)在1971—2011 年存在30 年左右的振蕩,1988—2000 和2014 年以后表現(xiàn)為寡照年,1971—1987 和2001—2013 年表現(xiàn)為日照充沛年。
1999—2011 年存在5 年左右的周期變化特征明顯,在此時間上日照時數(shù)變化由平緩變?yōu)閯×摇?/p>
2.4 大風及沙塵天氣的變化
紅棗開花坐果期間大風和沙塵天氣危害極大,春季大風沙塵天氣會打傷棗樹嫩葉,夏季大風會造成大量落果。近50 年來,且末縣春季、夏季大風日數(shù)均呈顯著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分別為?2.3、?2.1 d/10 年(圖10a) 。春季沙塵日數(shù)平均8.1 d, 減少傾向率0.7 d/10 年,最高年(1983 年)和最低年(2005 年)相差14 d; 夏季沙塵日數(shù)平均5.3 d, 減少傾向率0.4 d/10 年,最高年(1985 年)和最低年(2002 年)相差13 d(圖10b)。近50 年大風和沙塵日數(shù)的減少對紅棗開花坐果有利。
2.5 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及≤20 °C 持續(xù)日數(shù)
隨著全球和新疆區(qū)域氣候的變暖,冬季異常極端氣候事件時常發(fā)生[17]。棗樹發(fā)生凍害的臨界溫度是?23 °C[18]。且末縣近50 年來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在?27.3~?15.4 °C,平均為?19.2 °C,氣候傾向率為0.3 °C/10 年,極端最低氣溫呈升高趨勢,但不顯著(圖11a)。低于?23 °C 的年份分別為1997 年( ?24.8 °C) 和2007年(?27.3 °C)?!?0 °C 持續(xù)日數(shù)年際間波動較大,總體呈減少趨勢, 持續(xù)日數(shù)較高的年份是1977 年(19 d)、2007 年(20 d)(圖11 b),2007 年冬季且末縣紅棗不同部位出現(xiàn)較嚴重的開裂現(xiàn)象,當年生的枝條絕大部受到凍害的影響。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低溫事件易發(fā),仍需關注強降溫、大雪等天氣對紅棗越冬的影響。
3 討論
氣候變化背景下,且末縣紅棗生長季50 年平均氣溫呈顯著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0.36 °C/10 年,增溫速率高于新疆年平均氣溫,且末縣紅棗生長季≥10 °C 積溫及日數(shù)的增加,使紅棗有效生長期延長,對提高紅棗產(chǎn)量有促進作用[19-20]。棗樹果實生長期間適宜氣溫日較差>12 °C,且末縣紅棗夏季果實生長期平均氣溫日較差16 °C,最高達20 °C,氣象條件十分有利于糖分的積累,雖然近50 年來氣溫日較差呈減少趨勢,但仍處于適宜范圍內(nèi)[21]。
棗樹抗旱耐勞,因當?shù)夭捎玫喂芄┧邓皇侵萍s棗樹生長的主要因子。近50 年來,且末縣紅棗生長季降水量呈減少趨勢,減少了裂果和其他病害的發(fā)生。氣候變化背景下,日照時數(shù)呈減少趨勢,一般制干紅棗生長期所需日照時數(shù)1 500~1 800 h,且末縣紅棗生長季近50 年來日照時數(shù)平均1 783.8 h,可以滿足優(yōu)質(zhì)制干紅棗的光照要求。
氣候變化背景下,且末縣春季、夏季大風日數(shù)明顯減少。沙塵日數(shù)總體呈減少趨勢,但年際間波動較大,生產(chǎn)栽培中需注意選擇行向以減輕大風災害。紅棗生長期間夏季高溫日數(shù)顯著增加,棗樹發(fā)生高溫熱害的風險加大,在開花結(jié)果期間,要適當增加灌水次數(shù)或通過人工噴水等方式,增加空氣中的濕度,以避免高溫天氣對棗樹的不利影響。
4 結(jié)束語
(1)1971—2020 年,且末縣紅棗生長季年平均氣溫18.5~21.4 °C,平均值19.7 °C,2003 年發(fā)生了由低到高突變,平均氣溫存在10 年左右和15~20 年的周期變化。≥10 °C 積溫呈顯著增加趨勢,多年的平均值473.8 °C·d,2008 年發(fā)生突變?!?0 °C 積溫日數(shù)也呈上升趨勢,多年平均值195.9 d。夏季氣溫日較差平均15.8 °C,6~8 月高溫日均呈增加趨勢,增加速率分別為1.0、2.0 d/10 年。
(2)氣候變化背景下,紅棗生長季降水量略微增加,1972 年之后年降水量開始減少,直到1980 年年降水量開始增加,年降水量存在4 年左右和15~20 年的周期變化, 并且穩(wěn)定具有全域性。日照時數(shù)平均1 783.8 h,呈減少趨勢,減少速率24.4 h/10 年。
(3)紅棗開花坐果期間的大風和沙塵日數(shù)均呈減少趨勢,尤其以大風日數(shù)減少顯著,春季、夏季大風日數(shù)減少速率分別為?2.3、?2.1 d/10 年。春季、夏季沙塵日數(shù)減少速率分別為0.7、0.4 d/10 年。
參考文獻
郭建平.氣候變化對中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研究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15,26(1):1-11.
GUO Jianpin.Advance in impactc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productionin China[J].Jonur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2015,26(1):1-11.
BATTISTI D S,NAYLOR R L.Historical warnings of future foodinsecuritywith unprecedented seasonal heat[J]. Science, 2009, 323(5 911 ):240-244.
秦大河.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的亮點結(jié)論[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4,10(1):1-6.
QIN Dahe.Highlights of the IPCC working group I fifth assessment report[J]. Progressus Inquisitiones DE Mutatione Climatis, 2014,10(1):1-6.
張亞寧,張明軍,王圣杰,等.氣候變化對河西走廊主要農(nóng)作物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7,26(8):1 325-1 335.
ZHANG Yaning, ZHANG Mingjun, WANG Shengjie, et al. Impactsof climate change on main crops in the Hexi Corridor[J].Ecologyand Environment Sciences,2017,26(8):1 325-1 335.
劉敬強,瓦哈甫·哈力克,哈斯穆·阿比孜,等.新疆特色林果業(yè)種植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 地理學報, 2013, 68( 5) : 708-720.
LIU Jingqaing, HALIK Wahap, ABZ Hasm, et al. Response ofchaacteristic horticulture plant to climate change of Xinjiang[J]. ActaGegraphica Sinca,2013,68(5):708-720.
TONG S Q,LI X Q,ZHANG J Q,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in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Inner Mongolia(China) during1960–2017[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49(3):75-89.
張山清,普宗朝,李景林,等.氣候變化對新疆紅棗種植氣候區(qū)劃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4,22(6):713-721.
ZHANG Shanqing, PU Zongchao, LI Jingling, et al. Impact of climatechange on the division of jujube planting zones in Xinjiang[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4,22(6):713-721.
劉璐,王景紅,張維敏,等.1971—2010 年陜北紅棗種植區(qū)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物候期的影響[J].干旱氣象,2016,34(5):841-846.
LIU Lu, WANG Jinghong, ZHANG Weimin, et al. Climte changechracteristic and its impaction on phenophase of jujube in northern Shanxiduring 1971-2010[J].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 2016, 34( 5) :841-846.
韓會梅,李青,徐崇志.南疆地區(qū)氣溫變化及其對紅棗產(chǎn)量的影響[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4(1):100-104.
HAN Huimei, LI Qing, XU Chongzhi. Air temperature change insouthern Xinjiang and its influence on jujube yield[J].Shandong AgriculturalSciences,2014(1):100-104.
程華,鄧新建.氣候變化對若羌紅棗品質(zhì)與產(chǎn)量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14):271.
黃玖君, 吉春容, 李大武, 等. 且末紅棗冬季凍害成因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5,9(1):63-68.
HUANG Jiujun, JI Chunrong, LI Dawu, et al. Analysis of freezinginjury on jujube in Qiemo in winter[J]. Desert and Oasis Meterology2015,9(1):63-68.
李博,李青,陳紅梅.阿克蘇地區(qū)紅棗生產(chǎn)技術(shù)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北方園藝,2016(7):181-185.
LI Bo, LI Qing, CHEN Hongmei. Tehnical efficiency and influencingfactor of red jujube in Aksu[J].Northern Horticculture,2016(7):181-185.
LIU Y J, QIN Y, GE Q S.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changesin maize phenology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10[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Sciences,2019,29(3):351-362.
MANN H B. Nonparametric tests against trend[J]. Econometrica,1945,13(3):245-259.
KENDALL M G.Rank correlation methods[M].4th Edition.London:Charles Griffin,1975.
魏鳳英.現(xiàn)代氣候統(tǒng)計診斷與預測技術(shù)[M].2 版.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姚軍強,毛煒嶧,陳靜,等.新疆氣候“濕干轉(zhuǎn)折”的信號和影響探討[J].地理學報,2021,76(1):57-72.
YAO Junqiang,MAO Weiyi,CHENG Jing,et al.Singal and impactof wet-to-dry shift over Xinjiang,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ca,2021,76(1):57-72.
張亞新,劉海蓉,李茂春,等.阿克蘇地區(qū)棗樹凍害類型及主要氣象因子的影響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09,3(6):43-46.
ZHANG Yaxin,LIU Hairong,LI Maochun,et al.Types of freezingInjury to jujube and influence of climate factors in Akesu Area[J].Desert and Oasis Meterology,2009,3(6):43-46.
李景林,張山清,普宗朝.近50 a 新疆氣溫精細化時空變化分析[J].干旱區(qū)地理,2013,36(2):228-237.
LI Jingling,ZHANG Shanqing,PU Zongchao.Spatinal-temporal varitionof sesonal and annual air temperature in Xinjiang during 1961-2010[J].Arid Land Georaphy,2013,36(2):228-237.
普宗朝,張山清,李景林.近50 a 新疆≥0 °C 持續(xù)日數(shù)和積溫時空變化[J].干旱區(qū)研究,2013,30(5):781-788.
PU Zongchao, ZHANG Shanqing, LI Jingling. Spatiotemporalchange of duration and accumulated temprature of temprature ≥0 °C inXinjiang in Recent 50 years[J]. Arid Zone Research, 2013, 30( 5) :781-788.
段曉鳳,戴小笠,張玉蘭,等.中寧縣影響紅棗產(chǎn)量的主要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分析[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3(5):136-141.
DUAN Xiaofeng,DAI Xiaoli,ZHANG Yulan,et al.The analysis ofmain agro-meteoroligical disasters affecting on the productivity of redjujube at Zhnonning County[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Areas,2013(5):13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