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唐江澎校長的《好的教育》一書,如同又一次親身走在鮮活的百年匡園里,好的教育模樣便清晰地在我的腦海徐徐展開、魚貫而入。
書的封面上有“我說的不過是常識”這句話,我想這絕不是對教育的“泛泛之談”,細讀時便可尋得“如語家常”中氤氳著一股深刻意味。瞻閱書中這樣一個章節(jié)——走向“為了成長”的評價。近百年來,匡園把“人的成全”作為教育的至上追求,將教育評價由“促進學習”轉向“為了成長”,我反復研讀并感慨教育評價之于學生的力量,是對生命成長的激勵力量。
2 0 2 0年國家出臺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突出了教育評價以“立德樹人”為核心;2022年教育部頒布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不僅強調了幼兒園保育教育過程質量的評價取向,還勾畫出了有質量的幼兒園保教工作樣態(tài)。
中小學在開展深化對學生的評價改革,那幼兒園呢?兒童發(fā)展評價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標準嗎?其實評價標準無處不在。一說到評價,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教師對孩子各個發(fā)展領域進行檢查、對比、打勾的場景,合格或不合格,達標或不達標,這樣的評價更像是“評比”,是一種“分級分類”。唐校長在《好的教育》中提出“為了成長”的評價正與當下課程改革背景下兒童發(fā)展評價的精神內核不謀而合,接下來我將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談談對兒童發(fā)展評價的感悟和思考。
一、讓評價自然而然地發(fā)生
過去,每個學期末幼兒園都要常態(tài)化的對各年齡段兒童進行“一輪測評”,這種以結果為判定依據的評價方式是否適合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現狀?是否適應未來發(fā)展的需求?現在,《評估指南》強調注重過程評價,聚焦班級觀察。我們正在不斷轉變評價視角,回到教育的現場去,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感受和體會。這里提出的觀察評價,不是讓我們另外找出時間來對兒童進行觀察,而是在幼兒日常的生活中和鮮活的活動——“自然的場景”中,由幼兒所熟悉的老師、同伴或家長——“自然的人”,自然而然地收集兒童表現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發(fā)現兒童發(fā)展的需要,提供適宜的幫助和指導。這樣的評價不拘束限制兒童、不單一片面、不僵化呆板,是“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的;這樣的評價,是教師把兒童發(fā)展評價視為一種理性自覺的行為,而不是一項任務。
二、在評價里完整地認識兒童
“兒童想被看見,但不想被評判”,評價的背后考驗著我們的兒童觀、課程觀、學習和發(fā)展觀。評價不是讓我們找到兒童的共性,而是讓我們驚喜地發(fā)現兒童的差異。有的孩子記憶能力突出,有的則想象力特別豐富,有的孩子好交往不善思考,有的則愛獨處辦事穩(wěn)妥……《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為教師提供了評價兒童身心發(fā)展情況的維度框架,我們要抓牢這根“拐杖”,全面了解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結構及其組成,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的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形象,尊重差異,不急于催促,要耐心等待,跟隨每一個“不一樣”的發(fā)展節(jié)奏,幫助兒童以更適合自己的方式發(fā)展成長。
三、從評價中看見需求并給予支持
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我們的一線教師熱衷于完成“一個觀察故事”“幾張照片”“一些視頻”等,不由自主地陷入成人思維的評價誤區(qū),讓兒童生活在教師的“設計”里,堆了很多記錄卻無法反哺教學提升。我們要突破評價“文本工作”帶來的瓶頸束縛,要充分利用這些“文字、圖片、錄音”實證了解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在“觀察選擇—精準了解—調整支持”的循環(huán)往復中,準確地找到兒童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精準有力的支持,實現“評價促成長”的美好樣態(tài)。
在幼兒園教育邁向高質量發(fā)展的道路上,兒童評價工作不可缺位。沿著《評估指南》指出的方向,兒童發(fā)展評價從“評定”走向“理解”,從“指標”走向“發(fā)展”,從“補短”走向“促長”……
掩卷沉思,“好的教育”并不遙遠。唐校長“為了成長”的評價內核一定會讓教育同行者們心向往之,并且進行行動效仿。
相信一切都應是欣欣然的樣子,“好的教育”一定會愈來愈真切、清晰、靈動。
教 育 感 言
我愿意把耳朵側向孩子,傾聽他們的一百種童言,支持他們的一萬種嘗試;我愿意把目光投向孩子,聚焦每一個孩子的一舉一動,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堅持做切實的“觀察者”、細心的“記錄者”、專業(yè)的“支持者”——“看見每一個、看懂每一刻”,追隨兒童發(fā)展的足跡,感受兒童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