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澤鋒 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呂錦霞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
郭恒棟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第二中學校
在山西省當前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2023 年(2021 級)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簡稱“學考”)承擔著承上啟下、引領新模式形成的作用?!皡⑻熘?,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币虼?,研究這套歷史考試試題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2021 級“學考”歷史試題堅持了“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滲透了山西省新高考改革的新理念,多維度考查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幫助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史發(fā)展大勢。該套歷史試題的命制反映了歷史學科特點,體現(xiàn)了歷史課標理念,凸顯了較強的人文性、時代性,呈現(xiàn)了省自主命題的過渡性和創(chuàng)新性特點。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的命制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的變革。
馬克思認為,把智育、體育與勞育相結合,是實現(xiàn)人全面發(fā)展的唯一途徑。2018 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fā)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根本目的。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人才的總要求也就相應發(fā)生了變化,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人才應該既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也應該是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目的既是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制定培養(yǎng)目標和人才標準的根本依據(jù),也是對各級各類考試命題的基本要求。
2021 級“學考”歷史試題體現(xiàn)了五育并舉的理念。第1 題強調對中華文明起源所具有的多元一體特征的認識,使學生具有了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文明上的優(yōu)越感。非選擇題27 題新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成就,在試題作答時,學生不僅能夠體會歷史知識所蘊含的家國情懷,也能樹立起對我們偉大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和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認同感,恰到好處地集中體現(xiàn)了對學生應該具有的正確政治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等德育方面的諸多要求。第13 題通過展示一組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形象圖片,考查了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體現(xiàn)了美育要求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凈化學生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有助于完善品德。
2021 級“學考”歷史試題鼓勵廣大一線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不斷創(chuàng)設智力操作實踐活動。同時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既生動形象,又符合實際特點的生活情境。教師的每一節(jié)課都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生活、情感、道德和人格,高度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扎實落實“雙新”背景下我黨的教育方針。
高中歷史“學考”的考試范圍以《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冊為主要內容,高中統(tǒng)編教材總主編張海鵬認為“作為中國的高中學生,中國通史的學習內容多一點是應該的。”因此,2021級“學考”歷史試題的比例分值為:上冊分值比例占60%,下冊分值占40%。具體試題分布為:中國古代史7 道選擇題(第一單元3 道題6 分,第二單元2道題4分,第三、四單元各1道題共4分),1道非選擇題16 分。中國近代史5 道選擇題(第五、六、七單元各1 道題共6 分,第八單元2 道題共4 分)。中國現(xiàn)代史3 道選擇題(第九單元2 道題共4 分,第十單元1 道題2 分),1道非選擇題16 分。世界古代史2 道選擇題(第一、二單元各1道題共4分)。世界近代史5道選擇題(第三、四、六單元各1 道題共6 分,第五單元2 道題共4 分)。世界現(xiàn)代史3 道選擇題(第七、八、九單元各1 道題共6 分),世界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共1道非選擇題18分。
第3 題中題干“秦漢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正好是《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單元概述的總結。這一試題特點指導著一線教師和學生鑒于通史,應重視教材導言的理解和大事年表或“時間軸”的使用。
2021 級“學考”歷史試題在教材中的考點分布抓住了基礎概念、突顯了必備知識對教材內容的貫徹度,同時重視基本能力,突顯了調用知識對問題解決的影響力。這表明今后教師和“學考”學子應重視教材知識體系,閱讀教材、理解教材才是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主要途徑,試題成為倒逼課堂發(fā)生改變的催化劑。
眾所周知,目前我們使用的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教材都有課后習題,這些習題的設置都帶有強烈的探究性。這種帶有探究性的習題,不但能夠讓學生了解每一節(jié)歷史課程、每一個歷史主題,還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素養(yǎng)和能力。尤其是學習延伸題,引用大量材料,列舉各種各樣甚至是當前較為超前的學術觀點,目的明顯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教材和所給材料信息的獲取、處理及闡釋的能力,突出滲透學生所需要養(yǎng)成的邏輯判斷、思維認知和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既有較強的開放性,又有符合學生實際的可操作性。課后習題的數(shù)量恰當、容量適中、質量較高,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的廣大教師要學會并善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這些習題,不斷擴寬廣大高中學生的歷史認知視野,豐富學生歷史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一個個有趣生動的探究活動中大放異彩,培養(yǎng)學生面對諸多歷史變數(shù)時應該具有的理性洞察力,在排除萬難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不斷解決一個個問題,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落實到具體的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當中,幫助學生真正地獲得成長,切忌好高騖遠,舍本求末。
本次山西省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命制的評價目標,是以歷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要求及核心素養(yǎng)水平劃分為依據(jù),且符合學業(yè)質量要求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試題命制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因此,在進行學業(yè)水平考試試題命制時,命題教師需要深刻理解高中歷史本學科的諸多核心素養(yǎng)及這些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并且準確把握學業(yè)質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相應的內容,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大方面?!北敬卧囶}命制同以往相比,最大的亮點就在于突出體現(xiàn)了對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全方位多方面的考查,不僅僅是檢測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基本線索、基本框架的掌握程度,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方法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批判性思維。五大素養(yǎng)在本次試題命制中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很多試題還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學習歷史時所應該具備的多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舉例加以說明。
顯而易見,在歷史學科的諸多核心素養(yǎng)中,唯物史觀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理論。作為一名高中生,只有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才能形成對歷史全面客觀、科學規(guī)律的認識。在本次歷史學考試題的命制中,唯物史觀在很多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中就得到了較好的滲透,舉例說明見表1:
表1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歷史事件,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素不外乎就是時間和空間,時空框架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夯實基礎知識、開展歷史思維活動、培養(yǎng)歷史意識的重要基礎。2021 級“學考”歷史試題中,多數(shù)試題需要學生將該題所涉及的史事置于一定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較為翔實的解讀。如試題中的第10 題,學生需要將該題中的主題進行提煉,將李大釗開設的課程這一主題置于1920 年的中國社會進行分析,解讀這一主題與社會救亡思想轉變之間的關系。第11 題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里提供的一些細節(jié),來讓學生確定這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黨領導的敵后抗戰(zhàn)。第20 題需要學生明確16 到18世紀中期,A 項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B 項資本輸出、C項國際煤炭市場的出現(xiàn)均不屬于這個歷史時段。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的重要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和歷史試題命制中,通過史料實證就是要告訴學生實證的重要性,讓學生清楚,一個歷史結論的得出不能憑空臆造,而是要有史料作為堅實的基礎和支撐。2021級“學考”歷史試題中,很多營造出來的各種歷史情境,都借助于不斷實證后的科學史料,這些史料有的是一手史料,有的或者直接來源于教材。試卷中多數(shù)題目的歷史結論都是對題目中材料信息的理性分析和科學評判,體現(xiàn)了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中所要求的“論從史出”的實證意識。如第1 題和第11 題中引用的地圖、第23 題中1914 年歐洲列強占有殖民地數(shù)量對比的數(shù)據(jù),就直接取自部編版教材。通過理性評判,以史料為依托,得出相應的正確答案。
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能力表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和試題命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他人交流討論,厘清思路,提高表達能力。同時要求學生運用邏輯推理來分析和解釋歷史現(xiàn)象,更好地把握歷史脈絡與規(guī)律。在本次試題命制中,歷史解釋的考查較為明顯。
如第25 題從智能手機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切入,要求學生回答“這一現(xiàn)象反映”。不同學生的歷史認知顯然是有層次的,不同認知層次的歷史解釋能力也是千差萬別的。如果學生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會對材料進行錯誤的歷史解釋,得出A項“人類完全依賴手機生存”這一錯誤的歷史結論。第26 題設問(2)“從漢、唐、宋、元、明、清中,任意選取一個歷史時期,并對這一時期的中外交流狀況加以說明”,要求學生先選取一個歷史時期,寫出這一時期中外交流狀況,然后根據(jù)所學知識對觀點加以解釋說明。
高中歷史教育通過家國情懷,讓學生體會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的厚重,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幫助他們塑造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如第1 題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特征,初步培育了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家國情懷”素養(yǎng)。第3 題國家制度的延續(xù)和變革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第4 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對民族交融的推動,第13 題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所傳承的民族精神等。這些試題的命制,很好地體現(xiàn)了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和培養(yǎng)。
本次2021 級山西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歷史試題的命制,既有注重考查某一個或兩個核心素養(yǎng),又有對歷史學科諸多核心素養(yǎng)的全方位多方面綜合測評的試題,換言之,很多試題并非是對單一核心素養(yǎng)的單獨考查,而是對多個歷史學科諸多核心素養(yǎng)的集體性綜合考查,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綜合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五個方面在實際命題過程中是無法割裂的,尤其是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是交互作用、相伴成長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綜合考查,這在本次試題命制中也較為凸顯。
以選擇題第11 題為例。通過中國近代史上某時期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的設置,在考查了學生解讀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同時,需要學生調動“中國共產(chǎn)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事件順序進行分析試題,體現(xiàn)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考查;非選擇題第27 題,設問(1)“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設問(2)“結合史實說明改革開放時期是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設問(3)“談談你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的認識”,通過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等知識點來綜合考查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而并非是對某一個核心素養(yǎng)的單獨考查。這種綜合性試題的命制,既關注了學生個體學會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又使得他們在面對多樣情境、多種問題時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與思維以及不斷彰顯家國情懷等歷史價值觀。
在當下山西省開展的新一輪高中教育課程改革的歷史大潮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作為國家級考試,往往具有一定的人才選拔功能,尤其是對于新高考啟動省份而言,又被稱為“小高考”。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框架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而歷史學習所需要具備的相應基礎性、綜合性的能力則是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高低的直接體現(xiàn)。所以,本次試題命制一方面考查了學生閱讀、識記等淺層次的低階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學生理解、闡釋等高層次的高階能力。
例如,選擇題第3 題,題目所要求的印證“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學生不光要對秦漢時期的某些政治制度進行識記,還要區(qū)分某些制度是否屬于這一范疇,如B 選項中的禪讓制并非秦漢時期,這是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禪讓制是屬于最高權力傳承的制度,不屬于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范疇,無法鞏固大一統(tǒng)的政治生態(tài)。B 選項的郡國并行,從時間上看屬于漢初是正確的,但郡國并行后來造成了七國之亂,沖擊了中央集權,應予以排除,這是在考查學生的基本能力。再如第7 題,通過對某歷史學習小組制作的筆記卡片內容的考查,要求學生推斷其學習主題。如果學生沒有明清時期邊疆治理的相關基礎知識,也不具備區(qū)分民族交融、制度創(chuàng)新、政權并立與邊疆治理的基本能力,是無法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的。
2021 級“學考”歷史試題命制將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作為重要方向,對今后的課程實施、學業(yè)水平考試都具有指導作用。這主要是指有利于在今后高中歷史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教學方式、廣大學生學習方式和學校等教育部門評價機制的轉變,將教、學、評這三者有機結合、有效融合,最終的目的是要促進并推進提升每一個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型的學習,提高廣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和實踐探索能力。尤其是學生求知方式的轉變,更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開放性、實踐性等,使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提升進階到一個較高層次。這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無疑是賦予了全新的觀念和全新的追求。
如選擇第14 題考查的核心素養(yǎng)為時空觀念、歷史解釋,主要考查學生能否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得出合理的結論。所涉及的內容為必修課程模塊《中外歷史綱要》專題1.1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涉及的情境為社會情境,考查素養(yǎng)水平預估:總體預估水平4-2,預估難度為0.75。倘若在“滿堂灌”這種較為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中,無疑學生總是被動接受歷史知識的,只能達到水平1,根據(jù)相關基礎知識排除A、C 兩項,但可能水平不達標,沒有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排除D,得出錯誤結論;當教師變成課堂的引領者,呈現(xiàn)以學生活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時,學生就能達到水平2,能根據(jù)所學相關知識,如1955 年之前“一五”計劃已經(jīng)制定、萬隆會議已經(jīng)召開等,排除A、C 兩項。從材料中出訪49 個國家,并不能確定可以推動大國關系的改善,排除D 項,結合材料出訪人員身份和出訪形式的多樣,可以得出當時我國外交政策的靈活性。
“雙新”向“三新”轉變下的2021 級“學考”歷史試題在突出科學性、多樣性、新穎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等原則的同時,充分利用新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把教材中的歷史史料、歷史敘述、歷史結論等作為命題的重要參考。這有利于引導廣大一線教師和同學們重視課本,重視對于教材的研讀,加強對新教材使用的研究。所以高中歷史教師要牢固樹立課標和資源意識,在廣泛、深入、持續(xù)的史學閱讀中擷取優(yōu)質資源,設計精巧問題,梳理答題要領,合力推進師生素養(yǎng)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