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歌 付鑫 周松林
(1.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鄭州 450016;2.河南省中醫(yī)院疼痛科 鄭州 450053)
疣狀胃炎是一種在內鏡下、組織學上及X線下均具有特征性改變的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疾病,胃鏡下表現(xiàn)為扁平疣狀隆起而中央臍樣凹陷糜爛性胃黏膜病變,且胃黏膜表面分布大量痘疹狀或疣狀突起,病變多發(fā)生于胃竇部。本病大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無規(guī)律性上腹隱痛或脹痛、噯氣、反酸、食后飽脹、納差、嘈雜等,少部分患者伴有黑便、嘔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癥狀,伴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易發(fā)生癌變,故應引起重視[1-2]。目前西醫(yī)保守治療疣狀胃炎的方法主要是胃黏膜保護劑和抑酸劑,治療方案較單一,療程較長,停藥后復發(fā)率高,且聯(lián)合使用的抑菌藥易使患者出現(xiàn)胃脹、食欲下降等不良反應,而內鏡下介入治療方法的安全性仍待驗證。經(jīng)多年臨床探索,中醫(yī)藥治療疣狀胃炎取得顯著成果,無論是辨因治療、辨證治療還是辨病治療均具有顯著優(yōu)勢,且具有療效持久、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3]。有研究表明,采用烏貝消疣顆粒治療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關性疣狀胃炎取得了確切的治療效果,臨床總有效率超過95%[4]。但筆者在臨床實際中發(fā)現(xiàn),部分疣狀胃炎的發(fā)生與Hp無相關性,Hp相關性疣狀胃炎病性以標實為主,而非Hp相關性疣狀胃炎病性以本虛為主,因此在既往研究基礎上,筆者采用益氣養(yǎng)胃湯治療非Hp相關性疣狀胃炎,以進一步擴大中醫(yī)藥治療疣狀胃炎的臨床驗證,現(xiàn)報告如下。
將2019年3月-2020年6月在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接受診治的92例非Hp相關性疣狀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的研究方法分為觀察組(n=46)和對照組(n=46)。觀察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2~70歲,平均(39.52±5.86)歲;病程7個月~6年,平均(3.32±1.15)年。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1~70歲,平均(39.55±5.91)歲;病程8個月~7年,平均(3.38±1.21)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5]對疣狀胃炎的擬定。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辨證為脾胃氣虛證:主癥為胃脘隱痛、脹滿,喜按,乏力,便溏;次癥為噯氣,食少,氣短,泛酸,嘈雜,口苦,口干,惡心或嘔吐;舌質淡,或有瘀點,苔薄白。
1.2.2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疣狀胃炎西醫(yī)診斷標準,辨證為脾胃氣虛證;②年齡20~70歲;③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Hp為陰性;④均為不完全型疣狀胃炎;⑤患者能夠配合接受治療。
1.2.3 排除標準
①合并腦血管、心血管、腎、肝、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基礎疾病者;②合并消化道潰瘍、重度不典型增生、胃癌等消化道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者;③既往接受胃切除手術或上消化道手術治療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⑤精神病患者;⑥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⑦不能配合治療或相關檢查者。
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20 mg/次,每日2 次,連用8 周。治療期間要求飲食清淡,戒酒戒煙,不飲咖啡、濃茶,保持心情愉悅。連續(xù)治療8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益氣養(yǎng)胃湯治療,藥方組成:牡蠣20 g,黃芪、瓦楞子各15 g,白術、黨參、烏賊骨、白芍、延胡索、白芨、川樸、丹參各10 g,莪術6 g,甘草、川連各5 g。加水煎煮,收汁2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以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8周。
1)臨床療效 參照《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7]擬定。①治愈:胃鏡下疣狀隆起基本或完全消失,胃黏膜無活動性炎癥反應,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療效指數(shù)95%以上;②顯效:胃鏡下疣狀隆起變得低平,且數(shù)目顯著降低,頂部凹陷處糜爛病變達到基本愈合程度,胃鏡檢查結果較治療前得到顯著改善,療效指數(shù)70%以上,但不足95%;③有效:胃鏡下疣狀隆數(shù)目有所降低,頂部凹陷處糜爛病變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胃鏡檢查結果較治療前得到一定改善,療效指數(shù)30%以上,但不足70%;④無效:胃鏡檢查結果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療效指數(shù)不足30%。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臨床癥狀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制定的積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主要癥狀(胃痛、脹滿、嘈雜、厭食、噯氣)進行量化積分,癥狀“無”設為0分、“輕”設為1分、“中”設為2分、“重”設為3分。
3)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數(shù)量 使用胃鏡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腸黏膜狀況,統(tǒng)計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的數(shù)量。
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監(jiān)測患者治療后及治療過程中三大常規(guī)(血、尿、大便)、腎功能、肝功能及心電圖變化,記錄與治療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4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6.09%(表1,P<0.05)。
表1 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胃痛、脹滿、嘈雜、厭食、噯氣積分較治療前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上述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表2,均P<0.05)。
表2 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
表2 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
注:a) 與治療前比較,P<0.05;b)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時間胃痛脹滿嘈雜厭食噯氣對照組(n=46)治療前2.12±0.322.09±0.271.96±0.301.76±0.231.93±0.25治療后1.28±0.20a)1.19±0.18a)0.98±0.15a)1.05±0.17a)0.93±0.16a)對照組(n=46)治療前2.07±0.352.04±0.302.05±0.271.81±0.251.98±0.29治療后0.71±0.08a,b)0.65±0.07a,b)0.50±0.08a,b)0.53±0.07a,b)0.46±0.06a,b)
治療后,兩組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數(shù)量較治療前均出現(xiàn)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數(shù)量低于對照組(表3,均P<0.05)。
表3 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數(shù)量比較(±s,n)
表3 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數(shù)量比較(±s,n)
注:a) 與治療前比較,P<0.05;b)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時間節(jié)點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數(shù)量對照組(n=46)治療前11.09±1.56治療后 7.82±1.15a)對照組(n=46)治療前11.55±1.53治療后 4.82±1.02a,b)
兩組治療后及治療過程中三大常規(guī)、腎功能、肝功能指標、心電圖均無惡化,治療期間均未發(fā)生與治療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
疣狀胃炎缺乏特異性癥狀表現(xiàn),診斷多依靠胃鏡檢查,病變部位主要集中于胃竇部,常伴發(fā)消化性潰瘍、食管炎、十二指腸炎等相關疾病[9]。研究表明,完全型和不完全型疣狀胃炎均有一定程度的異型增生風險,疣狀胃炎被列為具有高度癌變傾向的重大疾病之一,因而應引起臨床足夠重視[10-11]。疣狀胃炎的病因機制十分復雜,目前臨床并未形成統(tǒng)一認知,在治療方面主要參考慢性胃炎,以胃黏膜保護劑和抑酸劑等內科保守治療措施為主。奧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能夠抑制胃酸分泌,且起效較快,已被廣泛用于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潰瘍等多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中。但單純使用西藥治療疣狀胃炎,作用機制較單一,病情難以被控制。
疣狀胃炎之病名在中醫(yī)古代文獻中并未見記載,根據(jù)疾病表現(xiàn)出的特征,可歸屬中醫(yī)“胃痛”“嘈雜”“胃脹”等疾病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是因外邪侵襲、情志失暢、飲食不節(jié)或素體虧虛等因素導致胃氣不降、脾氣不升,中焦氣機升降紊亂,痰、瘀、熱等實邪阻于胃脘而發(fā)病。本病病性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即部分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本虛,以脾胃氣虛為主,痰熱、血瘀為標;而部分患者則以標實為主,本虛為標。筆者根據(jù)多年臨床治療經(jīng)驗總結出,非Hp相關性疣狀胃炎患者多以本虛為主,兼有標實,根據(jù)其病性特點,采用益氣養(yǎng)胃湯口服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方中黨參、黃芪、白術、牡蠣為君藥,黨參甘溫補中,能補脾養(yǎng)胃,健運中氣;黃芪藥性甘而微溫,有益氣固表、健脾補肺之功;白術健脾燥濕、和中益氣;三藥合用,彰顯補中益氣、固表補虛之功;牡蠣藥性咸寒,有軟堅散結、抑酸止痛之功,以上四藥有補有散,重點在補,共起益氣祛邪之功。瓦楞子、烏賊骨、白芨、延胡索、丹參、莪術為臣藥,瓦楞子、烏賊骨、白芨三藥軟堅散結、制酸止痛、化瘀消痰;延胡索、丹參、莪術三藥活血行氣、化瘀止痛;六藥合用,彰顯活血止痛、軟堅散結之功,與君藥相伍,補中有攻,有標本兼治之功。白芍、川樸、川連為佐藥,白芍緩急止痛、柔肝養(yǎng)血;川樸消積除滿、行氣燥濕;川連解毒瀉火、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固本補虛、消積化痰、活血止痛之功。
益氣養(yǎng)胃湯治療非Hp相關性疣狀胃炎的具體機制雖尚未研究明確,但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黨參具有保護胃腸道黏膜、調節(jié)胃收縮、抑制胃潰瘍、改善機體免疫力、抗應激及耐缺氧的作用[12];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應激、抑菌、抗?jié)兊淖饔肹13];白術具有調節(jié)胃腸道微生態(tài)、促進胃腸道運動、抗炎及保護胃腸道黏膜損傷的作用[14];瓦楞子中的碳酸鈣成分具有中和胃酸和抑制疼痛的作用;白芨具有抑菌、止血、減輕胃黏膜病理性損傷、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及修復黏膜創(chuàng)傷的作用[15];白芍具有抗炎、鎮(zhèn)痛及保護胃腸道功能的作用[16]。可見本方藥物能夠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促進炎癥消退或吸收,修復胃黏膜創(chuàng)傷,減輕胃黏膜病理性損傷,從而有助于改善疣狀胃炎患者胃痛、脹滿、嘈雜、厭食、噯氣等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積分和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數(shù)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xiàn)與治療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證實了益氣養(yǎng)胃湯對非Hp相關性疣狀胃炎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少不完全型疣狀結節(jié)數(shù)量,有助于改善胃內環(huán)境,抑制腸黏膜惡變,是治療本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