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修學旅行作為一種教育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教育價值。它通過讓學生走出校園,走近歷史遺跡、自然景觀和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親身體驗和感受文化的多樣性和自然的壯麗,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修學旅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 日本修學旅行的形式
與其他國家傳統(tǒng)的參觀和周游型游學不同,日本的修學旅行注重“體驗式”學習,這也是其獨特之處。在日本,修學旅行強調“修學”本身,即通過旅行來修身養(yǎng)性、實踐所學。它具有教育性、集體性和體驗性三個特點,旅行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學生們在不同尋常的環(huán)境中拓寬視野,并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體驗集體生活,全面鍛煉身心。其內容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旅行的目的地和內容依據年齡層次不同而有所差異。
1.1 小學修學旅行
小學主要開展自然體驗類修學旅行,通常選擇就近的觀光地。例如關東以南地區(qū)會選擇日光、那須、箱根、伊豆及信州等地;關東以北則可能前往東京和神奈川;關西地區(qū)則傾向于奈良、京都、大阪和伊勢志摩等?;顒觾热莅▍⒂^名勝古跡、集體泡溫泉等。
以其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著稱的奈良縣成為小學修學旅行的優(yōu)選地點。奈良公園內分布著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等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法隆寺中的西院伽藍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群之一。寺內收藏了飛鳥時代至今的繪畫、雕刻和佛像等國寶級文化財產。
1.2 初中修學旅行
初中生則主要參與社會實踐類修學旅行,傾向于探索較遠或陌生地區(qū)。比如東北地方會去首都圈探訪,首都圈則可能前往關西近畿地區(qū)進行交流。常見參觀點包括國會議事堂、東京塔、日本銀行總部以及東京證券交易所等具有代表性的場所。
北海道因其獨特景致成為許多中南部初中生修學旅行首選目的地。北海道大學植物園內種植著超過4000種植物,大雪山國立公園坐落在壯麗山巒間,保存有茂密原始森林,是多種珍稀動物棲息之所,十分適合徒步。
位于奈良縣的奈良育英中學校在2024年5月舉行的初中三年級的修學旅行前往了日本最北部的北海道。他們參觀了北海道大學,學習了阿伊努民族的文化,進行了舞蹈、登山、劃船、唱歌等多項活動。學生們在北海道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體驗了本土文化,增長了見識。
1.3 高中修學旅行
高中生則更多聚焦于戰(zhàn)爭與和平教育以及職業(yè)探索類修學旅行。他們常去沖繩、廣島和長崎等地,并參觀電視臺、報社和政府機構等現(xiàn)代社會運作核心場所。
廣島因二戰(zhàn)被投放原子彈的歷史而成為戰(zhàn)爭與和平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站。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內除了原子彈爆炸圓頂館這一世界遺產外,還有眾多紀念碑與紀念物。例如,和平鐘的表面雕刻著一幅沒有國界的世界地圖,象征著實現(xiàn)一個沒有核武器和戰(zhàn)爭、各國人民和平共處的世界的祈愿。埼玉縣的埼玉榮高等學校2024年2月高二年級生便前往廣島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修學旅行。學生們參觀了原子彈爆炸圓頂館、廣島和平紀念館等地,體驗了人力車,制作了陶器,自由參觀了大阪市。廣島的這些紀念碑和紀念物讓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戰(zhàn)爭的殘酷與如今和平時代的珍貴。
此外,還包括各種傳統(tǒng)工藝體驗、傳統(tǒng)文化欣賞及特色飲食制作等項目。例如制作佛珠、陶器燒制、茶道花道體驗、能劇鑒賞以及平安時代服飾試穿等,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相關文化,拓展知識深度。
2 修學旅行的組織與管理
2.1 行前準備
此階段可歸納為以下五項內容:
2.1.1 成立修學旅行執(zhí)行委員會
在作為年級領導的總務部的領導下,成立 “指導部”“導游部”“巴士部”“學習部”四個修學旅行執(zhí)行委員會,所有學生都屬于其中一個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負責掌握修學旅行動態(tài),指揮全局??倓詹看聿粚儆谌魏尾块T。
2.1.2 確立活動方針和目標
修學旅行執(zhí)行委員會一般會設定三個基本目標:(1)通過與當?shù)厝诉M行交流,體驗當?shù)氐娜宋娘L情,從而獲得生活經驗,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2)通過集體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同情心,并加深同學之間的感情;(3)在生活中要有公共規(guī)則和禮儀的意識,并掌握社交技能。以這三大目標為基礎,提升自我理解與自我管理能力,強化人際關系建立能力,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2.1.3 設立規(guī)則
為確?;顒禹樌M行,修學旅行執(zhí)行委員會會對修學旅行的規(guī)則進行討論。在廣泛征詢學生意見后,制定具體規(guī)定,涵蓋旅行時間、預算和著裝要求等。出于安全考慮,大多數(shù)情況下要求所有學生穿著統(tǒng)一校服參加。
2.1.4 制定行程
在參考往年學校修學旅行的目的地,并通過公告征集學生們的意見之后,修學旅行執(zhí)行委員會做出關于本次修學旅行地點的決定,并據此擬定相應的詳細計劃。
2.1.5 劃分小組與分配職責
采取班級為單位的小組分配方式,各班級班委將承擔內部管理職責。其中,班長將負責全面規(guī)劃并與修學旅行執(zhí)行委員會保持密切溝通;副班長則專注于旅行期間的紀律監(jiān)督。
2.2 行中過程
在修學旅行的執(zhí)行階段,關注以下五個核心要素:計劃的實施、紀律的監(jiān)督、健康的管理、體驗的記錄以及師生間的互動與溝通。
實施計劃:按照既定的計劃開展活動。
監(jiān)督紀律:維持團隊秩序,確保學生遵守規(guī)則和時間表。
健康管理:關注學生身體狀況,及時處理健康或受傷問題。
記錄體驗:鼓勵學生通過拍攝、寫日記等方式記錄本次活動經歷。
互動溝通:促進師生、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增強團隊凝聚力。
除此之外,活動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計劃外的緊急情況。面對這些突發(fā)情況,學生們也需要沉著應對。
2.3 行后回顧
2.3.1 學習成果整理
修學旅行結束后,每位參與者都需將所獲得的知識和體驗編纂成冊。這個過程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字組織及邏輯推理能力。
2.3.2 召開修學旅行報告會
學校會在修學旅行后召開分享會,目的是進一步強化旅行的教育價值,并確保學生們能夠將所經歷的事物和所學知識有效地內化及分享。在這樣的會議上,參與旅行的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觀察、感受和心得。通過展示收集到的資料、攝影作品、手工藝品等,他們可以向同伴們呈現(xiàn)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見所聞。對未能參加旅行的同學而言,這是一個了解更廣闊的世界的寶貴的機會。
3 日本修學旅行的特征
修學旅行在日本能大力發(fā)展,除了學校師生的努力之外,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其發(fā)展。從整體來看,修學旅行也有如下特點:
3.1 修學旅行的實施率高
日本實施政府部門主導型修學旅行模式,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是日本修學旅行實施率高的原因之一,日本新聞媒介積極配合學校、政府等組織方進行宣傳,消除民眾對學生參加修學旅行的顧慮。日本修學旅行的學校滲透率已高達98%,早已成為日本國民教育體系和學校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2 修學旅行體系完善
日本的修學旅行已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完整系統(tǒng),有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與政策,保證修學旅行的宏觀實施,也有負責連接學校與社會的專業(yè)機構,對上與政府各部門溝通協(xié)調,對下組織與管理各地方教育委員會及當?shù)貙W校,確保修學旅行的整體運行。各級各類學校認真按照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與各地教育委員會發(fā)布的修學旅行實施基準組織修學旅行,完成教育計劃。
3.3 修學旅行中學生承擔費用低
在修學旅行中,學生需要擔負的只有伙食費和清潔費,不需要額外費用。并且政府還為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適當?shù)难a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3.4 修學旅行的實施類型豐富
日本的修學旅行分為自然體驗類修學旅行、社會生活類修學旅行、戰(zhàn)爭和平類修學旅行、職業(yè)體驗類修學旅行等多種不同類型修學旅行。
4 修學旅行的作用與意義
4.1 修學旅行的作用
日本的修學旅行貫穿各個教育階段。盡管不同教育階段的修學旅行各有側重點,但它們都旨在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具備四個共同目標,即:培養(yǎng)個性、了解歷史、接觸自然、走進社會。具體可表述為以下六點內容:
(1)擴展學生視野:通過修學旅行走出課堂,親身了解自然、文化、歷史;接觸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的人與事,增強學生的包容性,拓寬學生的視野;
(2)鞏固所學知識:實地參觀歷史遺址、博物館、企業(yè)和科研機構等場所,使學生將課本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聯(lián)系,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3)促進團隊合作:在團隊合作中處理問題,建立和加深同學間的友誼,培育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
(4)培養(yǎng)獨立意識:離開了家長的幫助,學生需要獨立解決日常事務,面對各種挑戰(zhàn),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
(5)促進身心健康:參加戶外活動可以鍛煉身體,也能放松心靈,有助于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6)激發(fā)愛國情懷:通過訪問有國家意義的地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
4.2 修學旅行的意義
自日本修學旅行實施起的百余年來,隨著一屆屆修學旅行的順利舉行,修學旅行已經成為日式教育乃至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日本的國民性活動之一,它在日本歷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
(1)實現(xiàn)教育多樣化:修學旅行是傳統(tǒng)課堂教育形式之外的重要補充,它豐富了教育手段和內容,使得教育更加全面和多元。
(2)促進學生成長:修學旅行讓學生面對新環(huán)境和挑戰(zhàn),在此過程中處理問題、適應變化,促進個人成長,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成熟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
(3)加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修學旅行模擬了真實社會環(huán)境中可能遇到的情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融入集體生活的能力。
(4)促進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與尊重:修學旅行通過讓學生直接體驗不同文化環(huán)境,加深了他們對多元文化共存重要性的理解,并促進了相互尊重與包容。
(5)對終身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修學旅行經歷可以激發(fā)學生終身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促使學生未來不斷追求知識,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