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珍妮(福建省三明教育學院,三明 365004)
作為心理教師,我深知平等溝通在親子關系中的重要性。作為學生家長,我認為自己應該以身作則構建平等對話的環(huán)境和機會,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想必許多家長也會像我一樣,平時總是努力踐行與孩子平等對話,但最終事與愿違:似乎心平氣和、推心置腹的溝通無法讓孩子領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這些“不聽話”的孩子有效溝通呢?
某日,四年級的女兒正在完成她的暑期作文,我站在旁邊發(fā)現她的作業(yè)書寫不工整,多處涂改,卷面非常凌亂。這讓我感覺她的態(tài)度不夠端正,也因為這一問題我曾經向她多次強調,但女兒“屢教不改”,所以我決定多花些時間進行深度溝通,了解孩子不愿意做出改變的真正原因。
“你知道卷面整潔的重要性,但我發(fā)現這些涂涂改改的老毛病并沒有得到改善,你愿意說說你的理由嗎?”
孩子低著頭說:“我不想說?!?/p>
“說說吧,沒關系,我們今天好好談談,媽媽看看你的困難是什么,幫你一起想辦法解決它?!?/p>
“我總是寫著前面的內容,腦子里就想著下一句要寫什么。寫完之后,又突然想到前面可以用些更好的詞句,所以就倒回來再作修改補充?!?/p>
“所以你在書寫之前并沒有搭好作文框架,總是想一句寫一句,缺少斟酌,然后又對自己不滿意,對嗎?”
“作文框架是什么?”
“就是作文的每個段落要寫什么,心中的大致計劃。”
“老師講過每段應該寫什么。我只是突然想到前面可以用上學過的好詞好句,所以就總是想改。”
“寫的時候想不到,事后又要返工,你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孩子低著頭說:“不知道?!?/p>
“能夠想到好詞好句,說明你平時注重積累和記憶,但寫的時候沒法自如地運用,說明這些表達你平時用得不夠。還需要臨時從腦子里調用這些詞句。你積累的時候只是簡單記憶,沒有給他們分門別類,所以要調取的時候就缺乏線索,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導致你不得不事后來彌補。你覺得是這樣嗎?”
孩子點點頭。
“那你覺得自己可以做點什么來改善這些問題呢?”
“我馬上就五年級了,作文的要求更加細致,老師打分也會更嚴格,我想拿到更高的分數就必須寫字更好看,也會盡量減少涂改的。”
“所以,是為了拿高分?如果沒有分數的要求,你并不打算做得更好對嗎?”
“學習不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嗎?”
“在媽媽看來,考試只是老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工具,分數只是學校選拔人才的參考標準。高分只是個數字,并不代表真正的知識和本領。但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需要靠真本領,這些本領需要通過學習獲得。所以,只有當你自己想要變得更好、更有能力的時候才需要學習,分數并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p>
“我知道了?!?/p>
“能說說看你知道了什么嗎?”
“我知道學習不應該為了分數,但我覺得這樣對我來說沒什么用,到了五年級我就會更努力的?!?/p>
聽到這里,我已經覺察到了自己內心的失望和憤怒,因為女兒的“老毛病”一次又一次地出現,這讓我對她的表態(tài)失去了信心。此時此刻,這場對話是否還要繼續(xù)?又該如何繼續(xù)?短暫的調整過后,我采取了以下行動:
第一,穩(wěn)定情緒,冷靜分析。溝通是為了分析問題、增進了解、促進問題的解決。作為家長,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孩子盡快糾正錯誤確實讓人感到受挫和迷茫,但就算情緒爆發(fā),那也只是純粹的宣泄,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甚至還會令孩子感到恐懼和疏遠。我覺察到我的憤怒來自于無法改變對方的無力感。教育是一種合作行為,而孩子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要想影響和改變他們,就必須先爭取合作。意識到這一點,再回頭看我們的對話,那種無力感就降低了很多,我看到她敢于說真話,說明之前的對話氛圍是安全、平等的,我需要保護好這種對話關系,才能找到更多機會爭取與孩子的合作。這讓我感到自己找對了方向。
第二,調整心態(tài),接納現狀。在前面的對話中,我發(fā)現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孩子當前仍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缺乏內驅力,或許在平時的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孩子并未體驗到學習的真正樂趣,也無法正確理解學習的目的。二是由于年齡小閱歷淺,孩子并未意識到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而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一定的內部動機參與,否則單靠外部驅動不僅很難真正養(yǎng)好習慣,反而容易激發(fā)內在抵抗情緒。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所以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理解孩子當前的局限性,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接納現狀,順應孩子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尊重孩子的想法其實不是父母無能的表現,反而是一種教育智慧。做到這一點,意味著家長要先看見和接納自己的不足,不要著急糾正孩子,應當先覺察和完善自己,思考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體驗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她養(yǎng)成習慣的內在決心。這種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認知基礎上的以身作則,本身也是一種良好的教育。
第三,理解孩子,給予抱持。孩子希望在老師的督促和分數的壓力下做出改變,可以看出她內心是渴望獲得老師的認可與鼓勵的,只不過依靠她薄弱的自控力想要實現真正的改變還很困難。四年來,我相信她也曾經努力糾正過這些缺點和不足,也為自己不夠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缺乏持之以恒的決心而懊惱不已。在她尚未真正覺悟前,想必還會很多彎路,家長需要接受孩子的平凡。
最后,我對孩子說:“如果你暫時不想做出改變,媽媽尊重你的想法。盡管出于作為過來人的經驗,我知道你可能會走一些彎路,但是如果你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學會面對困難,也不是壞事?!闭f到這里,孩子很詫異地抬起頭看向我。我繼續(xù)說:“即便你覺得今天我說的那些話對你幫助不大,你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那也沒有關系,因為我更希望你能明白,媽媽會尊重你的看法,只要你需要我,我仍然會像今天一樣陪伴你、幫助你。”
說到這兒,我感覺孩子放松了許多,笑著對我說了一句:“媽媽,有你真好!”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聽話”,但是“假裝聽話”的孩子和“乖乖聽話”卻沒什么主見的孩子,并不比“不聽話”的孩子更讓父母省心。所以,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不要急于否定孩子,或急于發(fā)泄情緒,應該冷靜下來,嘗試了解孩子行為表象背后的真正想法,客觀地分析原因,用平等、合作的態(tài)度爭取孩子的信任與配合,包容孩子的局限性,允許孩子試錯,讓孩子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逐步成長,給孩子創(chuàng)造安全、支持的心理環(huán)境,做他們成長路上最有力的支持者、陪伴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