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莉
摘要:“課題驅動-任務導向”型教學模式是以“課題”驅動教師的教、以“任務導向”驅動學生的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嘗試,在不斷強調“融合育人”“智能育人”以及“全員育人”的現實背景下,這種模式是順應以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需要,著眼于新時代卓越教師培養(yǎng)目標,借助移動終端和網絡平臺,通過構建融合課程、搭建數字心理平臺、研發(fā)課程手冊等方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以期能為推進基礎教育中心理課程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實踐思路。
關鍵詞:教學模式;融合課程;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1-0068-04
近年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等文件先后頒發(fā),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體系。但從目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實施效果來看,突出問題有三:師資方面,仍有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兼職授課的情況,部分教師過于倚重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缺乏新意,也缺乏對學生真正的關注;心理課教學課時方面,課時少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印象不深刻;心理作業(yè)方面,作為非考試科目,心理作業(yè)為非強制性完成的任務,作業(yè)的執(zhí)行率低直接影響了教師及時獲得學生對于課程的反饋、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及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鞏固和對所學方法和技巧的有效遷移[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水平、授課模式、評估效果都還處于實驗和摸索階段,教師如何進行更為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來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亟須解決的問題[3]。
一、“課題驅動—任務導向”型教學模式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適切性分析
從2014年到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發(fā)《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教師﹝2018﹞13號)等文件,全面深入推進卓越教師的培養(yǎng)工作,“卓越”已成為我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取向。卓越小學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扎實的知識基礎、必備的自主學習能力、必要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非凡的交往與合作能力、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出眾的教學能力等要素。
新課改以來的基礎教育教學,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問題引領和實踐體驗,倡導自主探究、互動合作的學習模式,以構建核心素養(yǎng)為本 [4]?!叭蝿諏蚪虒W法”作為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是將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方法。
“課題驅動—任務導向”型教學模式著眼新時代卓越教師培養(yǎng)目標,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以“課題”驅動教與學的實施,通過心理實驗、問卷調查,形成研究報告;以研究報告作為依據,在任務導向下,給學生的思考、探索、發(fā)現、創(chuàng)造提供開放空間,這是更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以兒童嗅覺功能課題的教育實踐為例
五感(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視覺、聽覺和觸覺常參與到心理活動設計中,但涉及嗅覺與味覺參與的活動甚少。我在2019年申請了“嗅覺功能發(fā)展及其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關系”課題,獲得省級一般課題的資格,課題論文在《廣東教育》理事會2022年廣東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成果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考慮到氣味是通過人的嗅覺系統被人感知,氣味在社會聯系和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氣味能對兒童的“思維、學習、記憶、情緒”等心智過程起作用,我以課題驅動,引導學生以探索“能激發(fā)積極情緒體驗的氣味”為任務導向,通過設計融合課程、搭建數字心理平臺、研發(fā)課程手冊等方法實施教育教學實踐,以期能推進基礎教育心理課程的高質量發(fā)展。
(一)建設融合課程,增強課堂互動
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課程設置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小學心理課的課時,一般在必修課程安排后,學校再結合實際需求和師資配備情況來安排心理課,課時數少,相對其他學科來說不被重視。因此,相比于其他學科教師,專職心理教師探索心理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課程勢在必行。在實踐中,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學進行了融合。
1.心理健康課與語文寫作課的融合
三年級語文教學任務“植物觀察日記”與心理健康課程的適應性主題進行融合后的“校園尋香記”課程,順應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發(fā)現了校園盛開的桂花,并形成了多篇描寫桂花的觀察日記,日記中多處體現出融合課程的效果:“我不禁走上前一步,又聞了聞,令我更加充滿活力?!薄白阅且院?,我都會在課間的時候來聞一聞,保證上課不打瞌睡,精神百倍,更加投入學習?!薄伴_學我們去校園聞花香,我很開心,開學太開心了!”達到了適應的教學目標。
2.心理健康課與勞動課的融合
雙減政策下,勞動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獨立了出來,五育并舉視域下的勞動教育,也告別了單一的理論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實際體驗。為了實現心理健康課與勞動課的融合,讓孩子在勞動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課后愛上勞動,現以“治愈香囊”課程為例予以說明。
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這樣的詩句——“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香囊里的香氣淺淺淡淡,似果香,更似記憶里外婆蒲扇邊的草木香。為了讓孩子快速適應開學的節(jié)奏,我們以制作香囊為教育契機,開展了給自己或特別的人送“治愈香囊”的活動。教師為學生準備制作香囊的原材料,如麻布(也可鼓勵孩子用廢棄的衣物)、絲帶、九種香料(薰衣草、檀香粉、丁香、香茅草、槐花、薄荷、桃花、陳皮、艾葉)和制作工具等。在華南師大心理學院研究生的協助下,開展制作香囊的活動,學生們通過嗅覺,選擇和搭配出具有個性化的治愈香囊。
3.心理健康課與道德與法治、勞動課的融合
愛國主義教育和感恩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非常重要的教學主題,我設計了針對三年級傳統節(jié)日中“家”的融合課程“思念香粽”,借助傳統節(jié)日,引導學生在回顧自己與家人過節(jié)時的情形,感受濃厚節(jié)日氛圍的同時,不斷豐富“家”的內涵,體會家是一個飽含“祝福、思念、奉獻、孝敬……”的地方,進而從關注每個人的“小家庭”到關注社會“大家庭”,最后以制作紙香粽,把思念和祝福寫在粽子上結束課程。這些“香粽”一部分被學生帶回家送給了家人,一部分在課室走廊進行了展示。
4.美術課與心理健康課的融合
美術課的第二課堂開設了“校園尋香記”活動,學生把自己認為可以代表“校園氣味”的事物畫出來,并對氣味進行簡單描述。從學生的作品和反饋中發(fā)現,通過尋找能激發(fā)積極情緒體驗的氣味,不僅讓他們更投入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也加深了對校園的喜愛之情。
在以上的融合課程中,我們引導學生朝著“能激發(fā)積極情緒體驗的氣味”去思考、探索、發(fā)現,讓課程有思想、有溫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有氣味。
(二)搭建數字心理平臺,實現家校沉浸式共育
學校心理教師數量有限,無法實現每個年級都有固定的心理健康課程,數字技術的最大好處是突破時空界限和物理限制,促進優(yōu)質資源高效共享和均衡配置。
1.搭建數字心理平臺
在信息技術持續(xù)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的環(huán)境下,熟練運營微信公眾號體現了教師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等卓越教師素養(yǎng)。為了讓“課題驅動-任務導向”型教學模式更好向全校師生推廣,我們認真研究,搭建了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聆心小森林”,并開設了“美好日記”“美好作業(yè)”“趣味課堂”等欄目。
2.專設“搜集幸福的氣味”欄目
心理教師向全體師生發(fā)出了關于氣味搜集的倡議:“尋找身邊的小美好”“尋找幸福年味”“尋找校園美好氣味”等,對每一位學生提交的作品分享進行點評和指導,將符合主題的優(yōu)秀作品制作成“美好日記海報”,每天以推文的形式發(fā)布在公眾號,同時轉發(fā)至全校教職工群、班主任群、班級群、朋友圈等平臺,讓更多的師生和家長朋友欣賞和借鑒,實現全方位、沉浸式、交互式的家校共育。
以線上教學為例,學生因疫情影響大幅度減少跟外界接觸的機會,五感均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平臺推送的《芳香Spa》《尋寶圖》《54321調動五感訓練》《幸福九宮格》《氣味+呼吸放松法》等,讓學生居家完成嗅覺訓練活動。教師以課程“幸福祥云”引導學生繪畫自己的幸福祥云,并加入“氣味”元素,給學生布置對自己的幸福祥云進行介紹的錄音任務。
我將學生的作品匯總成《歡迎來到幸福祥云部落做客》推文,“幸福祥云部落”分兩站:一站是“嗅游我的幸福祥云”,另一站是“我的幸福祥云畫廊”。以學生的語音作為導游語,讓網站瀏覽者了解“居民們”的幸福生活。這個活動還開設了投票環(huán)節(jié)——選出與自己心目中最相似的幸福祥云,從而讓學生們對于“幸福的氣味”產生共鳴。
3.建立激勵機制
我利用數字心理平臺的特點,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服務,不僅建立了網上預約系統,還針對積極投稿的師生建立了激勵機制。建立了線上表格,由管理員進行登記,全校師生家長均可查閱投稿數據。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全校師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尋找幸福氣味的活動。對多次投稿作品被采納的學生頒布“美好積極分子”榮譽證書,對參加次數累計前五的班級頒布“美好組織獎”榮譽證書,以激勵學生們積極地分享自己對“幸福氣味”的思考和理解。
(三)突出特色,形成校本手冊,帶動全員心育
為了實現嗅覺課程的全員化,我與研究團隊成員將此次探索嗅覺的活動凝練成校本研學手冊——《探秘嗅覺之旅》,以此讓六個年級的孩子都能通過手冊中的知識和活動,更好地打開五感中的嗅覺感官通道,讓孩子對積極的氣味產生積極的聯結,激發(fā)孩子的氣味-空間效應、氣味-情緒效應及氣味-回憶效應。手冊包含四個部分,分別是:科普館、故事館、訓練館和互動館(見圖1、圖2)。
1.走進科普館,揭開嗅覺的神秘面紗
在科普館中,學生能了解嗅覺的生理機制及其與日常生活(如對食物的味覺、提升人際幸福感、記憶等)的相關研究。讓他們認知到良好的嗅覺功能不僅有助于人們躲避危險,也有助于體會到積極的情緒體驗,喚醒記憶。
2.走進故事館,聆聽與氣味相關的故事
我們會賦予某些氣味很多情緒上的插曲式聯想。某些氣味會喚起我們不愉快的感受,某些氣味則能讓我們產生力量感。嗅覺的記憶是保留時間最長的記憶,它會讓我們在聞到某些氣味時,想起自己酸甜苦辣的故事。在故事館,學生能看到一些代表性的學生氣味故事作品,這些氣味和故事情節(jié)也能很好地喚起同齡人之間的相似記憶,能激發(fā)起更多的氣味故事。
3.走進訓練館,學習提升嗅覺功能的方法
大量實證數據表明,新冠疫情的確導致一些人失去了嗅覺。當我們的嗅覺功能正常時,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一旦失去了嗅覺,才覺得哪里都不對勁。在嗅覺失靈期間有很多安全問題要注意——此時人很難及時發(fā)現燃氣泄漏、火災和食物變質的跡象。目前,病毒感染造成的嗅覺/味覺異常還沒有什么可靠的藥物治療。不過,一種名叫“嗅覺訓練”的非藥物手段可能會有幫助。一些對照實驗發(fā)現,這種手段能增加嗅覺改善的概率。在訓練館,學生(包括學生的家人)可以學習從飲食結構、體育運動、如何創(chuàng)設氣味空間等來提升嗅覺功能的訓練效果。
4.走進互動館,體驗有趣的嗅覺游戲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課程與經驗、社會實踐、勞動技能等結合,創(chuàng)新形式,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我將教學中的游戲進行匯編整理,包括:制作愛國香囊、思念香粽、激勵書簽,繪制我的幸福九宮格、尋寶記、帶你嗅游我的幸福祥云等,并預留探索學習單、任務欄、作品區(qū)、粘貼區(qū)等,孩子既可以獨立完成,更可以和父母一同完成。從而達到全員心育的效果。
三、實施效果及反思
在不斷強調“融合育人”“智能育人”以及“全員育人”的現實背景下,這種模式順應以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需要,體現了新的“課程觀”。結合此次在兒童嗅覺功能課題推動下實施的教育教學實踐效果,我進行了如下反思。
1.“課題驅動—任務導向”型教學的確符合新時代卓越教師培養(yǎng)目標,對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要求更高,激發(fā)了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我”的動機,教師和學生均能在課題驅動和任務導向下進行更有深度和廣度的學習。
2.為了更好實施“課題驅動—任務導向”型教學,我對心理作業(yè)建立了激勵機制,以活動的形式進行平臺宣傳、以競賽的形式進行作品征集、以獎狀的形式進行網絡展示,讓心理作業(yè)做到了“少而精”,完成了向課堂之外、學生之間、家庭內部的延伸,實現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加持作用。
3.在“課題驅動—任務導向”下,我搭建數字心理平臺和凝練校本研學手冊等做法彌補了心理健康教師配備有限,無法實現每個年級都有固定心理健康課程的不足,教與學都不再囿于特定時空內,突破時空界限和物理限制,促進優(yōu)質資源高效共享和均衡配置,得到了家長的認可。此次實踐激發(fā)了我及研究團隊成員的研究熱情,“如何利用好公眾號、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研究”將是下一步計劃探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發(fā)展策略[J].教育藝術,2021(6):12.
[2]方慶園,鄧青婧.心理作業(yè)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探討[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34-36.
[3]朱云娟.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困境與對策[J].當代家庭教育,2021(36):34-35.
[4]陳紅梅.“案例驅動-任務導向”型教學模式的應用評價[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5):86-91.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孫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