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 李月春
【摘 要】通過心理健康狀況測評,了解高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規(guī)律,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支持與依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測評發(fā)現:高一新生心理健康陽性檢出率較高,女生更易受心理問題困擾,且學習焦慮為首要心理問題。高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緩解學生的學習焦慮為重點,兼顧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和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測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47-0019-05
【作者簡介】1.李雁,江蘇省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714)高一級部主任,高級教師,無錫市德育工作能手,無錫市優(yōu)秀班主任,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二等獎;2.李月春,江蘇省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714)心理健康教師,一級教師,無錫市教學新秀。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要重視少年兒童和重點人群的健康,提倡健康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并確立了將健康融入各項政策的“大健康”理念?!按蠼】怠崩砟钍请S著時代發(fā)展、社會需求和疾病譜的變化而提出的一種全局性的觀念?!按蠼】怠辈粌H指身體的健康狀態(tài),還包括健康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等。青春期是學生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學生在面對情緒、人際交往和學習等方面的壓力時,很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優(yōu)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以我校近3年的高一新生為研究對象,以縱向研究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系統(tǒng)測評,探尋并揭示學生心理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持。
二、對象和方法
1.對象
我校2021—2023年入學的高一新生,共1656人,其中2021年新生434人,2022年新生531人,2023年新生691人。男生共898人,女生共758人。
2.量表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量表(MHT)》是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學科研究人員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修訂而成的。量表由學習焦慮、社交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敏感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等8個方面的內容組成,其中包含一項效度量表,量表的總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該量表涵蓋范圍廣泛,篩選率高,信度和效度良好。
3.統(tǒng)計方法
本次測試通過綠蘿心理云平臺進行,數據匯總與處理后,運用SPSS 22.0進行分析。
三、結果
1.不同年份新生MHT各因子均值比較
連續(xù)三年新生的MHT總分呈下降趨勢,但差異不顯著,各分量表中僅有社交焦慮因子呈逐年下降趨勢,并有顯著差異,而其他因子雖有下降趨勢,但差異不顯著(見表1)。
2.不同性別新生MHT各因子均值比較
通過對MHT總分及各因子進行性別差異比較發(fā)現,學生僅在孤獨傾向因子上差異不顯著,在總分及其他因子上均有顯著差異,女生均顯著高于男生(見表2)。
3.心理健康問題陽性檢出率差異比較
根據MHT量表評分要求,總分>65分為有心理問題傾向,本文將總分大于65分者界定為異常,以此進行篩查,結果發(fā)現男生陽性檢出率為5.46%,女生為8.31%,差異顯著;2021年陽性檢出率為6.91%,2022年為7.53%,2023年為6.08%,差異不顯著。
4.不同入學年份各因子檢出率卡方比較
根據MHT量表評分要求,各因子分大于等于8分者被界定為異常,以此進行篩查并對新生進行陽性檢出率卡方比較。通過對不同入學年份各因子的檢測發(fā)現,不同入學年份的新生陽性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自責傾向和社交焦慮等,且三年內表現一致。但對其進行卡方檢驗時發(fā)現,三年內各因子陽性檢出率差異不顯著。
5.不同性別各因子問題檢出率卡方比較
根據MHT量表評分要求,各因子分≥8分者被界定為異常,以此進行篩查并對高一新生進行陽性檢出率卡方比較,結果發(fā)現:高一新生在學習焦慮、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因子上存在差異,均是女生顯著高于男生;總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自責傾向等,高低排序在性別上表現一致(見表3)。
四、結論
1.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處于正常范圍,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發(fā)現,學校最近三年新生的MHT總的陽性檢出率為6.76%。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處在一個正常的區(qū)間內,這可能與我校所處地域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家長育兒理念的更新、學校家校協同健康育人工作開展較多等存在一定的關系。學生的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自責傾向的檢出率較高,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吻合。高中階段是學生從青春期到成年的轉折期,這個時期學生的身心發(fā)生了急劇的改變,若不能妥善地處理,學生可能會產生諸多的心理問題。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大心理篩查的力度,并配備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及時為學生提供相應心理援助。
2.與男生相比,女生更易受心理問題困擾
通過不同性別各因子問題檢出率卡方比較可知,高一新生的學習焦慮水平、身體癥狀水平、恐懼傾向水平和沖動傾向水平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女生各項數值明顯高于男生。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女生平時的學習表現明顯好于男生,但男、女生成績差異并不顯著。由此推測,一些女生雖有較好的學習態(tài)度,但是在學習技巧、應試能力和考試心態(tài)的調整上仍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學校應在這幾方面給予女生更專業(yè)的指導,以此提升她們的學習自信心,從而降低焦慮水平。
高一新生的MHT總分及各因子(除孤獨傾向外)均有顯著差異,女生均值顯著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在青少年時期,女生比男生更有可能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與我國其他學者的調查結論是相符的。導致這種現象的因素可能有:(1)與男生比較,女生更加敏感,情感更為細膩,她們中的一些人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會表現出感性且脆弱的一面,更易遭受情感困擾以及由此引起的身體上的不適;(2)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的觀點,在成長過程中女生比男生更為成熟,高中階段的一些女生與男生相比,抗逆水平較低,想象力更為豐富,對自身形象和別人的評價更加關注,更容易產生心理波動。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要更加關注對女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與引導。
3.學習焦慮是首要心理問題
三年來,新生陽性總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學習焦慮(70%)、過敏傾向(37.62%)、身體癥狀(29.77%)、自責傾向(26.45%)和社交焦慮(17.93%)等,且三年內表現一致。
首先,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剛進入高中時有明顯的學習焦慮,主要可能是因為高中學習科目的增多、知識難度的加大以及學習方式的轉變等,一些學生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應現象。對身心尚未發(fā)育成熟的高中生來說,持續(xù)累積的學習壓力以及競爭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負擔,外部及自身的期待加重了他們的焦慮程度。所以,學校開學初的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學習方式指導為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進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其次,高中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高中生對別人的看法過于敏感,常常會因為瑣碎的事情而苦惱,從而導致他們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以及不良行為的產生。這個階段,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比較大。他們渴望獨立,但對家長依然有一定的依賴,而家長的關注又會讓他們覺得被束縛,想要掙脫。因此,這個階段學生的逆反心理突出,親子沖突加劇。對此,學校應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指導家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增強親子溝通意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五、教育引導建議
1.環(huán)境育人,形成大健康教育場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龐大而又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單憑學校和心理健康教師的努力是很難實現的。學校要將影響學生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全部因素都考慮進去,努力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學校為主導、家庭為主力、社會主動參與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具體來說,學校要發(fā)揮主導作用,通過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地、落細、落實。學校要搭建線上線下多維學習平臺,邀請專家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同時為學生提供可靠的心理咨詢渠道,鼓勵家長更新育兒理念,及時反饋相關問題等。
2.實踐育人,打造全員沉浸式大健康教育生態(tài)圈
“全員浸潤式”強調學生、教師、家長人人都是心理健康關愛員,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強調全員參與性和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交互性。學校要廣泛動員,全員參與,全面覆蓋,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營造濃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學??梢砸劳袑W生發(fā)展指導中心,通過搭建心理育人平臺,傳播心理育人知識,開展心理育人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浸潤中修養(yǎng)德行、強韌心理。例如:在平行教育理念指引下,通過選拔、培養(yǎng)、管理、考核等專業(yè)流程,我校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心理健康關愛員隊伍,我們依托伙伴共進制度和心理互助社團,配合心理發(fā)展中心宣傳、組織和參與心理健康系列活動,通過互助式心理訓練、互助式心理激勵、互助式心理輔導等,調動學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動性,構筑學生心理能動體系,真正實現助人自助的教育宗旨,著力打造全員浸潤式大健康教育生態(tài)圈。
3.課程育人,構建多學科融合大健康教育學習網
課堂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陣地,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排頭兵。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物、體育、思政等多學科融合,是學校落實健康教育要求的具體舉措,也是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新高考背景下,學校應通過多元融合方式,統(tǒng)籌健康教育活動,構建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優(yōu)化健康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健康教育合力,提升學校和教師開展大健康教育的能力。以“成長的煩惱”主題為例,生物教師可以講解青春期學生的生理特點、激素調節(jié)等知識和方法,告訴學生這個階段出現的一些身心變化是正常的;歷史教師可以用名人成長故事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文字的形式將自己的煩惱表達出來,并進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多學科聯動,幫助學生構建比較完整的健康認知,讓他們更透徹、更全面地看待各種身心問題。學校通過構建多學科融合大健康教育學習網,實現多學科協同育人的大健康教育機制。
【參考文獻】
[1]李文,高飛,耿姍姍,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MHT調查與分析——以膠州市為例[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2,38(6):22-29.
[2]李丹陽.初一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以某二線城市X高中的MHT數據為例[J].教育觀察,2021,10(7):17-20.
[3]文艷萍.基于MHT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以東莞市W高中為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8):54-59,63.
[4]馮一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校園心理,2019,17(3):194-195.
[5]李梓娜,王志亮.城鎮(zhèn)寄宿高中階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11):15-18.
[6]熊翠燕.高中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應對策略[J].廣西教育,2018(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