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幸穎
佳作展示
我家后面是老村委,已廢置了近五年,斷壁殘垣,卻承載著我幼時的難忘記憶。
那年初春,雁過留痕。我與祖父坐在院中,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望天外云卷云舒,一切都靜謐美好,蕩漾著春的氣息。我循著太陽移動的軌跡,來到一扇生銹的鐵門前,上面長滿了碧綠的爬山虎。我瞇起一只眼,朝門縫看去,泛黃的墻壁上有幾個褪色的大字——“為人民服務(wù)”。突然,門吱呀地開了,我倚門而倒,幾片落葉飛起又落下。低矮的平房,連綿的蛛網(wǎng),顯露的紅磚,無不向我展示著它的破敗。
我推開木門,一股霉?fàn)€的味道撲面而來。我徑直走進(jìn)去,里面只有一張木桌、一個書架。書架上的書屈指可數(shù),我捧起一本厚厚的書,翻開扉頁,這是一本地方日志。我翻動著泛黃的紙張,其中的“名人故事”吸引了我,是一個關(guān)于“王婆賣扇”的故事:
王婆是一個賣扇為生的人,天天在橋上叫賣,可因?yàn)樯饫涞乙迅F得揭不開鍋了。一日,她在橋頭賣扇,王羲之正與友人同行。過橋時,隨從不慎打翻了王婆的扇籃,王羲之忙叫人下水去撈。王婆看著浸濕的扇子,難過得哭了。王羲之很內(nèi)疚,在扇子晾干后,他揮毫在扇面題了字,隨后瀟灑地走了。不一會兒,王婆的扇子就賣光了。從此,這座橋便被稱為“題扇橋”。
我繼續(xù)翻動著書頁,又看到“家家栽培”這一欄,上面寫了土豆、玉米等種植技術(shù)之類的內(nèi)容,讀來乏味,可插圖卻很有意思,是一個農(nóng)民抱著一個兩米長的冬瓜,喜笑顏開,在他的臉上,我看到了豐收的喜悅。
正當(dāng)我沉浸其中時,那扇木門突然“詭異”地開了,走進(jìn)一個人。光線昏暗,我看不清那人的面貌,于是決定從后門溜走,不幸的是,我踩到了一只耗子,它悲慟地“吱”一聲慘叫,嚇得我心臟差點(diǎn)跳出嗓子眼。
“囡囡,吃飯了?!蔽殷@慌地回頭,原來是祖父,這才把心放回了肚子里,跟著祖父離開了。
那座老屋現(xiàn)在已經(jīng)拆了,只留下了一些斷壁殘垣,我卻依然忘不掉童年那次奇妙又愉快的探險之旅。
點(diǎn)評
臺灣作家林海音曾寫過一篇《竊讀記》,用風(fēng)趣的語言寫了兒時去書店竊讀的經(jīng)歷。這篇同題作文也很獨(dú)特,小作者寫了兒時去廢棄的房子里讀書的經(jīng)歷。
作文開頭“斷壁殘垣,卻承載著我幼時的難忘記憶”一句為后文埋下伏筆;接著又以細(xì)膩的筆觸娓娓道來,那破敗的房子里,有豐富的地方文化故事,有科技、繪畫等方面的知識,讓人不由得沉浸其中;結(jié)尾照應(yīng)開頭,再次點(diǎn)明了作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