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對于術語標準化的推動以及文化傳播的需求促進了中醫(yī)術語的翻譯與研究,中醫(yī)術語庫的建設也因此走向快車道。但是基于古漢語的漢英、漢法等多語言術語庫的建設尚不足,需要在不斷摸索中逐漸完善。文章以《黃帝內經(jīng)·素問》漢法雙語語料為研究基礎,重點探索借助術語自動提取工具構建雙語平行術語庫的路徑與方法。依托memoQ及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設計了兩種術語提取方案,探究了提取古漢語—法語雙語平行術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深入分析了由此構建的漢法平行術語庫的術語特征和翻譯方法,以期為雙語術語庫的建設提供新的借鑒與思路。
關鍵詞:《黃帝內經(jīng)·素問》;雙語平行術語庫;術語自動提取
中圖分類號:R22; H0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4.03.004
Approach and Methods for Constructing Bilingual Parallel Terminology Database of Huangdi Neijing Suwen//TIAN Zhiling,XU Ming
Abstract: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and the demand for cultural dissemination have facilitated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erminology databases has been on the fast track.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lingual terminology databases based on classical Chinese is still insufficient, which needs to be gradually improved in the course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Chinese-French bilingual corpus of Huangdi Neijing Suwen,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approach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a bilingual parallel terminology database with the help of the automatic term extraction tool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extracting classical Chinese-French parallel terms relying on memoQ and TBX 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analyzes in depth the terminological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terminology database constructed as a result,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new references and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lingual terminology database.
Keywords:Huangdi Neijing Suwen;bilingual parallel terminology database;terminology extraction
收稿日期:2024-05-09" "修回日期:2024-05-27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目標之一,而中醫(yī)國際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一環(huán)[1]。中醫(yī)邁向世界所面對的首個挑戰(zhàn),便是如何將自身獨特而豐富的概念體系向文化差異顯著的國外民眾進行精準闡釋,因此術語的恰當翻譯成為中醫(yī)文化全球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體現(xiàn)[2]。當前,得益于國家對中醫(yī)藥標準化、國際化發(fā)展的大力支持,中醫(yī)術語規(guī)范及術語翻譯方面已經(jīng)取得一些成績,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分別于2005、2011、2014年審定公布了《中醫(yī)藥學名詞》,涵蓋內科、外科、兒科和婦科等多個學科[3],世界中醫(yī)藥聯(lián)合會頒布了《中醫(y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課題取得了《中醫(yī)藥名詞術語英譯》[5]成果。同時,為滿足廣大翻譯人員和文化傳播的需求,國家也開展了中醫(yī)術語庫建設工作,其中2014年啟動構建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庫[6]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但是,以上中醫(yī)術語庫規(guī)模和數(shù)量明顯不足,僅僅圍繞著中醫(yī)的一隅,并且甚少見到小語種的身影。
在國家對術語標準化的推動下,許多學者也進行了中醫(yī)術語庫建設的探索。葉曉、童凌進行了中醫(yī)藥術語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和應用,利用語料庫開發(fā)了“中醫(yī)藥漢英互譯查詢軟件”[7]。朱姝穎討論了中醫(yī)典籍翻譯術語庫構建的標準、原則和技術[1];胡文婷等使用SDL Trados翻譯輔助軟件以及MultiTerm的術語庫管理功能探索構建中醫(yī)英語術語庫[8];李濤安、王萌借助Trados提取《江西中藥資源》一書的中醫(yī)藥專業(yè)術語,進行了雙語術語庫建設初步探索研究[9]。這些有關術語庫的研究與實踐對于中醫(yī)文化走出去以及中西醫(yī)文化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古漢語的漢英、漢法等多語言中醫(yī)術語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在不斷摸索中逐漸完善,也需要中醫(yī)、翻譯、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的交融合作。本文基于《黃帝內經(jīng)·素問》漢法雙語語料,進行漢法雙語術語自動提取,探索自動術語提取工具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與挑戰(zhàn),總結構建雙語術語庫的經(jīng)驗,以期為構建雙語術語庫提供新的參考與借鑒。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基礎
《黃帝內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醫(yī)學經(jīng)典著作,分為《素問》與《靈樞》兩部分,全面論述了中醫(yī)的基本理論與學術思想,為中醫(yī)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以《黃帝內經(jīng)·素問》原文為源語料,分別選取了漢學家兼醫(yī)生雅克·安德烈·拉維耶(Jacques-André Lavier)和法國華裔陳耀華的譯本作為譯文語料(相關語料版本信息見下表1),在此基礎之上重點進行構建漢法雙語術語庫的實踐。
1.2 研究步驟與方法
本文圍繞探索古漢語的雙語術語庫構建路徑和方法這一主題,設計并實施了兩種術語提取的方案。
方案一:首先借助術語自動提取工具進行原文術語提取,結束后對原文術語進行人工篩選并保存。之后分別對兩個版本的法語譯文進行術語提取和篩選。最后對比原文中的術語與兩個譯文術語的匹配度,如果原文中的術語與兩個譯文中的術語分別對應,即保留為術語。本方案使用的術語自動提取工具為memoQ與TBX在線術語管理系統(tǒng)。
方案二:首先對原文進行術語提取并人工篩選,之后使用語料檢索工具分別在譯文中進行對應檢索,最后整理成術語表。本方案使用的術語自動提取工具為TBX在線術語管理系統(tǒng),語料檢索工具為ParaConc。
在構建雙語術語庫過程中,主要采用實驗法。使用自動化工具提取術語時,首先明確工具可能是基于規(guī)則、統(tǒng)計或機器學習方法識別和提取相關術語,通過實驗法調整術語提取的參數(shù)設置,以便達到預期效果,之后進行人工術語校對、對齊等。
2 雙語平行術語庫建設
術語庫是在特定領域或主題中使用的術語、格式和概念的集合,通常用于幫助人們理解、分析和處理特定領域的文本或數(shù)據(jù)[10]。根據(jù)主要功能和使用場景劃分,術語庫制作工具可分為獨立的術語庫制作軟件、翻譯記憶軟件的術語管理功能、在線術語庫和平臺、文本分析和術語提取工具、自定義和腳本工具等。本文主要使用上述分類中的翻譯記憶軟件和在線術語管理平臺。
2.1 memoQ原文術語提取
在實施方案一的過程中,首先借助memoQ的內置術語管理功能完成原文術語的提取。以memoQ 10.2版為例,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在memoQ的項目界面中點擊“新建項目”,導入txt格式的《黃帝內經(jīng)·素問》原文語料,此語料已在語料庫制作階段處理好;導入完成后,點擊界面上方的“準備”,選擇“術語提取”;在設置過程中可以注意到,memoQ內置的術語提取功能主要是基于術語的長度及出現(xiàn)頻次來抽取。在首先保留系統(tǒng)默認的提取長度和頻次(即常規(guī)設置中,最長句段或字詞長度為4、最低頻率為3,單詞術語設置的最短字符長度為3、最低頻率為3),同時不添加任何停用詞,最終系統(tǒng)提取出7752個術語,最長字符為5個字,最短字符為2個字。分析發(fā)現(xiàn),memoQ提取的古漢語術語中有以下問題:1)高頻詞重復出現(xiàn):《黃帝內經(jīng)·素問》的內容主要以黃帝和岐伯對話為主,因此文中有大量的“黃帝曰”“岐伯曰”,memoQ將這些詞都囊括到了術語中;2)虛詞和語氣詞較多:由于原文本的文言文特殊性,memoQ未能很好地識別其中的一些虛詞和語氣詞,如“不足”“不能”“令人”“奈何”“何如”“何為”等都被納入到術語中;3)大量單個不構成術語的字:這是由于中外字符統(tǒng)計的差異,術語提取設置中最短字符長度為1,在漢語中為1個字,在英語或法語中則為一個字母。
為了進一步提高術語提取的質量和準確度,在第二次實驗中更改了系統(tǒng)的默認術語提取設置,將常規(guī)設置的最長句段或字詞長度改為8,最低頻率改為6,而單詞術語的最短字符長度為2,最低頻率為6,同時將上一次所提取術語中的一些虛詞和語氣詞加入到停用詞表里。最終系統(tǒng)提取出2189個術語,最長為8個字,最短為2個字。瀏覽提取出的術語發(fā)現(xiàn),本次所提取術語的準確度及質量有所提高,經(jīng)手工整理刪除一些明顯不構成術語的詞匯以及重復出現(xiàn)詞匯,共保留193條術語,然后將其保存為Excel格式并導出。部分相關術語如表2所示。
2.2 memoQ譯文術語提取
在借助memoQ提取譯文術語的過程中,我們單獨導入了處理后txt格式的拉維耶版譯文。經(jīng)過上述實驗,筆者在設置界面直接將常規(guī)和單詞術語的最低頻率改為6,最長句段或字詞長度和最短字符長度不變。最終系統(tǒng)提取出4131條術語。
為進一步提高術語提取的準確度,將最長句段長度調整為3,最短字符長度調整為3,最低頻率均設為6,并加上了幾個常用法語停用詞。提取后獲得1884條術語,通過人工篩選與整理共保留267條術語,最后將其保存為Excel格式并導出。部分相關術語如表3所示。
在提取陳耀華版譯文術語過程中,單獨導入了處理后的txt格式陳耀華版譯文語料,同樣在設置界面直接將常規(guī)和單詞術語的最低頻率改為6,最長句段長度和最短字符長度改為3,并導入與上次操作中相同的法語停用詞。術語提取結束后獲得1909條術語,通過人工篩選與整理,共保留158條術語,最后將其保存為Excel文件并導出。部分相關術語如表4所示。
上述工作結束后,通過memoQ內置的自動術語提取系統(tǒng)提取并進行人工篩選整理,最終獲得原文術語193條,拉維耶版譯文術語267條,陳耀華版譯文術語158條。對比后發(fā)現(xiàn),拉維耶版譯文中自動提取的術語有134條與原文自動提取的術語對應,陳耀華版譯文中則有95條相對應。
2.3 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原文術語提取
在實施方案二的過程中,筆者選擇借助國內開發(fā)的線上術語服務平臺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來完成術語提取。使用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對原文術語提取的步驟如下:首先進入術語提取頁面,選擇“單語提取”的語種為“中文”,“標注選擇”中上傳已經(jīng)處理過的原文本。在提取設置中可以看到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和memoQ內置的術語管理系統(tǒng)一樣,在提取術語時主要通過控制詞頻、限制詞長等來確保所提取術語的質量。
筆者將詞頻和限制詞長設為系統(tǒng)默認,任務結束后,系統(tǒng)共提取到1643條術語。在術語管理系統(tǒng)內瀏覽提取到的術語時,發(fā)現(xiàn)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所提取的術語質量優(yōu)于memoQ,體現(xiàn)在沒有或較少出現(xiàn)重復的高頻詞,一些虛詞被識別而沒有納入術語列表等。
為了進一步提高術語提取的質量和精度,筆者繼續(xù)將詞頻改為最少出現(xiàn)3次,因上一步驟中提取到的術語其詞長沒有超過10個字,限制詞長不變。任務結束后系統(tǒng)共提取到352條術語。在術語在線管理系統(tǒng)內刪去重復出現(xiàn)的高頻詞和語氣詞,最終獲得328條術語。將提取出的術語保存為Excel格式。篩選后部分相關術語如表5所示。
2.4 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譯文術語提取
在對原文進行術語提取后,筆者同樣對拉維耶版的譯文進行了術語自動提取。譯文術語提取的步驟與原文本相同,設置界面不變,選擇“單語提取”的語種為“法語”,“標注選擇”中上傳已經(jīng)處理過的拉維耶版譯文語料。依舊將詞頻和限制詞長設為系統(tǒng)默認,任務結束后系統(tǒng)共提取到1763條術語,將其下載為Excel格式并導出。在瀏覽過程中,發(fā)現(xiàn)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提取的譯文術語效果不佳,無意義語法結構和普通詞匯等都囊括在內,如à sa、ans等。再次對拉維耶版譯文進行術語提取實驗時,將詞頻改為最少出現(xiàn)3次,限制詞長不變,同時添加了法語常用停用詞表,共包含790個法語常用停用詞。任務結束后系統(tǒng)共提取到337條術語,筆者在瀏覽提取到的術語時發(fā)現(xiàn)導入停用詞表后提取的術語質量和準確度有所提升,但大部分仍不能納入術語范圍,因此將提取結果舍棄。
接下來同樣使用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對陳耀華版譯文進行術語提取。選擇“單語提取”的語種為“法語”,“標注選擇”中上傳已經(jīng)處理過的陳耀華版譯文,將詞頻改為最少出現(xiàn)3次,限制詞長不變,同時導入790個法語常用停用詞。任務結束后系統(tǒng)共提取到352條術語,將其保存到在線術語庫中并導出Excel格式文件。瀏覽過程中發(fā)現(xiàn)陳耀華版譯文提取出的術語與拉維耶版譯文出現(xiàn)了同樣的問題,因此同樣不采納這些術語。
通過上述實驗,可見術語自動提取工具在實際應用中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是準確性問題,術語自動提取工具可能無法準確區(qū)分術語和普通詞匯,導致提取結果包含不相關或不構成術語的詞組。其次是專業(yè)領域的局限性問題,不同領域的術語可能具有獨特的用法和含義,術語自動提取工具無法覆蓋所有領域,或在特定領域的效果不佳。最后,語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可能導致術語自動提取工具難以處理不規(guī)則語法結構、復合詞等。以《黃帝內經(jīng)·素問》為例,其文言文結構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不同,未經(jīng)過訓練的系統(tǒng)難以識別這些語法結構,因此術語提取的質量和準確度有待提高。
上述實驗結果顯示,memoQ提取的原文術語與譯文術語的匹配度明顯高于TBX術語管理系統(tǒng),這說明:1)術語自動提取工具的技術限制:高匹配度表明術語自動提取工具在兩種語言中都能有效識別關鍵術語,這意味著能夠理解并準確處理每種語言的特定語法結構,而低匹配度反映了術語自動提取工具在處理某些語言或術語類型時的技術限制;2)術語的跨文化一致性和差異:如果兩種語言的術語匹配度高,說明這些術語在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下保持了一致性,低匹配度可能揭示了由于歷史、文化和社會因素導致的跨文化差異;3)語言特性:不同的語言結構和語法特點可能影響術語的識別和提取,例如法語中性別和數(shù)的變化,中文的成語和復合詞結構,都可能對提取結果產生影響。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術語匹配度還可以作為評估翻譯質量和自然語言處理(NLP)能力的一個指標,尤其是在機器輔助翻譯和處理雙語對照材料的情況下。
2.5 語料檢索術語
在語料檢索術語的過程中使用的檢索工具為CUC_ParaConc(中國傳媒大學平行語料庫)。ParaConc是一款雙語對比分析軟件,專門用于語言研究和翻譯教學。ParaConc允許用戶加載制作好的平行語料庫,用戶可以深入分析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和相似性,從而更好地理解語言結構和文化差異。使用語料檢索工具檢索術語的步驟如下所述。
開始實驗前,分別準備兩種譯文的平行語料,并將txt格式文本保存在名為ParaConc的文件夾內。因制作好的語料為一對一雙語平行語料,所以此時選擇一對一平行語料檢索中的“英漢雙語檢索”(也可檢索漢法雙語)。在源文本目錄中選擇創(chuàng)建好的文件夾,保存到同樣位置。對于保存在一個文本中的雙語平行語料,ParaConc能自動識別四種對齊形式:漢語在前,漢語在后,漢語整體在前,漢語整體在后。準備好的平行語料見表6。
之后選擇語料加載方式為保存在一個文本中,文本編碼為UTF-8。需要注意的是,文本編碼如果選錯,可能會出現(xiàn)亂碼,或者檢索結果為空。檢索規(guī)模則是在所有文本中檢索,檢索結果設置為“只顯示在文本框中并顯示整句”。字母設置時,可以在界面的文本框中輸入要檢索的某種語言的所有字母,包括大小寫(法語字母與英語字母同),因此不做更改。
在中文檢索中輸入“人迎”,文本框中會高亮顯示關鍵詞,在下行對應的句子中可以尋找“人迎”對應的翻譯,檢索結果如表7所示。因方案一中已經(jīng)獲得雙語對應術語,在此不再一一檢索。
通過上述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術語自動提取工具在處理大規(guī)模數(shù)據(jù)和確保一致性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在準確性和處理復雜、多義性術語方面可能存在挑戰(zhàn)。而語料搜索工具雖然在精確匹配和處理文化差異、語境差異方面更有優(yōu)勢,但在處理大量數(shù)據(jù)和效率方面可能不如自動術語提取工具。根據(jù)構建術語庫的具體需要,兩種方法可以相互補充,以實現(xiàn)最佳的術語提取和處理效果。
3 平行術語的特征與翻譯
上述術語自動提取的實驗中已獲得了一定數(shù)量的雙語平行術語。在接下來的平行術語舉例中,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術語,將其分為單字、雙字、三字和四字術語分別進行分析。
從表8的單字術語示例可以看出,在“痹”字的翻譯處理中,拉維耶和陳耀華分別選取了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氨浴钡谋玖x為“痹癥”[11],中醫(yī)指由風、寒、濕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因此“痹”是一個廣義概念,表示眾多疾病的總和。而“rhumatisme”在拉魯斯法漢雙解字典中給出的解釋是“風濕病”[12],屬于西醫(yī)范疇,兩者在病因、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等方面存在差異??梢姟氨浴迸c“rhumatisme”并不完全等同,陳耀華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凸顯了“痹”作為中醫(yī)特有的概念所具備的文化特性。
從表9的雙字術語示例可以看出,在對心、肝、腎、肺等器官的翻譯處理中,拉維耶選擇了異化的翻譯策略,如將“腎”音譯為“Chen”。中醫(yī)中的五臟是從功能屬性來區(qū)分的,五臟分別具有其系統(tǒng)性,而在西醫(yī)中,心、肝、脾、肺、腎是單獨的人體器官,兩者在概念上有所差異,中醫(yī)學的腎為西醫(yī)中的腎臟、生殖、內分泌等多系統(tǒng)生理功能的集合[13]。陳耀華選擇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將中醫(yī)的“腎”譯為“Rein”,即西醫(yī)學中“腎”的概念,并將首字母大寫,這樣既沒有給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造成理解障礙,又強調了傳統(tǒng)中醫(yī)學與西醫(yī)學概念的差異,在筆者看來是較為理想的處理方式。
從表10的三字術語示例可以看出,陳耀華采取了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如“足少陰”采用了音譯和直譯相結合,譯為“Shao-yin du pied”,而拉維耶則采取了異化的翻譯策略,音譯為“Tsou Chao Yin”。同樣,在處理時,陳耀華考慮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避免造成太大的理解障礙。
《內經(jīng)》中的三部九候脈診是一種全身經(jīng)脈遍診法[14]。從表11中四字術語示例可以看出,拉維耶在處理“三部九候”一詞時采取了異化的翻譯策略,將“三部九候”直譯為“l(fā)es trois sections et les neuf subdivisions”,而陳耀華則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將“三部九候”意譯為“l(fā)a localisation des pouls”,再現(xiàn)了“三部九候”這一中醫(yī)概念。
綜上所述,在篩選提取到的雙語平行術語中,雙字術語的數(shù)量最多,且大多數(shù)為名詞術語。從所舉示例來看,拉維耶在翻譯這些名詞術語時大多采取了異化策略,而陳耀華則更為靈活。由此可見,對所提取的術語進行翻譯研究可以明確術語的譯法沿革,分析其中的差異,這對中醫(yī)典籍的翻譯與傳播具有積極作用,而以此方式構建中醫(yī)術語庫并對中醫(yī)術語的翻譯進行研究,也對中醫(yī)名詞的標準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4 結語
《黃帝內經(jīng)》是中醫(yī)典籍的核心代表,為中醫(y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基于中醫(yī)典籍建立中醫(yī)雙語術語庫,在促進中醫(yī)文化的國際傳播和跨文化理解方面發(fā)揮著雙重作用[15]。本文以《黃帝內經(jīng)·素問》原文及拉維耶和陳耀華的法語譯本作為平行語料基礎,進行自動術語提取實踐和分析。通過詳細描述基于機器輔助翻譯工具的自動術語提取過程,并對兩種不同的方案進行對比,為術語庫的建設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參考。
從實驗過程還可發(fā)現(xiàn),自動術語工具仍存在準確性和專業(yè)領域的局限性以及受制于自然語言的復雜性等問題??梢?,中醫(yī)術語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持續(xù)的探索和完善,更需要中醫(yī)學、翻譯學、計算機技術等多個學科之間的密切合作與融合。
參考文獻
[1] 朱姝穎.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醫(yī)典籍翻譯術語庫的構建:標準、原則和技術[J]. 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3): 41-45.
[2] 李銀波. 論中華學術外譯項目術語庫構建的緣由:以《漢代學術史論》(英文版)為例[J]. 華中學術,2023(1): 228-236.
[3]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術語在線[DB/OL]. [2024-03-18].http://www.termoline.cn
[4] 中國中醫(yī)藥協(xié)會聯(lián)合會. 中醫(y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5] 謝竹藩. 中醫(y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
[6]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庫[DB/OL]. [2024-03-18]. https://www.chinesethought.cn/TermBase.aspx.
[7] 葉曉,童凌. 中醫(yī)藥術語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創(chuàng)建和應用探討[J]. 現(xiàn)代語言學,2019(2): 207-211.
[8] 胡文婷,朱孟慧,張慧,等. 中醫(yī)英語術語庫建設研究初探[J]. 現(xiàn)代英語,2021(15): 115-117.
[9] 李濤安,王萌. 中藥資源Trados雙語術語庫建設初步探索研究[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22(10): 53-55.
[10] 黃旦華. 術語庫制作工具應用對比研究[J].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3(2): 52-57,124.
[11] 漢語國學. 康熙字典[DB/OL]. [2024-03-18]. https://www.hanyuguoxue.com/kangxi/zi-30201.
[12] 拉魯斯. 拉魯斯法漢雙解詞典[M]. 薛建成,主編.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1717.
[13] 尚彬青. 人體臟器生理功能中、西醫(yī)對比[J]. 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4(4): 69.
[14] 李永明. 經(jīng)脈的科學依據(jù)及三部九候新釋[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1(10): 1168-1173.
[15] 蔣繼彪,祁興華.中醫(yī)藥術語漢英在線查詢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 中國科技術語,2022,24(2): 92-96.
作者簡介:田知靈(2000—),女,北京語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跨學科翻譯研究。通信方式:1051861412@qq.com。
通訊作者:許明(1979—),男,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學、術語學。主持國家社科項目2項;主持教育部、北京市等省部級課題5項;出版中法文專著4部,編著多部;發(fā)表論文20余篇。通信方式:xumingblcu@bl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