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的意象研究是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光”意象進行解讀,有利于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赫爾曼·麥爾維爾在《白鯨》中巧妙地運用“光”的意象,不僅營造了豐富的視覺和心理體驗,而且在渲染氛圍、刻畫人物、升華主題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能源敘事視角下,通過梳理《白鯨》涉及的“光”意象:陽光、燈光、火光、杜柏侖的“光”和“天使之光”,挖掘這些“光”意象背后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研究發(fā)現(xiàn),“光”意象揭示了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生產和殖民擴張過程中產生的社會矛盾和人性的扭曲,也警示著人類在發(fā)展能源的同時,必須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白鯨》;麥爾維爾;能源敘事;光;意象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24)03-0053-06
一、引言
《白鯨》是美國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在1851年發(fā)表的一部以捕鯨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麥爾維爾通過小說主人公以實瑪利講述了“裴廓德號”捕鯨船追殺白鯨的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白鯨》這部小說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時也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偉大著作。
捕鯨船“裴廓德號”船長亞哈,在與一頭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的殊死搏斗中失掉一條腿,他一心報仇,變得古怪偏執(zhí)。為了捕殺這頭白鯨,“裴廓德號”從大西洋西岸的新貝德福德出發(fā),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穿過印度洋,一直到達太平洋西岸的日本海,最終發(fā)現(xiàn)并殺死了白鯨。不幸的是,除了以實瑪利,船長亞哈和其他船員都與白鯨同歸于盡。
遠洋捕鯨是為了獲取照明能源?!栋做L》生動再現(xiàn)了從事能源產業(yè)的捕鯨業(yè)者的真實生活,其中的能源敘事成為小說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1]35一切與能源相關的事物首先是文化的。[2]本文通過能源敘事視角,探討《白鯨》中的“光”意象蘊涵的深刻社會文化內涵。
二、《白鯨》中的能源敘事和“光”意象
《白鯨》是能源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能源敘事是這部小說的一大特色,是反映美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面鏡子。
鯨具有商業(yè)價值主要是因為鯨脂能夠提供照明能源。19世紀以前煤炭雖然已經被大量開采并且廣泛用作燃料,但很少用于照明。在16世紀和17世紀,人們普遍認為室內燃燒煤炭會產生有毒氣體,損害人體健康,甚至認為各種各樣的疾病都是使用煤炭造成的。由于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顏色黢黑的塊狀物,并且“燒起來時就像地獄里腥臭的火焰”[3]8,宗教信徒甚至認為煤炭是“魔鬼的排泄物”,煤炭行業(yè)長期受到詩人和神職人員的譴責。[3]8在使用鯨油照明之前,松節(jié)油、牛油、熊油等動物脂肪是主要的照明燃料。謝德蘭群島(Shetland Islands)的居民捕獲大量海燕,用燈芯穿過尸體的喉嚨固定在燈座上點燃用于照明。[4]16這些油脂燃燒時發(fā)出難聞的氣味,亮度也差強人意。鯨脂就大不相同,經過簡單加工就可以獲得鯨油,鯨油作為照明燃料,不僅亮度高,而且味道芬芳,嗅起來“像熟透了的葡萄酒”[5]594,“香得跟春天的紫羅蘭一般”[5]594。捕鯨業(yè)是美國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鏈條中的重要一環(huán),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人類對照明能源的大量需求帶來了捕鯨業(yè)的空前繁榮。從19世紀初到19世紀50年代,被稱為捕鯨的黃金時代。美國捕鯨船隊于1846年達到巔峰時期,當時共有736艘船,總噸位超過23.3萬噸。[3]126麥爾維爾這樣感嘆:“差不多一切照耀整個地球的,以及照耀在那許多圣殿之前的大小燈燭,都得歸于我們的功勞!”[5]151。“鯨油照亮了世界”,這一點也不夸張,鯨油作為照明能源照亮了家庭和工廠,以及街道、車站和劇院。新貝德福德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港口城市,是當時的世界捕鯨業(yè)中心之一。
《白鯨》中的敘事點綴著許多能源熱力學的概念。小說主人公以實瑪利走在新貝德福德房屋鱗次櫛比的街道上,街道一邊傳來木匠桶匠的聲音,還混雜著融化瀝青的火燒鐵打的聲音。[5]86鐵匠鋪和制桶鋪“火燒鐵打”的工作場面,正是美國社會欣欣向榮的捕鯨業(yè)的生動寫照:由于鯨油供不應求,捕鯨船需要數目龐大的木桶盛裝鯨油。夜幕降臨,木匠、桶匠還在加班加點地趕制木桶,融化瀝青的火爐冒著熊熊火焰。瀝青融化后涂覆在木材表面,可以有效防止水分對木桶的損害。
捕鯨船在海上的場景更是能源的大特寫?!芭崂绿枴辈饿L船上方的天空突然像燃起了大火,“仿佛是擱在一塊熾熱的烙鐵上”[5]319。捕鯨船周圍的海洋像只“熔金的坩堝”[5]732,泡沸沸地閃動著“光”和“熱”。從捕鯨船甲板上望去,周圍的洋面上出現(xiàn)了很多抹香鯨,這些鯨噴水筆直,黑如煙炱,像從“煙囪里冒出的烏煙”[5]384-385,直教人以為在它內臟里面一定是在煮一頓豪華的晚餐。麥爾維爾把抹香鯨的噴水比喻成冒著滾滾濃煙的“煙囪”,把鯨的噴水道比喻成“鋪設在城市街旁的煤氣管”[5]531。在麥爾維爾筆下,捕鯨船就像一座能源加工廠,煉脂間里燃著大火,煙囪冒出滾滾濃煙,天空和洋面仿佛被大火染紅了。鯨脂的商業(yè)價值堪比石油,為了獲取鯨脂,“裴廓德號”“信天翁號”“玫瑰蕊號”“單身漢號”“歡喜號”“拉吉號”等,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捕鯨船在洋面上尋找“采油場”, 對照明能源進行瘋狂掠奪。船上的煉脂間閃耀的熊熊烈焰照亮了洋面,整個海洋就像一個噴射著“光”與“熱”的巨大的能源生產基地。這些捕鯨船在洋面縱橫馳騁的場面描寫,生動展現(xiàn)了一幅海洋擴張和能源掠奪的畫卷。
《白鯨》中捕鯨場面的精彩描寫滲透著“能源的氣息”:小艇在水面一沖,就像一只打密西西比河汽輪中跳出來的“平式大鍋爐”。[5]316捕鯨索拋了出去,如置身在“開足馬力的蒸汽機”
[5]405的大鬧聲里,“風勢增強,大肆呼嘯;海浪把我們包圍住了;一片狂風在我們周圍號嘯,穿梭,噼噼啪啪地響得像是大草原上的烈火,我們這些鬼門關里的不死者,燃燒在烈火里,卻還沒有燒成灰燼!我們在大風暴中徒勞地呼喊其他幾只小艇,猶如對著那火光熊熊的‘大爐子’,煙囪底下燒得通紅的‘煤塊’吼叫”[5]325。麥爾維爾通過“火光”意象,渲染了洋面上驚心動魄的氣氛。洋面上狂風呼嘯,為了獲得珍貴的照明能源,水手們英勇頑強地與大海搏斗,他們在大風暴中命懸一線、垂死掙扎,仿佛在進行一場死亡前的“狂歡”,他們徒勞的叫喊仿佛是社會底層民眾發(fā)出的無助的呼聲。這些離妻別子的水手們,自從登上捕鯨船那一天起,許多一去就是訣別,再也沒有回到日日思念的故鄉(xiāng)。麥爾維爾注意到,這些“焊鐵似的心腸”的水手們也有心軟的時候,那或許是因為他們想到了遠在家鄉(xiāng)的年輕的妻子和小孩。[5]159他們的妻子把他們當成“南征北戰(zhàn)的公侯”時時掛念著,猶如“繁星閃爍、端莊肅穆的夜空想念著那盔甲輝煌的太陽”[5]178。
麥爾維爾的敘事話語是能源文化的折射,到處浸潤著“能源的味道”,三副弗拉斯克的標槍手是臉膛“煤黑”的野黑人[5]168,名叫比普的黑人小孩被亞哈稱做“小黑炭”[5]247,甚至亞哈的眼睛也被麥爾維爾描寫成仿佛是在“灰燼”中發(fā)光的“兩塊煤炭”[5]768。亞哈船長總是喜歡喋喋不休,就像是一只“煙囪似的”八目鰻在嚼自己的齒齦。[5]187在工業(yè)社會,人與能源的關系如同魚與水的關系。麥爾維爾在《白鯨》中對人與能源的關系作出了極為獨到而深刻的探索,麥爾維爾將亞哈的雙眸比作煤炭,或許因為能源給人類帶來不可或缺的光明,帶來社會前進的動力,其地位是無比重要的。麥爾維爾將自己的想象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將浮在洋面上的八目鰻比作海洋這個生產鯨油的巨大能源生產基地密密匝匝的煙囪。
三、《白鯨》中“光”的意象解讀
“光”的意象可以分為自然意象、社會意象和超驗意象。自然意象群主要包括在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具有光的特性的事物,例如,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大地上自由自在生長的動物、植物;社會意象群則包括,在人類發(fā)展進程中,人們?yōu)榱丝朔诎刀鴦?chuàng)造出來的事物以及人性中一些可以用來對抗黑暗的珍貴品質;超驗意象群主要包括超出人類感官經驗和理性經驗范疇的事物,主要體現(xiàn)為神話傳說中、宗教系統(tǒng)中、哲學范疇內具有光的特性的事物。[6]
(一)光的自然意象:陽光,象征美好的理想社會
太陽代表著對自由美好的理想社會的憧憬和向往。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大生產把人們禁錮在物質主義高墻之內,引發(fā)了一系列精神危機。水手們?yōu)榱颂与x物欲橫流、信仰缺失的社會,把出??闯捎檬謽尯妥訌椊Y束生命的代替品。[5]1水手們沐浴在海上靜謐的陽光之中,接受太陽的洗禮。田園式的恬適安逸、陽光的肅穆柔和、心靈的安寧澄靜給他們帶來無限愉悅,“在暖和的陽光下,整天飄蕩在那光坦而微波稍泛的海面上;坐在小艇里,像坐在一只樺木的獨木舟里一般輕松;跟那微波不興的氣氛這樣投合地融混在一起,他們倚在船舷邊,就像偎依在火爐邊的小貓;這就是夢一般靜穆的時刻,一看到海洋這種外表那么風平浪靜的美景,光芒四閃的景色,真會叫人忘記了海洋下面還有狼虎似的心臟在跳動著”[5]696。世外桃源般的海上美景描寫展現(xiàn)了一幅恬靜美好的生活畫卷,陽光象征著飽受工業(yè)文明摧殘的水手們對自由美好的理想社會的憧憬和向往,只有這陽光美景才能治愈水手們內心深處的創(chuàng)傷。麥爾維爾感慨道:“人呀,別相信那人工的火焰,那個輝煌、燦爛、喜洋洋的太陽,才是真正的燈盞,其他的一切都是騙人的!”[5]604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催生了一個披著偽裝的世界。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大生產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在大鯨客店,以實瑪利被“生番”標槍手魁魁格率真質樸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不但與他同塌而眠,而且把他看成自己的“靈魂伴侶”,因為魁魁格“天生毫無文明人的虛偽和甜言蜜語的奸詐”[5]72。他們之間的互愛互助給以實瑪利帶來家庭般的溫暖、夢幻般的幸福,麥爾維爾暗示了底層民眾通過互愛互助可以實現(xiàn)自我救贖。當以實瑪利到“裴廓德號”自薦當水手的時候,虛偽的比勒達船長手捧《圣經》,一邊向他灌輸“不要在地上積攢財富,要在天國積攢”[1]38,一邊與法勒船長大演雙簧,把給他的分成降到大大低于應該得到的數額,靠著卑鄙的“拆賬”把戲榨取水手們的血汗錢。水手們淪為偽善的捕鯨商人牟利的工具,他們之間只有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陽光寄寓著人們對公正的渴望?!栋做L》中有這樣的敘述:“那個公正的太陽,仍對著我們這種憂郁的生活,投射出一個警標和一種希望?!保?]614陽光普照萬物,對眾生來講是公正的。陽光意象反映了水手們對“公正”的向往,他們寄希望于太陽,幻想生活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理想社會。陽光也代表著啟蒙。美國的捕鯨業(yè)就像一縷陽光,為黑人解放運動照亮了道路。很多黑人加入了捕鯨業(yè),提升了經濟地位。有的黑人還成為船長,成了有錢有勢的富人。黑人在捕鯨行業(yè)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改變了白人水手對他們的偏見,這些白人水手后來有許多參加了黑人解放運動,為黑人解放運動搖旗吶喊。1865年美國廢除奴隸制,南方種植園中的黑人終于獲得了人身自由。
(二)光的社會意象
1.燈光,暗示尖銳的階級矛盾和貧富分化
昏暗的燈光是社會底層民眾的苦難之光。出海捕鯨以前,以實瑪利尋找過夜的宿店。首先來到的是“劍魚客店”,這家客店光亮的紅窗格射出強烈的光芒,這些光“好像要把屋前那些堅實的冰雪都給融化了”[5]11。 “這家客店太花錢了”, 他自言自語道,“別停留在這屋門前呀;這雙破靴是走不進去的”[5]11-12。他穿過漆黑的街道,偶爾也看到一點燭光,直像是晃蕩在墳墓里的蠟燭。[5]12以實瑪利最終來到離碼頭不遠的一家客店:投射出一股昏蒙蒙的燈光,一塊白漆的招牌在門頂上晃著,那招牌隱約顯出一道高高迸射的蒙霧,下邊寫著“大鯨客店:彼得·科芬”。[5] 15-16以實瑪利最終選擇了這家客店,是因為憑借透出的昏蒙蒙的燈光,他斷定價格是最便宜的。
進到客店,“冷得像冰島——根本就沒生火——什么也沒有,只燃了兩支喪氣的牛油燭,燭淚結得都滿了,就像死人裹上一層尸衣”[5]22。店里不但生不起火,也用不起鯨油蠟燭。
對于商船的水手來說,“燈油是比王后的奶汁還要希罕”[5]606。由于照明能源缺乏,商船上的水手在黑暗中穿衣,在黑暗中吃東西,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摸上床。[4]49捕鯨船因為可以生產鯨油,所以照明條件好很多,捕鯨船上的水手們,能用上鯨油燃燒的燈盞真是最奢侈的享受,他們躺在墓穴般的三角形橡木拱頂中,“燈光閃爍著他們垂閉的雙眼……他們燒著最純凈的油……有如四月初春嫩草草飼奶油般甘甜”[4]49 。
捕鯨的工作異常兇險,鯨油是用水手的生命換來的。麥爾維爾這樣感嘆道:“千萬請你節(jié)省燈油和蠟燭!你當然點不了一加侖油,不過至少那里面總灑有一滴人血。”[5]295底層民眾對于燈光帶來的光明倍感珍惜。一些節(jié)儉的主婦,孤零零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便點起味道不佳的牛油蠟燭來。[5]200在暗黑的夜里,作坊或廠房里燈盞或火炬閃爍著微弱的光,工匠們按位置不同分享一級、二級和三級不同階序的光源。座位內排是一級光源,外排的凳子和椅子較低,可以捕捉從燈臺上流瀉下來的光線。婦女們面對同伴的背部,收集從她們頭頂或背影的間隙散落下來的光。這些如同幽靈一般的光勉強能照亮手邊的工作。[4]14
窮人在昏暗的燈光下苦苦掙扎,靠捕鯨業(yè)發(fā)了橫財的富人卻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新貝德福德所有富麗堂皇的房屋和花花草草的庭園都是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撈來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從海底里用標槍戳起、拉起的”[5]48。在新貝德福德當地闊綽的婚禮上,每戶人家都有油池,每夜都毫不吝惜地通宵點起鯨腦燭。[5]48富人家的房子前廳、樓梯、畫廊等地方都燈火輝煌,燃著昂貴的鯨腦油燈盞。[3]122
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大生產的背景下,資本家擁有生產資料,通過雇傭勞動力獲取剩余價值。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資本家殘酷剝削工人,財富像潮水一般涌入資本家的腰包,而工人卻喪失了生產資料,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燈光意象折射出,社會財富分配的極端不公以及由此產生的尖銳階級矛盾。
2.火光,寓意懲罰和毀滅
但丁的《神曲·煉獄篇》對煉獄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罪孽深重的人在熔巖火海中接受懲罰,熊熊烈焰洗去他們前世的罪惡。麥爾維爾用反諷的筆調把鯨群霧蒙蒙的噴水,描繪成“一個人煙稠密的大都市的無數令人高興的煙囪”[5]544。約翰·伊夫林早在1659年就發(fā)表過檄文《英國人的品格》,把煤煙籠罩的城市比作地獄,譴責了工業(yè)發(fā)展對城市造成的污染。[3]12在資本家眼里,鯨只是能給人類帶來經濟效益的生產資料,對鯨失去生命沒有絲毫憐憫之心。捕鯨業(yè)是一個罪孽深重的行業(yè)[5]544,是資本主義機器化大生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捕鯨船上的捕鯨手、鏟手、剁肉手、伙夫分工明確,生產鯨油的過程就是一個程序化生產照明能源的過程。鯨被捕殺之后,水手將它拖回大船,將鯨脂剝離、切割,“把那些咝咝發(fā)響的鯨脂塊戳到滾燙的煉鍋里”[5]601。煉油間到處烈焰騰騰,伙夫把煉油剩下的“廢渣”倒進火里,拿著長木條撥弄著火焰把火燒旺。取脂大鍋一直燒得紅光閃閃,一頭大鯨的鯨脂需要好多天才能煉完?!盎鹕鄷r不時地從煙焰里竄出來,像是一種著名的希臘火,把索具里每根高高的繩索都照得通亮。”[5]602風不住咆哮,海在奔騰,船在哼叫沖潛……帶著地獄的赤焰堅定不移地沖向漆黑的海洋、漆黑的夜空。[5]603“這艘著了火似的大船緩慢而頑強地穿過波濤洶涌的大海,看起來像整個籠罩在火焰之中,仿佛毫無悔恨地銜命去報一件不共戴天的大仇?!保?]602麥爾維爾借助“火光”意象,把海上的捕鯨船描寫成火光熊熊的能源加工廠,讓讀者很容易聯(lián)想到噩夢般的地獄。麥爾維爾巧妙地把地獄般的火光意象與亞哈的偏執(zhí)狂熱聯(lián)系在一起。亞哈的偏執(zhí)將自己從人變成了野獸,他沉迷于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將白鯨看成一切邪惡勢力的化身。亞哈利用對白鯨的仇恨蠱惑民心,將水手們變成了實現(xiàn)自己瘋狂意志的工具。為了將白鯨置于死地,他絲毫不顧全體船員的安危。捕鯨業(yè)是一個血淋淋的工業(yè)產業(yè),“每個水手都是屠夫”[5]436,船上的每個人都罪惡深重。這艘載滿了人性之惡的大船像一只扎著羽毛的靈車飄洋過海[5]706,負著大火,在燒死尸,正在沖進那黑暗的深淵里[5]603?;鸸庀笳鲬土P和毀滅?!斑@位海上老人火一般的生命,就像火爐里燒得通紅的煤炭,飽含那熬煎的熾烈的生命,最后熄下去,熄下去,熄成一堆無聲無色的灰燼。”[5]709-710亞哈代表著人性的邪惡和人類無限膨脹的欲望造成的畸態(tài)。亞哈的毀滅也是必然的,他與“裴廓德號”一起最終沉入了大海,受到應有的懲罰。
麥爾維爾對人性之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無情的鞭撻:人類是彼此互相掠奪的生物,自從開天辟地以來,就進行了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5]396人類對物質享受和社會發(fā)展的無限追求與有限的能源資源之間產生了無法調和的巨大矛盾。[7]人類自誕生之日起,為了掠奪資源,不斷荼毒生靈,漠視和踐踏生命。鯨油提供了光明之源,亦是鯨遭受不幸的根源。麥爾維爾發(fā)出這樣的悲嘆:“最后的鯨魚大概也會像世界上最后一個人那般,抽上最后一口煙斗,然后在自己吞吐的煙霧中消失?!保?]52人類對鯨油的索取讓鯨處在被滅絕的邊緣。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人類,哺育了人類,人類卻與它為敵。人類一旦被利益左右,就會瘋狂掠奪和大肆濫用大自然的資源,將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對立面。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8]麥爾維爾告誡愚蠢的人類:“挪亞的洪水還沒有消退?!保?]396人類應該尊重和關懷大自然,停止掠奪大自然的血腥行為,否則就難逃被懲罰的命運。
3.杜柏侖的“光”,象征美國的民族特色
杜柏侖是一枚金幣?!栋做L》對這枚金幣有這樣的描寫,它“是用最純凈、沒有摻雜的黃金做成的,一塵未染,依然保持它那基多的光輝”[5]612。亞哈把一枚閃閃發(fā)光的大金幣釘在“裴廓德號”的主桅桿上懸賞首先發(fā)現(xiàn)白鯨的船員。捕鯨是一項兇險的事業(yè),亞哈要說服這群由無業(yè)游民和流浪漢組成的“烏合之眾”為他賣命,就需要用金錢來激勵。按照常理,這枚金幣足以激起他們的貪欲,或許趁人不注意的時候被偷走?!叭欢?,每天早晨,那只金幣還是像昨晚那樣釘在那里。因為它是被留下來作為達到那令人肅然起敬的目的的圣物,因此不管水手們的生活多么放縱,他們人人都尊敬它,把它看做是治白鯨的護符?!保?]612由此看來,這枚金幣已經成了眾人膜拜的圣物和操縱眾人意志的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它激勵著水手在兇險的捕鯨業(yè)中釋放野性,追求自由,心甘情愿加入亞哈的捕鯨事業(yè)。這枚金幣射出的光芒,已經超越了感官層面,象征美國的民族特色,代表著美國殖民者不斷殖民擴張和掠奪的民族性格。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曾這樣評價美國的捕鯨業(yè):“就像草原上使用的篷蓋馬車一樣,捕鯨船永遠是美國偉大的象征?!保?]美國殖民者在貪婪的欲望驅使下變得精神癲狂、人性扭曲、道德淪喪,他們對其他民族進行瘋狂的掠奪和屠殺,留下了永遠洗刷不掉的罪惡與恥辱?!芭崂隆笔且粋€被清教徒殖民者滅絕了的印第安部落。麥爾維爾用“裴廓德”給小說中的捕鯨船命名,反映了作者極力反對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思想。麥爾維爾在捕鯨敘事中加入國家想象,用捕鯨業(yè)的“小歷史”生動再現(xiàn)了美國殖民擴張和掠奪的“大歷史”。
(三)光的超驗意象:“天使之光”,代表一種神性的力量
麥爾維爾在《白鯨》中著力描寫教堂墻壁上的一幅大油畫,畫中的船只映射了“裴廓德號”,這艘船冒著狂風暴雨奮勇前進,在泡沫飛濺和滾滾烏云的上面泛著一片小島似的陽光,照射出一個天使的臉來;這張光輝的臉對著船甲板投射出一束光芒。[5]56天使投射出的神圣光芒傳遞出一種救贖的神性力量。亞哈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5]113 ?!疤焓怪狻币庀鬂B透著濃厚的宗教思想,警示人類必須從人性之惡中幡然醒悟,才能獲得拯救。
捕鯨船作為開路先鋒,探查出了許多地圖上找不到的海洋和群島。[5]152捕鯨業(yè)為牧師和商人鋪路,把傳教事業(yè)帶到他們初到的地方。[5]153他們在這里建立的早期殖民點成為殖民擴張和資源掠奪的橋頭堡。殖民者利用宗教思想美化他們的殖民擴張和種族屠殺,麻痹當地人民,維護著以基督教文明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總而言之,麥爾維爾在《白鯨》中,通過“陽光”意象反映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會,而“燈光”意象折射出19世紀的美國以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大生產為特征的黑暗社會,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盎鸸狻币庀蠛投虐貋龅摹肮狻币庀笙蛭覀兦逦卣故玖速Y本積累的無限貪欲,資本家喪失了道德底線,他們瘋狂掠奪自然資源、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瘋狂進行殖民擴張和種族屠殺,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災難和生態(tài)災難。麥爾維爾將這些問題植根于人性之中,認為貪婪的人性是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麥爾維爾通過超驗層面的“光”意象暗示了,只有通過上帝才能根除人性之惡,實現(xiàn)人人向往的“天國世界”。他企圖通過建立人神關系來尋找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答案,反映了作者濃厚的宿命思想。
四、結論
《白鯨》中的“光”意象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意蘊,為我們觀察美國社會提供了一個窗口。從能源敘事的視角對《白鯨》中的“光”意象進行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光意象與能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肮狻币庀蟛坏伙@了人與能源的關系,更突顯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人類追求光明的歷史是漫長的,以鯨油為照明能源的歷史卻是短暫的。鯨油作為照明能源必將被后來的新式能源所代替。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從事商業(yè)捕鯨。19世紀中期,石油被開采出來之后,煤油逐漸取代鯨油,成為更好的照明燃料。光源演進的故事,總會折射到能源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麥爾維爾通過《白鯨》中的“光”意象表達了對善良人性的渴望,這種愿望投射到能源領域,要求人類在開發(fā)和利用能源的同時,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重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維持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精神根基。
參考文獻:
[1] 翟莉.能源敘事視角下《白鯨》中的美國捕鯨業(yè)及其全球化拓展[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6).
[2] 趙秀鳳,曹春華.能源人文: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3):25-34.
[3] 理查德·羅茲.能源傳:一部人類生存危機史[M].劉海翔,甘露,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
[4] 珍·布羅克斯.光明的追求:從獸脂、蠟燭、鯨油、煤氣到輸電網,點亮第一盞燈到人類輝煌文明的萬年演進史[M].田菡,譯.臺北:臉譜出版社,2020.
[5] 赫爾曼·麥爾維爾.白鯨[M」.曹庸,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
[6] 郭璐璐.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光”意象及其意蘊探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15.
[7] 孫大滿,蔣婷薇. 能源人文視角下《徹爾諾貝利的祭禱》中的核敘事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3):46-50.
[8] 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9] Herman Melville.Moby-Dick[M]. New York:Bantam Books,1986: 419.
責任編輯:姜洪明
Interpretation of“Light”Images in Moby-Di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Narration
AN Changguang, LI Chaor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l(fā)ight”image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literature research. To interpret the images of “l(fā)ight” is helpful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works. Herman Melville adroitly employs the images of “l(fā)ight”in Moby-Dick. These images not only create a rich visual and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but also play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rendering the atmosphere, portraying characters and sublimating the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narr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ages of “l(fā)ight”in Moby-Dick: sunlight, lamplight, firelight, doubloon s light, and the sacred light of angel, and explores the profound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se images. It is found that “Light” images reveal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colonial expansion. In addition, it is also warned that human beings must buil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themselves while developing energy.
Key words: Moby-Dick;Melville;energy narration;light;image
英文編校:楊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