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這門學科是一門人文類的學科,其中包含了非常廣泛的學科知識,除了一些自然地理環(huán)境知識以外,還包含著一些人文環(huán)境知識,這些都是高中地理學科中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當前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高中地理開始得到了更多地關注與重視,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要積極地引入項目式學習方法,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法是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自主對知識點進行探索和發(fā)現(xiàn)。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結構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筆者在本文中探索了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在高中地理這門學科中包含的知識點比較抽象和復雜,對于學生來講,學習的難度是比較大的,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說教式的教學模式,難免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這樣不僅無法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還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對知識點無法理解,扼殺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所以對于高中地理這門學科中的重難點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將其細化為多個學習項目,這也就是所謂的項目式學習法。引導學生采用小組的方式,逐步對這些知識內容進行分析和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當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師對于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出現(xiàn)了一些認知和使用方面的偏差,無法靈活地將項目式學習方法運用在教學活動中,不僅影響了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影響了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鍛煉和提升。
一、項目式學習相關概述
項目式學習指的是在新課標的教學改革要求下,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多元化成長,將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劃分,充分運用學科資源,解決某一項目存在問題的過程。在高中階段開展項目式學習需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立足于課程標準;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項目中擁有驅動性的核心問題;項目一定具有真實性;在項目中強調小組合作;能夠獲得一系列項目作品。項目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將具體的學科內容設計成具有真實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來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并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相較于傳統(tǒng)教學,項目式學習模式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核心觀念,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1]。
項目式學習可以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行為轉變?yōu)轫椖繉嵺`探究,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滿足學生的知識探究欲望。同時,高中地理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其中的知識內容本身就是基于實踐探究之上的,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能夠有效達到預期的教學
目標。
二、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意義
(一)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為了給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并且維持課堂秩序的穩(wěn)定,從前期的備課行為一直到學生課堂的學習過程,都由教師全程代操代辦,這也給教師帶來了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掌握知識,但是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教師的自我表現(xiàn)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教學的有效性,還會使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
(二)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
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在課堂上始終習慣性地聽從教師的安排,導致學生即使在課后也只能依照教師布置的任務來進行學習活動,不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種學習模式也無法幫助學生提升地理的核心素養(yǎng)。而項目式的學習活動能夠讓學生圍繞項目問題收集相關的資料,通過合作探索的方式展開實踐,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能力[2]。
三、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合理分組
將項目式學習模式運用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能夠科學合理地進行小組的劃分,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在劃分小組的時候,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化發(fā)展特點進行劃分,讓小組成員之間能夠相互取長補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按照成績好的分成一組,成績不好的分成一組,就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表現(xiàn)機會出現(xiàn)不平等的現(xiàn)象。所以在當前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重視小組劃分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小組成員合理地布置任務。對于一些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講,這部分學生由于成績比較差,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會喪失積極性和自信心,影響了項目式學習的開展。所以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不好的學生均勻地分在一起,明確小組內的分工,能夠讓學生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收集項目所需要的資料,歸納知識點,通過合作學習來掌握知識。
例如,在學習《宇宙中的地球》這一章內容時,針對這一章中的問題研究環(huán)節(jié)“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這一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來進行探究活動。高中生對一些比較科幻的事物會感到很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的好奇心進行項目式學習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恰當?shù)貏澐中〗M。教師可以將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不好的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內,由成績好的學生帶動成績不好的學生,小組間的分工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部分內容。在開展項目的時候,小組內的成員分工需要科學合理。有的學生負責資料的收集,有些學生負責項目計劃的制訂,還有一些學生負責進行實地的調研活動,還有一部分學生負責撰寫研究材料。通過不同的成員分工,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確定項目
教師在使用項目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在上課之前全面地分析課堂教學內容,從中篩選具有價值性的項目問題,使問題能夠符合高中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制訂合理的學習項目計劃。教師選擇的項目內容應該難易適中,既不能過難,也不能過于簡單,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以及現(xiàn)有條件來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支持后續(xù)項目的開展。在選擇完合適的項目任務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以此來將課堂的教學內容導入項目中,調動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以此來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效率[3]。學習地理學科中有關“洋流”的知識時,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的內容讓學生來記憶知識點,難免會顯得有些枯燥,很多學生也無法切實理解有關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等知識,所以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收集一些相關文獻資料,創(chuàng)設有關情境。例如,教師在教學“洋流”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采取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中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完成人類的首次環(huán)球旅行,在當時并沒有一些先進的通信和導航設備,麥哲倫又是如何確定航線的?通過麥哲倫的故事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該模塊的內容產生探究的興趣,并通過合作學習,加強學生對于洋流的認識和理解。
(三)完善項目計劃
項目計劃是整個項目開展的基礎,能夠為項目提供方向和指南,學生制訂完整的項目計劃也可以使項目更具條理性,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地制訂計劃。在同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鼓勵不同小組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項目主題,引導學生在完成項目的時候可以通過小組的分工與交流,使項目計劃更具可行性和條理性。小組成員能夠各司其職,承擔自己熟悉且更加擅長的工作職責,圍繞同一個項目目標來展開合作和探究,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讓學生能夠從中產生合作意識。
例如,在學習《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這一章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這一章中的不同小節(jié)來選擇自己想要進行的項目。如學生選擇“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這一節(jié)內容,作為研究的主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當?shù)氐囊恍﹤鹘y(tǒng)民間文化以及當?shù)氐奶厣坝^,從這一方面入手,能夠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在這一項目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某一具體地域的文化和城鄉(xiāng)景觀展開研究活動。在正式開展項目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小組實際情況制訂項目計劃,并進行小組內成員的分工。在小組內部,有的學生可以負責收集資料,有些學生可以負責撰寫報告,還有一些學生可以負責實際調研。通過不同的分工與合作,能夠讓學生體會合作的意義,并逐步產生合作意識。
(四)進行項目實踐
在進行項目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按照預期設計好的項目計劃,有條理地完成項目工作。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收集資料,分析要解決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等過程來完成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資料,也可以進行實地的調查并進行記錄,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加強用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幫助學生既可以記憶所學知識,也能夠促進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形成地理核心素養(yǎng)。在項目實踐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提供參與項目實踐的機會,也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4]。
例如,在開展“植被與環(huán)境”這一項目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來調查有關的地理現(xiàn)象。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自己的身邊都曾經(jīng)見過什么樣的植被?這些植被的生長環(huán)境有什么樣的特點呢?自己在家里有沒有照顧過植物?是怎樣照顧植物的?其次,讓學生在聯(lián)系自己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通過網(wǎng)絡、書籍等不同的途徑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內容。如不同植物的生長條件,人工栽培和經(jīng)營管理的植物都有哪些?在這節(jié)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教材中的活動內容,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校園樹木與環(huán)境的關系,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合作與探索,體驗綠化的意義。學生在進行實踐與探索之后,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記錄,有一些學生采用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完整地敘述,還有一些同學通過簡潔明了的圖表記錄實驗開展的過程與結果,這些不同的方式都能夠體現(xiàn)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特點。教師在為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時候,也不能拘泥于讓學生采用固定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活動,而是要鼓勵學生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
(五)總結與評價
小組成員在完成基本的項目任務之后,會對項目的實踐過程以及項目的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小組學習成果,有些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來進行展示,還有一些同學可以通過出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來進行展示。在項目學習完成之后,教師要在班級中開展整體的溝通與交流,使小組與小組之間也能夠相互取長補短,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發(fā)揮出自己的引導作用,既需要學生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干預和指導,幫助學生答疑解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營造溫馨舒適的課堂氛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充分得到鍛煉,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教師需要明確項目式學習的應用本質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項能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展開合理的評價與總結工作,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及時地進行鞏固和改進[5]。例如,教師在總結與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針對學生的小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有些小組項目完成得非常優(yōu)秀,教師要適當?shù)剡M行夸獎,對于一些小組項目成果不好的,教師也要及時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進行改進。在立足于整體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評價之后,教師也要從學生個人的角度對學生的個體展開評價,比如按照小組成員的不同分工,表揚學生的優(yōu)點,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以此來提高項目式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模式,在當前高中地理課堂上的運用雖然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是對于教師來講也是一種機遇,教師需要充分重視起項目式學習的運用,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教師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時候,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能夠圍繞相應的研究主題和研究項目來展開實踐活動,學生在項目中可以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項目問題,提高學生提取信息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在小組合作完成項目的同時,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有關的地理知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新時期下開展項目式學習模式,能夠有效改善傳統(tǒng)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課堂更具趣味性和多樣性,為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提供空間,進一步推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水平.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35):13-15.
[2]郝艷紅.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2(7):56-58.
[3]張新敏.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課程中的實施[J].高考,2023(2):114-116.
[4]蘇彬.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單元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3(20):25-27.
[5]孫其偉.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中國教師,2023(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