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學習任務" 處處留心皆學問。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有其獨特的美。我們要留心身邊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細致、連續(xù)地觀察,了解它們的特點和變化,做好觀察記錄,逐步養(yǎng)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一起走進本期課文,在連續(xù)觀察中去感受事物之美吧!
任務一:品析詞語,感受江面景色壯美。
“鋪”開一江美景
“鋪”在字典中的解釋是把東西展開或者攤平,一般指能觸摸到的東西。但在《暮江吟》一詩中,詩人卻說“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是摸不著的,詩人為什么要用“鋪”來形容它呢?
傍晚時分,殘陽已經(jīng)接近地平線,陽光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的,確實像鋪在江上。同時,“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閑適之感。透過“鋪”字,我們仿佛看到了整個江面都是夕陽的美麗色彩。隨著水的波動,鋪灑在江面的陽光也動了起來,場面更宏大,更富動態(tài)美。
任務二:觀察有法,探究爬山虎的變化。
聚焦葉與腳,學習觀察方法。
《爬山虎的腳》中,作者通過長期細致的觀察,用生動、形象、準確的語言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細微變化,以及它向上攀爬的過程。
1.聚焦葉子,細致觀察?!澳切┤~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薄叭~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逼肺觥熬G得那么新鮮”“一順兒”“鋪”“均勻”等,可知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綠、齊、密,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耙魂囷L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比~子像水一樣能蕩起波紋,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和恰到好處的聯(lián)想,讓我們感受到了爬山虎葉子的動態(tài)美。
2.聚焦腳和爬的過程,連續(xù)觀察?!凹毥z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薄芭郎交⒌哪_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薄坝|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抓住“原先”“現(xiàn)在”“不幾天”“后來”“逐漸”等詞語,可以發(fā)現(xiàn)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中腳也有了細微變化,這不是一次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的,而是需要連續(xù)、細致的觀察。
3.巧用動詞,生動表達。“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觸”給人的感覺是柔韌而有生命力,“巴”字表現(xiàn)出爬山虎的腳牢固有力地粘在墻上,呼應后文“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這些詞語用得生動巧妙,從中我們能感受到爬山虎的生機與活力。
任務三:拓展閱讀,觀察小果實之妙。
有趣的小果實
文 〔蘇聯(lián)〕維·比安基
荷蘭牻(máng)牛兒是一種雜草,它生長在菜園子里,它的果實很有趣。這種植物本身跟漂亮一點兒也不沾邊,蓬蓬松松的,看上去亂作一團。它開紫紅色的花兒,再平常不過了。
現(xiàn)在,它的一部分花兒已經(jīng)凋謝了,每個花托上都凸起個鸛(ɡuàn)嘴一樣的東西。原來,每個“鸛嘴”是五個尾部長在一起的種子,很容易分開。這就是荷蘭牻牛兒大名鼎鼎的種子。它的上面有個尖兒,下面好像有條毛茸茸的尾巴。尾巴尖兒彎彎曲曲的,像把鐮刀,底下扭得像根螺旋一樣。一受潮,這根螺旋就會變直。
我把一顆種子夾在兩個手掌之間,哈上一口氣。果然,它轉(zhuǎn)動起來了,芒刺搔得我的手心癢癢的??刹皇锹?!它擰開了,變直了。這種植物為什么要玩這樣一套小把戲呢?是這樣的:這種種子在脫落的時候,戳在地上,用它那鐮刀似的尾巴尖兒鉤住小草。天氣潮濕的時候,螺旋就會繞開,它一轉(zhuǎn)動,尾巴尖兒上的種子就會鉆進土里去。
這太巧妙了!植物會把自己的種子播到土里去! (摘自《森林報·夏》)
任務四:跨學科學習,了解爬山虎。
植物界的攀爬能手
《爬山虎的腳》中,“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說的其實是爬山虎的變態(tài)莖——卷須。當遇到可以攀爬的平面,如樹木、墻壁或磚石等物體時,卷須頂端和尖端會發(fā)育成吸盤,通過吸盤的吸附來向上攀緣,尋找生長空間。成形的吸盤還能分泌出黏稠的多糖類物質(zhì),如同涂了膠水一般牢牢吸附在石頭、墻體上。
小小的吸盤使得爬山虎成為植物界的攀爬能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會掉落。
裝飾環(huán)境的能手
春時翠綠,秋時火紅,有爬山虎的地方就是一道迷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