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與信息技術重塑了青少年的知識空間、生活方式與成長空間,數字社會中的“缺場”交往擴大了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范圍,超時空經驗提升了青少年的學習能力,網絡集群促進了青少年的角色認同。青少年由此具備了主動快速篩選與匯通信息的能力,同時對數字知識與現實經驗的雙重把控與“反向社會化”的趨勢也成為青少年成長的顯著特征,青少年成長形成“快速社會化”的趨向。青少年的加速成長促使青少年提前掌握信息控制權、過早接觸“成人的秘密”以及更快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由此帶來了教化權力轉變、兩性關系早熟、個性化強調等非預期后果。在此基礎上,青少年的成長易陷入數字代溝、不良信息危害和孤獨心境影響等現實困境,甚至催生出代際沖突、未成年人犯罪等社會問題。故而實現青少年社會化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需要青少年自身、家庭、學校乃至全體社會在理解并配合“快速社會化”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青少年主動加強現實實踐能力,家長主動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學校乃至社會積極營造健康的數字社會環(huán)境,激發(fā)“快速社會化”內蘊的積極價值。
關鍵詞:“快速社會化”;青少年;數字時代;數字代溝;“反向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4)04-0110-11
數字與信息技術重構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與成長空間。2023年底,中國網民規(guī)模為10.79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6.4%[1],《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中指出,6歲至18歲未成年人網民已超過1.8億,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已超過94.9%[2]。數字技術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了知識路徑與社會交往空間,形成一種與傳統(tǒng)社會化不盡相同的“新型社會化模式”[3]。青少年社會化即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在數字社會,移動互聯(lián)網成為加速這一轉變進程的重要因素。自20世紀末,風笑天等人就針對互聯(lián)網的興起提出了青少年的“虛擬社會化”概念,認為網絡社區(qū)等虛擬化社會將成為一種對青少年發(fā)展有極其深刻影響的社會化力量[4]?!疤摂M社會化”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新范式[5],數字空間逐漸成為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領域。但當前學界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大部分研究都聚焦于網絡、新媒體、手機、APP等數字媒介對青少年社會化進程的影響截至2023年4月,以“青少年社會化”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20032023年核心期刊相關論文,總計64篇;其中,與網絡等數字媒介相關的論文32篇,占比50%。,對于數字社會的整體性影響研究不足。重新審視數字社會與青少年社會化的關系,當前理論研究主要在把握數字社會憑借物質資源與信息資源極度膨脹特性的基礎上,為青少年提供豐富且不確定的社會化內容,但數字社會對青少年社會化的意義并不止于此,故而本文將從時空重構與經驗傳遞的視角探討當下青少年社會化的論題,期望將青少年社會化與數字社會特征融合,描述在多重借力之下,青少年快速形成角色認知和價值內化并能更快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趨向,探討青少年快速成長的機制與困境,并提出相應的紓解路徑。本文行文框架如圖1所示。
一、“快速社會化”的內涵及特征
數字社會是一種“加速社會”[6],美國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更是認為網絡社會的時空變化主要呈現為反映事物變化序列的壓縮與事物的快速流轉[7]。本文由此提出“快速社會化”的概念以闡釋網絡社會中青少年社會化過程。所謂“快速社會化”,就是指數字社會的到來改變了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并且突破了人們在社會交往上的時空限制,以一種數字化的方式重塑社會交往空間,同時其物質資源與知識信息的膨脹拓寬了青少年知識學習路徑,從而加速了青少年在學習認知、性格角色等方面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相較于傳統(tǒng)型青少年社會化,“快速社會化”是數字技術在青少年社會化層面的深刻型塑,既加速了青少年的成長,又伴生著一系列新問題。
(一)青少年具備主動快速篩選與匯通信息的能力
數字社會中存在海量龐雜與急速流動的信息,而信息流動已經成為網絡化時代社會發(fā)展變遷的支配力量。這種信息流動使得青少年獲取知識、形成價值觀乃至培育人格更加快捷,同時青少年又被數字技術賦能,其認知水平與認知能力得到加速提升,從而快速培養(yǎng)出主動篩選與匯通信息的能力。在數字時代,青少年獲取的知識不再完全來自老師、家長、同輩與傳統(tǒng)媒體,而是通過對數字信息技術的把握,對不斷流動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與匯通,并逐漸將后者內化為本人的基本素質與社會教養(yǎng);青少年獲取的信息也不局限于數字信息本身,還包括“獲取和使用數字信息”的信息,借助這兩種信息的共同獲取加速知識與能力的轉化。由于數字信息多且混雜,數字技術又有使用門檻,青少年需要先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價值觀念和技術能力,在現實社會的引導之下學會信息獲取、信息甄別、信息轉換的知識,再結合自己的心理認知與知識結構進行融會貫通,最終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人格特征。
對海量信息的快速篩選與匯通不僅成為了青少年社會化的目標與條件,還逐步突顯了青少年的主體性。青少年獲取知識由被動單向轉化為主動雙向,說明了青少年已有對成長經驗的主動積累與對社會化成效進行自我把控的能力。在傳統(tǒng)中國農村地區(qū),男孩平均結婚年齡為17歲,女孩為15歲[8],即在青少年時期均已在形式上實現了從“兒童”轉變?yōu)椤俺扇恕钡纳鐣繕?。但以現代觀念審視,所謂“父母之命”的說法實質上是青少年在傳統(tǒng)社會中被動式的成長過程,但不可否認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程度與適應社會的經驗信息量成正比,傳統(tǒng)社會中簡單的社會環(huán)境對應的是有限的社會化成本,所以青少年知識獲取的主體性凸顯與現代社會的復雜環(huán)境相適應。借助數字網絡平臺,青少年可以篩選出傳統(tǒng)與落后的信息,主動接收具有現代性意義的信息,從而快速轉換既有認知,實現“成人”與“現代人”的雙重社會化目標,所以“快速社會化”實質上是建立在海量數字信息與數字技術基礎上的對傳統(tǒng)社會化過程的進階。
(二)青少年對數字知識與現實經驗的雙重把控
數字時代到來后,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兩個關鍵要素——“施化者”(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長輩或同齡人)與“受化者”(青少年)的特性均發(fā)生了變化。在家庭、同輩群體、學校、傳統(tǒng)大眾傳媒、網絡這五種社會化組織中,施化者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逐漸增強,而受化者的自主性也不斷遞增。依據施化者與受化者之間的關系維度,青少年社會化可以分為“真實社會化”和“虛擬社會化”兩種類型,前者指在家庭、同輩群體、學校、社區(qū)等機構中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后者則特指報刊、電視、網絡等大眾媒介尤指電視、計算機網絡等電子媒介中所進行的社會化過程。無論是“網絡社會化”,還是“虛擬社會化”,都暗含了數字空間對現實空間的侵入,青少年的“真實社會化”都受到一定的“威脅”。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數字技術的不斷完善卻反而增加了青少年與現實社會的連接方式。在數字時代的青少年“快速社會化”模式中,數字空間成為現實空間的延伸,在此基礎上,數字知識與現實經驗的雙重把控為青少年社會化提供了全面的知識話語。
首先,身處數字社會之中,青少年面臨適應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雙重社會化任務。換言之,數字社會中青少年社會化過程所需要適應的社會的復雜程度是超越歷史的,所以在相同的年齡區(qū)間,當下的青少年需要同時受化數字知識與更多的現實經驗,這本身也是青少年社會化的變相提速。如在人際交往規(guī)則的學習中,既要學習與同學的相處方法,又要學習如何與網友交往;既要遵守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guī)范,又要遵守網絡世界的規(guī)則。其次,網絡社會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實踐性,數字社會空間是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結合。如學校通過數字平臺布置作業(yè),學生用紙筆書寫作業(yè)并拍照提交,老師使用直播課程講解,數字技術連接師生并拓展青少年學習空間,呈現線上與線下相輔相成的學習模式。最后,數字知識并不只局限于網絡社會,還可以被廣泛應用于線下社會交往活動中,而數字空間的各類信息本身也是現實經驗的提煉、復制及傳播。所以,“快速社會化”在強調數字虛擬性社會化力量的同時,數字社會的實踐性與社會化成長的真實性也要求不能忽視其所需要的現實經驗。
(三)青少年成長中存在“反向社會化”趨勢
完整的社會化不僅僅在于為適應社會而習得的知識、技能與規(guī)范,還需要在形成個人的社會性后參與對社會的改造與建設,而這一過程是在內化社會文化的同時又不斷外化、再現社會文化中實現的。青少年“快速社會化”還表現為內化社會文化和外化社會文化雙向過程的加速。近代以來,社會快速變遷,在文化傳承與社會化領域中,“后喻文化”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拔幕床浮钡龋讣眲〉纳鐣冞w帶來了傳統(tǒng)社會單向的文化傳承模式向現代社會雙向的乃至多向的文化傳承模式的轉變[9]。這一轉變反映到青少年的成長中,亦稱之為“反向社會化”,主要指青少年向長輩傳遞文化知識的過程。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傳統(tǒng)媒介的局限性,人們知識積累相對緩慢,但在數字社會中海量信息流動的背景下,青少年憑借對新事物較高的敏銳性和對數字技術的接受能力,可以接收到更多、更新且更豐富的知識與技能。相較于父母、老師等長輩,他們具備語言能力和技術上的優(yōu)勢,故而從媒體、市場及社會生活中獲取信息更加便利。這也使得代際之間乃至師生之間的“文化反哺”現象更加普遍。
“反向社會化”還表現為同輩之間的“文化反授”[10]現象。隨著數字技術使得文化生產傳播進程加快,青少年群體借此吸收各類知識話語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個體認知的文化區(qū)域,青少年在學習中形成不同的身份認同與文化體驗,在不到一代人的生理年齡差異中形成文化意義上的兩代甚至多代,由于傳授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年齡差異較小,不具有親子式的代際年齡差異,故稱之為代內“文化反授”,網絡熱詞的傳播與運用就是其最典型的實例?!拔幕词凇币睬∏》从沉松鐣M程的差異從代際擴展至代內,更加證明了青少年“快速社會化”的普遍性。通過代內和代際兩種文化傳遞模式,數字知識與現實經驗在青少年的知識學習過程中進行內化與外化并再現社會文化,數字技術也增加了青少年向父輩乃至同輩施加影響的可能性與可操作性。“反向社會化”是青少年快速社會化的最顯著的表現,既實現了青少年社會化的基本目標,又使青少年快速成長,為社會發(fā)展增添了活力。另外,“反向社會化”的兩種模式都體現了青少年群體對社會的積極的文化輸出特征,而這種文化輸出不僅建立在青少年對數字知識與現實經驗的雙重把控之上,還彰顯了青少年對信息與知識的快速吸收能力。
二、超越時空界限:青少年“快速社會化”成因
社會化是社會文化、社會結構以及人格維持與發(fā)展的結果,故而青少年“快速社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數字社會的深刻變遷。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人們的交往方式、經驗基礎、認同力量、社會空間乃至權力結構等都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數字網絡空間的變化和信息的快速流動加速了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
(一)“缺場”交往擴展了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范圍
德國社會學家蓋奧爾格·西美爾(Georg Simmel)認為:“人的社會化是要通過人的互動而產生的,各種人際互動形式及其產生的社會關系是構成宏觀社會結構的基本材料?!保?1]青少年要實現自身的社會化,就必須將自己置身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和人際交往中。在前現代社會,空間和時間總是一致的,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社會生活的空間維度都受“在場”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動支配,所以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交往主要指人與人的面對面交往。但在數字空間中,互聯(lián)網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空間無限延伸、時間不必同步的交流平臺,網民之間的交流主要在虛擬空間中完成,并在虛擬空間中結成復雜的社會網絡,由此形成“缺場”交往主要指人們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利用電腦、手機、電話等工具,通過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方式展開的社會交往形式。的社會交往方式,并成為數字時代青少年實現社會化的重要路徑。
“缺場”交往伴隨著青少年“快速社會化”的始終,青少年群體可以通過數字平臺進行超越傳統(tǒng)物理空間、時間限制和現實約束的社會交往。在數字時代,數字技術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傳輸方式為青少年提供了更便捷、更大范圍的社會交往機會,青少年交往的對象也可以跨越社會層級而呈現多元化、多階層的特征,從而使得青少年的社會化范圍得到空前的延伸。進一步而言,數字社會與社會的現代化密不可分,網絡超越時空限制彰顯了現代性“脫域”機制,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lián)中,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從被重構的關聯(lián)中“脫離出來”[12]。青少年擺脫了物理空間的限制,通過虛擬社會與之交往,實現了社會交往的平等性,其社會關系在更廣闊的時空中得到了構建與延伸。數字技術所帶來的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降低了青少年的社會交往成本,加速其社會交往進程,無論在宏觀背景上還是在微觀行動上都為青少年“快速社會化”提供了條件。
(二)超時空經驗提升了青少年的學習能力
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學習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自我謀生的技能、習得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海量網絡信息為此提供了網絡知識來源,在與現實經驗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借助數字技術使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首先,超時空經驗是數字化條件下人類社會的間接經驗,是不受地理條件和時空邊界限制的信息交流經驗。相較于傳統(tǒng)工業(yè)社會或農業(yè)社會的地方經驗或在場經驗,數字網絡空間中的缺場經驗是一種間接經驗,“是他人經驗轉化成的信息或知識,而對間接經驗的接受者來說,是由信息和知識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體驗”[13]。這種體驗與青少年學習過程相匹配,即學習文化知識、掌握謀生技能和習得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也是信息和知識的體驗過程。超時空經驗借助數字空間向青少年實時傳播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當代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及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幫助青少年在一個比以往更加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和積累社會知識、發(fā)展和形成自己的個性,從而順利參與社會生活。
學習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網絡信息通過篩選與融匯轉化為超時空經驗被青少年內化吸收,青少年的學習能力也相應得到提升。學習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運用科學的學習策略去獨立獲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能力。在“快速社會化”過程中,青少年面對海量信息且處于主動學習與被動閱讀的雙重狀態(tài),在快速篩選與融匯的要求中,其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感覺統(tǒng)合能力、理解力和運算能力均得到了鍛煉,能更快地達到社會化要求。
(三)網絡群集增強了青少年的角色認同
青少年社會化的實現必須要以承擔一定的社會角色為基礎,因為社會化的核心內容是學習扮演社會角色,即依照社會對人的要求和標準學會承擔特定的社會角色,實現角色期待與角色實現的整合。相關研究表明,網絡社會所帶來的“虛擬社會化”與“真實社會化”出現斷裂會導致青少年的角色認同危機[4]。但Z世代指伴隨互聯(lián)網發(fā)展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現實驗證展現了數字社會對青少年角色認同的積極效應。隨著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不斷融合,也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群集的大量出現不僅為青少年群體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角色實踐場所,也可以使個體通過角色預演、角色換位和自我假定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權利義務、社會期待和要求,體會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反應;青少年網絡群集主要以趣緣作為連接紐帶,以興趣作為社會歸屬感的切口更容易為青少年群體提供角色認同基礎。在此基礎上,網絡社會的崛起喚醒了社會成員的自我意識,形成了一種主動的建構性認同。以短視頻平臺為例,視頻拍攝、剪輯等數字技術的簡化為青少年的角色扮演提供了舞臺,大數據算法為其提供了感興趣的觀眾。
青少年在網絡群集中的角色認同是以自我認知意識為基礎的,這既是“快速社會化”的目標結果,也是其過程特性。青少年處于個體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自我角色和未來可能性的期待是這一時期最顯著的特征。網絡群集的場域既能滿足其對自我角色的期待,又能向其描繪未來的可能性。例如,在網絡社區(qū)通過對不公事件的聲討參與公共生活以滿足公民角色塑造,朋友圈人設的呈現滿足現實角色需要。“快速社會化”中的青少年在諸如此類的過程中超越了傳統(tǒng)社會階層與年齡,擁有平等性的數字身份,率先獲得成長的權力,更快地“步入社會”。
三、童年的消逝:“快速社會化”的一個后果
20世紀80年代,美國傳播學家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針對現代媒介打破兒童與成人界限現象提出了童年的消逝理念,將成年人的標準歸納為三個方面:信息控制權、“成人的秘密”、羞恥心與更加理性成熟的思維方式[14]。童年的意義即在于這些“成年特權”的缺失,而電視卻又將這些特權賦予給兒童,并導致了童年的消逝的結果。在數字時代,青少年“快速社會化”更是加劇了童年的消逝。
(一)提前掌握信息控制權與教化權力的轉變
信息控制權是判斷童年與成年之間界限是否存在的重要標準之一,主要指成人擁有信息知識的閱讀權力與控制兒童信息獲取的能力。這種控制權類似于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所提出的教化權力,同樣指“長輩對晚輩、后輩的教導和控制”[15],但后者專指鄉(xiāng)土社會中以“禮治”為核心的“長老權力”,前者則是指現代社會中把控信息技術的成人權力。在正向社會化過程中,長輩對于晚輩、父母對于孩子、老師對于學生的教育就是一種教化權力,也體現了成年人對信息、知識、資源的控制。隨著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遷,傳統(tǒng)教化權力不斷遭到沖擊,數字技術則加速了這一進程,青少年的“反向社會化”更加普遍。在“快速社會化”的過程中,由于年輕一代比年老一代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比年老一代更快,這可能導致年老一代施行教化的權力逐漸喪失,青少年作為知識權威的角色認同則不斷凸顯,數字時代的代際“文化反哺”與代內“文化反授”現象,其實質均為青少年對信息和知識的控制權力,這使得青少年具備了向年老一代施加影響的機會與條件。
教化權力的轉變不僅改變了文化傳遞的模式,而且打破了信息控制權的壟斷,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tǒng)倫理秩序。在數字社會,數字媒體使得社會文化不再受倫理與年齡的限制,削弱了成年人的信息控制權,青少年對網絡知識和現實經驗的雙重把握使得青少年的家庭地位得以提升,他們的社會話語權也得到進一步增強。但是,網絡信息傳遞代替不了家庭與學校的言傳身教,“快速社會化”的知識急速累積需要現實生活中父母與老師的正面引導,否則青少年成長中的各種負面因素如孝道倫理坍塌、網絡暴力、網絡欺詐等問題將層出不窮。
(二)過早接觸“成人的秘密”與兩性關系的早熟
在波茲曼看來,成人與兒童的界限還在于成人擁有兒童不宜知道的秘密以及試圖掩蓋秘密的羞恥心,但是電視打破了這種信息壁壘,向兒童直接平等地展現了成人世界秘密的全部內容,包括暴力、死亡、潛規(guī)則等少兒不宜的信息。在網絡時代,信息基本上可以完全自由流動,青少年過早接觸了需要用羞恥心掩蓋的秘密,從而過早進入了成人社會。有研究表明,當代青少年存在早熟現象,即在身體發(fā)育方面更早達到了社會認定的成年人生理標準[16]。由于規(guī)訓與羞恥心,兩性知識成為青少年最主要也最愿意獲取的秘密。早戀是青少年理解兩性知識的直接表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觀念的變遷,早戀的社會接受度也不斷提高,年齡界限不斷降低,就當下社會輿論而言,學生時代的愛情被歌頌為“青春無悔”,甚至小學生都過早地明確了性別角色。
“快速社會化”打破了年齡與信息的正比關系,隨之而來的是青少年對兩性關系的過早認知與實踐性網絡空間的情感體驗的結合,這推動了青少年在兩性交往層面的情感社會化進程,增添了生理學與心理學意義上早熟現象的社會學意義,也即“快速社會化”過早地帶給青少年性啟蒙、兩性交往甚至是性體驗?!叭眻觥笨臻g增加了青少年兩性交往的機會,無論是網戀還是線下戀愛,網絡社交軟件都是現代愛情模式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網絡的匿名性對于青少年來說更是提供了成人體驗的機會;超時空經驗為青少年直接提供了兩性成人知識與情感交往經驗,無序性與開放性的網絡信息一方面為青少年提供了成熟的情感引導,如正確的戀愛經驗與方法和成熟的兩性交往方式,但另一方面也為青少年帶來了情色垃圾信息,導致青少年產生畸形的兩性關系認知,甚至埋下了違法犯罪的隱患;網絡群集為青少年提供了情緒認同,青少年通過超時空經驗與缺場交往所獲取的成人秘密與成人體驗借助網絡社區(qū)得以強化與確認,由此形成了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認同,滿足了青少年的情感角色期待。但與此同時,過早的情感體驗與成人化的社會環(huán)境又導致了經歷不足的青少年新的成長困境。
(三)快速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與個體個性化的強調
理性的思維方式是成人有別于兒童的三種區(qū)分標準之一,成人往往比兒童擁有更強的理性思維與抽象能力,童年與成年的界限也就誕生于這樣的符號思維環(huán)境中。在傳統(tǒng)的社會化過程中,不同個體接受的社會化信息大體一致,具有標準化、同步化、集中化的特點,青少年社會化始終是在被動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主體的選擇性較小,在個體個性化發(fā)展不充分的條件下,童年標準的演化與理性思維方式的塑造相互確認。換言之,在個性形成的過程中,個性化的充分發(fā)展促進了理性思維方式的形成,個性化本質是把自己本身變成意識的對象對自己成熟過程的觀察認識和思考?!翱焖偕鐣睆娬{網絡信息的篩選與匯通,體現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主體性與學習能力,青少年的理性思維方式在網絡知識與現實經驗的雙重把握中得到了鍛煉。伴隨著興趣導向的個性追求與個人意識的極度膨脹,青少年通過網絡極大地滿足了自身的個體個性化需求。
在印刷術流行之后,人對個性的需求增強,印刷術使閱讀變得流行,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閱讀作為一種反社會行為對抗社會參與和社會意識。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個人主義成為一種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狀態(tài)。當閱讀的客體從書本變?yōu)槿诿襟w的網絡,青少年的個人主義意識伴隨個性化的滿足得到進一步加強。不可否認,青少年自主性的喚醒與個性化的要求本身就是青少年社會化目標之一,青少年在此過程中得以不斷完善自我的意識。但“快速社會化”使青少年置身于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的世界,工具理性通過“一切都還原于可計量的數字”滲透其中,個人主義的青少年在間接性的人生經驗中做出選擇,個性化的強調與工具理性緊密結合,青少年個體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但在網絡空間所呈現的成功角色的期待中,二者的結合也形成了精致利己主義的成長模式——以高智商和精于算計隱藏自身利己主義本質的一種社會現象,青少年快速地從童年的“天真無邪”轉變?yōu)槌赡甑摹笆浪?、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17]。
四、青少年“快速社會化”的現實困境與紓解途徑
古語云:欲速則不達。“快速社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是現代社會模式揠苗助長的彰顯。當下,青少年作為數字社會的原住民與“快速社會化”的成長節(jié)奏相互適應,雖然“童年的消逝”難免給青少年成長帶來問題與挑戰(zhàn),但青少年也借助數字社會提供的絕佳平臺與條件快速完成了社會適應與融入,并傳承了豐富的社會文化,青少年成長“欲速亦達”。如何抑制“快速社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發(fā)揮其內蘊的積極價值,引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本文從問題視角切入并提出相關思考。
(一)現實困境
1.數字代溝加劇代際沖突
教化權力轉變的積極面是“反向社會化”的普遍化,但同時也加深了代際沖突。廣義的代際沖突是指中年一代與青少年一代之間的代際矛盾。代際沖突是社會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政治經濟的變遷、家庭生活條件的改變以及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等都加劇了代際沖突,其本質上是親代文化與子代文化的沖突,兩代人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隨著社會變遷而產生了“代溝”指兩代人之間在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態(tài)度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對立和沖突。,從而導致代際矛盾。傳統(tǒng)代溝在數字時代延伸形成“數字代溝”[18]?!翱焖偕鐣笔骨嗌倌晏崆罢莆樟诵畔⒖刂茩?,父輩權威被弱化,子代的地位和個人意志相應崛起。在數字空間的實踐中,青少年與父輩的“數字代溝”又使青少年更加認同反叛文化,這更刺激了青少年家庭生活中現實問題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數字化邏輯所主導的“數字化代際沖突”[19]。在數字社會背景下,代際沖突的領域從現實生活擴展至數字生活,代際沖突的表現也具有數字化形式特征,例如微信拉黑父母等。同時,數字空間的公共討論與“青年網絡輿論表達無序傾向”[20]也使得代際沖突問題從家庭私事轉變?yōu)榫W絡公共事件。青少年“快速社會化”形成的數字代溝加劇了數字社會中的代際沖突。
2.不良信息危害身心健康
“快速社會化”的成長模式在滿足青少年對兩性關系、性知識等信息學習、感知與體驗的同時,也讓更多淫穢色情的不良信息進入青少年視野。2016年,共青團中央發(fā)布首份《互聯(lián)網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危害分析白皮書》,顯示有近80%的未成年人通過電腦、手機等接觸過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21]。根據該白皮書,淫穢色情信息是未成年人接觸到的主要不良信息,舉報淫穢色情信息的數量占到了舉報總量的76.3%[21]。隨著數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新興數字技術的使用,“快速社會化”中的青少年既能夠接觸色情信息,又具有處理、分享、生產色情信息的能力,例如未成年色情直播、非接觸性性行為主要包括文愛、語愛(俗稱“磕炮”)、視愛(即裸聊)等,不發(fā)生實體性接觸的性行為。等。青少年在數字空間中所獲取的色情信息需要現實經驗的把控,雖然大多數青少年會對色情信息進行較為理性的處理[22],但是也會有一部分青少年出現例如早戀早孕的成長問題和與色情相關的青少年犯罪等社會問題。
3.孤獨心境影響全面成長
青少年個體的逐漸孤獨是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快速社會化”帶來的理性化與個性化在加速青少年成長的同時,更容易催生個體的孤獨心境,并由此導致抑郁孤僻、網絡成癮等心理問題。除此之外,間接性、虛擬性和中介化、數字化的缺場交往逐漸成為青少年主要的社會交往方式,長此以往,容易誘發(fā)青少年社會化中的現實疏離和人際區(qū)隔,導致青少年內心焦慮甚至是孤獨。美國社會學家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認為,網絡社會中數字化的社交關系讓我們與他人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卻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孤獨[23]。即使網絡群集提供了“志同道合”的社交對象,但數字用戶被數字技術連接的同時,其實更被限定了連接的維度,數字設備成為認識社會和社會交往的“感官”,缺少現實經驗的數字交往反而更加深了青少年的孤獨心境。在孤獨心境的主導之下,青少年愈發(fā)依賴數字網絡空間的豐富多彩,由此導致“快速社會化”的畸形后果:在性格層面,自私孤僻代替了活潑開朗;在心理層面,消極焦慮主導著生活態(tài)度,孤獨抑郁導致了心理疾?。辉诮逃龑用?,德智體美勞未能得到全面發(fā)展,人格障礙逐漸形成。
(二)紓解途徑
1.構建相互理解的親子關系
要解決代際沖突問題,青少年與家長都需要轉變觀念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構建相互理解的親子關系。對于家長而言,既不能過分強調后生可畏,亦不能“孩視”整個青少年群體。第一,家長要尊重青少年的主體性地位,承認“快速社會化”的積極功效,在代際傳承方面,孩子不應該是父母生命的替代者,家長要在父母規(guī)訓引導與孩子個性發(fā)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注重孩子在“文化反哺”行為中的角色成就感的獲得,家長應加強親子互動,主動向孩子討教知識,尤其在關于數字技術的學習等方面,盡快適應數字社會。第二,家長要加強對青少年數字生活的監(jiān)管與引導,既要避免青少年沉迷于虛擬空間,又要轉變觀念,理解并接納數字空間在青少年“快速社會化”中的必要性。
對于青少年而言,青少年作為社會成員要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明確自身形象與角色定位,一是需將對“快速社會化”的認知納入社會化內容,即感知并反思數字社會中自身“快速社會化”的成長模式,不僅要利用數字技術與平臺的優(yōu)勢學習更多的知識與能力,探索更廣闊人生的意義,還要認識到快速社會化的消極后果,要憑借海量數字知識與現實經驗對此進行反思與改善。數字信息無法取代現實經驗,人工智能無法代替?zhèn)€體思考,“快速社會化”影響下的青少年時期依舊處于“未經世事”的人生階段,在與成人尤其是親代的互動中要保持應有的尊敬、謙虛等態(tài)度。二是青少年既然憑借“快速社會化”擁有成人的部分能力與“權力”,就要通過正確的方式來發(fā)揮和行使,在代際互動內容方面,青少年不僅要主動向父母教授信息瀏覽檢索、視頻拍攝剪輯等數字技術,還要主動拓展與父母的溝通內容與方式,如通過微信分享日常在其他數字平臺所獲取的信息、熱點等,更要憑借“快速社會化”的知識優(yōu)勢去主動理解代際矛盾,避免代際沖突,鞏固代際關系。
2.營造健康的數字社會環(huán)境
針對色情信息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問題,全社會都有義務為青少年提供清朗、健康的數字網絡環(huán)境。首先,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生產的背景愈加復雜,我國網絡信息的治理法律與政策有待完善[24],政府要完全掌控數字信息的最終控制權與管理權,加強網絡信息治理,警惕資本入侵將黃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帶入青少年的成長領域,政府應成為信息引導的主體。具體而言,應出臺相應法律法規(guī),逐步建立網絡信息與青少年成長階段相匹配的信息分層管理標準,要嚴厲打擊淫穢色情信息在青少年中的傳播行為,更要針對“快速社會化”的青少年適當放開并規(guī)范引導兩性知識進入青少年視野,徹底的制度性信息封鎖反而會激發(fā)青少年的好奇心;同時,國家教育、文化、宣傳等部門應完善官方媒體平臺,配合政策性的制度進行引導,為青少年提供專業(yè)的兩性知識的學習空間。
其次,相應的網絡平臺、社區(qū)、公司與媒體要完善“青少年模式”的網絡接入,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審核文化內容,摒棄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但也不能“一刀切”。數字平臺應深入理解青少年的文化需求,生產出更豐富、更深刻的文化內容。具體而言,在“青少年模式”的網絡接入中,不應將之等同于“幼兒模式”或“兒童模式”,因此可以細化“非成人模式”的網絡接入,在“青少年模式”的產品提供中適當增加具有正面引導意義的“成人內容”;網絡平臺、公司與媒體不僅要在電影、動漫、短視頻、游戲等領域積極生產健康綠色的青少年數字文化產品,滿足青少年的學習與娛樂需求,還要積極生產健康的數字文化產品。例如,線上博物館與考古玩具的結合為提供了青少年豐富的課余生活內容,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學校與老師要重視數字社會中青少年的發(fā)展與成長,深刻理解青少年“快速社會化”的成長模式,不僅要積極開展兩性知識教育促進青少年形成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更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數字網絡等主題的教育,加深青少年對數字社會的理解,提升其信息篩選與匯通、數字知識與現實經驗的把控與轉化等能力,從而降低不良信息的影響[25]。
3.增強青少年的現實實踐能力
應對青少年因“快速社會化”而產生的孤獨心境及可能隨之而來的片面成長問題,增加青少年的現實體驗并增強青少年現實實踐的能力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途徑。可以從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施化者與受化者兩個視角入手。對于施化者而言,一方面,互聯(lián)網等“虛擬”施化者需要不斷“更新?lián)Q代”,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加強了青少年與數字空間的連接,如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將數字體驗與現實體驗相結合,既能實現數字互動,又能夠調動更多的感官體驗;另一方面,家長、老師等“真實”施化者既要重視青少年對先進數字技術的掌握,又不能忽視其實踐能力的提升,要引導他們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其多參與線下與同輩群體的交往與互動,同時要及時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fā)現及時治療。
對于受化者而言,首先,青少年要認清當下自我成長相較于傳統(tǒng)具有變革性的意義,廓清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各施化主體的作用與地位,在重視海量信息篩選與融匯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tǒng)施化者的作用,要尊重家長、老師,認識到他們是自己人生成長不可替代的角色,主動與之溝通和交流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學習問題等;其次,青少年要重視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同步成長,積極與同輩群體開展線下互動,重視現實家庭生活的親情體驗,既要強調并回歸現實體驗,又不能將數字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隔離。在此基礎上,要學會利用“快速社會化”所賦予自己的信息和知識,將“反向社會化”視作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現實實踐方式,發(fā)掘代內“文化反授”的共同成長價值與代際“文化反哺”的社會文化意義,如主動教授家長網絡數字技術,在加強親子互動的同時,彰顯“快速社會化”的優(yōu)勢。
五、結語
數字社會不斷發(fā)展,青少年成長突破了時空界限形成了“快速社會化”的成長模式,這使得青少年在學習認知、性格角色與社會交往等方面從生物性的兒童快速成長為社會性的成人,并逐步融入、適應、改造社會生活的過程。數字網絡場域的虛擬空間擴展與海量信息傳遞同傳統(tǒng)社會化路徑相交融,“缺場”交往、超時空經驗和網絡群集的共同作用使得青少年在數字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共同成長和快速成長?!翱焖偕鐣睘榍嗌倌瓿砷L以及青少年與家庭和社會的關系帶來了挑戰(zhàn)和機遇,一方面“快速社會化”模糊了成年與童年的界限,產生了童年的消逝的反思性后果,不僅有可能形成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成長的困境,還有可能加深代溝,惡化親子關系,甚至引發(fā)違法犯罪,危害社會治安。所以,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認清并配合青少年“快速社會化”的過程,紓解青少年社會化的現實困境。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只要通過“快速社會化”適應數字社會的現代節(jié)奏,增強實踐能力,積極應對并解決成長問題,就能夠實現青少年社會化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5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OL].(2023-08-28)[2023-12-18].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全文)[EB/OL].(2022-04-21)[2023-01-06].http://www.scio.gov.cn/ztk/dtzt/47678/48169/48177/Document/1723487/1723487.htm.
[3]王冬梅.網絡化時代青少年社會化模式的轉向[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1):69-74.
[4]風笑天,孫龍.虛擬社會化與青年的角色認同危機——對21世紀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戰(zhàn)[J].青年研究,1999(12):15-19.
[5]黃加成.虛擬社會化:青少年社會化的新范式[J].社會,2002(1):4-7.
[6]哈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M].鄭作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1.
[7]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九,王志弘,等譯.3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403.
[8]楊懋春.一個中國村莊:山東臺頭[M].張雄,沈煒,秦美珠,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112.
[9]周曉虹.文化反哺:變遷社會中的親子傳承[J].社會學研究,2000(2):51-66.
[10]陳云松,朱燦然,張亮亮.代內“文化反授”:概念、理論和大數據實證[J].社會學研究,2017(1):78-100.
[11]蓋奧爾格·西美爾.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M].林榮遠,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18.
[12]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8.
[13]劉少杰.傳遞經驗的地位提升、社會作用與尖銳挑戰(zhàn)[J].江海學刊,2018(5):124.
[14]尼爾·波茨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蓮,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104.
[1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11.
[16]苑勘.試論青少年性早熟與教育[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2):123-129.
[17]郭乘志.中國大學生精致利己主義現象探賾[J].經濟研究導刊,2022(5):92.
[18]周裕瓊.數字代溝與文化反哺:對家庭內“靜悄悄的革命”的量化考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2):117-123.
[19]王斌.數字化代際沖突:概念、特征及成因[J].當代青年研究,2019(1):116-122.
[20]滕國鵬,張學敏.網絡集群行為中青年輿論表達的無序與紓解[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100-107.
[21]高覓.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淺談澳大利亞網絡色情暴力信息凈化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9(11):140-144.
[22]李守良.論網絡色情信息對未成年人的危害和治理對策[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4):22-28.
[23]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M].周逵,劉菁荊,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
[24]顧憶桐,秦朝森.人工智能時代的網絡信息治理難題及對策研究[J].互聯(lián)網天地,2022(2):12-15.
[25]毋登輝,郭雅榮.智媒時代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教育研究[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56-60.
“Rapid socialization”: The trend, dilemma and relief of youth socializ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Abstract: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reshaped the knowledge space, daily life and growth environment of adolescents. The “absent”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society has expanded the scope of adolescents’ social interaction; the experienc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has improved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adolescents; and the network cluster has promoted the role identity of adolescents. Teenagers thus have the ability to actively and quickly screen and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ual control of digit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trend of “reverse socialization” have also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of adolescent growth, and adolescent growth has formed a trend of “rapid socialization”. The accelerated growth of young people promotes young people to master information control in advance, to get in touch with “adult secrets” prematurely, and to form rational thinking mode faster, bringing about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power, the precocity of gender relations, and personalized emphasis. On this basis,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is easy to fall into the real dilemma of digital generation gap, bad information harm and loneliness, and even spawn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refore, how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socialization requires teenagers themselves, families, school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rapid socialization”. Teenager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rengthen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par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build a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chools and even the society actively create a healthy digital social environment, so as to stimulate the positive value of “rapid socialization”.
Keywords:
“rapid socialization”; adolescent; digital age; digital generation gap; “reverse soci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