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川經濟地圖集》(簡稱《圖集》)是我國第一部省級經濟地圖集,中國地理研究所周立三在侯學燾、陳泗橋等人的配合下,負責《圖集》的編制工作。《圖集》于1946年出版,并附有《四川經濟地圖集說明》(簡稱《說明》),集中反映了全面抗戰(zhàn)時期四川省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經濟要素的地理分布狀況。其不僅對該時期四川省經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而且對當下川渝地區(qū)的經濟建設與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四川經濟地圖集》簡介
(一)外觀
《圖集》幅面尺寸39×27cm,紙張方向為橫向,包括封面、《序》及《例言》、目次、72幅地圖(部分地圖左上角繪有附圖,共計15幅)以及英文封底,除封面、封底外總頁數(shù)為74頁,另附有透明活頁地圖1幅。封面及封底采用較硬的牛皮紙,內頁則為普通紙張。限于經費等原因,除封面及所附透明活頁地圖為彩印外,其余內容均為黑色單色印刷。封面和封底采用單面印刷,內頁采用雙面印刷。
為使圖上內容醒目及印刷方便,《圖集》內頁地圖均不注地名,而是另附透明活頁地圖1幅,“閱者可隨時蒙覆各圖上,以便檢視”。該幅透明活頁地圖為紅色印刷,標示出各縣地名、縣域范圍及河流分布,以三百萬分之一比例尺繪制。《圖集》內頁共72幅地圖,其中,《城市發(fā)展形態(tài)圖》(一、二)與其他地圖反映范圍不同,以1:50000的大比例尺繪出多個城市的平面圖。另外70幅地圖反映的是全省情況,其中《蠶豆豌豆大麥高粱分布圖》將4幅地圖縮繪于同一頁,以六百萬分之一比例尺繪制,但未繪經緯網;其余各圖均繪有經緯網,且標明經緯度數(shù)值,比例尺與所附透明活頁地圖一致,為三百萬分之一,其中15幅地圖左上角附有小圖,用以輔助表達相關信息。
《說明》包括目錄4頁、正文38頁、附表90頁、參考文獻3頁,共計135頁?!墩f明》正文和《圖集》各圖一一對應,有針對性地進行說明闡釋;附表則用大量篇幅記錄繪圖所依據(jù)的相關數(shù)據(jù)及資料來源?!墩f明》保存了大量《圖集》編繪所依據(jù)的原始資料,是研究《圖集》的重要參考。
(二)編繪內容
《圖集》中72幅地圖各有主題,可分為行政區(qū)劃、自然地理、人口與民族地理、農業(yè)地理、工礦地理、交通地理、商業(yè)地理、城市地理等部分,內容十分豐富。其中,自然地理與行政區(qū)劃部分包括行政區(qū)域、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氣溫降水、巖石土壤、植物分布等地圖,共14幅,占《圖集》全部圖幅數(shù)量的19.4%;人口與民族地理包括人口分布圖、城市人口分布圖、人口密度圖,共3幅,占比為4.2%;農業(yè)地理部分篇幅最大,包括耕地分布、農業(yè)區(qū)域、各類農作物分布、家禽家畜及其副產品分布等地圖,共31幅,占43.1%;工礦地理部分包括煤、鐵、鹽等各類礦產分布,各類工業(yè)產品產量分布等地圖,共13幅,占比為18.1%;交通地理部分包括交通總圖、水道航線圖、公路發(fā)展時期圖、郵政局所及郵路分布圖、電訊局所及報話線分布圖,共5幅,占比為6.9%;商業(yè)地理部分包括糧食盈虧圖、蔗糖運銷圖、桐油運銷圖、漆白蠟銀耳榨菜分布圖、鹽產分布與運銷圖、銀行分布圖、各場鎮(zhèn)場期分配圖,共7幅,占比為9.7%;城市地理部分包括城市發(fā)展形態(tài)圖(一)、城市發(fā)展形態(tài)圖(二),共2幅,占比為2.8%。因部分圖幅表達較豐富,各部分內容或有交叉。
(三)繪圖方法
《圖集》采用高斯投影,經緯網定位,手工清繪完成。地圖經緯網范圍為28°N—34°N,102°E—110°E,基本覆蓋全省。經緯網密度為1°×1°,較精確地反映出全省各地的地理位置。內頁地圖的繪制,以主題的不同而采用多種不同的繪制方法。如《立體地形圖》采用暈渲法繪制、《地形區(qū)域圖》以等高線表示地形、《稻米分布圖》采用聚點法表示稻米的地理分布、《煤鐵儲量圖》以對應圖形的面積大小表示煤鐵儲量的豐欠,等等。因圖制宜的繪圖方法使得各圖所表現(xiàn)的主題突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賦予了《圖集》更為珍貴的價值。
二、《四川經濟地圖集》的編繪出版背景及時間
(一)編繪出版背景
《圖集》出版于1946年,但其所收集利用的資料多為全面抗戰(zhàn)期間的,其主要編繪時間也在抗戰(zhàn)中后期。全面抗戰(zhàn)期間,在全國經濟遭受戰(zhàn)火的嚴重影響下,四川卻由于臨近陪都、工廠內遷、人口集中、政策傾斜等因素,經濟狀況相對其他地區(qū)繁榮。以工業(yè)發(fā)展為例,到1942年,“全省符合工廠法的廠礦已達1654個,占國統(tǒng)區(qū)各省區(qū)工廠數(shù)的44%;總資本數(shù)額達到11.3億元,約占國統(tǒng)區(qū)工廠總資本額的52.3%;從業(yè)工人數(shù)為108205人,占國統(tǒng)區(qū)工人總數(shù)的44.77%;動力設備馬力匹數(shù)達到6.22萬匹,占國統(tǒng)區(qū)總匹數(shù)的43.2%左右??梢哉f,四川工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全國工業(yè)中心?!雹倏箲?zhàn)勝利之后,四川經濟發(fā)展狀況在全國較為突出,故以四川為基礎和先導開展經濟建設,成為國民政府的重要施政方針。蔣介石在還都南京之前,發(fā)表公告:
“今后四川同胞努力的目標,自當以建設為第一。本人已經命令行政院指定四川為建設的示范省。今后中央對于各省建設的協(xié)助,無論人才經費,自然亦以四川為第一?!雹?/p>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編制出版相應的經濟地圖集,進一步明了四川的地理狀況及經濟發(fā)展地位,用以指導戰(zhàn)時及戰(zhàn)后的建設、特別是戰(zhàn)后的恢復性建設,成為當務之急。于是,《圖集》于1946年4月應時出版。著名地質學家、時任中國地理研究所代所長、研究員兼自然地理組主任李承三在《圖集》的《序》中,明確指出編纂經濟地圖集對于當時中國的重要意義:“經濟地圖者,分析一地區(qū)之資源及詳示其盈虛狀況也。晚近歐美先進國家,咸有斯圖編印,而我國尚付闕如。因之本所先編此圖集,依次而及其他各省,最后完成全國經濟地圖集……抗戰(zhàn)既勝利結束,今后建國,自以經濟建設為首要。然能使人在一地區(qū)對于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有充分認識而藉知實施方針者,厥為經濟地圖集?!?/p>
(二)編繪出版時間
部分資料顯示,《圖集》于1943年著手編繪,但據(jù)原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人員高泳源回憶,“編繪《四川經濟地圖集》這一室內工作,亦于1942年上馬,由周立三、侯學燾、陳泗橋三人負責?!雹俑哂驹疵駠鴷r期在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過,其回憶的可靠性較高。且高泳源該文“初稿完成后,曾向往日諸同事周立三、侯學燾等分別征求意見,承各位訂正錯誤或提供事實,于修改實多幫助”。周立三、侯學燾都是《圖集》的作者,其審校進一步印證了《圖集》從1942年開始著手編繪的準確性。
關于《圖集》的完成時間,四川省教育廳在1946年1月21日就發(fā)布命令:
“令公私立中等以上學校:教育廳案呈,準中國地理研究所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地字第六九四二號公函,為該所編撰《四川經濟地圖》一種,用新穎制圖方法,以點線符號表而出之,歷時四載,耗費巨資,刻已全部完成,計有地圖八十幅,說明十萬言,現(xiàn)擬用七八十磅道林紙一色精印,以每冊四千元(郵裝費在內)發(fā)售預約,請惠予訂閱等由,請予轉飭到府,除分令外,合行令仰該校遵照徑往訂閱為要!此令?!雹?/p>
《圖集》正式出版于1946年4月,《說明》正式出版于1946年10月。但由國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廳的命令來看,二者在1945年底即已基本完成,開始酌定價格、預約發(fā)售,并且發(fā)函四川省教育廳“請惠予訂閱”。當時《圖集》內有地圖80幅,而據(jù)1946年4月中旬出版的《地理》第3卷第3、4期合刊中關于《圖集》的宣傳,《圖集》已刪訂至“共計正圖七十三幅、附圖二十三幅”,其中前72幅圖與現(xiàn)今所見版本的72幅圖一致,多了第73幅《經濟區(qū)域圖》。③而正式出版的《圖集》中僅有主圖72幅,左上角附圖15幅,應是期間又有刪減更訂。
《圖集》和《說明》在1945年底便已基本完成,卻分別延至1946年4月和10月才出版,應是由于當時中國地理研究所的境況已十分慘淡。在20世紀40年代初的兩三年內,中國地理研究所呈現(xiàn)出曇花一現(xiàn)的興旺情形,但由于戰(zhàn)爭持續(xù)和大后方嚴重通貨膨脹的影響,研究所的各項工作逐漸陷于困頓,經費奇絀,乃至積壓了許多前期的研究成果未能出版?!?946年上半年,黃國璋辭職,由李承三代理所長。他主持所務后,籌措印刷費用,多方設法,始得將積壓下來的《地理???—4號、《四川經濟地圖集》等書出版問世。”④
三、《四川經濟地圖集》的編繪者及編繪出版機構
(一)編繪者
《圖集》主要編纂責任者為周立三、侯學燾、陳泗橋。
1.周立三(1910—1998)
周立三,男,學名祖豫,浙江杭州人,著名經濟地理學家。1933年中山大學理工學院地理系首屆畢業(yè)生。1940年4月,赴北碚協(xié)助黃國璋籌建中國地理研究所,周立三負責人生地理組資料室工作。1946—1947年赴美,在威斯康星大學地理研究室深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先后擔任陸地測量總局邊疆歷史地圖編纂委員會技士、國立編譯館編譯、廣西大學副教授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后改稱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地理研究機構工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周立三就編寫了初中教科書《中國地理》和《日本地理大綱》。1942年,他領銜開始進行《圖集》和《說明》的資料整理和編繪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周立三主持編著了諸多農業(yè)區(qū)劃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及國情研究報告等,是我國經濟地理綜合考察、農業(yè)區(qū)劃和國情分析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對推動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發(fā)展及現(xiàn)代地理科學的進步有著不可磨滅之功。
2.侯學燾(1916—2008)
侯學燾,女,安徽和縣人,著名經濟地理學家和經濟制圖學家。侯學燾青年時代先后就讀于金陵大學數(shù)學系、國立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1941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地學系,1941年10月至1948年在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1949年在臺灣省海洋研究所工作。1951年10月,侯學燾回到大陸,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工作,是江蘇省第三、五、六屆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侯學燾著重于經濟地理學及經濟制圖領域的研究,十分注重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野外考察,在農業(yè)地理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為我國的經濟地理學事業(yè)發(fā)展和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在編繪《四川經濟地圖集》時,侯學燾主要負責其中的經濟地圖部分。①
3.陳泗橋(1918—?)
陳泗橋,女,生于1918年,卒年不詳。現(xiàn)今能查找到的關于陳泗橋的資料極少。1946年李承三所著《中國地理研究所的六年和將來》明確記錄了相關研究人員入所和離所(如已離所)的年月,唯獨陳泗橋入所和離所時間均無。1947年《中國地理研究所職員錄》獨缺陳泗橋信息。只能從一些側面來考證其生平及成就。考察陳泗橋,不得不提到陳康。陳康是民國時期年少成名的一位地理研究者,中央地質調查所李星學撰有《陳康先生傳》,其中寫到,陳康為廣東番禺人,生于1916年九月十三日,曾于廣東省立文理學院讀書,“并于課余之暇,偕同班陳泗橋女士至連縣郊外作普通地質觀察”。由此,陳泗橋亦曾就讀于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陳泗橋與陳康本是恩愛甚篤的戀人,本應擇日完婚,但陳康在1944年4月到貴州考察時,不幸遭土匪劫掠戕害,英年早逝——
“先生尚未婚,與同鄉(xiāng)陳女士交誼夙篤,情愛深摯,七八年如一日。原擬于先生公畢歸后,舉行婚禮,詎意造化作梗,一去不返,綿綿長恨,無有絕期矣?!雹?/p>
張九辰《山水人生:陳夢熊傳》也可證明陳泗橋為陳康的未婚妻:“此外還有陳夢熊的舍友陳康的未婚妻陳泗橋,那時候他也在地理所工作?!?/p>
陳康為廣東番禺人,陳泗橋既與之為同鄉(xiāng),則陳泗橋也應為廣東番禺人。1944年時,陳泗橋26歲②,則其生于1918年,與侯學燾年齡大體一致。
關于陳泗橋到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的時間,杜懷超在其書中寫道:“這期間,又來了兩位研究人員——侯學燾和陳泗橋。兩人被分在了周立三的手下,負責地理文獻資料的搜集?!焙顚W燾是1941年到所工作,則陳泗橋到所時間應相近,此時她應在25歲左右。來所之后,陳泗橋做出了諸多研究成果,并與侯學燾一起協(xié)助周立三完成了《圖集》和《說明》的編繪撰寫工作。直到1944年11月,陳泗橋仍在中國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③
陳泗橋青年時期著作頗多,除《圖集》和《說明》之外,其獨著或合著學術成果有《連縣東陂至連山大掌嶺之沿途地質概況》《坎井》《揚子江水系發(fā)育史》《四川鹽業(yè)地理》等,為民國時期中國地理學的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二)編繪出版機構
《圖集》由中國地理研究所編繪出版。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于1937年3月開始籌建中國地理研究所,但因戰(zhàn)亂及經濟問題未果。后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主辦,1940年在北碚正式成立。該所“以研究中國區(qū)域地理,大地測量方法及內海、屬海之水文水產為主要工作中心,尤著重于史地之考察與測繪,以期為我國科學的地理,奠定基礎”④。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地理學專門研究所,其成立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研究的發(fā)端。成立之時,所內設自然地理組、人生地理組、大地測量組、海洋組4個學科組,并設地圖室、圖書資料室和事務室等科室,職工約40人。周立三、侯學燾、陳泗橋均屬于人生地理組成員。
1943年,中國地理研究所遷到北碚城南6千米的狀元碑蔡家灣。1946年上半年,所址遷回北碚市區(qū)。同年8月,中國地理研究所因中英庚款董事會無力維持,遂改屬國民黨教育部。1947年夏,所址遷至江蘇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后,中國地理研究所由南京市軍管會文教部接管,后被移交給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并發(fā)展成為今天的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以及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續(xù)了民國時期中國地理研究所老一輩學者的諸多研究,研究成果豐碩,同時培養(yǎng)了大批地理學人才,為我國的地理學科建設與地理事業(yè)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
(湯鑫珂 系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文靜 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