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區(qū)上里鎮(zhèn)五家村坐落于雨城區(qū)市區(qū)以北27千米處,東鄰名山區(qū)蒙頂山,西靠蘆山龍門鎮(zhèn),北臨成都邛崍?zhí)炫_山,南到碧峰峽生態(tài)風景區(qū),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四川十大古鎮(zhèn)之一的上里古鎮(zhèn)所在地,為昔日南方絲綢之路從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也是當年紅軍長征曾經過的地方。
一、歷史上的五家村
據現存于上里鎮(zhèn)白馬泉景區(qū)內的明弘治十八年(1505)雅州羅繩白馬泉淵澤侯碑記載,上里初名“羅繩”,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驛站、關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區(qū)的關卡之一。明初建置時,沿隴西河流向每十里建一場,因羅繩處于上十里,故名“上里”。后因實行保甲制,這里是水東鄉(xiāng)第五甲的口子,所以又叫“五甲口”。明末清初以來,韓、楊、陳、許、張五大家族聚居于此,幾乎壟斷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行業(yè),成為上里的望族,“五甲口”又逐漸演變成了“五家口”。至今民間仍有“韓家銀子、楊家頂子、陳家谷子、許家女子、張家掟子”之說。銀子,是說韓家世代經商,積聚了大量錢財;頂子,是說楊家詩書傳家,世代官宦;谷子,是說陳家田產廣闊,糧食豐足;女子,是說許家的女兒品貌雙全、勤勞善良、持家有方,各戶爭相聘娶;掟子,普通話叫拳頭,是說張家有習武傳統(tǒng),個個驍勇善斗。
五家村不僅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的重要驛站,也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這里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至今仍保留許多完好的明清風貌吊腳樓式建筑和紅色遺址遺跡。有始建于唐貞觀元年(627)、詔封于宋乾道元年(1165)的淵澤侯白馬泉,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的立交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二仙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清廷賜掛“衛(wèi)守府”火焰邊金匾的“華居”韓家大院;有1935年紅四方面軍駐扎近半年之久、代號為“認真”“德城”“紫光”“崇安”的4個政治部留于村內的紅軍石刻標語。
二、五家村的布局
五家村曾是“聯川進藏茶馬古道之驛”,商貿繁盛;又處“羅丘秀萃二水環(huán)抱之地”,環(huán)境清幽。村莊緊依磨子崗,西對18座四季常綠的饅頭式小山丘,俗稱“十八羅漢拜觀音”。村內白馬河、黃茅溪在上里古鎮(zhèn)場口匯流進隴西河,遠山翠峰、溪流縱橫的田園秀景與小橋流水、石板小路的明清風格民居,共同構成了完美和諧的五家村,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卷。
五家村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為主的空間特色,以上里古鎮(zhèn)為中心,以明清時期為主要建筑風格,民居保存比較完好。古鎮(zhèn)占地約10平方千米,鎮(zhèn)內老住宅、街坊、鋪面等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街道均為石板鋪成,建筑群房屋為木制樓閣。古鎮(zhèn)街道主要呈“井”字布局,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因老式鋪面多為木結構,故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鎮(zhèn)平安。街面為前店鋪后住宅,房屋毗連,錯落有致,木樓青瓦,穿斗木結構;二層建筑則有木欄挑外廊。街中心有寬展的戲壩子,并配套有二重檐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zhèn)不多見的巧妙設計。住宅房屋構架為典型的川西民居,院落仿清代官宦人家多進四合院,隔曲線硬山風水墻;梁柱飾鏤空木雕雀替斜撐挑檐,門窗裙板刻空格或浮雕花鳥蟲魚人物圖案,石雕礎柱和勒腳石板圈鐫迎風花蜜篦,古樸典雅。
二水環(huán)繞的古鎮(zhèn)內古樹參天、明清建筑錯落,茶馬古道上唐宋文物遺跡眾多、近代紅軍石刻標語隨處可見。有詩云“: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正是對上里古鎮(zhèn)生動形象的總體描繪。
三、五家村的主要建筑
(一)韓家大院
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的韓家大院坐落在上里古鎮(zhèn)中心位置,七級臺階入正門,帶龍門子,院內呈品字型布局,使用木料以銀杏、楨楠、紅豆、紅杉、檀木為主,為川西民居特色,至今保存較完整,已列入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所有門窗裙板、枋檐都有木刻裝飾,浮雕花鳥蟲魚人物圖案,有二十四孝、八仙過海、大禹耕田、濟公煉丹等故事,有習武習文、宴飲行樂、疆場廝殺等場面。其工藝考究,先分件雕琢成型,圖案線條清晰、精美,人物體態(tài)勻稱、活潑,堪稱木雕精品;再鑲嵌入預先琢好的槽內,天衣無縫有如整塊。窗欞雕刻花鳥祥云等圖案,石礎柱、勒腳石板或鏤空雕或浮雕,整個建筑的石雕、木雕圖案無一雷同。
(二)橋
五家村有古橋近10座,大都有200年以上歷史,一橋一型,沒有雷同,包括平水橋、踏水橋、石拱橋……可謂一橋一風景;橋邊有塔或碑,應了“橋似彎弓塔似箭”的形容。其中,以二仙橋、高橋最負盛名。二仙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高卷拱單孔石橋,卷拱設計獨具匠心,凸顯清代橋梁建筑成就。橋面兩側有石欄,正中雕有龍頭、龍尾,橋頭寶塔塔壁刻有文字,描述先后3次建橋過程。橋身倒影水中恰似一輪圓月,與周邊綠樹、河水、田野、山巒相映成趣,充滿詩情畫意。該橋是雅安市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石拱橋之一,為橋梁建筑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高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為三卷拱橋,橋下東西兩端各有一人行通道,橋上橋下皆可通行。該橋營造規(guī)模較大,構思新奇,建筑風格獨樹一幟,被稱為“清代立交橋”。據“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資料記載,原橋西5米處有建橋碑記載高橋落成始末,現已不存。橋上扶欄書刻紅軍標語一幅,為1935年紅軍途經上里時所刻。高橋作為革命文物的載體,具有歷史性和革命性雙重文物價值。
(三)臺子壩
臺前廣場俗名“臺子壩”,這里既作為場鎮(zhèn)鄉(xiāng)民的文化娛樂和商貿活動中心,又隱含“井能吞水”之意,有重要的防洪作用。五家村有3處臺子壩,其中一處靠河系長方形廣場石板地壩,一面古戲臺名為群玉樓,三面街坊圍拱挑檐長廊,屋內為飯店、商鋪、茶坊;占地約600平方米,廣場地勢開闊,如遇夏季洪水暴漲、河道不能主動排水時,廣場宛如一口深井,能將洪水最大限度地蓄吸。其余兩處臺子壩,一處在韓家大院前面,另一處在二仙橋橋頭。
(四)塔
五家村上里古鎮(zhèn)及附近有明代的舍利塔群,清代的藥王塔、文峰塔、建橋塔,塔上雕刻佛像、祥云、花木,雕工精湛考究,體現了此地當時文化藝術的繁榮。位于上里古鎮(zhèn)入口的文峰塔,又稱字庫塔,是地方儒雅文風的標志性建筑。字庫塔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石質,空心,樓閣式設計,五層,通高10米,正方形基座邊長1.7米,塔身為正六邊形,從下至上逐層內收,寶瓶形剎尖。塔上刻有紅軍標語,保存完好。塔下有字紙爐,為上里古代官宦、文人燃燒字紙用。
(五)白馬泉及石刻
五家村有白馬泉寺,原名天公寺,距古鎮(zhèn)4千米。白馬泉寺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龍頭山麓的南方絲綢之路古道旁,與天臺山一脈相連。寺內現存的巨石石雕觀音、唐代鑿挖的古圣井尤為罕見。此外還存有明代的鐘亭、照壁、石雕獸、佛道兩家的石刻香爐等。白馬泉,原名“龍淵”,相傳唐僧西去取經,曾經過白馬泉。唐僧進廟膜拜,白龍馬等候于寺外,因口渴飲用泉水,故得名。白馬泉屬天然恒溫間歇泉,始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宋乾道元年(1165),因川西連續(xù)3年大旱,附近州縣官民到此求雨,巧遇泉池漲潮,潮聲如駿馬奔騰,隨之風云交加,天降甘露,解除旱情,禾苗返青。奏章上述,朝廷敕封為“淵澤侯”,自此白馬泉名聲大振?,F已被開發(fā)為旅游景點,建有白馬泉公園。寺內另有一“噴珠泉”石刻,為長方形紅砂巖碑刻,碑體通高1.25米,寬0.5米,厚0.19米,廡殿頂;碑正中陰刻“噴珠泉”三字,書法遒勁有力,揮灑自如,右側陰刻“大清同治十二年十月”,左下側陰刻“建南使者黃”。據考,該碑刻為時任雅州知府黃云鵠手書。
(六)紅軍石刻標語
上里鎮(zhèn)是雅安市境內尚存紅軍石刻標語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其中有很多在五家村境內。1935年6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師后,黨中央決定兵分左右兩路北上。張國燾拒不執(zhí)行這一決定,于1935年9月中旬從阿壩地區(qū)擅自率領紅四方面軍(包括紅一方面軍的紅五、紅九軍團)揮師南下。紅四方面軍雖然是在張國燾錯誤的南下計劃指引下進入雨城區(qū)的,但在此期間,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走遍了全區(qū)的山山水水,他們一邊打仗,一邊做群眾工作,以“認真”“德城”“紫光”“崇安”政治部的名義在石碑、石坊、石壁、石柱、石橋、石坎等上面書刻了許多宣傳標語和口號。通過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領導群眾,建立了地方蘇維埃政府和群眾組織,開展打土豪、分土地等一系列革命活動,在雨城區(qū)播下革命的火種,留下珍貴的革命遺跡,其中以五家村紅軍石刻標語為典型代表。紅軍離開后,上里當地群眾用石灰和泥土將其石刻標語覆蓋保護起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將覆蓋物去掉,使這批珍貴的革命文物恢復原貌。如今,當年紅軍長征時留下的石刻標語仍保存完好,并于2003年上里古鎮(zhèn)開發(fā)時,集中在古鎮(zhèn)平水橋邊復刻成一道碑林。
四、五家村的民俗——年豬節(jié)
每年農歷臘月時節(jié),五家村都會開展“年豬祭祀”“殺年豬,喝旺湯”等年豬節(jié)活動。年豬節(jié)已傳承百年,由農家傳統(tǒng)的過新年、殺年豬、看大戲的喜慶場面演繹而來。
年豬節(jié)時,家家戶戶將自家的年豬抬出比試,評選出年豬王。村民請戲班在戲樓唱戲,觀看祭祀師將年豬王祭天,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購年貨、喝血湯、看大戲、過年節(jié),五家村處處掛滿大紅燈籠,美食、表演應接不暇,到處都洋溢著歡樂、熱鬧的氣氛。川劇變臉、吐火表演,《貴妃醉酒》《拜新年》等經典劇目,古箏《夢里水鄉(xiāng)》、琵琶《茉莉花》等國樂在群玉樓戲臺接續(xù)上演,瞬間喚醒記憶中的年味;茶馬互市巡游還原再現茶馬古道重要驛站的魅力,活動現場笑語歡騰。
古鎮(zhèn)、古橋、古塔、古牌坊,構成了水墨上里古色古香的景色,吸引著眾多游人。不論是“韓氏家規(guī)十八條”里面的勤儉持家、儉以養(yǎng)廉、儉以養(yǎng)德的故事,還是紅軍石刻標語播下的革命火種,再或是塔、橋文化中對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標記與尊崇,都記錄和展示著五家村濃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精神。
(作者單位:雅安市地方志編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