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中,四位戀人最大的特點是對他們的“平行安排”。在布里頓歌劇《仲夏夜之夢》所塑造的戀人世界里,四位戀人相似的音樂個性是從一個象征“真愛之路永不平坦”的愛情主題中衍生而來。布里頓通過對圍繞愛情的主題動機材料進行各種微妙的變化處理,呈現(xiàn)出四人的情感狀態(tài)在一個復雜混亂的困境中相互糾纏,同時反映了莎士比亞戲劇中愛情盲目、非理性的一面。
關鍵詞: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布里頓主題動機
一、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愛情的盲目與非理性
丹尼爾·奧爾布賴特指出,在《仲夏夜之夢》中,莎士比亞將愛情混亂場景的范圍參數(shù)限制在四人,探究了其中每一對人物之間的正向與逆向關系。拉山德、狄米特律斯、赫米婭和海麗娜這四人在追逐的關系下,總共可以有十二種有序的組合配對模式①:
1.拉山德追逐狄米特律斯2.拉山德追逐赫米婭
3.拉山德追逐海麗娜4.狄米特律斯追逐拉山德
5.狄米特律斯追逐赫米婭6.狄米特律斯追逐海麗娜
7.赫米婭追逐拉山德8.赫米婭追逐狄米特律斯
9.赫米婭追逐海麗娜10.海麗娜追逐拉山德
11.海麗娜追逐狄米特律斯12.海麗娜追逐赫米婭
在《仲夏夜之夢》的開場,伊吉斯就向忒修斯公爵控訴:月夜里,拉山德在赫米婭的窗前,用“做作的聲調歌唱著假作多情的詩篇”②(2)。在拉山德和赫米婭決定私奔之際海麗娜登場,她羨慕赫米婭能得到狄米特律斯的心:“我愿意把一切捐棄,但求化身為你”③(12)。并道出:“狄米特律斯在沒有看見赫米婭之前,也曾像雨雹一樣發(fā)著誓,說他是完全屬于我的”④(6)。在從海麗娜口中得知拉山德和赫米婭將要私奔后,狄米特律斯在森林中追尋二人:“拉山德和美麗的赫米婭在哪?”⑤(4、5)。海麗娜緊隨著狄米特律斯的腳步:“我是你的一條狗,狄米特律斯”⑥(11)?!澳銥槭裁催@樣罵著深愛你的人呢?⑦”是狄米特律斯對赫米婭的追逐(5)。森林中精靈的介入,在愛懶花汁魔力的影響下,兩位男人轉向共追海麗娜。拉山德:“我愿為你赴湯蹈火,玲瓏剔透的海麗娜!”⑧(3)。狄米特律斯:“啊,海麗娜!完美的女神!”⑨(6)。拉山德的變心與拋棄,令赫米婭開始追逐拉山德:“你為什么那樣殘忍地離開了我呢?⑩(7)”嫉妒引發(fā)了兩位女人間的爭吵,赫米婭:“這一切的紛擾都是因為你(海麗娜)的緣故。哎,別逃??!”ol1(9)?;靵y達到高潮時,兩位男人決定為海麗娜而決斗。在帕克施散的迷霧中,兩位男人相互追逐。拉山德:“你在哪里,驕傲的狄米特律斯?說出來!”ol2(1)。狄米特律斯:“你(拉山德)逃走了嗎?說話呀!躲在那一堆樹叢里嗎?”ol3(4)。
“吸引和排斥在配對時是可互換的ol4”,例如海麗娜與狄米特律斯之間的追隨與拒絕,狄米特律斯與赫米婭之間的追求與無視,都是相互作用的。追逐動作的產生,或是由異性之間的“性欲”所驅動,或是由同性之間的嫉妒或“仇恨”所驅動。莎翁探究了十二種可能的情節(jié)要素中的十種,不存在的兩種情況(8和10),是由于愛懶花汁只被滴入兩位男人的眼皮上,而不是兩位女人的眼睛。勒內·基拉爾通過海麗娜的話—狄米特律斯在追求她時所發(fā)的如冰雹般的誓言,在遇到赫米婭后便溶化為烏有—有趣地發(fā)現(xiàn),赫米婭曾“引誘ol5”狄米特律斯與其相愛,并拋棄狄米特律斯。我們可以通過嚴格的數(shù)列邏輯推理出缺失的場景,正是這種邏輯支配著四位貴族戀人們之間混亂交織的關系。在仲夏夜的一個晚上,四位當事人之間多角的戀愛關系在持續(xù)不斷地變化、逆轉、顛倒,兩位女人的愛情卻始終不渝。每個人都好像是在魔力的驅使下,不受控制地圍繞著愛情的中心打轉。莎翁正是在這種復雜的錯亂關系的倒置回轉中,揭露了愛情的本質。
在《仲夏夜之夢》的結尾,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雖說這是一個圓滿的結局,但這部劇并沒有簡單地肯定真愛,而是會讓人們質疑愛情。這部作品恰恰說出了愛情的脆弱,愛情的不堪一擊。例如拉山德僅因一滴愛懶花汁,就可以將他跟赫米婭曾經的海誓山盟拋諸腦后,轉頭愛上另外一個人。而狄米特律斯因為這滴花汁,可以瞬間愛上一個原本不愛還很厭惡的人。仙后提泰妮婭在花汁的作用下,竟會愛上一個驢頭人身的怪物。海麗娜在第一幕就宣布了該劇的一個中心主題:“一切卑鄙的弱點,在戀愛中都顯得無足輕重,反而變成美滿和莊嚴。愛情是不用眼睛,而是用心靈看著的,因此生著翼膀的丘比特常被描繪成盲目的形象。。l6”波頓在變身后面對提泰妮婭瘋狂的示愛,不禁感慨道:“現(xiàn)今世界上理性可真難得跟愛情碰頭在一起。l7”。脆弱、盲目、非理性、為了愛情所做出的種種荒謬舉止,這些恰恰其實都是愛情的本來面目。
二、布里頓《仲夏夜之夢》:四位戀人音樂主題的無個性
在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中,四位戀人最大的特點是對他們的“平行安排。l8”。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兩人在身份地位上并無太大高下之分。拉山德為爭取和赫米婭在一起的權利,向忒修斯辯解道:他和狄米特律斯“一樣有好的出身”,和他“一樣有錢。l9”(也難怪帕克會誤將兩人錯認)。赫米婭和海麗娜兩人除了在外形上有些許不同之外其實一樣美麗。只不過赫米婭個子矮些、皮膚黑些,海麗娜個子高些、皮膚白些。海麗娜在回憶二人的童年時期時,曾形容兩人如同“并蒂而生的櫻桃”,無論“手、身體、聲音、思想還是心,都是連在一起的。20”。
四位戀人并不具備各自鮮明而又典型的性格特征,并沒有太多的性格被揭示或將要被揭示。因此,他們“通常被視作為莎士比亞對父權制社會中愛情與婚姻的悲觀預示,這在布里頓的悲觀主義中得到了呼應。2l”。
在布里頓的歌劇中,四位戀人的音樂個性頗為相似。他們絕大部分的音樂都是基于一個痛苦的半音主題(譜例1),這個主題可分離出a、b和c三個部分。布里頓讓四人中的每一人都從這個主題中延伸出其自身的旋律線條,用同樣的音樂動機唱出他們所有膚淺的想法與感受。
譜例1:第一幕,象征“真愛之路永不平坦”的愛情主題
1.第一幕
在拉山德和赫米婭的第一個場景中,這個痛苦的半音主題由拉山德之口傳達出了莎翁戲劇的一個中心主題:“真愛的道路永遠是崎嶇多阻的。2”(“The course of turn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莎士比亞深諳真愛會讓人受傷,即便是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會歷經磨難。在歌劇中,愛情并沒有被描繪成是美好的,而是痛苦的、殘酷的。這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同樣被用在狄米特律斯和海麗娜的身上。
在拉山德和赫米婭相互約誓一同私奔的二重唱“我向你發(fā)誓”(“I swear to thee”)中,兩人輪流向十二個大三和弦中的每一個起誓:以丘比特之箭起誓、以維納斯護佑愛情之鴿起誓、以埃涅阿斯離開時狄多用以自焚的火焰起誓。十二個大三和弦的根音耗盡了十二音,似乎這樣可以令他們的誓言堅如磐石。但是莎翁的誓詞似乎迫使它試圖避免的事情發(fā)生,它預言了拉山德會像埃涅阿斯離開狄多那樣對待赫米婭。布里頓令兩人的這首宣誓二重唱,由先前痛苦的表達轉變?yōu)橐环N類似音樂劇夸張的語言風格,從而突出了他們抗議真愛之命運折磨的諷刺意味。赫米婭和拉山德用和諧而堅固的音樂表達來描繪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但愛情是脆弱的,它會輕易被精靈的力量所摧毀。
在狄米特律斯和海麗娜的第一個場景中,同樣的愛情主題強調了兩對男女的互換性。狄米特律斯在片段b中表達了他對海麗娜的拒絕:“我不愛你”(“I love thee not”),在片段c中表達了他對赫米婭的愛戀。海麗娜先是在片段a上斷斷續(xù)續(xù)地感嘆著她被唾棄的痛苦:“是你吸引我跟著你的,你這硬心腸的磁石!。23”,隨后在木管組二度的反復進行中祈求狄米特律斯的垂愛:“我是你的一條狗,狄米特律斯,你越是打我,我越是討好你。24”。狄米特律斯在片段a+c的倒影中唱道:“我一看見你就頭痛。25”。面對狄米特律斯的鄙棄和無視,海麗娜的愛是如此的卑入塵埃。她在片段a+c的原型上委身求全:“可是我不看見你就心痛。26”。
在精靈世界與戀人世界相交的時刻,帕克誤將愛懶花汁滴入拉山德的眼中,令拉山德陰差陽錯醒來后看到的第一個人是海麗娜。正是由于受到花汁魔力的影響,導致拉山德突然采用一種完全不同于先前與赫米婭互訴愛意時的歌唱風格,縱情高歌他對海麗娜愿赴湯蹈火的愛。拉山德演唱的旋律,以向下俯沖的自然音階旋律線條和頻繁的倚音裝飾為代表(譜例2)。弦樂組的華彩音型使用了交叉節(jié)奏,時而瘋狂掃蕩。木管組的搖擺以不協(xié)和的二度進行為特征。拉山德浮夸躁動的演唱風格,伴隨著緊張混亂的背景音樂,表現(xiàn)出他此時頭腦的狂熱。拉山德將海麗娜比作白鴿,將赫米婭貶同烏鴉。不久前,他同赫米婭兩人祈禱愿互相的愛永保忠貞不渝的唱段“阿門”(“Amen”)—由片段a發(fā)展成的一首二重唱—此刻顯得如此可笑。
譜例2:第一幕,拉山德向海麗娜示愛
2.第二幕
在第二幕戀人們的場景中,先是狄米特律斯在片段a中追求赫米婭:“唉!你為什么這樣罵著深愛你的人呢?。27”。然而當?shù)颐滋芈伤剐押?,被愛懶花汁迷了心智的他,在二度音程的反復進行中轉而向海麗娜瘋狂地表達愛意(譜例3)。狄米特律斯被施了魔法后的意亂情迷,同樣被弦樂華彩混亂的織體以及木管組緊張的不協(xié)和音所籠罩。此刻他心中完美的女神變成了海麗娜,他認為海麗娜的眼睛比水晶還閃耀、嘴唇如櫻桃般誘人、雙手如積雪般潔白。諷刺的是,當初海麗娜正是在二度音程的反復進行中像只狗般跪求著他的垂憐。
譜例3:第二幕,狄米特律斯向海麗娜示愛
在四重唱爭吵的結束段落中,愛情主題以一種極度扭曲的方式再現(xiàn)。先前,男人們各自在愛情主題上向赫米婭表達愛意。此刻,男人們在愛情主題上的齊聲歌唱呈現(xiàn)的是為爭相保護海麗娜免受赫米婭的傷害,皆愿誓死為海麗娜的所屬而決斗。相同的音樂材料,先后被賦予了完全相反的戲劇意涵,這是多么的諷刺??!
3.第三幕
第三幕,伴隨著忒修斯宮廷/狩獵的號角聲,兩對戀人接連夢醒。四人依次呼喚著此刻自身所愛之人的名字,不過他們的感情現(xiàn)在有了略微不同:拉山德在片段a上呼喚“赫米婭”,赫米婭在片段a的倒影中回應“拉山德”。兩人在此刻采用與第一幕中相同的旋律片段,代表他們的兩情相悅看似回歸最初的正軌;海麗娜由最初痛苦地祈求愛的片段a,夢醒后變?yōu)樵谄蝐句尾的純五度音程上呼喚“狄米特律斯”,代表她現(xiàn)在有了新的結合—與狄米特律斯相愛。狄米特律斯醒后,由先前在片段a中表達對赫米婭的愛、在片段b中表達對海麗娜的拒絕,轉變?yōu)樵诙冗M行(由原先的大二度變?yōu)樾《龋┲泻魡尽昂{惸取薄_@句出自他中了迷藥后對海麗娜表達愛意的唱段,代表影響狄米特律斯此刻心之所向的魔力并未解除。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僅海麗娜一人的感慨:“我得到了狄米特律斯,像是得到了一顆寶石。好像是我自己的,又好像不是我自己的。o28”在歌劇中,布里頓通過四重唱的形式讓四人先后用同樣的旋律對自己此刻所愛之人唱出這段話,進一步加深了詩文中隱含的深意。背景中的十二個大三和弦(十二個大三和弦的根音用遍十二音)不斷向上推進,四人的情緒也愈發(fā)高漲。激動昂揚的歌唱線條令人回想起第一幕中拉山德和赫米婭的宣誓,但在經歷了森林中一段對愛情的磨練后,每個人的心中不免會對自己所愛之人的感情產生些許懷疑。管弦樂隊的最后一個F大三和弦?guī)砹诉匏箤m廷的號角聲和黎明冷光的弦樂主題。當戀人們跟隨著這些聲音唱道“讓我們講述我們的夢吧”時,四人的旋律以相互倒影的形式模仿了愛情主題。歌詞中失落的情緒,輔之以愛情主題中的半音運動,為他們的感情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最后的忒修斯宮廷場景中,隨著兩對戀人入場,愛情主題一反第一幕中單純痛苦的悲傷氣氛,變得尤為尖銳刺耳、令人不適。發(fā)生在仲夏夜的這場混亂的鬧劇,為兩對戀人日后的感情都留下了令人擔憂的隱患。
三、結語
在布里頓的歌劇《仲夏夜之夢》中,四位戀人的音樂個性是相似的,他們大部分的音樂都是從一個象征“真愛之路永不平坦”的愛情主題中衍生而來。正是這種對音樂主題不加區(qū)分的做法,往往會消除劇中人物的個性感。愛情主題出現(xiàn)在劇中人物幸福的時刻、痛苦的時刻、憤怒的時刻、嫉妒的時刻、爭吵的時刻、入睡的時刻、夢醒的時刻……它像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紐結,“非但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物,反而傾向于將他們去心理化o29”。彼得·埃文斯將戀人們的主題描述為是“折磨人的色彩,傳達了一種浪漫的焦慮,恰如其分地象征一種明顯的人類的情感困境o30”。
布里頓拒絕賦予四位戀人各自獨特音樂性格的處理,一方面有助于將四人統(tǒng)一為一個無性格的整體,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理性因素進入愛情的選擇,從而表現(xiàn)愛情盲目、非理性的一面。海麗娜稱赫米婭是一個“玩偶”(“Puppet”),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四位戀人其實都是木偶師(莎士比亞和布里頓)手里所操縱的人偶。就像莎士比亞在做排列組合游戲一樣,他嘗試了四個戀人之間十二種關系中的十種可能性,探究了每一對關系中的相互作用:順行與逆轉。而布里頓在他的音樂領域同樣在做排列組合游戲,他操縱著一個象征“真愛之路永不平坦”的主題動機,讓其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逆行、倒影、移位、變形、轉換、拼貼等,卻又能夠被有意地識別,從而探索了音樂要素的各種排列組合模式。布里頓通過對圍繞愛情的主題動機材料進行各種微妙的變化處理,呈現(xiàn)出四人的情感狀態(tài)在一個復雜混亂的困境中相互糾纏。
注釋:
①Albright,Daniel.,Musicking Shakespeare:A Conflict of Theatres(Rochest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7),203.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olol2ol3ol6ol7ol9o20o2o23o24o25o26o27o28[英]威廉·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朱生豪,譯,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19年。
ol4Albright,Daniel.,op,cit.,203.
ol5Girard,René.,A theater of envy:William Shakespeare(South Bend,Indiana:St.Augustine's Press,2004),77.
ol8劉繼華:《歡樂中的深刻:莎士比亞喜劇lt;愛的徒勞gt;、lt;仲夏夜之夢gt;、lt;第十二夜gt;研究》,2012年,第81頁。
o2lSadie,Stanley,and John Tyrrell,ed.,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4)(New W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2001),379.
o29Albright,Daniel.,op,cit.,287.
o30Evans,Peter.,The Music of Benjamin Britte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9),241.